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2020-12-02 瑞讀

《禪的行囊》讀後感!

一、

本書是一本以追尋禪宗的發展為主的遊記散文作品。

作者從北京出發,由北往南一路尋覓到香港,這個路線與禪宗從北往南的發展、壯大吻合,也是作者精心設計安排的行程。

從書中可以看出,作者對中國地域的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通。

除了禪宗,書裡還包含其它佛教文化知識以及城市發展歷史、中國詩人和佛教之間的相互影響、佛教寺院的生存現狀以及發展歷程等知識,作者語氣文字是亦莊亦諧的風格,讀來興趣盎然,不會因為禪宗經義、規章的講解而枯燥。不過,禪宗,本就強調「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果哪位「大師」跟你把禪講得讓你覺得昏昏欲睡、乏味無趣,那你可以對他斷然大喝「吃茶去」,這三個字可是禪宗著名的公案之一,出自趙州禪師之口。

二、

中國的陰曆四月初八,是佛陀誕辰。

禪宗有六位祖師分別是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和六祖惠能。

禪素以輕慢甚至蔑視語言著稱。禪師們常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便錯」。然而禪宗的文獻卻遠遠多於其他任何佛教宗派。

禪的要義在於將修行與生活融會貫通。現當代有一種「生活禪」,是一種不論在小區公寓還是寺院裡都能實踐的修行。

電影電視上我們常聽到佛教一個經典名詞「般若波羅蜜多」,這個詞其實是一個音譯詞,也代表佛教經書的一個系列,這一系的佛經在公元2世紀到3世紀傳入中國,為其後的禪宗的行成奠定了哲學基礎。其中《心經》是所有關於般若波羅蜜多的經典中篇幅最短的。

「般若」的意思是「智慧」,再加上「波羅蜜多」,意思就變成「無上的智慧」或者「完美的智慧」。

我們今天所了解的禪,則是般若與禪那相結合所產生的體系。禪那指的是進入禪定的修行。

佛陀入滅後一千兩百年,禪門臨濟宗的開山祖師臨濟義玄如此教導弟子:「逢佛殺佛,逢祖殺祖。」別慌,義玄不是真讓你殺佛、殺祖,是讓你不要崇拜表象。12世紀的時候道川禪師作了一首禪詩:「泥塑木雕縑彩畫,堆青抹綠更妝金。若將此是如來相,笑殺南無觀世音。」也是教導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修禪是修心不是修表。禪宗的呵佛斥祖其實是要我們觀自在心,不為物外所捆縛。

公元857年,趙州從諗禪師創建了柏林禪寺。趙州禪師的師公,是著名的馬祖道一,他是第一個將各種語言之外的教法引入禪宗的人:吆喝、擰鼻子、扇耳光,這些都是他最喜歡的方式。趙州禪師同樣避免用語言直接開導弟子,但他的風格要溫和得多,對於弟子們的提問,他最常用的回答是:吃茶去。

古代漢語裡,「寺」的原義是指官方機構,比如光祿寺、太常寺、鴻臚寺等等。公元67年,第一批來到中國的僧人就被安置在負責接待外來使節的鴻臚寺裡,當來華的僧人越來越多,政府機構便搬到別處,原來的位置被改稱為「白馬寺」,用以紀念那些隨僧侶而來的馱運經書的馬匹,就這樣,原本與佛教毫無關係的「寺」字,從此被用來指稱佛教的道場。

中國的第一所禪宗寺院要到7世紀初才由禪宗的第四代祖師道信和尚開創出來,到了8世紀末,百丈懷海禪師才將禪寺的生活方式最終確立為系統化的制度,並一直沿用至今。百丈禪師創立的制度被稱為「清規」,《百丈清規》明確規定僧人必須集體生活,並參加集體勞動以實現自給。

禪宗在中國分出五家七宗。

主張人人皆有佛性的思想最早經由漢譯《泥洹經》傳入中國,並在公元4世紀通過高僧道生的大力弘揚而廣為人知。

如果念佛號,就是修淨土;如果參話頭,就是修禪。修淨土有阿彌陀佛護持,修禪宗只能靠你自己。

六祖惠能(下圖)的教法是什麼?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達摩說:「自心是佛,不應將佛禮佛。」

