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政治倫理學的學科身份與研究方法

2021-01-12 光明日報

作者:李建華(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如何理解新時代政治倫理學的學科身份,決定了我們採用何種方法研究政治倫理學的基本問題,而如何選擇一種合適的研究方法又決定著我們是否能找到解答這些問題的答案。然而,政治倫理學本身的「身份」、性質和定位就是其最基本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歸之於關於政治倫理學之研究方法的討論,即「方法論」問題。我們在此討論政治倫理學的方法論問題並非倡導某種理論或某一種方法,而是希望通過深入思考促進政治倫理學的建設,共同關心和提高大家的方法論的自覺意識,不斷地思考政治倫理學應該研究什麼、為何研究、如何研究等基本問題。對政治倫理學的學科身份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大致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政治倫理學並非一個獨立的學科,而是從屬於政治學。在古希臘時期,亞里斯多德認為政治學和倫理學都屬於實踐科學,他並沒有明確地區分政治和道德、政治學和倫理學的學科界限。亞里斯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指出,政治學追求人類共同體的最高善,因而在知識體系中居於最高的主導地位,其他一切知識都從屬於政治學並為之服務。但是,他認為對於法律和政治制度的經驗研究有助於我們了解並判斷城邦及政體的好壞,同時也可以避免壞的政體並實現好的政體。亞里斯多德進而認為《政治學》涵蓋的主題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尼各馬可倫理學》業已進行的研究,倫理學為政治學提供了某種預備性的知識。顯然,政治學和倫理學在亞里斯多德那裡實際上是同一個領域,只不過倫理學是用「道德的」方式來理解政治學。然而,在義大利學者馬基雅維利那裡,政治學和倫理學似乎實現了徹底的分離,他把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予以嚴格的區分,認為政治無關乎道德,這種政治現實主義認為,為了實現政治目標可以不考慮手段的道德性。很多人據此認為倫理道德僅僅是現實主義政治學中可有可無的問題,無所謂專門的政治倫理學。實際上,持上述觀點的人很可能誤解了馬基雅維利,因為馬基雅維利提出的政治目標本身是良善的,只不過他更多強調運用「國家理性」去實現統治者的利益,追求的是一種赤裸裸的利益政治和權力政治,政治不再是通過正義和追求美德而維繫政治生活的藝術,而是一種追求、保護和擴張權力的技藝。康德顯然不同意這種完全脫離倫理道德的現實主義政治觀,他在《永久和平論》中委婉地批評了那些所謂的「政治的道德家」和「道德化的政治家」,因為他們會尋求各種藉口來破壞權利,從而破壞了要使政治與道德相協調的目標。顯然,康德也不認可道德為政治服務的觀點,所謂「政治的」倫理學也不被康德所接受。因此,如果政治倫理學僅僅是政治學的一個分支,僅僅從政治學的角度來關注某些道德問題,那麼倫理學無助於政治所追求的目的,道德本身也無法真正做到對政治的反思和節制,與此相反,政治會對道德領域進行滲透,甚至會將道德完全置於政治的控制之下,從而使得道德政治化,而政治卻不會道德化。對政治倫理學的這種理解無法讓政治變得更好,也無助於我們對政治與道德二者關係的理解。

第二種觀點認為,政治倫理學屬於倫理學的一個分支,就是把倫理學的基本理論或原則應用到政治領域。根據這種觀點,政治倫理學屬於應用倫理學的分支領域,其主要研究任務就是對政治領域中出現的各種緊迫的倫理道德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倫理學理論在政治實踐中的應用,既包括系統的也包括部分的理論的應用。美國學者羅爾斯的《正義論》就是把一種契約主義的道德理論系統地應用於社會基本制度的經典範例。當然,大多數情況是部分地應用倫理學理論,這種模式相較於系統地應用倫理學理論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可以根據不同應用主體如國家、政府、政黨和公民的性質援引不同體系中的有關道德理論作為某種政治立場或主張的根據。實際的情況是,人們往往會混合使用美德論、功利論和義務論等道德理論分析某種政治立場或主張的合理性和正當性,然而,多種道德理論的混合使用常常會導致實際政治問題的分析陷入某種理論困境,甚至導致道德相對主義的出現。因此,如果將政治倫理學僅僅理解為將某種道德理論應用到具體的政治領域,很有可能將政治倫理異化為一種狹隘的工具性道德或政治行為倫理。顯然,政治倫理學應該有更深層次或更高的價值目標和價值追求,甚至能夠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出終極的價值目標,從而促進人類普遍的福祉。

