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禪師一句「吃茶去」,從喝茶中領悟人生真理!

2020-12-04 響品有約

茶道,茶道,茶中有道是也,喝茶可與禪相通,何為禪也?禪乃「靜」,亦為修行之法。「吃茶去」,一開始,是在唐朝晚代時,趙州禪師以此來接引學生參禪,由此讓來人秉了機緣入佛法。

據史料記載,趙州從諗禪師每日會在其呆的古觀音院山門口,凡見了遊僧便問他最近是否有到過這裡,無論僧人回答是「曾到」,還是「不曾到」,禪師均回「吃茶去」!後來該院的院主便問,為什麼曾到也答曰吃茶去,不曾到也答曰吃茶去?後來趙州喚了院主應了之後,趙州仍然答曰「吃茶去」。如果以禪道與吃茶結合一起,其實不難看出,趙州禪師的一番度人的良苦用心。吃茶,禪道,靜心,意思是求法心切之人多心靜浮躁,只有靜下來去修行,才能得法。

用現在的來話說,品茶,品的是人生,悟的是生活,不論是初學茶者,還是沉迷茶者。一句「吃茶去」,能讓迷惑者頓悟、解惑,也由此可見,真正的禪宗修養,是要在生活中一點一滴修煉,平凡的生活就是修行最好的道場,該做什麼便做什麼,靜下來,就像,你既然學會了吃飯,那麼再在吃飯時就不要繼續想著我該如何吃,應該專心吃,不然只會胡思亂想,徒增煩惱。演繹一些無用的、非定然發生的事,最多也是杞人憂天,痴人說夢。

有一次,我和朋友在喝茶,另一朋友來尋,言語激動中吐槽了他的領導,說他和領導在一件事情上的處理方式產生了大相逕庭的想法,先不論他的方法有什麼不對,但被罵的滋味可真不好受。另一正喝茶的朋友笑了笑,招呼他坐下,遞給他一杯茶,「來,喝杯茶」。喝茶之餘,朋友慢慢放鬆了下來,言語間也不像剛到來時那般狂躁。不要總想著誰人的行為有悖倫理,誰人的言語有失體統,安安靜靜地喝一杯茶,享受當下的心境,生命在於靜止,生命在於坐禪,生命在於一盞茶,從喝茶中領悟人生真理,「人無完人」,誰人不挨罵,學著放下,才能走出迷局。

所以「吃茶去」簡單的來說,就是告訴我們,人生的路漫長著,不要自尋煩惱,想要走出當下的困惑,不如喝一杯茶,把握好當下。你的思想,決定了你的去處,你的想法光明,自然做事也會往光明正大裡去做。人生路長,但簡單,隨心而欲雖不能夠,但若是弄得太複雜,欲望太高,回頭看看,你的這一生到頭來,卻仍然感覺是空寂寥落,一無所有。

