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從諗(shn)禪師,常住趙州觀音院,人稱趙州禪師。一天,寺裡來了個新和尚。新和尚來拜見,趙州禪師問:「你來過這裡嗎?」「來過。」
趙州禪師說:「吃茶去。」新和尚連忙改口:「沒來過。」「吃茶去。」趙州和尚仍是這句話。一旁的院主不解上前問:「怎麼來過這裡,叫他吃茶去,沒來過這裡,也叫他吃茶去?」
趙州和尚回答:「吃茶去。」這便是千古禪林法語「吃茶去」的來歷。
人生處處都是禪,趙州禪師非常注重將禪貫徹生活,在日常的細節中無不流露著其禪風。有位學僧在趙州禪師住的觀音院參學了十多年,有一天問道:「弟子到這裡參學已年久,卻不曾受過老師的開示,今日想告假下山,去別處參學!」
趙州禪師聽後,勃然大怒道:「小子,你為何如此冤枉我?自從你來到此地,你每天奉茶來,我為你喝!你端飯來,我為你吃!你合掌,我低眉;你頂禮,我低頭,哪一處我沒有教導過你?」學僧聽後,低著頭紅著臉站在那裡,陷入了沉思,好像有所領悟。「會就會了,假若用心分別,思維則離道遠矣!」趙州禪師看了他一眼,語氣略微平和了一些。學僧似有所悟,問道:「如何保住呢?」趙州禪師說道:「但盡凡心,別無聖解,若離妄緣,即如如佛。」
問禪、聽禪、參禪,當用心體會禪法的奧妙之處,必不離日常生活。喝茶、吃飯,都是禪,禪茶一味,禪食一味,都可以體證到禪食之悅。離開了現實生活,佛法都是死文字。
老子說:古之善為道者(得道行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不自滿)。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誰能使渾濁安靜下來,慢慢澄清?誰能使安靜變動起來,慢慢顯出生機?保持這個「道」的人才不會自滿。
得道者必行道,善行道者必有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很高的定力,看似清淨無為,其實質上並不會自滿,卻蘊藏著極大的潛能,能夠去故更新極富創造性,從不顯山露水,而靜謐幽深難以探測。
善為道者,所聞所見微妙通達,深刻玄遠,故常常不被常人所理解。因此,他必須行事謹慎,如冬天踩著冰過河;他憂慮謀劃,如防鄰國前來圍攻;他恭敬鄭重,如去赴宴作客;他行動灑脫,如正在消融的冰塊;他淳樸厚道,如未加工過的原料;他曠遠豁達,如幽深的山谷;他渾厚寬容,如不清濁水。
善為道者,待人平和謹慎,做事細緻認真,從來不會自大自滿,正因為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
不論是趙州禪師的吃茶去,還是老子的善為道者不欲盈,都可以從人的一切生活實踐契入其中:聞道聽禪,開悟覺行,獲得圓滿自在!
(李松陽20200619fccf0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