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傑教授去世 曾提出「以德治國」

2021-01-09 中國文明網

羅國傑,1928年出生於河南內鄉。2015年3月9日病逝於北京,享年88歲。

  3月9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羅國傑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88歲。

  羅國傑是新中國倫理學事業的奠基人,他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德性倫理學體系,曾提出「以德治國」。

  2000年,江澤民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2004年,羅國傑推出專著《以德治國論》,「如果沒有一以貫之的學術關懷,不可能一下子推出這樣的專著。」羅國傑的學生葛晨虹指出,羅國傑很早就研究道德對社會的關係,並提出以德治國。

  昨天(11日)上午,人民大學哲學院開放羅國傑靈堂,接受各界人士弔唁。

  靈堂布置在人大人文學院6樓會議室。靈堂的正中間擺放羅國傑的遺像,上方掛著「沉痛悼念羅國傑先生」的橫幅,兩旁掛有黑龍江大學教授關健英的輓聯:「泰山其頹,哲人其萎,師者風範音容宛在。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道德文章以饗後人。」兩側擺滿了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各界人士送來的花圈。靈堂中的桌子上擺放著羅先生編著的《中國傳統道德建設》、《道德建設論》、《羅國傑文集》和《倫理學》,供前來弔唁的人瞻仰。

《倫理學》

《以德治國論》

《道德建設論》

《羅國傑文集》

  建言者:曾提出「以德治國」

  88歲的羅國傑頭銜無數,生前最後一個頭銜是「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該獎的頒獎辭中這樣介紹羅國傑:

  羅國傑先生,中國當代著名倫理學家、哲學家、教育家。其為人也謙遜、慎獨、達觀,其為學也勤勉、嚴謹、創新,他的學術思想聲名遠播,蜚聲海內外,他的道德學問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他縱論歷代治國理政經驗之得失,建言獻策,思想多次被中央採納。

  弔唁當天,習近平、張德江、劉雲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羅國傑教授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並贈送了花圈。羅國傑的學生、人大哲學院教授肖群忠告訴早報記者,1999年到2000年間,羅國傑曾為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單獨上過課,課程名叫《儒家思想與政治治理》。

  2000年6月,江澤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法律與道德作為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都是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它們互相聯繫、互相補充。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手段規範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道德規範和法律規範應該互相結合,統一發揮作用。」2001年1月,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江澤民明確提出「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的治國方略。

  人大哲學系教授葛晨虹告訴早報記者,羅國傑治學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一有會議他就參加並在會上發表觀點,他還關注社會現實常常撰寫諮政報告。「他提出的『以德治國』能夠成為治國方略和其一以貫之的學術關懷有關。」葛晨虹介紹,羅國傑在平日的研究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融貫中西。

  羅國傑研究的是倫理學,他一直關注道德對人生與社會的作用。從建立中國第一個倫理學教研室開始,他就思考德治是中國特色的一部分。

  經歷過「文革」的羅國傑對道德的作用認識更深。改革開放以來,一度出現「道德爬坡」與「道德滑坡」的爭論,羅國傑提出存在一些道德滑坡的現象,親自撰文批評滿口「錢錢錢、利利利」的現象。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他能清醒地認識到道德對社會治理的作用,提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道德建設。之後寫出以德治國的專著。在專著中他強調道德對社會治理的重要性,並指出強調以德治國並不是不要依法治國,二者是相互結合的。「他一直在強調道德的重要性,晚年一直在寫相關文章。」葛晨虹介紹。

  羅國傑一直強調,倫理學決不是一門純理論的學科,而是一門強調實踐的科學。「道德行為之所以能稱為『道德行為』,必須是不以享受某種道德權利為前提的。如果說一個人在從事道德行為的時候,就考慮著自己在實行這一道德行為後所能夠得到的『道德權利』,這就不能說是一種真正的、純粹的道德行為。」

  他從中國社會現實出發,將人的道德境界分為三大類型:自私自利的境界、先公後私的境界、大公無私的境界,並把道德境界劃分為四個層次:共產主義道德覺悟的層次,即「大公無私」的道德境界;社會主義道德覺悟的層次,即「先公後私」的道德境界;以及合理利己主義的層次、極端自私自利的層次。他自己也用親身的示範踐履著倫理道德之道。「即使在剛做完手術的病痛時刻,他也不忘叮囑前來探望的學生一定要學好馬克思主義理論。」羅國傑的學生告訴早報記者。

