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真正來源是什麼?詳解叔本華倫理學

2020-12-03 自在哲學家

哲學就是要對萬事萬物刨根究底,追問事物的本質。那麼,萬事萬物的本質是什麼?叔本華認為是意志。

意志表現在人類和動物身上就是要自我保存,努力追求自身的生存、健康和舒適。叔本華將意志的這種自我保存的傾向稱為「利己」。

利己是生物的本能,當然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能。不難發現,我們終身忙忙碌碌,最根本的驅動因素還是這種利己之心。

當一個人的利己之心無限膨脹,就成為了貪慾,由此引發了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與戰爭。小說《三國演義》裡,曹操說「寧可教我負天下人,不可教天下人負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霍布斯稱社會是「所有人與所有人的戰爭」,也是這種狀態的最佳描述。

但是,我們無法否認另外一個事實,那就是人與人之間還存在著真正的道德行為。友愛、仁慈、正直、誠實……這些道德行為畢竟是真實存在的。有些人甚至為了救別人的生命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前邊已經說過,哲學就是要追問事物的本質,那麼道德的本質是什麼?或者,換個問法,道德的來源是什麼?

在某些宗教徒眼裡,做好事死後可以上天堂,做了壞事死後就要下地獄。這種道德本質上是一種買賣行為。

如果是因為這種心理而做出一些符合道德的行為,就相當於在銀行裡存下一些資金,死後可以得到利息的回報。

所以這種行為從根本上說還是利己的,並非真正的道德行為。

因此,叔本華認為必須放棄上述這種神學的道德觀,從現實中人類的行為來考察道德問題。

為此,他將人類行為的動機分為三類:利己、惡毒、同情。

利己就是希望自己快樂。利己的性質是中性的,是生物的本能,就連孔聖人都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由此可見,聖人也也承認人的生物屬性的,有些人攻擊儒家禁慾什麼的,是讀書不認真的緣故。

但是利己的行為不具備道德價值。當一個人的利己之心膨脹過度,還會做出非道德行為。

有一點要指出來的是,有些人表面上做出的行為似乎很有道德,但是他們本質上還是利己。因為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上生存都要面臨兩重壓力:一個是國家法律的管制,還有一個就是個人的名聲。

有些人的道德行為是為了避免法律的懲罰,還有些人的道德行為是為了贏得個人的良好名聲。在叔本華看來,這些都不是真正的道德行為。因為只有脫離個人利害關係而做出的行為才具有道德價值。

惡毒是另外一種不具備道德價值的行為動機。惡毒與利己的區別在於,利己是為了自己得到好處,而惡毒純粹就是為了讓別人痛苦,自己卻得不到什麼好處

惡毒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很多人經常誹謗別人,捏造謠言,傳播別人的是非,但是自己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好處。

惡毒的兩個來源是嫉妒和幸災樂禍,這是兩種非常卑劣的心理。說起嫉妒,我就會想起很多宮鬥劇裡的那些妃子,她們為了爭寵而玩弄出各種心計手段,甚至會傷害別人的性命。

至於幸災樂禍,那就更加常見了。叔本華在談到關於朋友的時候說到:

沒有什麼比告訴別人我們剛剛遭受了一樁巨大的不幸,或者向別人毫無保留地透露出自己的某些個人的弱點,更能確切地使別人得到好的心情了。這是反映人性的典型例子。

同情就是希望別人快樂,這種行為的動機是道德的真正來源。只有發自同情的行為才具備真正的道德價值,其他任何動機引發的行為都不具有道德價值。

同情就是我們對其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出於這種動機,我們會竭力消除他人的痛苦,盡力幫助別人,將他人與自己視為一體。仁愛、公正等真正的道德行為都是出自這一動機。

每個人的行為動機都屬於利己、惡毒、同情這三者中的一種,或者它們之間的組合。這三者在不同人的身上佔有不同的比例,一個人身上同情的佔有比例越大,他也就越善良高尚,相反,惡毒在一個人的身上佔有的成分越多,這個人也就越邪惡。

前面說過,哲學就是要追問事物的本質,我們現在明白了同情是道德的基礎,接下來就要問,同情的本質是什麼?

