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打機鋒的趙州禪師為何說:佛即是煩惱,禮佛不如不禮 | 文 青衫文齋
禪宗史上有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他就是趙州禪師,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受戒之後,趙州禪師一路行腳,遍訪無數高僧大德,朝拜無數古剎。趙州禪師不僅通曉佛法禪理、善打機鋒,對世俗人情也瞭然於心。佛家說,先要透徹人情世故,方能做一個出家人。當然,懂佛法的出家人,一定得懂世法,不通世法的人,佛法也一定不通。據說,大唐王朝的一位宗室趙王,也皈依了趙州和尚。一天,趙王來見趙州和尚,他並不起身迎接,反而說:「自小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禪床」。
第二天,趙王派王府的太監給寺院送來物品金銀,趙州和尚知道後立即趕出山門去迎接。見此情景,小和尚們疑惑不解,趙州和尚說,你們不懂啊,要知道閻王易見,小鬼難纏!如果不好好接待太監,他回去亂說一頓,會破壞我和趙王之間的道義交啊!
然而,正是這位通達人情世故的大德禪師,卻有萬緣皆放下的本性。趙州禪師的雙親聽聞了他的住禪之地,想要見他一面。趙州禪師知道之後卻說:「俗塵愛網,無有了期。已辭出家,不願再見。」當夜就收束行裝,趁夜避開了。
趙王的太監一事,說明趙州禪師明因識果,懂得變通,所以他的道業突飛猛進。佛法不是出世法,淨空法師說過:「世間法就是佛法,世間法跟佛法不二。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不壞世間,佛法是圓滿世間法。無論做什麼事情,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管你做什麼事情,與戒定慧相應是佛法,與覺正淨相應是佛法,與四攝六度相應是佛法。」所以,相迎趙王的太監與佛法並不矛盾。然而,避開雙親,就體現了萬緣放下。趙州禪師把所有與生帶來的善緣和惡緣都放下了,一心一意地進行禪修。「萬般欲識佛處去,萬緣放下妄即真。」眾生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是長長短短的因緣際會,一切皆空,都是空相,覺悟者飄然而過不著痕跡。如去如來,無遮無礙。
一次,善打機鋒的趙州禪師對眾弟子說了一句禪語:佛即是煩惱,煩惱即是佛。
眾弟子不解,紛紛前來詢問:如果說佛即是煩惱,那麼佛在為誰而煩惱?
趙州禪師開示道:佛在為芸芸眾生而煩惱。
眾弟子弟子又問:怎麼做才能免除煩惱?
趙州禪師反問眾弟子:免除煩惱做什麼呢?
趙州禪師以這樣通徹玄機的問答,讓眾弟子豁然頓悟其中禪理,一心想成佛,就是在追求煩惱,心有所求,真心不空,更本不能得見本性。世相本空,煩惱也是空,不提起煩惱,便無須放下,即是悟極返空,不求成佛,而佛自然便成。
還有一次,趙州禪師看見一個弟子在禮佛,就打了一個機鋒,他用禪杖在他頭上輕敲了一下,問:你在做什麼?
弟子惴惴不安地回答:我在禮佛。
趙州禪師詰問他:佛是用來禮的嗎?
弟子頓覺委屈:禪師,禮佛不是好事嗎?
趙州禪師又在他頭上輕敲了一下,說:好事不如無事。
這段故事所包含的禪理也與前者相似,禮佛本是好事,但與其惦記著禮佛這個過程,不如將這個念頭拋卻,「禮佛不如不禮」。禪門即是空門,空是悟後所抵達的一種境界,悟來悟去終是空。人的煩惱多源於自我,為了維護「我」以及「我」的所屬物,陷人無窮無盡的糾纏中,既和外界爭執,也和自己較量,心中太多牽絆,無從解脫。其實,世間本無「我」,又何苦心生執著?放下、忘記、拋卻,才是悟到空的途徑,就如同成佛不用「求」、敬佛不用「禮」。有「求」有「禮」,執念頓生,就無法攝心正念,從寧靜中安頓身心,要少執多放,從捨得中體會快樂。禪修是一個重視心靈力量的過程,眾生只有從內心辨識煩惱,認識煩惱,領悟煩惱的本質,並在此基礎上清晰煩惱,放下煩惱,才能通達禪理,獲得真正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