  弘道者:奠定中國倫理學事業

  在羅國傑門下讀了本科、碩士、博士的學者,人大哲學院院長姚新中同意師妹葛晨虹的觀點。他補充道,改革開放初期,西方思潮給社會主義道德帶來很大衝擊,在眾人學習西方思潮的潮流中,羅國傑冷靜地站出來強調道德對社會治理的重要,這種見識和勇氣是絕無僅有的。

  「正如吳玉章終身成就獎頒獎詞總結的:『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理論的創建者。他是新中國倫理學事業的奠基者,中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開創者。』」姚新中告訴早報記者,羅國傑是中國最早從事倫理學研究的學者之一,但他是第一個建立起系統的中國倫理學理論體系的學者。

  1959年在人大研究生肄業後,羅國傑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倫理學教研室,建立起學術隊伍後他組織編書出文章,研究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其中單羅國傑編著的教科書就有《倫理學》、《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沿用至今。1980年、1981年他舉辦了全國倫理學教師進修班,培養了百餘名倫理學教師。這兩屆教師被稱為黃埔一期、二期,後來成為中國倫理學研究的中堅力量。羅國傑離世後全國各地高校的倫理學教研室紛紛發來唁電。

  「此外,羅國傑擔任中國倫理學會會長20餘年,組織了很多學術交流,稱他為新中國倫理學事業的奠基者毫不為過。」姚新中告訴早報記者,「羅老師真是一個好學者啊,他自己學術功夫紮實、著作等身,還有非常開放的心態,兼容並蓄,在修訂《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第二版時他很虛心地採納了我們這些晚輩的一些新觀點。」

  得道者:「他是真正的現世儒者」

  嚴謹治學的羅國傑在生活中則為人謙和。姚新中笑著和早報記者回憶老師當年的趣事。1979年,他第一次拜訪羅老師求教治學之道,羅老在講完自己的觀點後總不忘加一句,「你自己考慮考慮是不是這個道理。」羅老師的提點奠定了姚新中一生從事倫理學研究的基礎。

  1999年,姚新中和羅國傑一起赴英國參加學術會議。會後與會者們在倫敦參觀 。時年71歲的羅國傑健步如飛,走了一天都不喊累,而隨團的一位同仁堂的黨委書記走了半天就走不動了。事後,姚新中才知道,原來羅老在50歲左右經常生病,此後他自己經常鍛鍊身體,並自學了針灸,赴英期間還帶著工具為自己針灸。

  近十餘年來,羅國傑前後患過6次大病,腦血栓、車禍、嚴重「房顫」、因腦出血而作「開顱」手術、長時間的「心臟停跳」、急性腦梗塞,但他卻依然筆耕不輟,整天被書「包圍著」。

  讓姚新中印象深刻的是羅國傑對書的熱愛。「一次我去老師家,羅老神秘兮兮地說『新中,我這裡有好書給你看看』」。姚新中回憶,他剛伸出手,羅老趕忙說:「這是明版書,看看就好了,不能摸哈。」現在回想起來,姚新中仍舊一臉笑意:「羅老師看完後就把書放起來了,把這些書當寶貝。」「文革」期間,別人扔書,羅國傑出去買書淘書,買了些好書。一次,姚新中和老師開玩笑:「羅老師你看,你喜歡買書,害得我們這一幫學生也喜歡買書,上街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買書,到了書店口袋裡的錢不花完就不出來。」

  「這樣的老人家不多了。」已是滿頭白髮的姚新中懷念自己的老師。那個出生於河南的革命青年,在同濟大學學習法學,加入中國共產黨地下黨組織,投身革命;1949年至1956年,在上海虹口區委、上海市委從事黨務工作;1956年至1959年,調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讀本科,畢業後留系從事倫理學教學與科研工作,一直工作到逝世前。

  「羅老師是得道的大家,真正的現世儒者。」讓葛晨虹念念不忘的細節是:在老師的床頭掛著手書「吾日三省吾身」。他每天要問自己陶行知先生的「每日四問」:「第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第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第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第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

