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獨以道德為友,故能延期不朽
焦國成 張溢木
學人名片
羅國傑教授是我國當代著名倫理學家、哲學家、教育家,對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傳統倫理思想、西方倫理思想深入研究,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德性倫理學體系。其獨著、合著和主編的主要著作有:《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倫理學》、《倫理學教程》、《西方倫理思想史》(兩卷本)、《中國倫理思想史》(兩卷本)、《中國傳統道德》(五卷本)、《中國革命道德》、《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11卷本)、《人生的理論與實踐》等等。
2015年3月9日,羅國傑教授永遠地告別了我們。或許依照世人的眼光,可以在羅國傑教授之前加很多定語,比如:傳奇多彩的人生經歷、浩若星辰的各項殊榮、非出己願的大小職位……但是,在我們羅門弟子眼中,和許多人的老師一樣,他就是我們的老師。
人們將羅老師譽為新中國倫理學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中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開創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理論的重要創建者。我們認為,老師可以當得起這樣的美譽。對於老師而言,他在學術方面的突出貢獻確實可以集中在這樣三個領域。
從事倫理學理論研究55年:倫理學絕不是一門純理論的學科,而是一門強調實踐的科學
從1960年從事教學與研究開始,直到55年後的今天,羅老師為倫理學理論研究付出了辛勤的勞動。自1961年起,羅老師就曾以「洛戈」、「鍾倫士」等筆名發表《談談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幾個問題》等一系列開創性的文章。早在1961年,在羅老師的帶領下,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倫理學教研室集體編寫出共十二章約30萬字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講義》,由羅老師和許啟賢先生共同講授,並作為一本完整的講稿,正式列印成冊,發給當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美學班的學生作為授課時的講義。講稿比較簡明扼要,但已經是一個有內容、有體系、有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講義》(現存的是1962年5月5日的油印稿),也可以說是新中國建立這門學科基礎理論的最原始初稿。
羅老師始終強調,倫理學絕不是一門純理論的學科,而是一門強調實踐的科學。他指出:「所謂道德境界,就是社會生活中的人,從一定的道德觀念出發,在個人與他人、社會的利益關係中所形成的一定的覺悟水平以及思想感情和精神情操。簡單來說,一定的道德覺悟水平以及思想感情和精神情操,就構成一定的道德境界。」從我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出發,他將人們的道德境界分為三個類型:自私自利的境界、先公後私的境界、大公無私的境界。後來,羅老師對他的三種境界說,又從不同的角度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和論證。他把人們道德境界的層次或者道德覺悟的水平,劃分為這樣四個層次:第一,共產主義道德覺悟的層次,即「大公無私」道德境界。第二,社會主義道德覺悟的層次,即「先公後私」的道德境界。第三,類似於合理利己主義的層次,這是他新劃分出來的一個道德境界層次。第四,極端自私自利的層次。面對現實的倫理現狀,這樣的劃分,讓人豁然開朗。羅老師把倫理學體系最終歸於道德修養、道德品質和道德境界,這大概也就是為什麼他在晚年把自己的倫理學稱之為德性倫理學的原因。
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建設:當代化的仁、義、禮、智、信,社會主義化的公正、人道等都可以作為集體主義這一基本道德原則下的具體原則和規範
羅老師在學術研究上堅持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堅持社會主義道德的集體主義原則,強調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正確對待中華民族和外國的道德傳統,強調在新時期反對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重要現實意義,把培養人的道德素質、提高人的道德自我完善能力、改善社會風氣作為倫理學研究的主要目的。他認為,通過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實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體系已初步建成,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的道德體系的建設,是當前所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而建立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體系,框架上要有最高理想,規範上要有層次性,實踐上要有可操作性。要研究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給道德提出的新問題、指導思想、價值導向、核心和原則等。
羅老師對「以德治國」的理論問題進行了更為集中細緻的思考。1996年6月,在給中央領導同志講解「中國古代儒家思想與政治統治」時,他對於以德治國的重要意義、法治與德治的相互關係等問題,都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同年,在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召開之際,為起草《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中央領導同志主持召開座談會,羅老師應邀對《決議》提到的若干重要問題提出修改建議。他在座談會作了《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發言,提議在「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後面,加上「以集體主義為原則」這樣一個意見,以便使這一文件能夠更完整、更全面地體現我們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方面的思想要求。中央採納了他的建議,在《決議》中寫入社會主義道德應以集體主義為原則。
