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研究需要面向現實生活

2021-01-12 光明日報

近年來,我國一些倫理學學者積極關注重大現實問題,使倫理學研究走進了現實生活,起到了引導社會風氣、調和社會關係的重要作用。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倫理學界面向現實生活的意願相對還較弱,探討現實問題的成果不夠豐碩,理論研究與現實生活脫節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倫理學研究的發展,限制了倫理學學科規範和完善現實生活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反思倫理學研究與現實生活的關係,對於正確把握倫理學學科發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現實生活是倫理學研究的發展動力

倫理學是一門對人類道德生活進行系統思考和研究的學科,進行倫理學研究首先需要思考一個前提性問題:我們為什麼要進行倫理學研究?或者換句話說,倫理學研究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一般來說,認知的動力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追求真理、渴望探索世界奧秘的自然天性,一種是尋求智慧、渴望解決生活問題的現實要求。與純理論研究不同,倫理學研究既離不開求真的天性,又離不開向善的渴求。因為倫理學是一門實踐哲學,它不僅涉及純粹理性的認知,還涉及實踐理性的認知,尤其涉及藉助意志使認知走向生活的實踐活動。倫理學研究的根本任務不只是認識生活,更是改造生活。蘇格拉底之所以追問「我們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孔子之所以通過「仁學」重新詮釋禮樂制度,都是為了解決所處社會中出現的道德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理解和應對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問題,是倫理學研究的根本推動力。

現實生活是倫理學研究的發展動力,意味著倫理學研究歸根結底要從現實的生活出發,而不是從抽象的、一般的理論出發。只有從現實生活出發,倫理學研究才能找到自己的生長點,才能找準自己的發力方向。只有從現實生活出發,倫理學研究才能實現自己的存在使命。一旦遠離現實生活,一味沉溺於道德推理和道德論證,倫理學研究就有可能淪為學術圈內的自娛自樂。因此,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只有來源於現實生活,倫理學的理論問題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遠離現實生活、憑空想像出來的理論問題,有可能像「一個針尖上能站多少天使」之類的神學問題一樣毫無意義。

對於我國倫理學界來說,從現實道德生活出發就是要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生活,緊貼中國道德發展的脈搏,構建符合中國實際的道德概念、範疇、話語和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當代中國生活實際就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我們的倫理學研究應該從這個生活實際出發,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道德概念、範疇和話語,創造出符合中國發展需求的倫理學理論。

2.現實生活是檢驗倫理學理論的重要標準

從現實生活出發,倫理學研究最終要走向理論分析,提出相應的倫理學理論。從邏輯上看,一個理論是否為真理,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理論要與自身保持一致,即理論內部不會出現邏輯矛盾;另一個是理論要與現實保持一致,即理論必須符合客觀事實。相比較而言,後者更為重要,因為邏輯矛盾可能源於論證不合理,這並不意味著結論必然錯誤;而與客觀事實不符,意味著結論必然虛假。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倫理學理論是否具有真理性,具有多大程度的真理性,取決於它是否符合現實生活,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現實生活。

與自然科學研究相比,倫理學研究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自然科學的認識對象是事實世界,倫理學的認識對象是價值世界。關於價值世界的認識,更多依靠它在社會現實生活中的效果進行檢驗。也就是說,訴諸現實生活檢驗道德理論的正確與否,是要將道德理論應用於現實的道德生活,看它能不能合理解釋現實的道德現象,能不能切實解決現實的道德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於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

以現實生活作為道德理論的檢驗標準,意味著我們的倫理學理論應該能夠真正解決中國的道德問題。創新倫理學理論需要融通古今,需要借鑑中外各種倫理思想,比如以仁禮為基礎的傳統儒家倫理思想、以德性和共同體為根基的現代美德倫理思想等。在借鑑吸收各種倫理思想的時候,我們需要重視「現代化」轉換和「本土化」轉換問題。從古代社會生長出來的中華優秀傳統倫理思想,只有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適應當代道德發展的需要。從西方土壤生長出來的現代積極倫理思想,只有經過批判借鑑,結合中國優秀文化基因進行重新創造,才能適應中國道德發展的需要。

