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是什麼意思,「道德」又如何理解,二者什麼關係?

2020-12-03 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作者:郭世文

「性命」二字的源流

漢字屬於表意文字,它是用一定的形體來表示一定的意思,漢字的功能與特點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就是「文以載道,字以存理,言以存義」。我們從字形就能看出這個字的字義。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性」字的寫法是豎心旁加一個生長的生。這個字繁簡體相同,一直沿用至今。這個「性」字要向我們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心本乎性,化生心者謂之性」,所以叫做本性,本性是與生俱來的,也就是說心是從性中化生出來的。

性的異體字還有兩種不同的寫法,明代張自烈《正字通·心部》中的寫法是上下結構的,上面是生下面是心。這個字與《說文解字》相比,只是字的間架結構發生了改變——由左右結構變為了上下結構。還有一種寫法,在清代吳任臣《字彙補·見部》中也是一個左右結構的字,一個繁體字靈魂的靈加一個覺悟的覺。在《說文解字》中將「覺」字,解釋為「寤」。那什麼又是「寤」呢?古代漢字中,將醒稱之為「寤」,將睡稱之為「寐」,有個成語叫作「夜不能寐」,即是晚上睡不著覺。「寤」與「寐」這個兩個字代表一日一夜,一陰一陽。「覺」字的本義就是醒來的意思,後來引申成為「覺悟」這個詞。這個詞佛教用的很多,一般都會覺得它是一個佛教術語。佛教是兩漢之際由西域傳入中國內地的,而並不是直接從印度傳入我國的。最早的漢譯佛經是《四十二章經》,是(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也就是公元68年,漢明帝從西域迎請了兩位印度僧人(迦葉摩騰、竺法蘭)攜帶經卷與佛像入駐在明帝為其修建的白馬寺中,入駐之後開始翻譯《四十二章經》,這是我國翻譯佛經的開端,也是佛法進入東土的開始。而「覺悟」這個詞早在戰國時期的文獻《荀子·成相》篇中就已經出現了,原文為「不覺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

早期佛教的僧侶,包括外來的,也包括本土的,他們在翻譯和講解佛經時,多採用一種叫做「格義」的方法,就是用比附和類比的方法來解釋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概念,這是佛教與中國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對話,以此獲得與中國文化的溝通,這也是佛教中國化的開始。早期佛教思想與老莊道家思想一致性較多,所以首先是用道家思想去與佛教思想格義的,而後才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儒道脫離。

從「性」的造字我們就可以看出,性字的真義就是「覺悟」。那什麼又是「覺悟」呢?簡單的講,從迷惑中醒來就是覺悟,它具體表現為人對事物及其產生和發展的規律的認識和理解的程度。一個人覺悟的高低也決定著三觀的正確與否。可以說生命的過程就是修行的過程,而修行的過程就是不斷提高覺悟的過程。這個修行是不分出家在家、不分國界種族,不分文化宗教,不分社會地位,甚至不分物種,不分維度維次空間的。

比如《南華經·逍遙遊》中的「鯤化為鵬」。「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東漢辛氏《三秦記》中的「魚化為龍」。「河津一名龍門,禹鑿山開門,闊一裡餘,黃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車馬。每莫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過者便化為龍。」「莫」通「暮」,即是指晚春三月。為什麼要在三月這個時間節點才能化為龍,又為什麼只有黃色的鯉魚才能化為龍呢?因為三月為辰月,辰為龍,五行屬土,土在五色中屬黃,故爾;

還有南朝梁任昉《述異記》中的「蛇化為龍」。「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而為角龍,又千年為應龍。」等等。這些都屬於不同物種的「跨界進化」。我們人也是一樣,人可以通過修煉而成為神仙,這不僅僅是「跨界進化」的問題,而是對多維度、多維次空間的一種超越。關於「本性」和「覺悟」的話題我們就談到這裡,下面我再來看看與「性」息息相關的「命」。

