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為道者不欲盈,趙州禪師吃茶去

2020-12-04 非常財富聞道五臺山

唐代從諗(shn)禪師,常住趙州觀音院,人稱趙州禪師。一天,寺裡來了個新和尚。新和尚來拜見,趙州禪師問:「你來過這裡嗎?」「來過。」

趙州禪師說:「吃茶去。」新和尚連忙改口:「沒來過。」「吃茶去。」趙州和尚仍是這句話。一旁的院主不解上前問:「怎麼來過這裡,叫他吃茶去,沒來過這裡,也叫他吃茶去?」

趙州和尚回答:「吃茶去。」這便是千古禪林法語「吃茶去」的來歷。

人生處處都是禪,趙州禪師非常注重將禪貫徹生活,在日常的細節中無不流露著其禪風。有位學僧在趙州禪師住的觀音院參學了十多年,有一天問道:「弟子到這裡參學已年久,卻不曾受過老師的開示,今日想告假下山,去別處參學!」

趙州禪師聽後,勃然大怒道:「小子,你為何如此冤枉我?自從你來到此地,你每天奉茶來,我為你喝!你端飯來,我為你吃!你合掌,我低眉;你頂禮,我低頭,哪一處我沒有教導過你?」學僧聽後,低著頭紅著臉站在那裡,陷入了沉思,好像有所領悟。「會就會了,假若用心分別,思維則離道遠矣!」趙州禪師看了他一眼,語氣略微平和了一些。學僧似有所悟,問道:「如何保住呢?」趙州禪師說道:「但盡凡心,別無聖解,若離妄緣,即如如佛。」

問禪、聽禪、參禪,當用心體會禪法的奧妙之處,必不離日常生活。喝茶、吃飯,都是禪,禪茶一味,禪食一味,都可以體證到禪食之悅。離開了現實生活,佛法都是死文字。

老子說:古之善為道者(得道行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不自滿)。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誰能使渾濁安靜下來,慢慢澄清?誰能使安靜變動起來,慢慢顯出生機?保持這個「道」的人才不會自滿。

得道者必行道,善行道者必有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很高的定力,看似清淨無為,其實質上並不會自滿,卻蘊藏著極大的潛能,能夠去故更新極富創造性,從不顯山露水,而靜謐幽深難以探測。

善為道者,所聞所見微妙通達,深刻玄遠,故常常不被常人所理解。因此,他必須行事謹慎,如冬天踩著冰過河;他憂慮謀劃,如防鄰國前來圍攻;他恭敬鄭重,如去赴宴作客;他行動灑脫,如正在消融的冰塊;他淳樸厚道,如未加工過的原料;他曠遠豁達,如幽深的山谷;他渾厚寬容,如不清濁水。

善為道者,待人平和謹慎,做事細緻認真,從來不會自大自滿,正因為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

不論是趙州禪師的吃茶去,還是老子的善為道者不欲盈,都可以從人的一切生活實踐契入其中:聞道聽禪,開悟覺行,獲得圓滿自在!

(李松陽20200619fccf00949) 

