書香問禪|迷者師渡,悟者自渡;執迷不悟,作繭自縛

2020-12-05 唐僧有話說

圖片來自網絡

當年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傳衣缽給六祖慧能後,送六祖離開黃梅,在船上五祖拿起船槳對六祖說:「我來渡你。」六祖回答說道:「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這句話後來成為了佛門之中的名言。

真正的道理,往往日用而不自知。自知者明,知人者智,但是多少人落入以智為明,或無視自知之明而貪求知人之智。或有說,心外見法,名為外道。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耳熟能詳的話,知道的人很多,但真正受益的又有幾人?當師父成為師傅,當「門」成為資質,當修行成為技藝,只是那人,依舊還是那人。

《雜阿含經》843經

……

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維、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真正的修行,若離「親近善知識,多聞薰習,如理思維,法隨法行」的四預流支,迷者如何得師度?若是不能得度開悟,又如何「悟者自度」?既無師度,又無開悟,執迷不悟,何異於作繭自縛?

當年的慧能,因無意間聞金剛經而心中智慧翻湧,由此而尋五祖得法衣缽。一個心生智慧的人,首先想到的,還是去親近善知識,相比之下,那些得聞一些佛法知識,略有心得而離師自修的「真修行」,是根性遠勝於六祖,還是得少為足的師心自用呢?

四預流支的重要性,對於了解修行次第的人來說不言而喻,其中「親近善知識」的深刻意味,也並非不可意會。然,意會不如言傳,今天我們不妨以譬喻來講解一番。

我們以學駕駛來舉例。對於一個學車的人來說,他需要的是學會駕駛技術而能駕車上路安全行駛。對於他來說,他不能疑惑的是交通法規與駕駛技能,所以一個真正「入門」的司機,他明的是交通法規和駕駛技能。這種「明」既能自護,也能護他,其實質是保證自他俱護的和諧上路。所以,獲得駕照,不是「入門」的核心所在,而是教練考核認定「領進門」的一種形式認證。若是執迷於駕照本身,通過不擇手段的伎倆,自然能如其所願的得到「認證」,但「馬路殺手」很多時候,也是可悲的「馬路自殺者」。

由此來看當年搶五祖衣缽的人,他們的修行找到「門」了嗎?師父領進門,是師父不領,還是根本沒想讓師父領呢?到底是什麼阻擋了所謂的修行?一個真正嚮往修行的人,這些問題不可不深思。

再回到學車的例子上來看四預流支。一個學車的人,需要先學習理論,只要認真地學習相關知識理論,一般都能通過科目一和科目二的考核。在這個學習期間,甚至可以沒有善知識的參與,但經過理論考核成績優秀的學生,是不是就能上路了呢?學習理論如同多聞薰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與善知識的互動似乎可有可無,但一目了然的是:有互動自然比無互動有很大的優勢,道理你懂的。

那到了駕駛技能培訓,是不是教練也可有可無呢?真正的駕駛技術,不僅僅是理論上的認知,更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效融合,而駕駛經驗豐富的教練,此時此刻的作用,也不言而喻。

所以多聞薰習的理論,還要有目的的導向如理思維的開展,這個過程,關鍵不是你努不努力,你的刻苦努力是必要條件;而有善知識的細心指導,才是導向如理思維的充要前提。

那麼對於實際的上路駕駛來說,有沒有比教練坐在身邊更安全可靠呢?熟練的駕駛技術,還要轉化為及時運用於不同路況和突發情況的經驗,有些特殊情形發生具有一票否決權,是不會給你第二次機會的,所以這個時候教練的重要性又上升到關涉生命安全的高度。

對於佛法修行來說,四禪八定雖有耳聞,但經驗四禪八定後身心能不能堅守正見,不是喊幾句口號就能解決的,不然也就沒有以定為慧的外道窠臼了。沒錢人不會體會到有錢人煩惱的真實逼迫,修行人的有根與無根,需要暴風驟雨的檢驗,這也正應了「修道者多如牛毛,成道者鳳毛麟角」的現實。

羅邦聰先生在其著作《雜阿含經之受念處淺析》中有這樣一段描述:現代資訊發達,佛法相關的資料到處隨手可得,很多學人以為拿到書或拿到錄音便可離師而去,或以為聽到法要便可以自修自證。佛法的修學固然需要自依法依,但人性中的驕慢與自信也往往令學人步向無底的深淵。佛法的實修實證若無善知識的指點,法隨法行中若無善知識的協助,學人如何能肯定且明確往日的所思所慮都是正法的內容?僅憑自信的想當然,對於佛法的修行是不利的。僅憑各自的理解與體會,也容易落入自性見中。不論是明白法要後還是在實修過程中,四預流支是學人始終需要把握的內容。