3.現實生活是倫理學理論的最終歸宿

道德知識不同於自然科學知識,有些自然科學知識能夠以純粹的知識形態停留在頭腦之中;道德知識必須走出頭腦,從認知領域進入實踐領域。倫理學研究成果如果僅僅停留在理論中,只是幫助我們澄清認識,那麼它最多只能提供理想生活的知識圖景,卻不能真正轉化為現實生活。相反,它們只有進入到現實生活中,只有現實地轉化成我們的行為、德性、人格和生活,才能實現它們的本來意義。也就是說,倫理學研究不僅要告訴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更要現實地指導我們成為有德性的人,過幸福美好的生活。

倫理學理論可以從兩個層面回歸現實生活,一個層面是進入個人生活。社會由一個一個的人組成,行為由一個一個的人完成。理論要回歸現實生活,首先就要進入個人生活。理論進入個人生活,需要經過「由外而內」和「由內而外」兩個過程。「由外而內」是指將外在的行為規範內化為個體的道德德性,這個過程包含知情意的統一,即理性的道德認知、情感的道德認同和意志的道德認定這三者的統一。「由內而外」是指將內在的道德德性外化為個體的道德行為,即道德德性在理性和意志的協助下,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激發出具體的道德行為。當前中國倫理學研究的重要任務就是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進入個人的現實生活,內化為個體的道德德性,外化為個體的道德行為。這個層面的回歸要求倫理學必須研究德性的養成規律和德行的發展規律。

另一個層面是進入社會生活。任何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不同的個人通過各種關係聯結為一個社會。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而社會是由單個的個體匯聚而成的。各種各樣的社會制度,包括成文的、顯性的制度和不成文的、隱性的制度,都對社會關係起著非常重要的調節和制約作用。倫理學理論要在現實生活中起作用,就必須進入到社會制度層面。理論可以通過兩種方式進入社會制度:一是「制度的道德化」,即根據特定的道德標準規範現實的社會制度,使制度本身更具倫理性,使制度的社會後果更合乎道德;一是「道德的制度化」,即將特定的道德要求轉化為現實的社會制度,使規範現實化,從而起到更有力的約束作用。只有將道德觀念與我國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會制度、生態文明制度結合起來,道德理論才能真正進入社會生活。

面向現實生活,並不是不要理論研究,而是要把理論研究和現實研究結合起來。研究現實離不開理論,沒有系統而科學的理論作支撐,現實研究就無法進行,或者只能淺嘗輒止。反過來說,理論研究也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而必須回歸生活,必須為現實的生活問題提供理論的解決方案。只要現實不要理論,會走向粗糙的經驗主義;只要理論不要現實,會陷入空幻的理想主義。從道德生活上升到道德理論,將道德理論應用於道德生活,形成道德理論與道德生活的良性互動,才是二者關係的理想狀態。