「命」常常與「運」聯繫在一起,生命運動變化的一般規律稱之為命運,屬於生命的定數。有定數自然就有變數,老君爺在《西升經》中所講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這種道家獨有的生命觀,體現的則是生命的變數。而我們人類這個強大的「元神」系統所化生出來的主觀能動性是我們改變命運、改變世界的原動力。人的主觀能動性表現在人不像其他生物一樣只是被動地對刺激做出反應,被動地去適應環境,其對於環境的影響也不是因為其目的性。而人卻可以主動地,有計劃地,有目的性地去改變周遭環境,改變自身的命運,甚至改變整個世界。關於這個「元神系統」我們下一章會講到,這裡就不多說了。

《說文解字》:「命,使也,從口從令。」在甲骨文中「命」與「令」是一個字。「命」字的本義是用口令發出指示,有差遣的含義。那我們的口令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口令是從「心」中來的,所以「命」是源自於心的。

「命」字的部首,從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到清代張玉書、陳廷敬等編撰的《康熙字典》,直至晚晴、民國時期的字典中,一直沿用口部,而現代字典則將其劃分為人部。口是我們生命能量的攝取之處,我們外在的飲食由口入於胃,通過各臟腑的功能作用將飲食物變化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化生血氣,血氣充養四肢百骸、大腦心神。水谷精微猶如手機電池的電,口就猶如手機充電的接口。所以「命」代表的是我們生命的能量。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講「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命」的造字揭示了我們的生命想要延續,必須憑藉口的功能和作用才可維繫。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一入一出,就把威脅我們生命的內外兩大因素都說明白了。「命」代表的是我們生命的能量,而「無病無禍」就是我們生命能量的一個重要體現。我們為何要追求並且要不斷提高我們的生命能量呢?這是因為我們的生命能量越高,心神能量越高,我們就越能自發地、自主地、自覺地去追尋大道。「得道」之後將我們內心當中所證悟的「無為之道」轉化為外在「濟世度人」之德(行),這才是我們生命的真正意義。

我們將以上所講的「性」與「命」來做個總結。「性」化生心而合於道,代表人生的覺悟;「命」源於心而合於德,代表生命的能量。養性就是統攝心神,與道合真;延命就是修鍊形體,濟世度人。養性即是攝養心性。調攝我們的精神狀態,涵養我們的天真本性,提高我們的人生覺悟,這即是澄心,而澄心又是明道的過程——心越澄,道越明。延命即是延續生命,其目的就是為了立德。我們延命不是為了延長壽命吃喝玩樂,不是為了享受所謂的高物質生活,而是要效仿祖師慈悲利物,濟世度人的德行,為萬物服務,為眾生服務。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不斷的改變自我,不斷的突破自我,不斷的超越自我——己越正,德越立。只有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有意義。

「性」與「命」這兩個字連在一起使用,最早見於《易·乾·彖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各正性命」就是「各盡其性,各歸其命」。意思是說我們後天的心性和生命,也就是我們的精神和形體要有所歸屬,就像我們的戶籍和手機號碼一樣,都有一個歸屬地,對於「性命」而言,它的歸屬地就是「道德」。「道德」與「性命」兩者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聯繫呢?讓我們開啟第二個話題……

二、道德與性命之間的關係

談起道德二字,一定離不開老君爺的《道德經》。

老君爺在《道德經·五十一章》中講:「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生成萬物,德養育萬物。萬物都是由道德所化生的。道是混沌無極的本源,德是宇宙生化的開始。道德可以看作是萬物之父母,所以萬物都尊重道而崇尚德。《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中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天空覆蓋萬物,大地承載萬物,萬物之中最為寶貴,最為珍貴,最為尊貴的就是人。我們不僅要尊崇這寶貴的道德,而且還要向這個宇宙本源的大道復歸,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修道的原因和目的。那麼我們作為萬物之最貴者,要如何向大道復歸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道家是以怎樣一個視角來看待人身的。我們經常會聽到「身家性命」這個詞。這個詞最早的出處是《水滸傳》第108回,天魁星·及時雨·宋江與蕭嘉穗的對話,意思是指全家人的生命與財產。大家都知道《水滸傳》是元末明初的文學作品,文中的「身家性命」這個詞,或多或少都與唐宋以來的內丹學理論有關。