關於四預流支,寫到這裡,雖然意猶未盡,但恐有長篇累牘之擾。快餐文化時代,滿足口味似乎比營養健康更有市場,您說呢?更或許,這只是一個人的自言自語,也是一個人的誠心誠意。還好,我還是我,一個嚮往純粹,走向單純的人。

相關焦點

  • 菜根譚:渡人先自渡,如果沒有渡人的心,怎麼會有自渡靈魂的升華
    菜根譚:渡人先自渡,如果沒有渡人的心,怎麼會有自渡靈魂的升華?人都是有私心的,無論他的修為,道行多深,多多少少都會存在私心,人真正的自渡,是要拋開自私愚昧之心的。然後,富商走向前去,問乞丐:「你想要什麼」?乞丐說:「我想要食物。」富商對乞丐說:「我可以把食物給你,但你要在我給你食物的時候你要先說「不想想要」。
  • 我本求心不求佛,一花一木皆是禪
    垂廉少頃,不覺心靜神清,氣柔息定蒙蒙然如混沌境界,意者揖達摩與之乘槎而見麻姑也。這段的意思是說:獨自坐在禪房中,清爽而無事,煮一壺茶,燃一炷香,欣賞達摩面壁圖。將眼睛閉上一會兒,不知不覺中,心變得十分平靜,神智也十分清楚,氣息柔和而穩定。這種感覺,仿佛回到了最初的混沌境界,就像拜見達摩祖師,和他一同乘著木筏渡水,見到了麻姑一般。
  • 《問禪》南懷瑾峨眉山閉關
    據《維摩精舍叢書》中,《通禪與王恩洋》一文,記載了王恩洋居士來大坪與通禪(南懷瑾)談論密宗的對話:「……夫密宗為婆羅門等教糅成。無容諱言。蓋古德因地制宜集外道之成……一切處既成正等正覺。彼密乘者。寧出一切處外而別有一密乘耶。……又密乘紅教之大圓勝慧。白教之大手印。黃教之中觀見等。……」對密宗之事,不盡其詳。而感興趣的是:寺藏經萬卷,含三藏十二部等,藏全山唯一一部《大藏經》。
  • 終止執迷不悟:客觀存在並不存在!
    王建平:每日一文:一個人問答錄(38)問:人心向善,世界不會越來越好嗎?答:生存競爭邏輯一開始就與人心相悖,有生死競爭,能友善嗎?有利益相爭,能和睦嗎?有勝敗之分,能和諧嗎?問:罷罷罷,你這些問號一個也沒法回答。答:為什麼是無答之問?因為現行的邏輯就是矛盾邏輯,就是回答不了的邏輯,就是不予回答的邏輯,但天真幼稚的人們還指望依賴這邏輯到達目的。將未來世界設計的紕漏百出就是依據現行的邏輯思維,顯然,這種邏輯設計不出另外邏輯的世界。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能樂觀嗎?
  • 古希臘神話斯芬克斯之謎|人到中年須學會自渡
    「求人不如求己,佛不渡人人自渡。」讀了很多書,見了很多人,勸別人時引經據典,無所不知,大道理小貼士娓娓道來;勸自己時就啥都不是了,小情緒一下上來怎麼都控制不住。有一段時間壓力很大,好似有滿腹的牢騷、滿腔的話語不知道該怎麼說,和閨蜜打電話,東扯西聊、八卦、生活,胡侃一氣,她知道我有心事,想問又不知道怎麼開始,我又不知道該從何說起。末了她說:「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儘管開口。」我鼻子一酸,差點哭出來,依然說:「沒事,有需要我會和你說的,你放心!」,然後深夜裡放著歌到了杯酒,慢慢喝,困了噴點自己喜歡的香水就睡了。
  • 心中並無舟子可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心之何如,有似萬丈迷津,遙亙千裡,其中並無舟子可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文章內容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 懷讓禪師「磨磚說禪」,你怎麼看?是否與馬祖道一禪師相同呢?