(作者:李志祥,系南京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環境倫理學需要「本土化」
    而任何倫理學都應該是實踐的,它要面向社會、引領生活、塑造人格。被緊緊地束縛於書齋中和訴諸於學院式解釋傳授的倫理學是沒有生命力的。環境倫理學要走出這種「曲高和寡」的困境,就必須在本土化方面走出新路。環境倫理學的本土化所強調的是:不能簡單地模仿和照搬外來的研究成果,而是強調我國環境倫理學發展應有一種現實主義的思路和自主創新精神;不能僅僅滿足於一種理論研究的繁榮現象,而要更加有助於解決我們所面對的現實問題;不能從狹隘的民族主義立場出發對於國外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予以無端貶損或否棄,而是要積極吸納合理有益的成分為我所用。  強調我國環境倫理學的研究要走向本土化,主要有兩個方面的針對性。
  • 環境倫理學
    環境倫理學  時間:2008-06-23 01:52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進入論壇 手機讀報  環境倫理學作為一種倫理理論形態,是從倫理的角度來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認為人和自然的關係也是一種倫理關係,因為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是密切相關的,人既是自然之子,又是社會之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也需要用道德的方式來調控
  • 倫理學理論發展30年
    改革開放使最初對現實做簡單的政治論證、以政治要求代替學說思想的倫理學理論,逐步轉向適應現實的倫理道德問題研究,並在這種研究中逐漸深入基礎理論。中國倫理學理論的這種發展歷程表明: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中國倫理學理論只有植根於生活、解放思想、求實創新,才能成為時代精神的中國式表達,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
  • 倫理學研究的回溯與前瞻
    有人認為,面對當代社會所出現的道德價值選擇多元化的現象,程序共識應該成為尋求道德合理性的有效途徑,並表徵著當代倫理學形態的變化和當代倫理學內容的轉向。為此,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大家一致同意的交往對話的程序。有人認為,道德有無合理性是一個道德能否適應中國社會實踐的問題,並指出,經歷了政治制度革命和經濟制度革命的中國革命道德應該發展為將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結合的國家倫理。
  • 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中的倫理學論域
    因為無論是對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史的整體性研究,還是對某個倫理學命題的研究,或者是對某個概念、範疇的研究,等等,都需要以解讀、研究經典著作為基礎和前提,即首先必須弄清楚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究竟敞開了怎樣的倫理學論域。概而言之,這一論域應當包括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價值主題,二是方法要旨,三是思想特質。
  • 教育倫理學,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
    本文導語:教育倫理學,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在我國,教育倫理思想有深厚的淵源,而對於教育倫理的專門研究則起步較晚。從嚴格意義上說,我國教育倫理研究是從80年代伴隨著職業道德教育的廣泛開展而起步的十多年來,在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領域、國外教育倫理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 近年來倫理學研究的前沿問題
    這一問題是一個有關全球經濟活動是否需要道德及需要什麼樣的道德基礎、國家之間及人們之間的經濟關係如何處理、國際經濟的道德秩序如何建立和維持的問題。在技術倫理範式方面,學者們認為,既有的技術倫理研究範式通常站在技術活動之外,對技術使用的後果進行倫理反思和批判,往往對技術的負面影響比較關注,容易產生技術悲觀主義。其實,技術倫理研究同時需要關注技術設計或者發明的「內在進路」,它將目光投向技術活動本身,考察如何在技術設計中嵌入某種道德要素,使技術人工物能夠在使用過程中引導、調節人的行為,把技術當做一種實現道德目的的手段。
  • 新時代政治倫理學的學科身份與研究方法
    作者:李建華(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如何理解新時代政治倫理學的學科身份,決定了我們採用何種方法研究政治倫理學的基本問題,而如何選擇一種合適的研究方法又決定著我們是否能找到解答這些問題的答案。然而,政治倫理學本身的「身份」、性質和定位就是其最基本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歸之於關於政治倫理學之研究方法的討論,即「方法論」問題。我們在此討論政治倫理學的方法論問題並非倡導某種理論或某一種方法,而是希望通過深入思考促進政治倫理學的建設,共同關心和提高大家的方法論的自覺意識,不斷地思考政治倫理學應該研究什麼、為何研究、如何研究等基本問題。
  • 倫理學的繁榮發展與歷史使命
