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渡人先自渡,如果沒有渡人的心,怎麼會有自渡靈魂的升華?
人都是有私心的,無論他的修為,道行多深,多多少少都會存在私心,人真正的自渡,是要拋開自私愚昧之心的。
《道德經》:「上善若水」。
人的德行要有水的智慧,滋潤萬物,而不是向萬物索取,這便是道。
古代有一個人,他以乞討為生,有一次,一位從遠道而來的富商經過此地的時候,看到這一位乞丐,這一位富商具有樂善好施的秉性,並且會答應乞丐的一切要求,不管他要什麼。
然後,富商走向前去,問乞丐:「你想要什麼」?乞丐說:「我想要食物。」
富商對乞丐說:「我可以把食物給你,但你要在我給你食物的時候你要先說「不想想要」。
乞丐雖然不知道富商的用意,還是照做了,但當富商把食物給乞丐的時候,他卻難以說出「不想要」這三個字,因為「職業」習慣是要,讓他都忘了什麼是拒絕。
他糾結好一陣才把這幾個字說出來,當說出來的那一刻,他的內心瞬間明白了。因為這是他行乞以來最特殊的一次。
乞丐長期的「職業」讓他眼中從沒有施捨二字,因為他總是在索取,成了他最大的問題。
在生活中,一定要做個內心豐富,懂得施恩的人,如果一味的只索取,不懂奉獻,那麼他一生都局限於貧窮思維之中,也無法渡化內心。
《菜根譚》:平民肯種德施惠,便是無位的公相。
一個人如果願進自己之所能,施恩惠,他縱使沒有王公將相之名,確被世人敬仰。
不管你的能力大小,心存善念就是可敬可佩。所以,要存善念,就算物質條件不足,有一顆助人的心,就應了那句,有渡別人的心,才能得到人生自渡靈魂的升華。
這是人生最大的財富和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