    那一日,老師懷讓問他:「你坐禪想圖個什麼?」道一回答:「還不是想成佛?」聽完道一的話,懷讓一言不發,只在地上撿起一塊磚頭,當著道一的面,就在庵前的石頭上磨了起來。道一好生奇怪,不禁發問:「師父,你這是在幹什麼啊?懷讓說:「我要把它磨成鏡子。」道一越發不解:「磚頭豈能磨成鏡子?懷讓正等著他這句話,於是乘機開啟:「既然磨磚不能成鏡,那麼坐禪又豈能成佛?」
  • 善為道者不欲盈,趙州禪師吃茶去
    一旁的院主不解上前問:「怎麼來過這裡,叫他吃茶去,沒來過這裡,也叫他吃茶去?」趙州和尚回答:「吃茶去。」這便是千古禪林法語「吃茶去」的來歷。人生處處都是禪,趙州禪師非常注重將禪貫徹生活,在日常的細節中無不流露著其禪風。
  • 五問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PK網際網路巨頭勝算幾何?
    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在業內仍屬稀缺品,是行業走到一定階段後的水到渠成——在科技強力滲透金融業的背景下,科技轉型走在前列的銀行,填過坑、踩過雷,把經驗教訓分享出來,先進幫扶後進,自渡渡人。不過就業內這8家子公司而言,卻並非都是瓜熟蒂落。
  • 國航乘客洗手間自殺,臨終遺言曝光:成年人的劫難,只能自渡
    萬般皆苦,唯有自渡有一次,一個朋友問他:「那半個月你去了哪裡?」他說:「去了工地和醫院。」在工地裡,他看到無數的農民小哥,和他一樣的年紀,卻在水泥堆裡苦苦討生活。在醫院的走廊裡,他親眼看到有人出車禍被送進急救室裡,受著巨大的痛苦,卻拼命想活下去。「我有手有腳,過了20年舒服日子,有什麼資格不好好活下去。」
  • 英文裡的「禪」
    作者:曾泰元  長久以來,英語世界若是提到「禪宗」,其所用的關鍵字眼,幾乎都是源自日文的Zen(禪,完整作Zen Buddhism「佛教禪宗」)。大多數西方人也認為,禪宗是日本精神文化的產物,鮮少例外。
  • 常用中藥材_沙苑子_自渡子
    禁忌——陽強易舉者忌服,相火熾盛者忌服,腎與膀胱偏熱者禁用。自渡子
  • 常用中藥材_蛤蚧_自渡子
    禁忌——外感風寒喘嗽者忌服,陽虛火旺者禁服。自渡子
  • 大願說禪—宇宙弦的啟示
    如果跟禪的智慧、跟佛陀的智慧相印證的話,能夠給我們哪一些啟示呢?起碼可以有四點啟示:能夠破除我們對物質世界實有的執著,使我們能夠認識到物質實有不過是一種錯覺。現在當代的理論物理學的前沿到此就進入到了這種自性本空的境界了,跟我們禪的智慧、兩千多年以前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所實證的境界就相通了。弦論能夠消除唯心論、唯物論的爭論,開闢一個新的途徑,使我們能夠容易理解「心物一元」,能夠理解意識和物質的統一。
  • 朱神光禪意畫僧中國當代「自然藝術禪」的創立者永覺禪師。
    中國當代「自然藝術禪」的創立者永覺禪師。永覺法師,號無覺子,原名朱晴雨、朱神光,國際知名的覺性藝術家,中國國內最優秀的油畫家之一。永覺法師,號「無覺子」,名「朱神光」,覺性油畫藝術家,中國國內最優秀的油畫家之一。其畫作中總是充滿著一種來自大千世界的美,讓人感受到畫中蘊含的藝術大家風範。1964年生於江蘇太倉。
  • 常用中藥材_草果_自渡子
    氣虛者禁用,血虧者禁用,陰虛血少者禁服。自渡子
  • 常用中藥材_海馬_自渡子
    禁忌——孕婦忌服,陰虛火旺者忌服。自渡子
  • 曾捐獻全身4倍血量,新冠剛康復又6獻血漿,傳奇護士自渡渡人穿越...
    一直信奉「面對災難,苦惱無濟於事,不如泰然處之」的她,在丈夫確診的那一天,問自己,「為什麼所有的壞事都一起來了?」當黃衛兵一夜一夜在高燒中屢屢絕望的時候,守在家中的蔡桃英,就一夜一夜,隔著整座鮮少有人活動的城市,陪他流淚到天明。你無從知曉,同樣的夜裡,武漢有多少對愛人,如此消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