有些心理學家用移情作用來解釋,但是這個解釋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因為從理智上我們清楚,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別。就像泰戈爾的一首詩裡說的,人與人之間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那麼感同身受的同情是怎麼產生的呢?是意志的作用。因為人我之間的分別只是表象層面的,在意志層面,我們都是同一的,萬物是一體的。所以,道德實質就是看透了人我之間的這種無差異性。

聖人,就是洞察了個體化原理,認識到了世界的本質,知道萬物是一體的,所以他們會盡力去幫助別人,解救世人的痛苦。因此,蘇格拉底為了教導青年不惜犧牲性命,耶穌為了傳教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孔子周遊列國奔波一生,釋迦摩尼更是費盡一生說法,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後更是到處講學……

最後,總結一下本文的重點:

1,世界的本質是意志,人類的利己行為是意志的表現。

2,人類行為的動機分為三類:利己、惡毒、同情。

3,道德的真正來源是同情。

4,同情的本質就是意志的同一性,萬物一體。

相關焦點

  • 教育倫理學,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
    該書並沒有明確指出教育倫理學是什麼,但從其內容來看主要討論的是道德教育問題,旨在建立一種道德教育哲學。該書依次討論了什麼是兒童、胎兒的環境、早期家庭環境性格與氣質、性別訓練、宗教信仰、理想的學校、學校指導等問題,其論述主要集中在人格發展主題上我國學者丘景尼在他的《教育倫理學》一書中說,教育倫理學「其著重之點。不在道德本質之為如何,而在道德的人格如何養成」。
  • 獨以道德為友,故能延期不朽——羅國傑教授對中國倫理學的貢獻
    其獨著、合著和主編的主要著作有:《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倫理學》、《倫理學教程》、《西方倫理思想史》(兩卷本)、《中國倫理思想史》(兩卷本)、《中國傳統道德》(五卷本)、《中國革命道德》、《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11卷本)、《人生的理論與實踐》等等。   2015年3月9日,羅國傑教授永遠地告別了我們。
  • 倫理學研究需要面向現實生活
    1.現實生活是倫理學研究的發展動力倫理學是一門對人類道德生活進行系統思考和研究的學科,進行倫理學研究首先需要思考一個前提性問題:我們為什麼要進行倫理學研究?或者換句話說,倫理學研究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一般來說,認知的動力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追求真理、渴望探索世界奧秘的自然天性,一種是尋求智慧、渴望解決生活問題的現實要求。
  • 世界哲學史上,叔本華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
    阿圖爾·叔本華(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國偉大思想家、哲學家、作家,叔本華的哲學有效汲取了西方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東方中國《道德經》《周易》等。古代「先哲」的思想營養,同時汲取了古老印度哲學的一些思想,對康德哲學進行了改造,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具有開創性的現代悲觀主義哲學體系,對尼採、薩特、維根斯坦等人的哲學產生深遠影響。
  • 倫理學也應該講究倫理
    按照一種流行的說法,自然科學解決「是什麼」的問題,而倫理學(以及人文學科、社會科學)解決「應該做什麼」的問題。因而一切科學的發展都離不開倫理學的指導、約束和「規範」,名目繁多的「科學倫理」也就在這種默認前提之下應運而生了。  這種默認前提中至少存在兩個問題有待討論:第一個是可行性問題。即倫理學是否有能力或在何種程度上有能力對科學及其他學科進行「規範」。第二個是交互性問題。
  • 機器倫理學:機器人道德規範的困境
    理論上,這種方法有助於機器人在遇到更多情況時,作出更符合道德的決策,但也有許多人擔心,這種好處也是有代價的。史丹福大學的人工智慧與倫理學專家傑瑞·卡普蘭說,出現的原則不寫入計算機代碼,如此「你無法知道怎樣編程制定一項特殊法則,來辨別某件事在道德上正確與否」。
  • 倫理學理論發展30年
    道德與經濟、義與利關係的大討論,為市場經濟正名,為正當權益正名,為道德革新正名,構成了這一時期倫理學理論的空前繁榮景象。倫理學理論的這種世俗化轉向,既是日常世俗生活在倫理學理論層面的反映,亦是日常道德生活世俗化尋求理論辯護的要求;既是改革開放過程中市場經濟建設實踐推動倫理學理論前行的標誌,又是倫理學理論面向社會日常生活、建立與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理論體系的標誌。
  •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講專業:什麼是倫理學?有哪些理解誤區?
    倫理學是什麼實現財務自由早,人生沒有幾多愁——與青年朋友談談財務管理專業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描寫,德米特裡被控殺了其父老卡拉馬佐夫,當然這不是事實。開庭的前一天,德米特裡要跟弟弟阿遼沙討論的卻不是他的冤屈或者脫罪的方法,而是一個學科的定義問題。他問阿遼沙, 「倫理學,你知道倫理學是什麼?」
  • 自叔本華唯意志論出發,看非理性主義在現代的興起
    第3個方面來講,感受性是人所具有的倫理道德行為的前提,例如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就曾言,「人是一部機器,他為肉體感受性所發動。」另外在法國哲學以外與德國哲學當中,主體性作為重要的哲學範疇而存在,在康德、費希特等德國哲學家那裡,主體作為實踐的人而存在,而這種實踐是理性的基礎上建立起來。
  • 閱讀叔本華的書從哪一本開始比較好?
