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過了,喝好茶的時候也就跟著來了。
「明前茶」,顧名思義,就是清明節前採摘的茶葉。這時的茶葉病蟲害少,芽葉細嫩,味醇形美,品質最好,是茶中佳品。但由於清明前氣溫普遍較低,茶葉生長速度較慢,所以明前茶產量很低,故有「明前茶,貴如金」之說。
清明之後,天氣轉暖,茶葉生長快。穀雨之前採摘的茶葉稱為「雨前茶」,品質也尚好。茶葉最講時令,等到立夏之前的茶葉,便成為「明日黃花」,一般芽葉粗老,品質較差。
好茶需要細細品味,高深的禪法、佛理,也需要人們不斷地參悟。在我國佛教中,茶與禪一直有著不解之緣。
佛教經典《五燈會元》卷九就記載一僧人問如寶禪師:「如何是和尚家風?」禪師答曰:「飯後三碗茶。」而在吃茶參禪的公案中,最有名的要數「難喝趙州茶」了。
趙州就是今天河北省的趙縣,唐代時,那裡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大禪師,人稱趙州禪師。一天,從遠方來了兩位僧人,專程拜訪趙州禪師,請教什麼是禪。趙州禪師問其中一位僧人:「你以前來過嗎?」那人答道:「沒來過。」趙州禪師說:「吃茶去!」趙州禪師又問另一位僧人:「你來過嗎?」這個僧人說:「我曾經來過。」趙州禪師說:「吃茶去!」這時,趙州禪師身邊的一位僧人很奇怪:「為什麼來過的你讓他吃茶去,沒來過的你也讓他吃茶去呢?」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看來趙州茶確實難喝,禪機更是很難參究。難怪清代大學者錢大昕作《戲題趙州茶棚》來調侃:「宗門語錄太紛拿,直下柑錘是作家。公案古今難勘破,鎮州蘿蔔趙州茶。」公案難以參究,但當今佛教十分興旺,喝茶也蔚然成風,因此在「禪茶」中附庸風雅的人也著實不少,而能夠像進行「禪茶熱」中的冷思考的人卻不多。
《紅樓夢》中,妙玉論茶:「一杯為品,二杯即為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看來喝茶不在多,關鍵是要品味。其實現代人忙忙碌碌,真正能靜下心來品茶的禪僧,已如鳳毛麟角。佛教該如何發展,禪茶文化該如何弘揚,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筆者認為,要是讓趙州禪師來回答,他還會是那三個字——吃茶去!
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相傳早年間跟隨現在我國已經家喻戶曉的一休禪師參禪。有一天,一休問村田珠光:「要以怎樣的規矩吃茶呢?」村田珠光講了自己的諸多體會。一休聽罷,就給他講了「難喝趙州茶」的公案。一休講完公案,突然大喝一聲,舉起鐵如意棒,把村田珠光手裡的茶碗打得粉碎。於是村田珠光向一休行禮後轉身離開。
村田珠光
當他走到門口時,一休又問:「要以怎樣的規矩吃茶呢?」村田珠光靜靜地回答:「柳綠花紅。」一休聽後非常滿意,將自己珍藏的我國宋代禪門大事圓悟克勤的墨跡傳給了村田珠光,認可他體悟到「佛法存於茶湯」的道理。吃茶與參禪,本是極普通自然的事情,不須太多外在的矯情,繁複的規矩,附庸的風雅。穿衣吃飯,劈柴挑水,都是禪門修行。喝茶也是一樣,柳綠花紅,一切天然。
一休禪師
正如已故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在1989年為「首屆茶與中國文化展示周」題詩:「縱有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