三、

本書其實主要介紹的更多的是禪宗的道場、寺院,各處山頭的風景、地理位置、行走路線,各位禪宗祖師和多位佛教大師的生平、經歷、傳教,間或介紹了作者行走路線中與佛教淵源比較大的大詩人,如陶淵明、賈島、白居易等,還有各地的一些風土人情。

禪宗教義提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但在中國對禪宗思想的著述、解說的文字卻浩如煙海。

本書作者比爾·波特,是美國當代作家、翻譯家、漢學家。《禪的行囊》寫的是作者2006年開春始於北京的旅行。

比爾·波特說:「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生命的起點一路跋涉而來,途中難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們無法看清前面的方向。在這場漫長的旅行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間便可放下,有些則或許背負經年,更有些竟至令人終其一生無法割捨。但所有這些,都不過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幻象罷了。」

相關焦點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什麼意思?真懂的人並不多
    《心經》雖然只有260個字,但卻是大乘佛法當中,最重要的一部佛教典籍,《心經》的譯本很多,但流傳最廣的,還是玄奘法師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現存的《心經》譯本:第一、法月所譯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二、般若、利言等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三、智慧輪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四、法成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五、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六、宋代施護所譯的《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 了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意思,讓你更好領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在佛經中,這部經書只有260個字,且大多數學佛者,都會背誦,學佛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它的,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可以理解為智慧的意思,而波羅則是彼岸的意思,蜜可以理解為到了的意思。所以這句話連起來說,就是智慧到了彼岸。
  • 《金剛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多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 喬力讀書佛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哲學分析:摩訶是什麼意思
    喬力讀書佛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哲學分析:摩訶是什麼意思1《心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喬力辨析:顯然,當我們要了解一本書的時候,我們最起碼是要明白書名的意思,就像你交了一個新朋友,新朋友的名字叫張三
  • 玄奘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不解之緣
    在佛教的眾多經典著作中流傳最廣的當然要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了。無論是耄耋的老者,還是年幼的孩童,無論是在鄉間,還是在大都市,人們都會時不時地朗誦這篇經文。人們最為熟悉的那段「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處便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三個詞都有什麼殊勝含義?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38篇之前咱們聊了《金剛經》名氣和影響力為什麼會這麼大,一方面和禪宗用來「印心」以及包含了很多名句有關,但更主要的還是和六祖惠能的相得益彰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有版本前面多加了兩個字——《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八個字都有不可思議的妙用,我們下面一一來介紹。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彼岸花開正盛
    一旦領悟了這個道理,你就會覺得佛教的教義並不深奧,也不神秘。所謂色即是空,就是讓我們放棄執著,佛經中通過各種故事闡述了這一點:《金剛經》中用木筏的比喻,闡明了執著的愚蠢。釋迦牟尼說:現在就讓我們聆聽佛陀的教誨,一邊聽著木魚的敲打聲,去看看能引導我們「到達彼岸」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吧。
  • 佛教「六度波羅蜜」,你知道是什麼嗎?
    對佛法了解比較深的人應該都聽說過「六度波羅蜜」這個佛教名詞,可是它真正的含義卻很少為人所知。在大乘佛教中,「六度波羅蜜」是修行重要的六種智慧、六種途徑。這六種智慧,幫助我們不斷去磨掉人生的弱點,使我們更加智慧地生活,自己改善自己的命運。如何踐行「六度波羅蜜」?
  • 月光寶盒的穿越口訣為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六祖壇經》03
    打開月光寶盒,大喊「般若波羅蜜」,到底是啥意思?本期進入到《六祖壇經》第二品:般若。這一品比較長,依然分成上下兩集來說。———第二品 般若 上集———惠能大師云:第二天,韶州刺史韋他們又來上課了。我上座之後,讓他們都靜靜,把心裡放空,今天我要給他們講,究竟什麼是「摩訶般若波羅蜜」。