    很多人都建議先看韋啟昌翻譯的書《人生的智慧》《叔本華思想隨筆》之類的,我認為這個說法是值得商榷的。這就好比吃蘋果,一個蘋果拿到手裡,無論從哪裡下口,最終都能把蘋果啃完。同樣的道理,無論從哪本書看起,最終都可以理解叔本華的思想。因此,我認為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任何一本書看起都可以。沒有必要聽從別人的經驗,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環境倫理學
    環境倫理學  時間:2008-06-23 01:52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進入論壇 手機讀報  環境倫理學作為一種倫理理論形態,是從倫理的角度來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認為人和自然的關係也是一種倫理關係,因為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是密切相關的,人既是自然之子,又是社會之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也需要用道德的方式來調控
  • 新時代政治倫理學的學科身份與研究方法
    然而,政治倫理學本身的「身份」、性質和定位就是其最基本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歸之於關於政治倫理學之研究方法的討論,即「方法論」問題。我們在此討論政治倫理學的方法論問題並非倡導某種理論或某一種方法,而是希望通過深入思考促進政治倫理學的建設,共同關心和提高大家的方法論的自覺意識,不斷地思考政治倫理學應該研究什麼、為何研究、如何研究等基本問題。
  • 從生命哲學到生命倫理學
    對於什麼是哲學,什麼是哲學研究的主題等問題,幾千年來學者們有各種各樣的表述和解釋,但現代哲學家們幾乎都承認,哲學的所有命題最終都指向了「人是目的」這個總綱。這就是說,哲學雖然是一種以理論形態表現出的文化自覺,研究的範圍十分廣泛,但其核心使命就是認識生命,尊重生命,進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 經濟倫理學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是近來人們議論的熱點話題之一,但在經濟學領域中,對於什麼是社會責任、企業是否應該承擔社會責任以及承擔哪些責任仍然存在諸多爭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企業界對社會責任的認識與實踐。「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責任」是倫理學的重要關注對象,由此,基於經濟倫理學的企業社會責任解析,也許可以使我們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合理性及其責任內容等問題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  對於什麼是企業社會責任,人們的觀點紛爭主要集中於社會責任與經濟責任、法律責任之間的關係上。
  • 現在到了拋棄宏大倫理學理論的時候
    就拿有道德的消費來說,雖然更多的人去思考其購物和投資決策的道德後果是值得嚮往之事,但是,有關什麼是道德的什麼是不道德的這些想法有太多都是沒有經過審視的假說,如《有道德的消費者》雜誌壓低投資轉基因食品(GMOs)或軍火交易的公司的道德成績,稱讚使用素食主義的或有機成分的公司。但是,很多人相信轉基因食品對社會有積極意義和利益,而有機食品並不總是最道德的,迴避動物產品並不能讓公司變得更好。
  • 環境倫理學在中國(圖)
    中國倫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環境倫理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曾建平在《中國環境倫理學研究20年》一文中指出:「關於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問題,主要有四種觀點:①生態的倫理價值和人類對待生態的行為規範的研究;②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道德關係,而非人類社會內部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係的研究;③人和自然關係的機制和功能,生態道德的本質及其建構的規律的研究;④人們對待環境的道德態度和行為規範的研究。」
  • 叔本華的迴響:「自由意志」究竟存在與否?
    即便如此,究竟如何看待自由意志,依然是我們的道德準則、刑罰正義系統、宗教規範設立的基石,甚至觸及生活的意義本身。但如果說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不過是物理規律的可預見結果,那麼這一切社會制約又有什麼意義呢?在我們討論自由意志存在與否之前,首先要釐清自由意志到底為何物。簡單來說,人們普遍認為,如果我們的選擇是預先註定的,那麼自由意志就無從談起,反之,人類就擁有自由意志。
  • 環境倫理學立場的選擇
    當代環境倫理學的學術立場之爭,可以一般性地概括為「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的對立。簡單說分歧就是圍繞「人與自然生物之間有無道德關係,自然生物有無內在價值」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包括著兩個部分:一是理論層面的,一是實踐層面的。
  • 環境倫理學中的事實與價值之辨
    環境倫理學逐漸成為倫理學研究中的重要部分,並形成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兩大流派。縱觀整個環境倫理學思想史,關乎生態環境的事實認知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規範二者緊密聯繫、相互促進,在這一演進過程中,「休謨問題」似乎不斷重現。
  • 倫理學的繁榮發展與歷史使命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回顧和總結倫理學的成長與進步,展望倫理學的未來與發展,進一步明確倫理學承擔的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無論對於倫理學本身更好發展,還是對於新時代加強道德建設、以明德引領風尚,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