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傑,1928年出生於河南內鄉。2015年3月9日病逝於北京,享年88歲。
3月9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羅國傑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88歲。
羅國傑是新中國倫理學事業的奠基人,他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德性倫理學體系,曾提出「以德治國」。
2000年,江澤民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2004年,羅國傑推出專著《以德治國論》,「如果沒有一以貫之的學術關懷,不可能一下子推出這樣的專著。」羅國傑的學生葛晨虹指出,羅國傑很早就研究道德對社會的關係,並提出以德治國。
昨天(11日)上午,人民大學哲學院開放羅國傑靈堂,接受各界人士弔唁。
靈堂布置在人大人文學院6樓會議室。靈堂的正中間擺放羅國傑的遺像,上方掛著「沉痛悼念羅國傑先生」的橫幅,兩旁掛有黑龍江大學教授關健英的輓聯:「泰山其頹,哲人其萎,師者風範音容宛在。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道德文章以饗後人。」兩側擺滿了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各界人士送來的花圈。靈堂中的桌子上擺放著羅先生編著的《中國傳統道德建設》、《道德建設論》、《羅國傑文集》和《倫理學》,供前來弔唁的人瞻仰。
《倫理學》
《以德治國論》
《道德建設論》
《羅國傑文集》
建言者:曾提出「以德治國」
88歲的羅國傑頭銜無數,生前最後一個頭銜是「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該獎的頒獎辭中這樣介紹羅國傑:
羅國傑先生,中國當代著名倫理學家、哲學家、教育家。其為人也謙遜、慎獨、達觀,其為學也勤勉、嚴謹、創新,他的學術思想聲名遠播,蜚聲海內外,他的道德學問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他縱論歷代治國理政經驗之得失,建言獻策,思想多次被中央採納。
弔唁當天,習近平、張德江、劉雲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羅國傑教授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並贈送了花圈。羅國傑的學生、人大哲學院教授肖群忠告訴早報記者,1999年到2000年間,羅國傑曾為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單獨上過課,課程名叫《儒家思想與政治治理》。
2000年6月,江澤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法律與道德作為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都是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它們互相聯繫、互相補充。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手段規範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道德規範和法律規範應該互相結合,統一發揮作用。」2001年1月,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江澤民明確提出「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的治國方略。
人大哲學系教授葛晨虹告訴早報記者,羅國傑治學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一有會議他就參加並在會上發表觀點,他還關注社會現實常常撰寫諮政報告。「他提出的『以德治國』能夠成為治國方略和其一以貫之的學術關懷有關。」葛晨虹介紹,羅國傑在平日的研究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融貫中西。
羅國傑研究的是倫理學,他一直關注道德對人生與社會的作用。從建立中國第一個倫理學教研室開始,他就思考德治是中國特色的一部分。
經歷過「文革」的羅國傑對道德的作用認識更深。改革開放以來,一度出現「道德爬坡」與「道德滑坡」的爭論,羅國傑提出存在一些道德滑坡的現象,親自撰文批評滿口「錢錢錢、利利利」的現象。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他能清醒地認識到道德對社會治理的作用,提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道德建設。之後寫出以德治國的專著。在專著中他強調道德對社會治理的重要性,並指出強調以德治國並不是不要依法治國,二者是相互結合的。「他一直在強調道德的重要性,晚年一直在寫相關文章。」葛晨虹介紹。
羅國傑一直強調,倫理學決不是一門純理論的學科,而是一門強調實踐的科學。「道德行為之所以能稱為『道德行為』,必須是不以享受某種道德權利為前提的。如果說一個人在從事道德行為的時候,就考慮著自己在實行這一道德行為後所能夠得到的『道德權利』,這就不能說是一種真正的、純粹的道德行為。」