丹家和醫家都認為:「形為神之宅。」意思就是說我們這個形體是元神的家,元神統攝著我們的意識、思維、記憶、情感等等。家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地方,形體是我們盡性了命的地方,所以叫做「身家性命」,性與命是這個家(身)的兩大支柱。

通過我剛才的講述大家可以知曉,道家視角下的這個「身」,與現代人體醫學所講的那個「身」是不同的。道家視角下的這個「身」是天地人三位一體的,是物質、能量、信息綜合統一的,本質是一,現象是三,這就是「一氣化三清」的道家哲學,而不是僅僅單純的指皮毛肌肉,血液骨骼等組成的這個身體。所以在中國,我們道家有修真圖、內景圖、五嶽真形圖等;中醫有五氣經天圖,六氣主客圖、經絡圖等,這是其他文明和其他文化沒有辦法理解和接受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思維模式,而這不同的思維模式恰恰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異。

綜上所述,我們把道家視角下的這個「身」來做個比較具體的形象的,大家都比較熟識的比喻:

我們的「人身」(形體)就好比一部手機機身,他是功能作用的主體。現代物理學稱之為物質,道家內丹學稱之為元精。元,有初始、本源的含義。

我們的「生命」就好比手機電池,它是手機啟動的原動力。現代物理學稱之為能量,道家內丹學稱之為元氣。

我們的「心性」就好比手機系統軟體,它是這個手機的核心靈魂,各類應用軟體,如微信、抖音、酷狗、支付寶等等,他們的運行都要依靠這個手機系統軟體。現代物理學稱之為信息,道家內丹學稱之為元神。

道家自古以來就有專門研究人體「元神系統」的生命學科。概括來講:手機的機身就如同我們的形體;手機的電池就如同我們的生命;手機的系統就如同我們的心性。人是由身、命、性這三部分組成的,在道家內丹學將其表述為精、氣、神。

道家信仰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就是老君爺在《道德經》中所講到的「長生久視之道」。要想達到長生久視的境界就要學會一點一點的向大道復歸。我們剛才講到人是由命、性、身三部分組成的,所以人的復歸也是命、性、身三者的復歸。我們的生命要復歸到何種狀態?我們的心性要復歸到何種境界?我們的這個身又要如何復歸,並且能夠很好的安住於這個人世間呢?

老君爺在《道德經·二十八章》中講了三個狀態,以此來回答我們上述的這三個問題:我們的生命要「復歸於嬰兒」,我們的心性要「復歸於無極」,我們的這個身要「復歸於樸」。

「復歸於嬰兒」:嬰兒最為自然,純樸天真,沒有雜念,沒有私利,善良包容,超然物外,不受約束,最為逍遙。老君爺在《道德經》中形容嬰兒的狀態用了四個字「專氣致柔。」

專是純的意思,不摻雜他物;氣,是指先天真元之氣。這個氣就猶如運載火箭,衛星上天是靠運載火箭的推動作用。人要成仙得道,元神飛升,靠的也是真氣的推動作用,所以我們為什麼要「鍊氣化神」,就是這個道理。致,是集中;柔,是柔弱。這四個字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嬰兒這極其柔弱之身卻蘊藏了先天真元之氣,這股真氣非常近似於大道,所以我們的生命首先要「復歸於嬰兒」。

「復歸於無極」:無極,是道的終極性概念。老君爺在《道德經·十四章》中將這其形容為「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祂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無始無終。宇宙就是從這裡化生出來的,萬物也是從這裡化生出來的,我們元神、心性也是從這裡無中生有,化生出來的。所以要復歸大道,我們的心性必須要復歸於無極之境。這個境,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境界,而不是外在物質邊界。其實「無中生有」並不是一個貶義的成語,現代科學所研究的物質、反物質、暗物質、暗能量和宇宙黑洞等等,都來自於「無極」。