第三種觀點從建構主義的立場和方法來理解政治倫理學,認為政治與倫理的相互建構完全可能產生一種新的理論,它既可能超越倫理學對政治學的從屬關係,也可能超越對倫理學理論的簡單或機械應用。因此,這種意義上的政治倫理學具備理論與實踐的雙重形態,而不僅僅是關於政治倫理的知識,更不是關於政治活動中的道德說教。然而,我們究竟如何理解這種建構主義的立場或方法呢?關於政治倫理學的建構主要採取道德建構主義抑或政治建構主義的方法呢?或者採用融合了政治和倫理兩個不同領域的建構主義呢?我們認為,主要從道德建構主義的立場來理解政治倫理學更有利於其學科身份的確立。一般而言,道德建構主義是介於倫理實在主義與道德相對主義解釋之間的一種理論。換言之,它既反對倫理實在主義也反對道德相對主義的論證方法。在道德建構主義看來,道德原則並不是先驗的或者超驗的,而是人類從某種特定的視角或立場建構出來的,諸如平等、自由、公正、法治等原則都是人類根據特定的社會事實建構的,這些原則規定或指引著人類的政治實踐。

政治倫理學的建構必須具備一些為這種建構提供基礎或前提的原始材料。在我國當代政治倫理語境中,這涉及我們如何正確地對待中國傳統尤其是儒家的政治倫理學、西方政治倫理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倫理學,在上述三種傳統的基礎上,如何創造性地建構新時代中國政治倫理學話語體系。毫無疑問,我們必須從中國當下的政治倫理事實出發,但又不能局限於這些現實,我們可以對這些事實進行一種道德化的詮釋,重視對不同政治倫理傳統的話語辨析和吸納,相互借鑑,堅持話語繼承與話語創新的統一、話語創新和學術創新的統一,從而提煉出用作建構政治實踐規則的核心價值觀念。例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構出來的一種全新的政治倫理學,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國家之德,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為社會之德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個人之德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的政治倫理學的價值觀念體系,既傳承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又改造了西方政治倫理文化的觀念,更吸收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倫理學的內核。

偉大的時代既需要理論創新,也需要實踐創新,偉大的理論創新必將引導偉大的實踐創新。政治學和倫理學作為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建構,其中倫理對政治的建構,使得政治朝著更加道德的方向發展,從而有利於實現政治的最高目的。而政治對倫理的建構則使得政治倫理學更具有現實性、實踐性和問題性,政治倫理學不再是象牙塔中的純粹的形上學,而是可以指導新時代中國偉大政治實踐的科學。

《光明日報》( 2017年12月11日 15版)