  • 宗教修學中為什麼強調靜定功夫?
    以佛教為例,在戒定慧三學中,定是樞紐。為什麼說定是樞紐呢?我們看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能夠如實了解一切事物本源的般若智慧,是離不開禪定的。不少人之所以把世間智慧當作般若智慧,往往就是因為缺少禪定的歷程,很難有真正的清淨,於是仍然停留在世間執著的知見中。《心經》中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當代幾位書法名家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看看寫得咋樣!
    當代幾位書法名家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看看寫得咋樣!》 趙樸初《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佛教:《金剛經》中的五大名句,越讀越開悟!
    《金剛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意思是,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金剛經是佛教裡非常重要的經典,是一部般若智慧經。它和《心經》一樣,為大乘般若品的經典。如今社會上流傳的版本以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居多。
  •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注音和譯文
    其實心經只是字數少,但它的每個字都有一定的深意,所以剛開始修心經的師兄,可以多看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注音和譯文這方面的內容,這樣會讓師兄對經文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而且在念誦時也不會把經文念錯。念誦心經是在修行,所以師兄在念誦時需按照正確方法進行,那念誦心經的方法是什麼呢?一起來看看吧!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空與色,本就是一體!
    很多人讀了無數遍,仍然希望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心經》中的義理。《心經》中的內涵比較深奧,這是因為,它是一部真正指導人修行的佛經。經過許多年的品讀,很多人逐漸指導,《心經》中主要講的是「真空妙有」。但是,到底什麼是真空妙有呢?既然真的空了,又怎麼會存在有的可能呢?
  • 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是什麼意思
    「當仁不讓於師」,這是中國治學傳統中的好風氣。讀書之後能有自己的見解,「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自圓其說,是值得提倡的。佛經中大部分是釋迦牟尼與弟子們之間的對話,切磋琢磨,教學相長,其實是很親切的。在《金剛經》裡,經常有這樣的話: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例如: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 佛教:《心經》裡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到底是什麼意思?
    「無上正等正覺」,其實相當於我國現代教育制度中的學位。在佛教裡,若修行人對宇宙人生有正確的思想、見解,「正而不邪、覺而不迷、淨而不染」,證得正覺,即得「阿羅漢」果位,這是小乘佛教裡的最高果位,相當於我國高等教育裡的「學士」學位。再升一級則為菩薩,是我們大乘佛教裡修行的果位,我們稱之為「正等正覺」。
  • 龍樹菩薩|中觀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受般若經新思潮的鼓舞〕◎般若經的結集與分期根據西藏方面的記載,龍樹和般若經的關係十分密切,般若經是由龍樹從龍宮中帶出來的。般若思想被視為大乘思想的母胎,龍樹對新思潮有敏銳的洞察力,他受般若經思想的鼓舞,應是毫無疑問的。公元前一世紀左右所萌芽的新佛教思想運動(大乘運動)中,般若經被結集出來。
  • 《心經素解》般若智慧
    後來唐玄奘把它翻譯成梵文反哺印度佛教。在大乘起信論中詳細列舉了十種邪定之相,與正定對照,避免後世學子誤入歧途。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就是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般若智慧。如果有了般若智慧,就會與佛心心相應,不驚不怖,學佛方能夠究竟。3 解經名這部經書從古至今有不同的翻譯版本。佛經原來在古天竺國用的是梵文,後來翻譯成為古漢語,現在更是被簡化為簡體現代漢語了。
  • 《六祖壇經》善知識,摩訶波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善知識,摩訶波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摩訶波若波羅蜜前頭已經解釋過了,就是大智慧到彼岸,通過大智慧到彼岸,所謂的此岸也好,由我們的心來決定的,著境生滅起,水有波浪就名為此岸呀?離境無生滅,波一平之後就是彼岸,完全取決於自己,其實沒有什麼彼此。
  • 佛教: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佛教的宗教信仰已經躋身世界三大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佛教中的佛學文化博大精深,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學中的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知道了無常才更懂珍惜:無常無常,即隨生隨滅,在佛教教義中,無常指的是世界萬有(包括切事物和思維意識)都有生有滅,沒有長存不變的。佛教認為,任何事物或現象都不是永存的,它們從生到無,只是剩那間的事,因此把這叫做「剎那無常」;而在這剎那之中,它將要經歷「生、住、異、滅」四個階段,這叫做「有為四相」,也就是指一切事物必有的四種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