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世文
「性命」二字的源流
漢字屬於表意文字,它是用一定的形體來表示一定的意思,漢字的功能與特點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就是「文以載道,字以存理,言以存義」。我們從字形就能看出這個字的字義。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性」字的寫法是豎心旁加一個生長的生。這個字繁簡體相同,一直沿用至今。這個「性」字要向我們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心本乎性,化生心者謂之性」,所以叫做本性,本性是與生俱來的,也就是說心是從性中化生出來的。
性的異體字還有兩種不同的寫法,明代張自烈《正字通·心部》中的寫法是上下結構的,上面是生下面是心。這個字與《說文解字》相比,只是字的間架結構發生了改變——由左右結構變為了上下結構。還有一種寫法,在清代吳任臣《字彙補·見部》中也是一個左右結構的字,一個繁體字靈魂的靈加一個覺悟的覺。在《說文解字》中將「覺」字,解釋為「寤」。那什麼又是「寤」呢?古代漢字中,將醒稱之為「寤」,將睡稱之為「寐」,有個成語叫作「夜不能寐」,即是晚上睡不著覺。「寤」與「寐」這個兩個字代表一日一夜,一陰一陽。「覺」字的本義就是醒來的意思,後來引申成為「覺悟」這個詞。這個詞佛教用的很多,一般都會覺得它是一個佛教術語。佛教是兩漢之際由西域傳入中國內地的,而並不是直接從印度傳入我國的。最早的漢譯佛經是《四十二章經》,是(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也就是公元68年,漢明帝從西域迎請了兩位印度僧人(迦葉摩騰、竺法蘭)攜帶經卷與佛像入駐在明帝為其修建的白馬寺中,入駐之後開始翻譯《四十二章經》,這是我國翻譯佛經的開端,也是佛法進入東土的開始。而「覺悟」這個詞早在戰國時期的文獻《荀子·成相》篇中就已經出現了,原文為「不覺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
早期佛教的僧侶,包括外來的,也包括本土的,他們在翻譯和講解佛經時,多採用一種叫做「格義」的方法,就是用比附和類比的方法來解釋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概念,這是佛教與中國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對話,以此獲得與中國文化的溝通,這也是佛教中國化的開始。早期佛教思想與老莊道家思想一致性較多,所以首先是用道家思想去與佛教思想格義的,而後才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儒道脫離。
從「性」的造字我們就可以看出,性字的真義就是「覺悟」。那什麼又是「覺悟」呢?簡單的講,從迷惑中醒來就是覺悟,它具體表現為人對事物及其產生和發展的規律的認識和理解的程度。一個人覺悟的高低也決定著三觀的正確與否。可以說生命的過程就是修行的過程,而修行的過程就是不斷提高覺悟的過程。這個修行是不分出家在家、不分國界種族,不分文化宗教,不分社會地位,甚至不分物種,不分維度維次空間的。
比如《南華經·逍遙遊》中的「鯤化為鵬」。「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東漢辛氏《三秦記》中的「魚化為龍」。「河津一名龍門,禹鑿山開門,闊一裡餘,黃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車馬。每莫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過者便化為龍。」「莫」通「暮」,即是指晚春三月。為什麼要在三月這個時間節點才能化為龍,又為什麼只有黃色的鯉魚才能化為龍呢?因為三月為辰月,辰為龍,五行屬土,土在五色中屬黃,故爾;
還有南朝梁任昉《述異記》中的「蛇化為龍」。「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而為角龍,又千年為應龍。」等等。這些都屬於不同物種的「跨界進化」。我們人也是一樣,人可以通過修煉而成為神仙,這不僅僅是「跨界進化」的問題,而是對多維度、多維次空間的一種超越。關於「本性」和「覺悟」的話題我們就談到這裡,下面我再來看看與「性」息息相關的「命」。
