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打機鋒的趙州禪師為何說:佛即是煩惱,禮佛不如不禮

2020-12-04 青衫文齋

善打機鋒的趙州禪師為何說:佛即是煩惱,禮佛不如不禮 | 文 青衫文齋

禪宗史上有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他就是趙州禪師,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受戒之後,趙州禪師一路行腳,遍訪無數高僧大德,朝拜無數古剎。趙州禪師不僅通曉佛法禪理、善打機鋒,對世俗人情也瞭然於心。佛家說,先要透徹人情世故,方能做一個出家人。當然,懂佛法的出家人,一定得懂世法,不通世法的人,佛法也一定不通。據說,大唐王朝的一位宗室趙王,也皈依了趙州和尚。一天,趙王來見趙州和尚,他並不起身迎接,反而說:「自小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禪床」。

第二天,趙王派王府的太監給寺院送來物品金銀,趙州和尚知道後立即趕出山門去迎接。見此情景,小和尚們疑惑不解,趙州和尚說,你們不懂啊,要知道閻王易見,小鬼難纏!如果不好好接待太監,他回去亂說一頓,會破壞我和趙王之間的道義交啊!

然而,正是這位通達人情世故的大德禪師,卻有萬緣皆放下的本性。趙州禪師的雙親聽聞了他的住禪之地,想要見他一面。趙州禪師知道之後卻說:「俗塵愛網,無有了期。已辭出家,不願再見。」當夜就收束行裝,趁夜避開了。

趙王的太監一事,說明趙州禪師明因識果,懂得變通,所以他的道業突飛猛進。佛法不是出世法,淨空法師說過:「世間法就是佛法,世間法跟佛法不二。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不壞世間,佛法是圓滿世間法。無論做什麼事情,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管你做什麼事情,與戒定慧相應是佛法,與覺正淨相應是佛法,與四攝六度相應是佛法。」所以,相迎趙王的太監與佛法並不矛盾。然而,避開雙親,就體現了萬緣放下。趙州禪師把所有與生帶來的善緣和惡緣都放下了,一心一意地進行禪修。「萬般欲識佛處去,萬緣放下妄即真。」眾生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是長長短短的因緣際會,一切皆空,都是空相,覺悟者飄然而過不著痕跡。如去如來,無遮無礙。

一次,善打機鋒的趙州禪師對眾弟子說了一句禪語:佛即是煩惱,煩惱即是佛。

眾弟子不解,紛紛前來詢問:如果說佛即是煩惱,那麼佛在為誰而煩惱?

趙州禪師開示道:佛在為芸芸眾生而煩惱。

眾弟子弟子又問:怎麼做才能免除煩惱?

趙州禪師反問眾弟子:免除煩惱做什麼呢?

趙州禪師以這樣通徹玄機的問答,讓眾弟子豁然頓悟其中禪理,一心想成佛,就是在追求煩惱,心有所求,真心不空,更本不能得見本性。世相本空,煩惱也是空,不提起煩惱,便無須放下,即是悟極返空,不求成佛,而佛自然便成。

還有一次,趙州禪師看見一個弟子在禮佛,就打了一個機鋒,他用禪杖在他頭上輕敲了一下,問:你在做什麼?

弟子惴惴不安地回答:我在禮佛。

趙州禪師詰問他:佛是用來禮的嗎?

弟子頓覺委屈:禪師,禮佛不是好事嗎?

趙州禪師又在他頭上輕敲了一下,說:好事不如無事。

這段故事所包含的禪理也與前者相似,禮佛本是好事,但與其惦記著禮佛這個過程,不如將這個念頭拋卻,「禮佛不如不禮」。禪門即是空門,空是悟後所抵達的一種境界,悟來悟去終是空。人的煩惱多源於自我,為了維護「我」以及「我」的所屬物,陷人無窮無盡的糾纏中,既和外界爭執,也和自己較量,心中太多牽絆,無從解脫。其實,世間本無「我」,又何苦心生執著?放下、忘記、拋卻,才是悟到空的途徑,就如同成佛不用「求」、敬佛不用「禮」。有「求」有「禮」,執念頓生,就無法攝心正念,從寧靜中安頓身心,要少執多放,從捨得中體會快樂。禪修是一個重視心靈力量的過程,眾生只有從內心辨識煩惱,認識煩惱,領悟煩惱的本質,並在此基礎上清晰煩惱,放下煩惱,才能通達禪理,獲得真正的自在。