  早報記者從人民大學了解到,靈堂弔唁將持續到3月12日,開放時間為每天9時至17時。13日上午9時30分將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東禮堂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下午1時至4時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議中心一樓第一會議室舉行追思會。(趙振江)

相關焦點

  • 獨以道德為友,故能延期不朽——羅國傑教授對中國倫理學的貢獻
    2015年3月9日,羅國傑教授永遠地告別了我們。或許依照世人的眼光,可以在羅國傑教授之前加很多定語,比如:傳奇多彩的人生經歷、浩若星辰的各項殊榮、非出己願的大小職位……但是,在我們羅門弟子眼中,和許多人的老師一樣,他就是我們的老師。   人們將羅老師譽為新中國倫理學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中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開創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理論的重要創建者。
  • [中國教育報]羅國傑:皓首治倫理 畢生「正人心」
    1996年夏天,當時的國家教委邀請包括羅國傑在內的8名學者,到中南海為中央領導講解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有關專題。羅國傑以「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和政治統治」為題,對以德治國的重要意義、法治與德治的相互關係等問題,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在政治最高中樞,羅國傑侃侃而談、兢兢業業,在大會上他也敢於「亮劍」,直言無忌。
  • 首屆國傑論壇暨第二屆羅國杰倫理教育基金頒獎大會舉行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吳付來教授,中國倫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萬俊人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郝立新教授、黨委書記徐飛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宋希仁教授出席開幕式、頒獎儀式並致辭。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主任曹剛教授主持開幕式。來自全國各地百餘位高校教師、學生共聚一堂,就元倫理學、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規範倫理學和應用倫理學的有關問題展開研討。
  • 著名倫理學家羅國傑逝世
    原標題:著名倫理學家羅國傑逝世  本報訊(記者 唐琪)記者日前從中國人民大學獲悉,我國著名倫理學家、教育家,新中國倫理學事業的奠基人,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羅國傑於2015年3月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 羅國杰倫理思想研討暨《羅國傑文集》出版發布會[組圖]
    《羅國傑文集》出版發布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 攝影魯楠    中國網3月19日訊 由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主辦,中國倫理學會、《道德與文明》雜誌社協辦的「羅國傑教授思想研討暨《羅國傑文集》出版發布會」在中國人民大學世紀館北大廳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百餘名各界代表共聚一堂,緬懷羅國傑教授的崇高道德風範和精神品格,學習、探討和闡揚羅國傑教授的倫理思想與道德建設理論。
  • 史蒂芬·霍金去世 曾提出黑洞蒸發理論
    史蒂芬·霍金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4日訊 本網綜合報導,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1979至2009年任盧卡斯數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 物理學家戴森去世:曾提出「戴森球」構想,享年96歲
    【文/觀察者網 趙挪亞】美籍英裔數學物理學家、數學家,曾提出「戴森球」構想的弗裡曼·戴森,於當地時間2月28日,不幸於新澤西去世,享年96歲。 據《紐約時報》報導,戴森的女兒米婭,當天確認了他的死訊。他的兒子喬治表示,父親上月25日,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內餐廳摔倒,隨後被送往醫院救治,但最終醫治無效,享年96歲。
  • 2007年圖靈獎得主愛德蒙·克拉克因感染新冠肺炎不幸去世
    打開APP 2007年圖靈獎得主愛德蒙·克拉克因感染新冠肺炎不幸去世 新智元 發表於 2021-01-14 10:36:07 【
  • 華裔教授因新冠併發症去世,曾任職上海科技大學
    海外網1月13日電 美國波士頓學院官方新聞網近日發布消息稱,該校的化學系副教授宗家洸於1月5日因新冠肺炎併發症去世,終年44歲。據報導,宗家洸擁有中山大學學士學位,聖芭芭拉加州大學博士學位。加入波士頓學院前,他曾在伯克利加州大學擔任博士研究員和本科生研究實習生導師,還曾任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系統材料部主任。
  • 秦國丞相李斯的老師,曾提出「人定勝天」的理論,究竟是何人?
    他提出了「人定勝天」的理論,認為天沒有能力來決定人的貧、病、禍、兇,人們要獲得豐足的物質,就要發揮人的才智技能來利用自然,即「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荀子生活於百家爭鳴趨於相互吸收和融合的戰國末期,這時儒學私學的教育高潮已接近尾聲。荀子批判地繼承了孔子以來的儒家思想,又批判地吸收了墨、法、道、名諸家的學說,成為集先秦大成的儒家學派。
  • 第7個國家憲法日|治國之要,奉法則強!