五代宋初的高道陳摶祖師作《無極圖》,用以集中闡述內丹修煉,構造出了一套完整的內丹修煉理論體系。北宋時期的一批道學大師和道家理論家,都直接或間接的受其思想影響。尤其是對宋代理學的理論建構,其功不可沒,被稱為宋代理學的奠基人。

有一部叫做「無極」的電影,電影的內涵我們不講,但從名字可以看出,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在慢慢的回歸我們的現代生活,最近幾年含有正面道文化的各類作品也逐漸豐富起來,這也是人類社會對「無極之境」的一種復歸。

「復歸於樸」:樸,是針對於身而言的,是對我們的這個「身」要如何安住於世間的一個概括和總結。「樸」字的本義指未經加工過的木材,後來引申為素樸之義。「樸」字在《道德經》中共出現過6次,均在不同的篇章,字的含義也不盡相同。對於此章中的「樸」我的理解主要指兩個方面:一方面指我們外在的物質生活,一方面指我們內在的精神境界。

物質生活方面的「樸」我們大家都容易理解,就是《道德經·十九章》中所講的「見(現)素抱樸,少私(思)寡慾。」外表樸素,內心樸實,減少思慮,節制欲望,不要過度的去追逐財色名利和所謂高質量的物質生活,這是外在的物質方面。內在精神方面的這個「樸」又該如何理解呢?

老君爺在「復歸於樸」之後,緊接著就講「樸散則為器。」此處的「樸」是形容「道」的元始「無名」的狀態;散,由聚集而分離稱之為散;器則是指萬物。「樸散則為器」意思是說:元始質樸的「道」,由聚集而分離開始運動變化,道生一、生二、生三,之後萬物就產生了,而這化生萬物的過程,就是天德下流過程。「道」完成化生萬物的「任務」之後,將萬物交給了「德」,「德」繼而開始長養萬物,以上講的是天地萬物的生化過程。那麼我們人應該如何效法大道的這種德行,立足於天地之間,萬物之中呢?《道德經·四十九章》中講:「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聖人合天地之德,無私無欲,無好無惡,順應天下大勢而行,以天下百姓之心為心,以天下太平社會和諧為心。我們也要效法天地之道,聖人之德,慈悲利物,濟世度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這就是我們的「身」這一生所要承擔的責任和使命!

綜上所述,「見(現)素抱樸,少私(思)寡慾」是讓人復歸大道,屬於「後天返先天」;而「樸散則為器」則是讓人復歸大道之後,也就是得道之後,還要效法大道的德行去「長養萬物」,這屬於「先天養後天」。《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我們《玄門日誦早壇功課經》中的第一部經,也是指導我們日常修持的重要經典,在這部經的結尾有這樣一段經文:「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經文中明確指出,真正的得道是「為化眾生」。「為化眾生」就是教化眾生,度化眾生,服務眾生。眾生不單單是指人和世間的一切生命,我們剛剛過完中元節,每年廟裡都要放官焰口超度,這四生六道一切寒林也是眾生,所以既然大家愛道,學道,修道,我們的思維一定要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去看問題。《清靜經》中的這段經文與老君爺在《道德經》中所講的道理是一樣的。

《道德經·六十七章》又講:「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經中的「慈」指的是我們的心性;「儉」指的是我們的生命。「儉」字的本義就是節省,儉約的意思。我們生命的能量一定要省著點用,平時一定要注重攝生方面的問題。