相關焦點

  • 禪師說參禪是為了入地獄,眾人迷惑不解,真相讓眾居士汗顏
    有一位少小成名的禪師,知道趙州禪師有意朝禮五臺山,便仗著自己文採不凡,給趙州禪師寫了一首詩,打算諷刺他參禪著相了,四句詩偈是:無處青山不道場,何須策杖禮清涼;雲中縱有金毛現,正眼觀時非吉祥。有一次,他正在禪房打坐,見幾位居士來到寺院觀景,一路胡言亂語,態度傲慢,對見到的僧人並不禮敬,甚至譏笑佛像。其中一人甚至走到趙州禪師身旁,輕慢地問:禪師,你終日參禪打坐,明悟世間一切真相,福慧雙修,只是不知百年之後,你會到哪裡去呢?
  • 善為道者不欲盈,趙州禪師吃茶去
    唐代從諗(shn)禪師,常住趙州觀音院,人稱趙州禪師。一天,寺裡來了個新和尚。新和尚來拜見,趙州禪師問:「你來過這裡嗎?」「來過。」趙州禪師說:「吃茶去。」新和尚連忙改口:「沒來過。」「吃茶去。」趙州和尚仍是這句話。
  • 一念修行,法身等佛
    友人評價詩人的作品具有「佛」意。簡單說詩人的作品,充滿了禪家話頭的機鋒的風格。詩人的作品中體現了,禮「僧」、不禮「佛」的態度。其作品中充滿了禪宗呵佛罵祖的韻味。一次天然禪師在慧林寺遭遇嚴寒,於是取木佛焚燒取暖。寺中的僧人怒斥禪師,問他為什麼要焚燒木佛像?禪師回答說,我燒「木佛」是為尋找舍利子。僧人回答說,木佛像哪有舍利子?禪師說沒有舍利子,為何不讓我焚燒。
  • 嚴陽尊者與趙州禪師的故事:「放下」與「放不下」
    他幼年出家,後得法於南泉普願禪師,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八十高齡的從諗禪師行腳至趙州,受信眾敦請駐錫觀音院,弘法傳禪達40年,僧俗共仰,為叢林模範,人稱「趙州古佛」。其證悟淵深、年高德劭,享譽南北禪林。趙州禪師住世120年,圓寂後,寺內建塔供奉衣缽和舍利,諡號「真際禪師」。
  • 苦行第一僧「趙州禪師」
    想必大家都聽過這麼一句話,「趙州八十猶行腳」這句話的來源就是「趙州禪師」。在佛教的發展歷史之中,有一個特別引人注意的群體,那就是「苦行僧」,他們不怕風吹雨淋,常年行走於各條大道,以一顆虔誠之心,朝拜各大名山古寺。那麼今天就來說一說,近代第一苦行僧「趙州禪師」。
  • 趙州禪師「吃茶去」究竟藏有什麼樣的禪機呢?
    趙州禪師「吃茶去」究竟藏有什麼樣的禪機呢?南北朝兩宋時期,中國禪宗大盛於世,進而推動了中國禪茶文化進入了一個高峰期,高僧大德普頌唐代趙州禪師傳續下來的禪茶妙境。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把唐朝詩人《七碗茶歌》與趙州禪師「吃茶去」的典故串聯到了一起,這正是「茶禪一味或禪茶一味」一說的由來。此詩引用唐代盧仝(約795-835)《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第二部分,謂: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
  • 趙州和尚「吃茶去」的內涵和對現代生活的指導意義
    趙州和尚所答非所問,並連說三個「吃茶去」,這不能僅僅看作是「口頭禪」、一種無深意的語言習慣,這是一種暗藏機鋒的非邏輯性語言。這位禪師慣操這類語言,如有和尚問他:「承聞親見南泉,是否?」他不滿意弟子偏執於傳聞,便回答:「鎮州出大蘿蔔頭。」將對方的話擋了回去,促其省悟自心。此類例子還可舉出一些。
  • 趙州禪師一句「吃茶去」,從喝茶中領悟人生真理!
    「吃茶去」,一開始,是在唐朝晚代時,趙州禪師以此來接引學生參禪,由此讓來人秉了機緣入佛法。據史料記載,趙州從諗禪師每日會在其呆的古觀音院山門口,凡見了遊僧便問他最近是否有到過這裡,無論僧人回答是「曾到」,還是「不曾到」,禪師均回「吃茶去」!後來該院的院主便問,為什麼曾到也答曰吃茶去,不曾到也答曰吃茶去?
  • 學學趙州禪師:吃茶去