相關焦點

  • 善為道者不欲盈,趙州禪師吃茶去
    唐代從諗(shn)禪師,常住趙州觀音院,人稱趙州禪師。一天,寺裡來了個新和尚。新和尚來拜見,趙州禪師問:「你來過這裡嗎?」「來過。」趙州禪師說:「吃茶去。」新和尚連忙改口:「沒來過。」「吃茶去。」趙州和尚仍是這句話。
  • 趙州禪師「吃茶去」究竟藏有什麼樣的禪機呢?
    趙州禪師「吃茶去」究竟藏有什麼樣的禪機呢?南北朝兩宋時期,中國禪宗大盛於世,進而推動了中國禪茶文化進入了一個高峰期,高僧大德普頌唐代趙州禪師傳續下來的禪茶妙境。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把唐朝詩人《七碗茶歌》與趙州禪師「吃茶去」的典故串聯到了一起,這正是「茶禪一味或禪茶一味」一說的由來。此詩引用唐代盧仝(約795-835)《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第二部分,謂: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
  • 學學趙州禪師:吃茶去
    我的鄰居是一位在家禮佛的居士,我們又稱俗家弟子,拜在了本地非常有名的福壽寺的悟達大師座下,她時常會帶我去寺院裡喝茶參禪。那段黑暗的日子,也幸虧有大師給我的開悟,讓我走出來。福壽寺是馬祖道場,院落兩進三縱,樓上樓下統共12間房,佔地不大。寺廟所處的大連山方圓十裡沒有人煙居住,但香火鼎盛,來此求仙問道的人絡繹不絕。
  • 趙州和尚「吃茶去」的內涵和對現代生活的指導意義
    《五燈會元》記載了趙州和尚一段禪語:師(趙州從諗)問新到:「 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什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吃茶去。」
  • 僧人家風:飯後三碗茶
    佛教經典《五燈會元》卷九就記載一僧人問如寶禪師:「如何是和尚家風?」禪師答曰:「飯後三碗茶。」而在吃茶參禪的公案中,最有名的要數「難喝趙州茶」了。一天,從遠方來了兩位僧人,專程拜訪趙州禪師,請教什麼是禪。趙州禪師問其中一位僧人:「你以前來過嗎?」那人答道:「沒來過。」趙州禪師說:「吃茶去!」趙州禪師又問另一位僧人:「你來過嗎?」這個僧人說:「我曾經來過。」趙州禪師說:「吃茶去!」這時,趙州禪師身邊的一位僧人很奇怪:「為什麼來過的你讓他吃茶去,沒來過的你也讓他吃茶去呢?」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 善打機鋒的趙州禪師為何說:佛即是煩惱,禮佛不如不禮
    善打機鋒的趙州禪師為何說:佛即是煩惱,禮佛不如不禮 | 文 青衫文齋禪宗史上有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他就是趙州禪師,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受戒之後,趙州禪師一路行腳,遍訪無數高僧大德,朝拜無數古剎。
  • 嚴陽尊者與趙州禪師的故事:「放下」與「放不下」
    閱讀本文前,先熟悉下面幾個詞:1 趙州禪師(778年~897年):法號從諗,祖籍山東臨淄,出生地曹州(今山東菏澤),是禪宗史上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他幼年出家,後得法於南泉普願禪師,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八十高齡的從諗禪師行腳至趙州,受信眾敦請駐錫觀音院,弘法傳禪達40年,僧俗共仰,為叢林模範,人稱「趙州古佛」。其證悟淵深、年高德劭,享譽南北禪林。趙州禪師住世120年,圓寂後,寺內建塔供奉衣缽和舍利,諡號「真際禪師」。
  • 苦行第一僧「趙州禪師」
    想必大家都聽過這麼一句話,「趙州八十猶行腳」這句話的來源就是「趙州禪師」。在佛教的發展歷史之中,有一個特別引人注意的群體,那就是「苦行僧」,他們不怕風吹雨淋,常年行走於各條大道,以一顆虔誠之心,朝拜各大名山古寺。那麼今天就來說一說,近代第一苦行僧「趙州禪師」。
  • 趙州禪師這樣回答
    趙州禪師這樣回答皆仁法師趙州禪師八十歲那年,被眾人迎請到趙州的觀音院住持弘化。清晨,陽光透過鬱鬱蔥蔥的柏樹縫隙,照在院子中,小鳥正在枝頭婉轉鳴叫。寺院中一早就傳來沙沙地掃地聲,在寂靜的清晨中,格外地響亮。而年逾八十的趙州禪師正在院中掃地。這時,有一位雲遊的僧人風塵僕僕地趕到,見天下聞名的趙州禪師正在掃地,忍不住脫口而出地問道:「大和尚您是天下聞名的大善知識,為何有塵?」
  • 禪師說參禪是為了入地獄,眾人迷惑不解,真相讓眾居士汗顏
    趙州禪師完全明白詩偈中的譏諷之意,但並沒有指責對方的心,只是反問了一句:什麼是正眼?那個禪僧答不上來了,汗顏而退。其實,做詩偈的禪僧已先著相,只要心中產生了「青山」、「道場」、「金毛」和「正眼」的觀念,自己便先著了「相」。
  • 何謂人生如茶?
    何為人生?茶如人生!品茶如修行,人生也是一場漫長的修行!何為人生?就是面對現實!世態炎涼,無需迎合!人情冷暖,勿去在意。當你成功了,你的故事就是傳奇!當你失敗了,你的故事就是笑話!當你放棄了,你的故事只是一個案例!當你拒絕了,你的故事只是一片空白!
  • 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不過,禪宗,本就強調「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果哪位「大師」跟你把禪講得讓你覺得昏昏欲睡、乏味無趣,那你可以對他斷然大喝「吃茶去」,這三個字可是禪宗著名的公案之一,出自趙州禪師之口。二、中國的陰曆四月初八,是佛陀誕辰。
  • 愛喝茶的男人,壞不到哪兒去
    茶自然要好,鐵觀音大紅袍皆可,萬萬不可的是帶著你的那些喜歡喧囂的朋友,喝茶,要的是安靜的氛圍和恬然的心情。茶泡好了,先不要急著喝,先聞聞那些溫暖的芬芳,先看看那飄然的霧氣,再握握那滾燙的紫砂壺,你的心自然就更加地安寧。然後,你細細地抿一口茶,那沁人心脾的茶香,讓你滿足,讓你快樂。於是,那茶,就那樣柔軟地讓你擁有了茶的氣質。
  • 茶,一片簡單的樹葉
    喝茶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有講究。若只為了解渴,那喝茶再簡單不過。拋去茶葉種類,省略衝泡儀式。日上三竿,碧空萬裡,烈日灼心。路過茶攤,飲一口生津的茶水。不介意茶水溫涼,無所謂葉片粗老,不在乎茶葉陳舊。若每次喝茶,都要顧慮這些條條框框,未免失去了喝茶的本意。一切應該以人為中心,而不是圍繞茶,打造相應的環境和格調。是人喝茶,不是茶喝人。喝茶,只是為了一口適宜的水。入口不問緣由,只留香於心頭。茶,起源於我國。此後,便作為飲料流傳開來。
  • 勵志正能量句子:曲線人生,走彎路才是人生的常態
    禪師說,「但根本的原因是,走彎路是自然界的常態,走直路反而是非常態,因為河流往前時會遇到各種障礙,無法逾越,只有繞道而行,繞來繞去,避過了一道道障礙,最終抵達遙遠的大海。」學僧忽然悟了,說:「人生也如河流,坎坷挫折是常態,不必悲觀失望,也不必長籲短嘆,停滯不前。直闖不過,就換個法子,另闢蹊徑,照樣抵達遙遠人生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