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以道德為友,故能延期不朽——羅國傑教授對中國倫理學的貢獻

2021-01-09 人民網

原標題:獨以道德為友,故能延期不朽

  焦國成 張溢木

  學人名片

  羅國傑教授是我國當代著名倫理學家、哲學家、教育家,對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傳統倫理思想、西方倫理思想深入研究,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德性倫理學體系。其獨著、合著和主編的主要著作有:《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倫理學》、《倫理學教程》、《西方倫理思想史》(兩卷本)、《中國倫理思想史》(兩卷本)、《中國傳統道德》(五卷本)、《中國革命道德》、《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11卷本)、《人生的理論與實踐》等等。

  2015年3月9日,羅國傑教授永遠地告別了我們。或許依照世人的眼光,可以在羅國傑教授之前加很多定語,比如:傳奇多彩的人生經歷、浩若星辰的各項殊榮、非出己願的大小職位……但是,在我們羅門弟子眼中,和許多人的老師一樣,他就是我們的老師。

  人們將羅老師譽為新中國倫理學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中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開創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理論的重要創建者。我們認為,老師可以當得起這樣的美譽。對於老師而言,他在學術方面的突出貢獻確實可以集中在這樣三個領域。

  從事倫理學理論研究55年:倫理學絕不是一門純理論的學科,而是一門強調實踐的科學

  從1960年從事教學與研究開始,直到55年後的今天,羅老師為倫理學理論研究付出了辛勤的勞動。自1961年起,羅老師就曾以「洛戈」、「鍾倫士」等筆名發表《談談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幾個問題》等一系列開創性的文章。早在1961年,在羅老師的帶領下,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倫理學教研室集體編寫出共十二章約30萬字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講義》,由羅老師和許啟賢先生共同講授,並作為一本完整的講稿,正式列印成冊,發給當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美學班的學生作為授課時的講義。講稿比較簡明扼要,但已經是一個有內容、有體系、有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講義》(現存的是1962年5月5日的油印稿),也可以說是新中國建立這門學科基礎理論的最原始初稿。

  羅老師始終強調,倫理學絕不是一門純理論的學科,而是一門強調實踐的科學。他指出:「所謂道德境界,就是社會生活中的人,從一定的道德觀念出發,在個人與他人、社會的利益關係中所形成的一定的覺悟水平以及思想感情和精神情操。簡單來說,一定的道德覺悟水平以及思想感情和精神情操,就構成一定的道德境界。」從我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出發,他將人們的道德境界分為三個類型:自私自利的境界、先公後私的境界、大公無私的境界。後來,羅老師對他的三種境界說,又從不同的角度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和論證。他把人們道德境界的層次或者道德覺悟的水平,劃分為這樣四個層次:第一,共產主義道德覺悟的層次,即「大公無私」道德境界。第二,社會主義道德覺悟的層次,即「先公後私」的道德境界。第三,類似於合理利己主義的層次,這是他新劃分出來的一個道德境界層次。第四,極端自私自利的層次。面對現實的倫理現狀,這樣的劃分,讓人豁然開朗。羅老師把倫理學體系最終歸於道德修養、道德品質和道德境界,這大概也就是為什麼他在晚年把自己的倫理學稱之為德性倫理學的原因。

  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建設:當代化的仁、義、禮、智、信,社會主義化的公正、人道等都可以作為集體主義這一基本道德原則下的具體原則和規範

  羅老師在學術研究上堅持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堅持社會主義道德的集體主義原則,強調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正確對待中華民族和外國的道德傳統,強調在新時期反對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重要現實意義,把培養人的道德素質、提高人的道德自我完善能力、改善社會風氣作為倫理學研究的主要目的。他認為,通過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實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體系已初步建成,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的道德體系的建設,是當前所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而建立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體系,框架上要有最高理想,規範上要有層次性,實踐上要有可操作性。要研究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給道德提出的新問題、指導思想、價值導向、核心和原則等。