羅老師認為,堅持集體主義的核心要求就是需要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這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本質要求。他對集體主義的界定,主要強調三個方面: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在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原則下,切實保障個人的正當利益,促進個人價值的實現;集體主義強調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辯證統一。同時,他所強調的集體主義又包括無私奉獻、先公後私和顧全大局、公私兼顧這樣三個層次。在新的歷史時期,羅老師還提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除了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外,當代化的仁、義、禮、智、信,社會主義化的公正、人道等都可以作為集體主義這一基本道德原則下的具體原則和規範。也就是說,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原則、社會主義公正原則對於更好地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從而保證集體主義原則的真正實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可以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兩個重要原則。
公民道德建設:研究和學習道德的人,必須首先要講道德,否則就是偽君子,講的道德就沒有力量、沒有說服力
如何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設中一個既有理論價值又有實踐意義的重大問題。羅老師認為,在大力弘揚我國古代優良道德傳統的同時,還應該大力弘揚中國共產黨人、人民軍隊、一切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中所形成的優良革命道德傳統。他把中國革命傳統道德的主要內容,進行了如下概括:「中國革命道德,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為最終目的,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和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基本原則,高舉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結合的旗幟,形成了無私奉獻、頑強拼搏、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等革命精神。」他堅持認為,中國特有的革命道德傳統,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仍然可以發揮重要的精神支撐作用。
在對待中國古代傳統道德上,羅老師認為正確態度應該是:既不應全盤否定,也不能一律肯定,歷史虛無主義和歷史復古主義都是不正確的態度。「正確的態度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堅持批判繼承、棄糟取精、綜合創新和古為今用的方針。」「批判繼承」是總原則,「棄糟取精」是一個重要要求,「綜合創新」是總的趨向,「古為今用」是總目的。而對中國古代傳統道德的研究,也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是為解決現實中的有關倫理道德問題服務的。
他認為,倫理學是一門以道德為研究對象的學問,其特點不僅在於它的理論性,更在於它的實踐性。研究和學習道德的人,必須首先要講道德,否則就是偽君子,講的道德就沒有力量、沒有說服力。在20世紀90年代北京市的小學語文課本中,曾有一篇小學六年級的課文《寬厚的羅國傑》,課文中通過一件小事對羅老師的為人品德做了很好的展現。他認為,在一個人的一生中,總要和他人打交道。如果能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不但對社會有好處,而且對個人的事業和生活都非常有好處。因此,在實際生活中,一事當前,要多想想別人,體貼他人,理解他人,發生矛盾後不要太爭強好勝,要寬厚待人,不要有忌妒和報復心。他認為,為人就要經常回顧和檢討自己的行為和思想,並從中反省和體認自己的人生目的和對人生意義的理解。他還把自己的人生理想歸結為八個字,這就是「盡力而為」和「聽其自然」。他認為,道德的根本特性就是「知」與「行」的「合一」,作為一個理論研究工作者,必須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人的道德人格,正是由他的一連串道德行為凝聚而成的,「心中想的,口中說的」,應當而且必須同「行」中做的相一致。人生應該堅守的原則就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要不斷地努力,使自己不斷地接近理想的目標。
古人云:「獨以道德為友,故能延期不朽。」羅老師就是一個一生與道德為友的人。他學習和研究道德,講道德,忠實地踐行道德,特重「慎獨」。學問與人格的高度一致,必將使他的風範流傳久遠。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北京建築大學)
閱讀延伸
羅國傑教授在本刊發表的若干文章
多年來,羅國傑教授在本刊發表了不少文章。如:
《論新時期的義利觀》(1997年5月4日)
《「立言」、「立行」與人格力量——羅國傑教授訪談錄》(2000年9月11日)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新解讀》(2002年12月9日)
《為何要提倡二十字規範》(2002年1月14日)
《回答以德治國討論中的幾個問題》(2004年1月5日)(陸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