攝生與養生是不同的。攝生一詞首現於《道德經·五十章》:「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在《說文解字》中,攝的本義是根據號令統一行動,有統攝、調攝的含義;生,《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講:「生之本,本於陰陽。」不僅是人,萬物的生都要依靠陰陽。所以一個生字,已經把陰與陽都包含在內了。所以攝生一詞的真義就是——調攝陰陽,統攝生命。而「養生」一詞出現的時間要晚於老君爺的《道德經》,意思也不如老君爺講得究竟,講得徹底。攝生可以包含養生,但養生則絕對不能代表攝生,二者有著天壤之別。攝生它包括早期道家的方術,煉養術,也包括唐宋以後的內丹術。可以說「攝生」是道家的一個專有名詞,比如金元時期丘處機祖師所著的《攝生消息論》,還有《正統道藏》洞玄部的《攝生纂錄》、洞神部《四氣攝生圖》等等,這些道書均以攝生,這個道家專有名詞出現在書名和篇章當中的。

對於人來講最重要的莫過於生命,懂得珍惜生命的人是賢人;能夠把握生命的人是聖人;而能夠超越生命的人則是真人。所以歷代皇帝在冊封道家祖師的時候,封號都是某某真人,或某某大真人。

「不敢為天下先」,指的就是我們的這個「身」。我覺得這一句應該辯證的看。這是老君爺說自己的話,並不能代表我們也是這樣。我們就拿弘教來說,就應該就像在座的諸位高道那樣,一馬當先,以身作則,身心士卒,率先垂範,這是榜樣的力量。當有很多人來效法他們這種德行的時候,他們會為我們搭建和提供一個平臺,而他們退居幕後,退居幕後幹什麼,繼續為祖師服務,為眾生服務,為我們服務。我們今天能夠舉辦這樣一個規模的巡講活動,全都仰仗中道協的諸位領導。能有這樣一個莊嚴殊勝的經場,要仰仗省道協的諸位領導和會務組的諸位道友和同修,而此時的他們才是真正的「不敢為天下先」,把這麼好的一個平臺讓給了我們,他們在下面默默的為大家服務,其實我們這點修行哪敢坐在這裡講經呢!真是誠惶誠恐啊!

以上,老君爺所講的這「三寶」,就是我們身、性、命三者日常的功用。

今天在場的有很多道友,也有很多的歸依弟子,在我們歸依的時候師父會告誡我們,我們不是歸依某個人,也不是歸依某個廟,而歸依的是道、經、師三寶。那麼這道、經、師三寶與身、性、命三者又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在《正統道藏》的洞真部戒律類有一部經叫作《三洞眾戒文·卷上·三歸戒文》,記載的是元始天尊向太上大道君說戒,說戒之後,「諸天齊到,命諸男女伏受三歸依戒。」這就是我們道家三歸依的由來。經中說:

「第一戒者歸身,太上無極大道;第二戒者歸神,三十六部尊經;第三戒者歸命,玄中大法師。」這三歸依即是將我們的身歸於道,我們的神,也就是性,歸於經;將我們的命歸於師。通過我們上面對身、性、命三者的講解,我想大家更能深刻的理解這三歸依的真義。

還有一個問題要順便講一下,有很多人都分不開回歸的「歸」和白字旁加一個反叛的反字的那個「皈」有什麼不同。白字旁的「皈」,我們查一下漢字源流字典就知道了,這個字是一個後起字,是南北朝以前專為翻譯梵文而造的新字,也就是翻譯專用字,這類字只用於被翻譯的經典和書籍當中,中國傳統經典是不用這類字的。南北朝以後,隨著文化的不斷發展和各家文化的不斷交融,慢慢地白字旁的這個「皈」出現在了中國經典和書籍當中。但我們道家還是秉承老君爺在《道德經》中所用的復歸的「歸」來寫歸依的「歸」,明代《正統道藏》中的《三歸戒文》用的也是復歸的「歸」,用以表述復歸無極,回歸大道之義。顯然白字旁的「皈」是沒有這個含義的。

講了這麼多,我們將第二個話題「道德與性命」做一個總結。我們要用一顆慈悲光明的心性去照見萬物——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養性;我們還要用一個勤勞儉樸的生命去服務萬物——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延命。心中有道,清靜無為,自然慈悲光明;敢於擔當,勇於奉獻,自然德全不危。我們要明道立德,就要在性命上下功夫,而性命之學須從養性延命入手。這就是為什麼說「養性延命是明道立德之根柢」,也是道家仙真祖師無論是口傳心授也好,還是著書立說也罷,都非常重視闡述性命之學的原因。