相關焦點

  • 趙州禪師「吃茶去」究竟藏有什麼樣的禪機呢?
    趙州禪師「吃茶去」究竟藏有什麼樣的禪機呢?南北朝兩宋時期,中國禪宗大盛於世,進而推動了中國禪茶文化進入了一個高峰期,高僧大德普頌唐代趙州禪師傳續下來的禪茶妙境。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七碗品到了茶的最高境界,其中的真諦都在一壺中蘊藏。三世諸佛,歷代祖師遺下的偈句千千萬萬,如果不能躬身力行,終歸是說食不飽,到不如簡簡單單吃茶去。說到吃茶,不得不提起譽滿禪門的一代高僧,世稱「趙州古佛」的從諗(778-897)禪師了。
  • 趙州禪師一句「吃茶去」,從喝茶中領悟人生真理!
    「吃茶去」,一開始,是在唐朝晚代時,趙州禪師以此來接引學生參禪,由此讓來人秉了機緣入佛法。據史料記載,趙州從諗禪師每日會在其呆的古觀音院山門口,凡見了遊僧便問他最近是否有到過這裡,無論僧人回答是「曾到」,還是「不曾到」,禪師均回「吃茶去」!後來該院的院主便問,為什麼曾到也答曰吃茶去,不曾到也答曰吃茶去?
  • 趙州和尚「吃茶去」的內涵和對現代生活的指導意義
    《五燈會元》記載了趙州和尚一段禪語:師(趙州從諗)問新到:「 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什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吃茶去。」
  • 學學趙州禪師:吃茶去
    可那時卻不這樣想。孩子他爸總是在外奔波,在家的時日屈指可數,我怨他對家庭的漠不關心,時常對他橫加指責。對青春期的孩子教育的責任,又全壓在我一個人的身上,叫人喘不過氣來。孩子長大了,站起來比我高一個頭,管起來針尖對麥芒時處火花四濺。生活仿佛沒有一處順心,工作又遇上瓶頸,四面楚歌的日子不好過。
  • 嚴陽尊者與趙州禪師的故事:「放下」與「放不下」
    他幼年出家,後得法於南泉普願禪師,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八十高齡的從諗禪師行腳至趙州,受信眾敦請駐錫觀音院,弘法傳禪達40年,僧俗共仰,為叢林模範,人稱「趙州古佛」。其證悟淵深、年高德劭,享譽南北禪林。趙州禪師住世120年,圓寂後,寺內建塔供奉衣缽和舍利,諡號「真際禪師」。
  • 善打機鋒的趙州禪師為何說:佛即是煩惱,禮佛不如不禮
    第二天,趙王派王府的太監給寺院送來物品金銀,趙州和尚知道後立即趕出山門去迎接。見此情景,小和尚們疑惑不解,趙州和尚說,你們不懂啊,要知道閻王易見,小鬼難纏!如果不好好接待太監,他回去亂說一頓,會破壞我和趙王之間的道義交啊!然而,正是這位通達人情世故的大德禪師,卻有萬緣皆放下的本性。
  • 苦行第一僧「趙州禪師」
    想必大家都聽過這麼一句話,「趙州八十猶行腳」這句話的來源就是「趙州禪師」。在佛教的發展歷史之中,有一個特別引人注意的群體,那就是「苦行僧」,他們不怕風吹雨淋,常年行走於各條大道,以一顆虔誠之心,朝拜各大名山古寺。那麼今天就來說一說,近代第一苦行僧「趙州禪師」。
  • 僧人家風:飯後三碗茶
    一天,從遠方來了兩位僧人,專程拜訪趙州禪師,請教什麼是禪。趙州禪師問其中一位僧人:「你以前來過嗎?」那人答道:「沒來過。」趙州禪師說:「吃茶去!」趙州禪師又問另一位僧人:「你來過嗎?」這個僧人說:「我曾經來過。」趙州禪師說:「吃茶去!」這時,趙州禪師身邊的一位僧人很奇怪:「為什麼來過的你讓他吃茶去,沒來過的你也讓他吃茶去呢?」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 趙州禪師這樣回答
    趙州禪師這樣回答皆仁法師趙州禪師八十歲那年,被眾人迎請到趙州的觀音院住持弘化。清晨,陽光透過鬱鬱蔥蔥的柏樹縫隙,照在院子中,小鳥正在枝頭婉轉鳴叫。而年逾八十的趙州禪師正在院中掃地。這時,有一位雲遊的僧人風塵僕僕地趕到,見天下聞名的趙州禪師正在掃地,忍不住脫口而出地問道:「大和尚您是天下聞名的大善知識,為何有塵?」趙州禪師聽了他這一問,悠悠然地抬起頭,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意味深長地說道:「因為灰塵都是從外面來的。」
  • 禪師說參禪是為了入地獄,眾人迷惑不解,真相讓眾居士汗顏
    所以,當趙州禪師反問時,這位自作聰明的禪師立即就傻了眼。趙州禪師當時就明白了這位禪師局限於自身知見,一首詩偈不外乎就是玩弄文字遊戲罷了,自己並沒開悟。趙州禪師的一句反問,勢如破竹,以雷霆萬鈞之勢,撞醒了對方,也顯示出趙州禪師不凡的禪修功底。趙州禪師心懷慈悲,無論何時都希望世人得到開解。
  • 「泥菩薩過江」究竟是何含義,悟透這則典故,就離開悟不遠了!
    這句話常用來表達「連自己都保護不了,更顧不上別人」之意。但是在祖師達大德看來,禪機無處不在,趙州從諗禪師身上公案數不勝數,除了「吃茶去」,關於泥菩薩,他還有這樣一段論述。「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內裡坐,菩提、涅 、真如、佛性,儘是貼體衣服,亦名煩惱。實際理地什麼處著。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 西遊中神秘大仙烏巢禪師
    而烏巢禪師在唐三藏詢問去西天的路程情況時,卻通過簡略的語言,即「道路不難行,試聽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處。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來摩耳巖,側著腳蹤步。仔細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靈滿國城,魔主盈山住。老虎坐琴堂,蒼狼為主簿。獅象盡稱王,虎豹皆作御。野豬挑擔子,水怪前頭遇。多年老石猴,那裡懷嗔怒。你問那相識,他知西去路。」
  • 最美的禪師:我子天然,前無古人
    師曾有燒木佛取暖之奇行,有譏之者,師應答無滯礙,以此為人所知。縱觀禪宗公案史,丹霞天然絕對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他事師石頭希遷和馬祖道一,是六祖慧能而下的第四代弟子。湖南衡山的石頭希遷和江西的馬祖道一構成南宗的兩大主脈,欲通佛法真諦,以圖造就,非從馬祖、西遷處受法不可。
  • 虛雲禪師:古今聖賢不昧因果 既種惡因必感惡果
    編者按:虛雲禪師(1840~1959),傳法曹洞,兼嗣臨濟,中興雲門,匡扶法眼,延續溈仰,是以一身系五宗法脈的禪宗大德。虛雲禪師一生極具傳奇色彩,經歷無數磨難,自云:「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歷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虛雲禪師晚年在雲居山,依然不忘弘法,隨時開示修行法門。
  • 書院茶莊嚴繁複,規矩有序,是帶有審美精神和宗教意識的雅趣茶
    日本室盯時代的書院茶是由義政將軍的文化近侍能阿彌創立的。他針對鬥茶會場的裝飾,第一個設計出了與書院茶事相適應的書院裝飾,並且確定了茶臺子裝飾的式樣,從此開始了在書院的點茶。由於茶臺子是書院茶以及後來日本茶道的重要茶道具,對日本茶道儀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這裡有必要說明其來龍去脈。日本《類聚名物考》記載:「茶道之起,在元中築崇福寺,開山南浦紹明由宋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