    可那時卻不這樣想。孩子他爸總是在外奔波,在家的時日屈指可數,我怨他對家庭的漠不關心,時常對他橫加指責。對青春期的孩子教育的責任,又全壓在我一個人的身上,叫人喘不過氣來。孩子長大了,站起來比我高一個頭,管起來針尖對麥芒時處火花四濺。生活仿佛沒有一處順心,工作又遇上瓶頸,四面楚歌的日子不好過。
  • 趙州禪師這樣回答
    趙州禪師這樣回答皆仁法師趙州禪師八十歲那年,被眾人迎請到趙州的觀音院住持弘化。清晨,陽光透過鬱鬱蔥蔥的柏樹縫隙,照在院子中,小鳥正在枝頭婉轉鳴叫。而年逾八十的趙州禪師正在院中掃地。這時,有一位雲遊的僧人風塵僕僕地趕到,見天下聞名的趙州禪師正在掃地,忍不住脫口而出地問道:「大和尚您是天下聞名的大善知識,為何有塵?」趙州禪師聽了他這一問,悠悠然地抬起頭,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意味深長地說道:「因為灰塵都是從外面來的。」
  • 「泥菩薩過江」究竟是何含義,悟透這則典故,就離開悟不遠了!
    日常用語當中,芸芸眾生、大千世界等等都出自佛經,乃至佛經典籍中的諸佛菩薩,也成為常用語的一部分。譬如民間就流傳這樣一句歇後語,「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這句話常用來表達「連自己都保護不了,更顧不上別人」之意。但是在祖師達大德看來,禪機無處不在,趙州從諗禪師身上公案數不勝數,除了「吃茶去」,關於泥菩薩,他還有這樣一段論述。
  • 最美的禪師:我子天然,前無古人
    他見到馬祖後什麼也沒說,直用頭巾扑打額頭——此處是徒弟考師父,時有隱峰禪師亦考過石頭禪師,卻因「石頭路滑」跌倒兩次。馬祖看著丹霞,過了一陣子才說:"南嶽廟的石頭才是你的師父,你去吧。"兩手託著幞頭腳,顯示出石頭希遷禪師接引弟子的風格。石頭禪師機鋒峻拔,往往使人摸不著邊際,所以馬祖就建議他去親近石頭和尚。
  • 佛教:因為天冷,這位唐代高僧居然燒木佛取暖,反而成了經典!
    例如,唐代高僧丹霞天然禪師,就以燒木佛取暖這樣極端「大逆不道」的方式,高揚本心自性,「即心即佛」,而成歷史上著名的禪宗公案。丹霞天然禪師雖無著作遺世,卻因其高明禪思、特立獨行,而居禪宗大師之列。其最著名的事跡,便是「燒木佛」,這也是他在禪宗歷史上得以名垂千古的「傑作」。
  • 唐代高僧丹霞禪師:抱美女過河,燒木佛取暖
    丹霞禪師(739年—824年)是唐代著名禪師,法號天然,因曾駐錫南陽丹霞山(今南召縣丹霞寺),故稱丹霞天然,或丹霞禪師。丹霞禪師自幼熟讀儒書,飽讀《詩》、《書》、《禮》、《易》,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出家以前,他是準備考官的。
  • 抱佛腳的真實含義是什麼,你可以抱佛腳,親感佛的殊勝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佛祖當年在遙遠的靈山道場傳法,可以說是金剛道場、金剛聖地,我等不要執著哪裡的殊勝,實際上靈山與佛就在自己的心裡,莫要向外求。即自己的心就是修行最好的道場,佛菩薩無處不在,就在自己的心中,就在自己的身邊。
  • 17年前,馮驥才先生參觀了趙州陀羅尼經幢,因何說這座塔能寫部書
    他說:「光是這座塔,就能夠寫一本書」那麼,馮驥才先生讚賞有加的趙州陀羅尼經幢妙處何在呢?(一)陀羅尼經幢是怎樣一座石塔趙州陀羅尼經幢坐落在趙縣石塔村。平面呈八角形,共七級,商16.44米。 逐級用整塊石料雕琢迭砌而成,形制似塔,俗稱「石塔」。
  • 農曆十二月廿五日 唐代高僧石頭希遷禪師圓寂紀念日
    日,農曆十二月廿五日,唐代高僧石頭希遷禪師圓寂日。石頭希遷禪師曾禮六祖慧能、青原行思為師,得青原行思之印可, 石頭希遷(700~790),唐代禪僧,又稱無際大師。端州高要(廣東高要)人氏,俗家姓陳,生而聰敏。鄉民畏鬼神而祭祀,不得不常殺牛釃酒,頗多弊害,師毀神祠,奪牛而歸。曾禮六祖慧能、青原行思為師,得青原行思之印可,成為青原行思禪師法嗣(青原下第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