  羅老師對「以德治國」的理論問題進行了更為集中細緻的思考。1996年6月,在給中央領導同志講解「中國古代儒家思想與政治統治」時,他對於以德治國的重要意義、法治與德治的相互關係等問題,都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同年,在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召開之際,為起草《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中央領導同志主持召開座談會,羅老師應邀對《決議》提到的若干重要問題提出修改建議。他在座談會作了《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發言,提議在「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後面,加上「以集體主義為原則」這樣一個意見,以便使這一文件能夠更完整、更全面地體現我們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方面的思想要求。中央採納了他的建議,在《決議》中寫入社會主義道德應以集體主義為原則。

  羅老師認為,堅持集體主義的核心要求就是需要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這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本質要求。他對集體主義的界定,主要強調三個方面: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在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原則下,切實保障個人的正當利益,促進個人價值的實現;集體主義強調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辯證統一。同時,他所強調的集體主義又包括無私奉獻、先公後私和顧全大局、公私兼顧這樣三個層次。在新的歷史時期,羅老師還提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除了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外,當代化的仁、義、禮、智、信,社會主義化的公正、人道等都可以作為集體主義這一基本道德原則下的具體原則和規範。也就是說,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原則、社會主義公正原則對於更好地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從而保證集體主義原則的真正實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可以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兩個重要原則。

  公民道德建設:研究和學習道德的人,必須首先要講道德,否則就是偽君子,講的道德就沒有力量、沒有說服力

  如何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設中一個既有理論價值又有實踐意義的重大問題。羅老師認為,在大力弘揚我國古代優良道德傳統的同時,還應該大力弘揚中國共產黨人、人民軍隊、一切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中所形成的優良革命道德傳統。他把中國革命傳統道德的主要內容,進行了如下概括:「中國革命道德,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為最終目的,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和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基本原則,高舉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結合的旗幟,形成了無私奉獻、頑強拼搏、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等革命精神。」他堅持認為,中國特有的革命道德傳統,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仍然可以發揮重要的精神支撐作用。

  在對待中國古代傳統道德上,羅老師認為正確態度應該是:既不應全盤否定,也不能一律肯定,歷史虛無主義和歷史復古主義都是不正確的態度。「正確的態度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堅持批判繼承、棄糟取精、綜合創新和古為今用的方針。」「批判繼承」是總原則,「棄糟取精」是一個重要要求,「綜合創新」是總的趨向,「古為今用」是總目的。而對中國古代傳統道德的研究,也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是為解決現實中的有關倫理道德問題服務的。

  他認為,倫理學是一門以道德為研究對象的學問,其特點不僅在於它的理論性,更在於它的實踐性。研究和學習道德的人,必須首先要講道德,否則就是偽君子,講的道德就沒有力量、沒有說服力。在20世紀90年代北京市的小學語文課本中,曾有一篇小學六年級的課文《寬厚的羅國傑》,課文中通過一件小事對羅老師的為人品德做了很好的展現。他認為,在一個人的一生中,總要和他人打交道。如果能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不但對社會有好處,而且對個人的事業和生活都非常有好處。因此,在實際生活中,一事當前,要多想想別人,體貼他人,理解他人,發生矛盾後不要太爭強好勝,要寬厚待人,不要有忌妒和報復心。他認為,為人就要經常回顧和檢討自己的行為和思想,並從中反省和體認自己的人生目的和對人生意義的理解。他還把自己的人生理想歸結為八個字,這就是「盡力而為」和「聽其自然」。他認為,道德的根本特性就是「知」與「行」的「合一」,作為一個理論研究工作者,必須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人的道德人格,正是由他的一連串道德行為凝聚而成的,「心中想的,口中說的」,應當而且必須同「行」中做的相一致。人生應該堅守的原則就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要不斷地努力,使自己不斷地接近理想的目標。

  古人云:「獨以道德為友,故能延期不朽。」羅老師就是一個一生與道德為友的人。他學習和研究道德,講道德,忠實地踐行道德,特重「慎獨」。學問與人格的高度一致,必將使他的風範流傳久遠。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北京建築大學)

  閱讀延伸

  羅國傑教授在本刊發表的若干文章

  多年來,羅國傑教授在本刊發表了不少文章。如:

  《論新時期的義利觀》(1997年5月4日)

  《「立言」、「立行」與人格力量——羅國傑教授訪談錄》(2000年9月11日)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新解讀》(2002年12月9日)