「命」常常與「運」聯繫在一起,生命運動變化的一般規律稱之為命運,屬於生命的定數。有定數自然就有變數,老君爺在《西升經》中所講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這種道家獨有的生命觀,體現的則是生命的變數。而我們人類這個強大的「元神」系統所化生出來的主觀能動性是我們改變命運、改變世界的原動力。人的主觀能動性表現在人不像其他生物一樣只是被動地對刺激做出反應,被動地去適應環境,其對於環境的影響也不是因為其目的性。而人卻可以主動地,有計劃地,有目的性地去改變周遭環境,改變自身的命運,甚至改變整個世界。關於這個「元神系統」我們下一章會講到,這裡就不多說了。
《說文解字》:「命,使也,從口從令。」在甲骨文中「命」與「令」是一個字。「命」字的本義是用口令發出指示,有差遣的含義。那我們的口令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口令是從「心」中來的,所以「命」是源自於心的。
「命」字的部首,從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到清代張玉書、陳廷敬等編撰的《康熙字典》,直至晚晴、民國時期的字典中,一直沿用口部,而現代字典則將其劃分為人部。口是我們生命能量的攝取之處,我們外在的飲食由口入於胃,通過各臟腑的功能作用將飲食物變化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化生血氣,血氣充養四肢百骸、大腦心神。水谷精微猶如手機電池的電,口就猶如手機充電的接口。所以「命」代表的是我們生命的能量。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講「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命」的造字揭示了我們的生命想要延續,必須憑藉口的功能和作用才可維繫。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一入一出,就把威脅我們生命的內外兩大因素都說明白了。「命」代表的是我們生命的能量,而「無病無禍」就是我們生命能量的一個重要體現。我們為何要追求並且要不斷提高我們的生命能量呢?這是因為我們的生命能量越高,心神能量越高,我們就越能自發地、自主地、自覺地去追尋大道。「得道」之後將我們內心當中所證悟的「無為之道」轉化為外在「濟世度人」之德(行),這才是我們生命的真正意義。
我們將以上所講的「性」與「命」來做個總結。「性」化生心而合於道,代表人生的覺悟;「命」源於心而合於德,代表生命的能量。養性就是統攝心神,與道合真;延命就是修鍊形體,濟世度人。養性即是攝養心性。調攝我們的精神狀態,涵養我們的天真本性,提高我們的人生覺悟,這即是澄心,而澄心又是明道的過程——心越澄,道越明。延命即是延續生命,其目的就是為了立德。我們延命不是為了延長壽命吃喝玩樂,不是為了享受所謂的高物質生活,而是要效仿祖師慈悲利物,濟世度人的德行,為萬物服務,為眾生服務。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不斷的改變自我,不斷的突破自我,不斷的超越自我——己越正,德越立。只有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有意義。
「性」與「命」這兩個字連在一起使用,最早見於《易·乾·彖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各正性命」就是「各盡其性,各歸其命」。意思是說我們後天的心性和生命,也就是我們的精神和形體要有所歸屬,就像我們的戶籍和手機號碼一樣,都有一個歸屬地,對於「性命」而言,它的歸屬地就是「道德」。「道德」與「性命」兩者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聯繫呢?讓我們開啟第二個話題……
二、道德與性命之間的關係
談起道德二字,一定離不開老君爺的《道德經》。