他從中國社會現實出發,將人的道德境界分為三大類型:自私自利的境界、先公後私的境界、大公無私的境界,並把道德境界劃分為四個層次:共產主義道德覺悟的層次,即「大公無私」的道德境界;社會主義道德覺悟的層次,即「先公後私」的道德境界;以及合理利己主義的層次、極端自私自利的層次。他自己也用親身的示範踐履著倫理道德之道。「即使在剛做完手術的病痛時刻,他也不忘叮囑前來探望的學生一定要學好馬克思主義理論。」羅國傑的學生告訴早報記者。
弘道者:奠定中國倫理學事業
在羅國傑門下讀了本科、碩士、博士的學者,人大哲學院院長姚新中同意師妹葛晨虹的觀點。他補充道,改革開放初期,西方思潮給社會主義道德帶來很大衝擊,在眾人學習西方思潮的潮流中,羅國傑冷靜地站出來強調道德對社會治理的重要,這種見識和勇氣是絕無僅有的。
「正如吳玉章終身成就獎頒獎詞總結的:『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理論的創建者。他是新中國倫理學事業的奠基者,中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開創者。』」姚新中告訴早報記者,羅國傑是中國最早從事倫理學研究的學者之一,但他是第一個建立起系統的中國倫理學理論體系的學者。
1959年在人大研究生肄業後,羅國傑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倫理學教研室,建立起學術隊伍後他組織編書出文章,研究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其中單羅國傑編著的教科書就有《倫理學》、《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沿用至今。1980年、1981年他舉辦了全國倫理學教師進修班,培養了百餘名倫理學教師。這兩屆教師被稱為黃埔一期、二期,後來成為中國倫理學研究的中堅力量。羅國傑離世後全國各地高校的倫理學教研室紛紛發來唁電。
「此外,羅國傑擔任中國倫理學會會長20餘年,組織了很多學術交流,稱他為新中國倫理學事業的奠基者毫不為過。」姚新中告訴早報記者,「羅老師真是一個好學者啊,他自己學術功夫紮實、著作等身,還有非常開放的心態,兼容並蓄,在修訂《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第二版時他很虛心地採納了我們這些晚輩的一些新觀點。」
得道者:「他是真正的現世儒者」
嚴謹治學的羅國傑在生活中則為人謙和。姚新中笑著和早報記者回憶老師當年的趣事。1979年,他第一次拜訪羅老師求教治學之道,羅老在講完自己的觀點後總不忘加一句,「你自己考慮考慮是不是這個道理。」羅老師的提點奠定了姚新中一生從事倫理學研究的基礎。
1999年,姚新中和羅國傑一起赴英國參加學術會議。會後與會者們在倫敦參觀 。時年71歲的羅國傑健步如飛,走了一天都不喊累,而隨團的一位同仁堂的黨委書記走了半天就走不動了。事後,姚新中才知道,原來羅老在50歲左右經常生病,此後他自己經常鍛鍊身體,並自學了針灸,赴英期間還帶著工具為自己針灸。
近十餘年來,羅國傑前後患過6次大病,腦血栓、車禍、嚴重「房顫」、因腦出血而作「開顱」手術、長時間的「心臟停跳」、急性腦梗塞,但他卻依然筆耕不輟,整天被書「包圍著」。
讓姚新中印象深刻的是羅國傑對書的熱愛。「一次我去老師家,羅老神秘兮兮地說『新中,我這裡有好書給你看看』」。姚新中回憶,他剛伸出手,羅老趕忙說:「這是明版書,看看就好了,不能摸哈。」現在回想起來,姚新中仍舊一臉笑意:「羅老師看完後就把書放起來了,把這些書當寶貝。」「文革」期間,別人扔書,羅國傑出去買書淘書,買了些好書。一次,姚新中和老師開玩笑:「羅老師你看,你喜歡買書,害得我們這一幫學生也喜歡買書,上街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買書,到了書店口袋裡的錢不花完就不出來。」
「這樣的老人家不多了。」已是滿頭白髮的姚新中懷念自己的老師。那個出生於河南的革命青年,在同濟大學學習法學,加入中國共產黨地下黨組織,投身革命;1949年至1956年,在上海虹口區委、上海市委從事黨務工作;1956年至1959年,調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讀本科,畢業後留系從事倫理學教學與科研工作,一直工作到逝世前。
「羅老師是得道的大家,真正的現世儒者。」讓葛晨虹念念不忘的細節是:在老師的床頭掛著手書「吾日三省吾身」。他每天要問自己陶行知先生的「每日四問」:「第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第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第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第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
早報記者從人民大學了解到,靈堂弔唁將持續到3月12日,開放時間為每天9時至17時。13日上午9時30分將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東禮堂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下午1時至4時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議中心一樓第一會議室舉行追思會。(趙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