  《為何要提倡二十字規範》(2002年1月14日)

  《回答以德治國討論中的幾個問題》(2004年1月5日)(陸琴)

相關焦點

  • 羅國傑教授去世 曾提出「以德治國」
    靈堂中的桌子上擺放著羅先生編著的《中國傳統道德建設》、《道德建設論》、《羅國傑文集》和《倫理學》,供前來弔唁的人瞻仰。葛晨虹介紹,羅國傑在平日的研究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融貫中西。  羅國傑研究的是倫理學,他一直關注道德對人生與社會的作用。從建立中國第一個倫理學教研室開始,他就思考德治是中國特色的一部分。  經歷過「文革」的羅國傑對道德的作用認識更深。改革開放以來,一度出現「道德爬坡」與「道德滑坡」的爭論,羅國傑提出存在一些道德滑坡的現象,親自撰文批評滿口「錢錢錢、利利利」的現象。
  • [中國教育報]羅國傑:皓首治倫理 畢生「正人心」
    在政治最高中樞,羅國傑侃侃而談、兢兢業業,在大會上他也敢於「亮劍」,直言無忌。也是在那一年,在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召開之際,羅國傑應邀參加《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徵求意見座談會。在會議上,羅國傑提出: 「希望能夠在『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後面,加上『以集體主義為原則』這樣一個意見,以便使這一文件能更完整、更全面地體現我們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方面的 思想和要求。」
  • 首屆國傑論壇暨第二屆羅國杰倫理教育基金頒獎大會舉行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吳付來教授,中國倫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萬俊人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郝立新教授、黨委書記徐飛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宋希仁教授出席開幕式、頒獎儀式並致辭。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主任曹剛教授主持開幕式。來自全國各地百餘位高校教師、學生共聚一堂,就元倫理學、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規範倫理學和應用倫理學的有關問題展開研討。
  • 羅國杰倫理思想研討暨《羅國傑文集》出版發布會[組圖]
    《羅國傑文集》出版發布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 攝影魯楠    中國網3月19日訊 由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主辦,中國倫理學會、《道德與文明》雜誌社協辦的「羅國傑教授思想研討暨《羅國傑文集》出版發布會」在中國人民大學世紀館北大廳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百餘名各界代表共聚一堂,緬懷羅國傑教授的崇高道德風範和精神品格,學習、探討和闡揚羅國傑教授的倫理思想與道德建設理論。
  • 著名倫理學家羅國傑逝世
    原標題:著名倫理學家羅國傑逝世  本報訊(記者 唐琪)記者日前從中國人民大學獲悉,我國著名倫理學家、教育家,新中國倫理學事業的奠基人,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羅國傑於2015年3月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講專業:什麼是倫理學?有哪些理解誤區?
    在【教授講專業】欄目,我們邀請了人民大學的名師大家、傑出學者講述專業的歷史積澱、特色亮點、發展前景等,為高中生們找尋專業興趣、確立專業目標、理性選擇專業提供權威參考。曹剛,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環境倫理學在中國(圖)
    創建中國環境倫理學學派2004年10月,在南京大學舉行的中國首屆環境倫理學國際研討會上,時任中國環境倫理學研究會理事長的餘謀昌教授提出「創建中國環境倫理學學派」,引起了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從西方流傳到我國的環境倫理學本身就有著許多爭論,流派眾多,存在人類中心主義、動物解放論、動物權利論、生物中心主義、生態中心主義等各種學說。那麼,「中國環境倫理學學派」的創建和對環境倫理的研究,一定避免不了諸多的「中心」、「主義」之爭。早在1994年,餘謀昌教授就發表了《走出人類中心主義》一文,提出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倫理觀點,隨即引發了一場涉及環境倫理學根基的大討論。
  • 倫理學的繁榮發展與歷史使命
    學科意義上的倫理學研究,上世紀初才開始在我國出現。新中國的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為倫理學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倫理學出現持續繁榮的局面,目前已成為哲學大家庭中的一門顯學。同時,倫理學也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 《道德經》第七章,何為「天長地久」?不自生,故能長生