老君爺在《道德經·五十一章》中講:「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生成萬物,德養育萬物。萬物都是由道德所化生的。道是混沌無極的本源,德是宇宙生化的開始。道德可以看作是萬物之父母,所以萬物都尊重道而崇尚德。《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中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天空覆蓋萬物,大地承載萬物,萬物之中最為寶貴,最為珍貴,最為尊貴的就是人。我們不僅要尊崇這寶貴的道德,而且還要向這個宇宙本源的大道復歸,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修道的原因和目的。那麼我們作為萬物之最貴者,要如何向大道復歸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道家是以怎樣一個視角來看待人身的。我們經常會聽到「身家性命」這個詞。這個詞最早的出處是《水滸傳》第108回,天魁星·及時雨·宋江與蕭嘉穗的對話,意思是指全家人的生命與財產。大家都知道《水滸傳》是元末明初的文學作品,文中的「身家性命」這個詞,或多或少都與唐宋以來的內丹學理論有關。
丹家和醫家都認為:「形為神之宅。」意思就是說我們這個形體是元神的家,元神統攝著我們的意識、思維、記憶、情感等等。家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地方,形體是我們盡性了命的地方,所以叫做「身家性命」,性與命是這個家(身)的兩大支柱。
通過我剛才的講述大家可以知曉,道家視角下的這個「身」,與現代人體醫學所講的那個「身」是不同的。道家視角下的這個「身」是天地人三位一體的,是物質、能量、信息綜合統一的,本質是一,現象是三,這就是「一氣化三清」的道家哲學,而不是僅僅單純的指皮毛肌肉,血液骨骼等組成的這個身體。所以在中國,我們道家有修真圖、內景圖、五嶽真形圖等;中醫有五氣經天圖,六氣主客圖、經絡圖等,這是其他文明和其他文化沒有辦法理解和接受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思維模式,而這不同的思維模式恰恰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異。
綜上所述,我們把道家視角下的這個「身」來做個比較具體的形象的,大家都比較熟識的比喻:
我們的「人身」(形體)就好比一部手機機身,他是功能作用的主體。現代物理學稱之為物質,道家內丹學稱之為元精。元,有初始、本源的含義。
我們的「生命」就好比手機電池,它是手機啟動的原動力。現代物理學稱之為能量,道家內丹學稱之為元氣。
我們的「心性」就好比手機系統軟體,它是這個手機的核心靈魂,各類應用軟體,如微信、抖音、酷狗、支付寶等等,他們的運行都要依靠這個手機系統軟體。現代物理學稱之為信息,道家內丹學稱之為元神。
道家自古以來就有專門研究人體「元神系統」的生命學科。概括來講:手機的機身就如同我們的形體;手機的電池就如同我們的生命;手機的系統就如同我們的心性。人是由身、命、性這三部分組成的,在道家內丹學將其表述為精、氣、神。
道家信仰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就是老君爺在《道德經》中所講到的「長生久視之道」。要想達到長生久視的境界就要學會一點一點的向大道復歸。我們剛才講到人是由命、性、身三部分組成的,所以人的復歸也是命、性、身三者的復歸。我們的生命要復歸到何種狀態?我們的心性要復歸到何種境界?我們的這個身又要如何復歸,並且能夠很好的安住於這個人世間呢?
老君爺在《道德經·二十八章》中講了三個狀態,以此來回答我們上述的這三個問題:我們的生命要「復歸於嬰兒」,我們的心性要「復歸於無極」,我們的這個身要「復歸於樸」。
「復歸於嬰兒」:嬰兒最為自然,純樸天真,沒有雜念,沒有私利,善良包容,超然物外,不受約束,最為逍遙。老君爺在《道德經》中形容嬰兒的狀態用了四個字「專氣致柔。」
專是純的意思,不摻雜他物;氣,是指先天真元之氣。這個氣就猶如運載火箭,衛星上天是靠運載火箭的推動作用。人要成仙得道,元神飛升,靠的也是真氣的推動作用,所以我們為什麼要「鍊氣化神」,就是這個道理。致,是集中;柔,是柔弱。這四個字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嬰兒這極其柔弱之身卻蘊藏了先天真元之氣,這股真氣非常近似於大道,所以我們的生命首先要「復歸於嬰兒」。