相關焦點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件事情從側面也說明,孔子一生所講述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做人。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從歷史看來,《道德經》對於開啟人們的智慧,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
  • 《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是什麼含義?需要從四個方面解讀
    《道德經》今天對「大音希聲」這句話進行詳細解讀。如果僅僅是從字面意思理解,「大音希聲」,這裡的「希」不是沒有聲音,聲音肯定是存在的。只是和萬物融為一體,聽起來好像沒有聲音一樣。老子提出「大音希聲」藝術理論一、老子提出「大音希聲」的時代文化背景在《道德經》第十二章,老子曾說,「五音令人耳聾,五色令人目盲」,意思是那些嘈雜喧囂的音聲會使人聽覺失靈,五彩繽紛的色彩會令人眼花繚亂。
  • 自律到底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沒理解對,我想去闢謠
    因為大多人,對自律的理解都錯了。這些所謂的「自律」,說得難聽點兒,要變成「自殺」,已經錯到沒邊兒了。好好的一個詞,快被人們的唾沫星子「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了。某些人的語文課是體育老師教的嗎?誤導人可不好。下面是百度百科的解釋,確實有點晦澀。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他只得以「或曰……或曰」來搪塞後世的讀者,但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 道德的真正來源是什麼?詳解叔本華倫理學
    但是,我們無法否認另外一個事實,那就是人與人之間還存在著真正的道德行為。友愛、仁慈、正直、誠實……這些道德行為畢竟是真實存在的。有些人甚至為了救別人的生命而犧牲自己的生命。前邊已經說過,哲學就是要追問事物的本質,那麼道德的本質是什麼?或者,換個問法,道德的來源是什麼?
  • 康德關於法與道德的關係學說是什麼
    問:試述康德關於法與道德的關係學說。  自考365網校解析答案:倫理學是康德政治思想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康德倫理學的核心是道德法則、法律法則和自由法則,特別是道德法則。他把道德法則概括為一個公式:你應該這樣做,以便使你的行為準則永遠能夠成為普遍立法原則。
  • 文化:精神是什麼意思?
    【文化:精神是什麼意思?】我相信當人們稱自己為精神時,他們基本上發出三件事:第一,他們相信世界上的東西比眼睛看到的更多,也就是說,不僅僅是物質。其次,他們試圖關注他們的內心生活,他們的心理和情感狀態希望獲得某種自我認識。第三,他們重視以下美德: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和開誠布公。
  • 人定勝天的真正意思是什麼?大家一直都理解錯了
    但無論什麼災難,都無法阻止人類前進的步伐。有人說這就是「人定勝天」,但真的是這樣嗎?公元前3500年的大洪水,完全毀滅性的災難,沒有任何逃生的機會,只有少部分逃到高山的倖存者。人類戰勝了自然嗎?沒有,是洪水消退了。明朝王恭廠大爆炸,印度死丘事件,還有俄羅斯通古斯大爆炸,至今仍是未解之謎。我們對此有無數的猜想,卻始終不知道真相,即使再次發生也無法避免。
  • 七日年化收益率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
    摘要:七日年化收益率是什麼意思的問題是關於投資理財行業的一個問題,如果明白了這個問題,就可以了解到理財產品的基本收益情況。很多人不了解七日年化收益率是什麼意思,這個作為我們在微信和支付寶總能看到的名詞,其實是一個金融理財類的專有名詞。
  • 新書丨盛珂:《道德與存在:心學傳統的存在論闡釋》附目錄及題解
    無論中國傳統有沒有哲學,無論儒家思想是不是一種哲學,都不妨礙我們可以對儒家思想進行哲學的分析,以便能理解儒家思想究竟說的是什麼,以及究竟想幹什麼。用哲學的方式來看,道德本體與存在本體的同一,一直是儒學,特別是宋明新儒學以降的儒家哲學的形上學基礎。這一基礎在儒學傳統中表現為天道與性命通而為一。宋明新儒學家們共同分享這一基礎。他們之間的差異是對待天道和性命不同態度的差異。
  • 什麼是「智」,什麼是「慧」,如何做到「智慧雙修」?
    那麼如何做到「智慧雙修」,在兩方面都達到一個比較高的境界呢?首先,我們來談談什麼是「智」,什麼是「慧」。很多人認為讀《道德經》能夠增長智慧,但是在道德經中,很少提到「慧」字,如果沒有記錯,只有在第十八章中「智慧出,有大偽」這句話中出現了「慧」字。但是,這並不代表道德經沒有講「慧」,裡面更多地用「明」,表達「慧」的意思。