    那請問各位道友,人真的可以長生不老嗎?真的可以與天地同壽嗎?我現在的答案是「可以」,答案就在《道德經》第七章中。本章一開始就用四個字來起頭「天長地久」,多厲害,多有氣勢呀!什麼是「天長地久」,天一直存在,地也一直存在,在我們人類有限的時間裡,天地對我們這短暫的一生而言就是長久的存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太陽月亮依舊在,只是新人換舊人。
  • ...2018整合醫學人文高峰論壇暨《中國醫學倫理學》雜誌創刊30...
    會議旨在促進中國醫學倫理學的發展,構建和諧醫患關係,整合醫學人文力量,助推健康中國目標的實現。來自全國的500餘名醫學人文、醫學倫理學、生命倫理學、相關領域的高等醫學院校專家學者及臨床醫療工作者匯聚一堂,分別從「中國醫學倫理學回顧與展望」「網際網路+醫學中的倫理爭鳴」「健康中國倫理熱點話題聚焦」「臨床倫理與醫學的人文關懷」視角,探討醫學人文的新發展,共謀新時代醫學人文新篇章。
  • 近四十年來中國倫理道德史研究概略
    總結這段歷史,對於我們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推進當下和未來的中國倫理道德史書寫具有重要啟發意義。    1.地域格局。近40年來中國倫理道德史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格局,亦即比較集中的幾個學術地理板塊:第一,北京板塊,以羅國傑、陳瑛等為代表,出版有多種厚重的中國倫理思想通史類著作及其他著作。
  • 關於生命倫理學四原則的對話
    王明旭(以下簡稱「王」):丘卓斯教授您好,很高興範瑞平教授和我有機會同您再次交流。您和比徹姆(T.Beauchamp)教授認為,你們所提出的生命倫理學四原則(即尊重自主原則、不傷害原則、有利原則、公正原則)源於共同道德(the common morality),你們將共同道德定義為「所有承諾道德的人所共有的一系列規範。」
  •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哲學」學科,連續3年排名中國高校第1!
    哲學院擁有哲學、倫理學、宗教學、PPE(與經濟學院、國際關係學院合辦)4個本科專業,相互促進,彼此融合;擁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倫理學、宗教學、美學、邏輯學、科學技術哲學、管理哲學、政治哲學10個碩士點和博士點,囊括所有哲學二級學科;建設有「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兩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 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它主要研究不同國家的政治主體(政黨、社團、民族、個人等)在執掌國家政權或參與國家治理的過程中,處理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外交等事務所應遵循的倫理規則及其所體現出來的道德精神,包括調節社會制度環境的德法手段、規約社會生活形式的倫理秩序、衡量政治行為善惡的道德尺度、處理複雜國際事務的價值取向等內容,它是現代政治文明的行動基準和價值內核。
  • 第二屆國傑論壇教育倫理學專場暨中小學德育研究所成立儀式舉辦
    10月18日,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二屆國傑論壇教育倫理學專場暨中小學德育研究所成立儀式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顧明遠,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吳付來,中國倫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教授萬俊人,清華大學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潛濤出席活動並講話。
  • 倫理學研究需要面向現實生活
    對於我國倫理學界來說,從現實道德生活出發就是要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生活,緊貼中國道德發展的脈搏,構建符合中國實際的道德概念、範疇、話語和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 教育倫理學的類型、層次及其當代建構
    以義務為基礎的教育倫理學認為,判斷教育政策、行為的道德是非,最重要的是看它們是否符合道德準則,動機是否善良,是否履行了社會或個人的道德義務。它主張,遵守和服從具有普遍價值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具有崇高的道德意義。一個社會、學校或教師必須把他人(包括學生、教師)當作能自律地確立自己的目標的人來對待,而且絕不能把他人純粹作為達到自己目標的手段。每個人在任何時候都應該享有全部的尊敬和道德尊嚴。
  • 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中的倫理學論域
    因為無論是對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史的整體性研究,還是對某個倫理學命題的研究,或者是對某個概念、範疇的研究,等等,都需要以解讀、研究經典著作為基礎和前提,即首先必須弄清楚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究竟敞開了怎樣的倫理學論域。概而言之,這一論域應當包括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價值主題,二是方法要旨,三是思想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