「復歸於無極」:無極,是道的終極性概念。老君爺在《道德經·十四章》中將這其形容為「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祂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無始無終。宇宙就是從這裡化生出來的,萬物也是從這裡化生出來的,我們元神、心性也是從這裡無中生有,化生出來的。所以要復歸大道,我們的心性必須要復歸於無極之境。這個境,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境界,而不是外在物質邊界。其實「無中生有」並不是一個貶義的成語,現代科學所研究的物質、反物質、暗物質、暗能量和宇宙黑洞等等,都來自於「無極」。
五代宋初的高道陳摶祖師作《無極圖》,用以集中闡述內丹修煉,構造出了一套完整的內丹修煉理論體系。北宋時期的一批道學大師和道家理論家,都直接或間接的受其思想影響。尤其是對宋代理學的理論建構,其功不可沒,被稱為宋代理學的奠基人。
有一部叫做「無極」的電影,電影的內涵我們不講,但從名字可以看出,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在慢慢的回歸我們的現代生活,最近幾年含有正面道文化的各類作品也逐漸豐富起來,這也是人類社會對「無極之境」的一種復歸。
「復歸於樸」:樸,是針對於身而言的,是對我們的這個「身」要如何安住於世間的一個概括和總結。「樸」字的本義指未經加工過的木材,後來引申為素樸之義。「樸」字在《道德經》中共出現過6次,均在不同的篇章,字的含義也不盡相同。對於此章中的「樸」我的理解主要指兩個方面:一方面指我們外在的物質生活,一方面指我們內在的精神境界。
物質生活方面的「樸」我們大家都容易理解,就是《道德經·十九章》中所講的「見(現)素抱樸,少私(思)寡慾。」外表樸素,內心樸實,減少思慮,節制欲望,不要過度的去追逐財色名利和所謂高質量的物質生活,這是外在的物質方面。內在精神方面的這個「樸」又該如何理解呢?
老君爺在「復歸於樸」之後,緊接著就講「樸散則為器。」此處的「樸」是形容「道」的元始「無名」的狀態;散,由聚集而分離稱之為散;器則是指萬物。「樸散則為器」意思是說:元始質樸的「道」,由聚集而分離開始運動變化,道生一、生二、生三,之後萬物就產生了,而這化生萬物的過程,就是天德下流過程。「道」完成化生萬物的「任務」之後,將萬物交給了「德」,「德」繼而開始長養萬物,以上講的是天地萬物的生化過程。那麼我們人應該如何效法大道的這種德行,立足於天地之間,萬物之中呢?《道德經·四十九章》中講:「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聖人合天地之德,無私無欲,無好無惡,順應天下大勢而行,以天下百姓之心為心,以天下太平社會和諧為心。我們也要效法天地之道,聖人之德,慈悲利物,濟世度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這就是我們的「身」這一生所要承擔的責任和使命!
綜上所述,「見(現)素抱樸,少私(思)寡慾」是讓人復歸大道,屬於「後天返先天」;而「樸散則為器」則是讓人復歸大道之後,也就是得道之後,還要效法大道的德行去「長養萬物」,這屬於「先天養後天」。《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我們《玄門日誦早壇功課經》中的第一部經,也是指導我們日常修持的重要經典,在這部經的結尾有這樣一段經文:「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經文中明確指出,真正的得道是「為化眾生」。「為化眾生」就是教化眾生,度化眾生,服務眾生。眾生不單單是指人和世間的一切生命,我們剛剛過完中元節,每年廟裡都要放官焰口超度,這四生六道一切寒林也是眾生,所以既然大家愛道,學道,修道,我們的思維一定要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去看問題。《清靜經》中的這段經文與老君爺在《道德經》中所講的道理是一樣的。
《道德經·六十七章》又講:「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經中的「慈」指的是我們的心性;「儉」指的是我們的生命。「儉」字的本義就是節省,儉約的意思。我們生命的能量一定要省著點用,平時一定要注重攝生方面的問題。