  • 《天道》什麼是生存空間,相適應的生存法則如何理解?
    《天道》什麼是生存空間,相適應的生存法則如何理解?不同人有不同的生存方式,生存空間也不同。最主要變現能力和渠道也不一樣,生存法則對於大家都一樣,無論是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還是願意把不正當競爭包裝的合情合理,或者是收割韭菜和強徵智商稅。
  • 許多人誤解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意思,那到底什麼意思呢?
    有史以來,許多人都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是說人類自私的表現,其實這是把聖賢智慧理解錯誤。且還成為了人們的口頭禪,這無疑傳承了一種自私自利行為,更是給自私自利的人帶來文化傳承的錯誤理由。本文大茶經就與您一起來共同探討,都說誤解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意思,那到底什麼意思呢?
  • 益生菌VS免疫力:二者到底有什麼關係?
    特殊時期,除了做好日常防護,帶口罩、勤洗手外,在很多的預防建議中,免疫力與益生菌被頻頻提及,可是二者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你知道嗎?讓我們一起來捋一捋!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關於道家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理解,網上的解讀基本分兩種傾向。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
  • 藍顏是什麼意思?藍顏知己是一種什麼關係?
    下面,和360常識網一起看看關於藍顏及藍顏知己的相關意思解釋吧。本文目錄:1、知己是什麼意思?2、藍顏的意思解釋:3、藍顏的內涵意思:4、藍顏的範圍5、藍顏知己是一種什麼關係6、藍顏知己的詳細解析知己是什麼意思?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裡仁篇》,楊伯峻先生在他的《論語譯註》中解釋道:「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這個解釋僅從字面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更深層次地理解就不那麼準確了,道德和鄉土,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是不能類比的。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嬰兒、女人和水!
    在老子《道德經》中,一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中的「道」似乎成了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道德經全篇都在講道,可是很多人看了依然一頭霧水,「道」到底是什麼?道德經中,有三樣東西常用來比喻道:嬰兒、女人和水。
  • 股市震蕩是什麼意思?箱體震蕩是什麼意思
    股市震蕩是什麼意思?箱體震蕩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不妨看一下下面的解釋!股市震蕩是什麼意思我們在炒股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股市震蕩,那麼股市震蕩是什麼意思?同樣箱體震蕩是什麼意思呢?同樣的道理,股票箱體震蕩,是一個很形象的概念,就是說股價在一個區間波動,就像在一個箱子裡面一樣,沒有明顯的走勢趨勢,這個時候一般買盤都是在觀望。箱體震蕩期間股票不會大漲也不會大跌,在一個箱體內震蕩,一段時間的K線圖就象一個長方體的箱子。如何理解股票箱體震蕩?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原標題:《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乾第一 坤第二什麼是正道呢?老子說,「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易》教育人應該效法坤德成為心胸開闊、溫順有禮、品德方正的君子,老子更認為這樣一來「王」(君子)可以和「天」、「地」、「道」並列為四大。 老子用「反者」——返本復初來解釋「乾」的作用,並說這是「道」的運動;以「弱者」——處於柔弱地位來解釋「坤」的作用,並說這是「道」的運用。他明確指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