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一片簡單的葉,一口適宜的水。
從古至今,茶酒詩琴。喝茶從來都隨欲,隨心,隨性。
想喝什麼,就整點喝;什麼好喝,就喝點啥;屋裡有啥,就泡點啥。
一撮茶葉,一盞清杯,一壺沸水,一介凡人。
喝茶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有講究。
若只為了解渴,那喝茶再簡單不過。
拋去茶葉種類,省略衝泡儀式。
日上三竿,碧空萬裡,烈日灼心。路過茶攤,飲一口生津的茶水。
不介意茶水溫涼,無所謂葉片粗老,不在乎茶葉陳舊。
茶水下肚,身涼心靜。周遭一切與你無關,你只管睡在茶水裡,任帽簷下傳出淺淺鼾聲。
也可以依據時令喝茶,品味茶的各式風情。
洗一個乾淨的茶杯,泡一杯恰合時節的茶。
春喝花茶,將一年最好的光景,喝進身體。夏飲綠茶,把炎熱散盡,留心底一絲清涼。秋泡青茶,用一杯溫熱的茶,感受天高雲淡。冬煮紅茶,茶香嫋嫋,依欄看慣風雪。
很多人為了讓茶喝出儀式感,開始對茶道盲目效仿。追求精緻茶具,講究喝茶格調。
這是喝茶嗎?是,也不是。
茶,可俗可雅。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是喧鬧市井的一碗粗茶,是瓊樓高閣的一盞香茗。
喝茶,可以講究,但別過分講究。
若每次喝茶,都要顧慮這些條條框框,未免失去了喝茶的本意。一切應該以人為中心,而不是圍繞茶,打造相應的環境和格調。是人喝茶,不是茶喝人。
喝茶,只是為了一口適宜的水。
入口不問緣由,只留香於心頭。
茶,起源於我國。此後,便作為飲料流傳開來。
茶道自然也起源於我國,在南宋時期傳入日本和朝鮮,在日本發揚光大,被很多喝茶人士奉為圭臬。
認為喝茶就該遵循茶道,聞悠悠茶香,品綿綿茶韻。
什麼是道?什麼是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這種沒有意義的虛妄感受,真的是喝茶的人此刻需要的嗎?並不一定。
說到底,茶葉不過是一片簡單的樹葉。
我國關於喝茶,僅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和儀式,
畢竟,茶貼近百姓,融入權貴,可俗可雅。有茶即有道,茶道包羅萬象又內涵豐富。非一言一語可以概括,非一句一章可以描述。
當然,這與我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有很大關係。
我國自古就重精神,輕物質,根本上是以人為中心的。
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裡的修身,側重精神層面,即完善自身人格,提升自我素質。
茶道自然也是如此。
我國的茶道,重思想,輕形式。喝茶時,想透了,想通了,就不必在乎喝茶的繁文縟節。規矩方圓自在心,舉手投足皆有道。
渴了就端碗暢飲,乏了就午後小酌。
這跟傳到日本的茶道,很不一樣。
日本茶道,是從規矩到心。在外在形式的約束中,讓心領悟會「道」。
在茶道中修行,在茶道中頓悟。
在點茶、煮茶、衝茶、獻茶中,領略「和、敬、清、寂」。
以品茶為主,慢慢演變為一種文化。
關於茶,可說的很多,能說清楚的很少。
無論有什麼爭論,在茶葉入口時,全都歸於茶葉本身的味道。
能嘗到的只有各式的茶味,並沒有空洞的禪法大道。茶,只不過是一片簡單的樹葉罷了。
得水而生,上下浮沉。激烈,又平靜。散去一身晦暗,飄出嫋嫋茶香。
喜歡,就喝。
不喜歡,就拉倒。
可以很講究,亦可很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