    2018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曾把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的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概括為「10個堅持」。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提出的「11個堅持」中,擺在第一位是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總書記強調,黨的領導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群眾遊行中的「民主法治」方陣。
  • 德法相彰實現良法善治
    □ 法制日報評論員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基本原則。    其次,民法總則很多具體的條文彰顯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立法精神。做好事反被訛詐,有心行善無力擔責的現實困境,曾經讓道德很受傷,也讓很多人在做好事時心存疑慮、畏縮不前。
  •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2008年,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報告曾得到514張反對票。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報告曾得到605張反對票。然而,從2014年開始,兩高報告的贊成票越來越多。今年最高檢報告的贊成率更是創下10年之最。分水嶺,就是2013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啟動了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
  • 精神分析學家、翻譯家瑪格麗特·德希達因新冠肺炎去世
    記者丨餘雅琴當地時間3月21日,著名哲學家、解構主義大師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遺孀瑪格麗特·德希達(Margaret Derrida)因新冠肺炎去世,享年87歲。她是捷克裔法國精神分析學家,生前曾將許多重要的精神分析著作翻譯成法語。瑪格麗特的父親,曾是法國著名的記者和俄國文學翻譯家。1953年,她和德希達在法國結識,並於四年後在美國結婚。可以說,瑪格麗特在德希達的生命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
  • 港媒:美心創辦人伍沾德已去世 曾因不甘受辱創立集團
    圖源:星島日報 據《香港經濟日報》等多家港媒19日報導,美心集團創辦人伍沾德據報於10月底去世,享年101歲。報導稱,伍氏家族發布訃告稱,伍沾德在10月29日於養和醫院去世,11月12日出殯。伍沾德妻子李玉珍、兒子伍威達、伍威全、女兒伍淑清、伍淑芬、女婿陳南祿等名字均於訃告之上。
  • 55歲華裔科學家張首晟去世 曾發現「天使粒子」
    【環球網快訊】《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雜誌官方微博6日消息,著名物理學家張首晟去世,享年55歲。另據《文匯報》6日消息,根據他的家人和物理系的電子郵件得知,他一直在和抑鬱症作鬥爭。斯坦福校方周一就請了公關專家來處理此事了。當地警方認為是自殺,已經結案。
  • 著名數學家阿蒂亞去世,去年曾宣稱證明了黎曼猜想
    英國當地時間1月11日,英國皇家學會(The Royal Society)發布訃告:英國著名數學家麥可·F·阿蒂亞爵士(Sir Michael Francis Atiyah)於當天去世,享年89歲。這位曾在2018年9月宣稱自己證明了黎曼猜想而引起轟動的英國數學「教父」是菲爾茲獎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儘管他在之後的海德堡獲獎者論壇上提出的黎曼猜想證明未能得到廣泛認可,但阿蒂亞對數學領域、尤其是代數幾何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
  • 著名臺灣學者曾仕強去世,享年84歲!曾仕強教授一路走好
    著名臺灣學者曾仕強去世,享年84歲!曾仕強教授一路走好在11月11日19:54分,消息報導著名的學者曾仕強在臺灣去世,享年84歲,網友:又一巨星損落!曾仕強出生於1934年,在寫作以及研究方面都有卓越的成績,曾仕強也曾在很多地方進行了演講。據傳言說,曾仕強的父親是華安一中的校長,曾仕強上學的時候是在南方小學學習的,因為父親工作的原因去了廈門,所以曾仕強就跟著父親一同去了。曾仕強的演講吸引了2000多名的愛好者,在《百家講壇》也是進行了現場錄製,曾仕強這一生為大家展示了太多的作品,值得讓人尊敬。
  • 紀昱: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再升華
    原標題:依法治國: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再升華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是新中國法治建設史上的裡程碑!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任務,作出了一系列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論斷、新部署,深刻回答了在當今中國「建設一個什麼樣的法治國家、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這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再升華,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走向更加成熟的光輝寫照。
  • 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胡衛平  曾愛國內容提要習近平法治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內涵豐富、論述深刻、邏輯嚴密、系統完備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