攝生與養生是不同的。攝生一詞首現於《道德經·五十章》:「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在《說文解字》中,攝的本義是根據號令統一行動,有統攝、調攝的含義;生,《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講:「生之本,本於陰陽。」不僅是人,萬物的生都要依靠陰陽。所以一個生字,已經把陰與陽都包含在內了。所以攝生一詞的真義就是——調攝陰陽,統攝生命。而「養生」一詞出現的時間要晚於老君爺的《道德經》,意思也不如老君爺講得究竟,講得徹底。攝生可以包含養生,但養生則絕對不能代表攝生,二者有著天壤之別。攝生它包括早期道家的方術,煉養術,也包括唐宋以後的內丹術。可以說「攝生」是道家的一個專有名詞,比如金元時期丘處機祖師所著的《攝生消息論》,還有《正統道藏》洞玄部的《攝生纂錄》、洞神部《四氣攝生圖》等等,這些道書均以攝生,這個道家專有名詞出現在書名和篇章當中的。
對於人來講最重要的莫過於生命,懂得珍惜生命的人是賢人;能夠把握生命的人是聖人;而能夠超越生命的人則是真人。所以歷代皇帝在冊封道家祖師的時候,封號都是某某真人,或某某大真人。
「不敢為天下先」,指的就是我們的這個「身」。我覺得這一句應該辯證的看。這是老君爺說自己的話,並不能代表我們也是這樣。我們就拿弘教來說,就應該就像在座的諸位高道那樣,一馬當先,以身作則,身心士卒,率先垂範,這是榜樣的力量。當有很多人來效法他們這種德行的時候,他們會為我們搭建和提供一個平臺,而他們退居幕後,退居幕後幹什麼,繼續為祖師服務,為眾生服務,為我們服務。我們今天能夠舉辦這樣一個規模的巡講活動,全都仰仗中道協的諸位領導。能有這樣一個莊嚴殊勝的經場,要仰仗省道協的諸位領導和會務組的諸位道友和同修,而此時的他們才是真正的「不敢為天下先」,把這麼好的一個平臺讓給了我們,他們在下面默默的為大家服務,其實我們這點修行哪敢坐在這裡講經呢!真是誠惶誠恐啊!
以上,老君爺所講的這「三寶」,就是我們身、性、命三者日常的功用。
今天在場的有很多道友,也有很多的歸依弟子,在我們歸依的時候師父會告誡我們,我們不是歸依某個人,也不是歸依某個廟,而歸依的是道、經、師三寶。那麼這道、經、師三寶與身、性、命三者又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在《正統道藏》的洞真部戒律類有一部經叫作《三洞眾戒文·卷上·三歸戒文》,記載的是元始天尊向太上大道君說戒,說戒之後,「諸天齊到,命諸男女伏受三歸依戒。」這就是我們道家三歸依的由來。經中說:
「第一戒者歸身,太上無極大道;第二戒者歸神,三十六部尊經;第三戒者歸命,玄中大法師。」這三歸依即是將我們的身歸於道,我們的神,也就是性,歸於經;將我們的命歸於師。通過我們上面對身、性、命三者的講解,我想大家更能深刻的理解這三歸依的真義。
還有一個問題要順便講一下,有很多人都分不開回歸的「歸」和白字旁加一個反叛的反字的那個「皈」有什麼不同。白字旁的「皈」,我們查一下漢字源流字典就知道了,這個字是一個後起字,是南北朝以前專為翻譯梵文而造的新字,也就是翻譯專用字,這類字只用於被翻譯的經典和書籍當中,中國傳統經典是不用這類字的。南北朝以後,隨著文化的不斷發展和各家文化的不斷交融,慢慢地白字旁的這個「皈」出現在了中國經典和書籍當中。但我們道家還是秉承老君爺在《道德經》中所用的復歸的「歸」來寫歸依的「歸」,明代《正統道藏》中的《三歸戒文》用的也是復歸的「歸」,用以表述復歸無極,回歸大道之義。顯然白字旁的「皈」是沒有這個含義的。
講了這麼多,我們將第二個話題「道德與性命」做一個總結。我們要用一顆慈悲光明的心性去照見萬物——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養性;我們還要用一個勤勞儉樸的生命去服務萬物——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延命。心中有道,清靜無為,自然慈悲光明;敢於擔當,勇於奉獻,自然德全不危。我們要明道立德,就要在性命上下功夫,而性命之學須從養性延命入手。這就是為什麼說「養性延命是明道立德之根柢」,也是道家仙真祖師無論是口傳心授也好,還是著書立說也罷,都非常重視闡述性命之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