    ■70年來,倫理學已形成比較完善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以及人才培養體系,改變了以往我國社會道德建設缺乏倫理學理論支撐的狀況。 ■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的新時代,充分利用已有基礎和優勢,多出原創性重大成果,加快構建有影響力的中國特色倫理學,對我國倫理學工作者來說既是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
  • 教育倫理學的類型、層次及其當代建構
    原標題:教育倫理學的類型、層次及其當代建構 教育倫理學是研究與教育有關的倫理道德問題的當代應用倫理學新興學科之一。教育倫理學有不同的理論類型和研究層次與範圍。我們應當根據發展我國現代教育事業的需要,積極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倫理學理論體系。
  • ...不可或缺的部分——讀《政治倫理學——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圖)
    政治倫理是20世紀後半葉以來蓬勃興起的應用倫理學的一個重要領域。政治倫理作為政治文明建設的基本價值目標,其研究水平與普及水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進程具有重要影響。  具體而言,政治倫理歸根結底是研究社會政治共同體(主要指國家和政治共同體)的現實社會政治目標、政治關係、政治行為、政治制度中的倫理問題。
  • 加強災難生命倫理學研究
    近年來,旨在探究災難應對措施與機制的「應急管理」研究在國內學術界得到了廣泛關注和長足發展,但致力於研究災難中倫理問題的「災難生命倫理學」(Disaster Bioethics)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事實上,這項研究對於增強倫理學理論對災難問題的回應性,提升國家災難治理的現代化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
  • 龔群:國外倫理學研究前沿探析
    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國外倫理學研究的「顯學」是規範倫理學。規範倫理學有三種主要形態:功利論倫理學、義務論倫理學、德性倫理學。除此之外,近年來國外應用倫理學研究在不斷升溫。以上四個方面的內容,大致代表了國外倫理學研究前沿。 功利論倫理學 當代西方功利論倫理學的發展成果是多方面的。
  • 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的政治倫理學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成就,無論是政治倫理學基礎理論研究、中西政治倫理史研究,還是政治倫理國內外重大現實問題研究,均有眾多論著面世。但在強化中華民族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新時代,加快建構中國特色的政治倫理學話語體系,已經逐步凝聚為倫理學界的思想共識,而目前的研究狀況與這一殷切期許相比,尚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 從生命哲學到生命倫理學
    一切社會生活現象其實都是「生命」的客觀化,人類社會正是依靠「生命之流」才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這個生命之流的核心是人類因聚集而形成的社會及其歷史,所以,社會性和歷史性是生命哲學的主要研究對象。赫裡格爾斯提出要把生命倫理學建構成一門能夠依靠自身學科的特定價值與作用,迎接即將到來的高科技時代的學問,進而把它塑造成在全球得以普及的生活方式。
  • 倫理學也應該講究倫理
    對倫理學而言,社會劇變帶來的既是挑戰又是機遇。現實中社會道德準則的變化和科技發展所產生的前所未有的新事物,都會為倫理學帶來困境。但是如果我們把倫理學看成一種不斷發展的學問,就會認識到所謂困境正是發現現有倫理學體系缺陷的機會,而發現缺陷和修正原有理論克服缺陷則正是一切學問發展的動力。
  • 環境倫理學中的事實與價值之辨
    立足環境倫理學,需要回應的問題是環境倫理學中的事實與價值分別是什麼,以及如何從環境倫理學的諸多事實判斷中推出「應該保護環境」的價值判斷。環境倫理學中的事實環境倫理學中的事實分為「客觀事實」與「主觀事實」兩大類。
  •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講專業:什麼是倫理學?有哪些理解誤區?
    由此,倫理學既要探尋那個為人處世的根本原理「道」,這是形而上的,又要解決現實生活情境中的道德選擇問題,這又是形而下的。2、可近可遠。倫理學是以「自我」為邏輯起點,以完全的人為終極目的,歷經家庭、市民社會、團體社會、政治社會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邏輯過程。倫理思想發展的歷程也是如此。
  • 觀點要覽|倫理學篇:理性分析疫情應對中暴露出的倫理問題
    因此在新的時代,制定適應新的社會結構、新的國家治理體系的倫理道德文化發展戰略,需要更新已有的理論框架,更改尋常的思維慣性,從現實出發,與各學科廣泛交流對話,並把這一戰略放在全球化進程中加以考慮。有學者從適應性看待道德的變化,認為道德是一種「隱秩序」,是一種嵌入性適應。
  • 與哲學的其他分支學科不同的是,倫理學具有極為強烈的實踐性
    第一節倫理學研究對實證學科的範式借鑑從本章的目的來看,主要是為了建立作為整體人生滿足的幸福的測量方案與指標體系。從具體內容來說,是一個將倫理學理論應用於具體實踐的指導性論述,在研究性質上來看,本章屬於應用倫理學的範圍,因而在論述中必然引人相應應用學科的研究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