相關焦點

  • 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政治倫理學,就必須在政治倫理學研究對象的確立、研究方法的選擇、邏輯體系的架構、具體內容的表述、語言風格的形成等各個方面有所突破。本期欄目由在政治倫理學領域長期耕耘的三位學人,圍繞「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新時代政治倫理學研究的問題域」「新時代政治倫理學的學科身份與研究方法」三大基礎問題闡幽發微,生發出諸多新識洞見,以求學界同仁共鳴。   政治倫理學是政治學和倫理學的交叉學科,是最近十幾年來我國應用倫理學中的顯學之一。
  • 倫理學研究需要面向現實生活
    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倫理學界面向現實生活的意願相對還較弱,探討現實問題的成果不夠豐碩,理論研究與現實生活脫節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倫理學研究的發展,限制了倫理學學科規範和完善現實生活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反思倫理學研究與現實生活的關係,對於正確把握倫理學學科發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倫理學的繁榮發展與歷史使命
    學科的興盛與貢獻 70年來,倫理學已形成比較完善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以及人才培養體系,學術研究成果豐碩,專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改變了以往我國社會道德建設缺乏倫理學理論支撐的狀況。 學科體系日漸完善。
  • 教育倫理學,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
    本文導語:教育倫理學,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在我國,教育倫理思想有深厚的淵源,而對於教育倫理的專門研究則起步較晚。從嚴格意義上說,我國教育倫理研究是從80年代伴隨著職業道德教育的廣泛開展而起步的十多年來,在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領域、國外教育倫理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 趙可金、翟大宇:新時代的中國政治學學科路徑與建設方向
    然而,與法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相比,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相對滯後,對中國政治實踐的影響力也有限,「兩張皮」問題十分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政治學一流學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要求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政治學學科。圍繞新時代的中國政治學路徑,學界存在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回歸本土政治學、政治學學科拓展以及政治學學科轉型等觀點。
  • 倫理學研究的回溯與前瞻
    有人認為,面對當代社會所出現的道德價值選擇多元化的現象,程序共識應該成為尋求道德合理性的有效途徑,並表徵著當代倫理學形態的變化和當代倫理學內容的轉向。為此,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大家一致同意的交往對話的程序。有人認為,道德有無合理性是一個道德能否適應中國社會實踐的問題,並指出,經歷了政治制度革命和經濟制度革命的中國革命道德應該發展為將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結合的國家倫理。
  • 從生命哲學到生命倫理學
    這樣,現代哲學家們首先是賦予哲學以實踐內容,而倫理學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是一門實踐的學問,因此,他們選擇倫理學來打通哲學理論與生活實踐;其次,他們有意識地把哲學的基本原理與某門具體學科聯繫起來,把哲學的普遍抽象的真理與各門學科的具體方法結合起來,從方法論上為哲學的發展開闢一條新路徑。
  • ...不可或缺的部分——讀《政治倫理學——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圖)
    政治倫理是20世紀後半葉以來蓬勃興起的應用倫理學的一個重要領域。政治倫理作為政治文明建設的基本價值目標,其研究水平與普及水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進程具有重要影響。  具體而言,政治倫理歸根結底是研究社會政治共同體(主要指國家和政治共同體)的現實社會政治目標、政治關係、政治行為、政治制度中的倫理問題。
  • 與哲學的其他分支學科不同的是,倫理學具有極為強烈的實踐性
    第一節倫理學研究對實證學科的範式借鑑從本章的目的來看,主要是為了建立作為整體人生滿足的幸福的測量方案與指標體系。從具體內容來說,是一個將倫理學理論應用於具體實踐的指導性論述,在研究性質上來看,本章屬於應用倫理學的範圍,因而在論述中必然引人相應應用學科的研究範式。
  • 倫理學理論發展30年
    改革開放使最初對現實做簡單的政治論證、以政治要求代替學說思想的倫理學理論,逐步轉向適應現實的倫理道德問題研究,並在這種研究中逐漸深入基礎理論。中國倫理學理論的這種發展歷程表明: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中國倫理學理論只有植根於生活、解放思想、求實創新,才能成為時代精神的中國式表達,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
  • 龔群:國外倫理學研究前沿探析
    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國外倫理學研究的「顯學」是規範倫理學。規範倫理學有三種主要形態:功利論倫理學、義務論倫理學、德性倫理學。除此之外,近年來國外應用倫理學研究在不斷升溫。以上四個方面的內容,大致代表了國外倫理學研究前沿。 功利論倫理學 當代西方功利論倫理學的發展成果是多方面的。
  • 近年來倫理學研究的前沿問題
    在技術倫理範式方面,學者們認為,既有的技術倫理研究範式通常站在技術活動之外,對技術使用的後果進行倫理反思和批判,往往對技術的負面影響比較關注,容易產生技術悲觀主義。其實,技術倫理研究同時需要關注技術設計或者發明的「內在進路」,它將目光投向技術活動本身,考察如何在技術設計中嵌入某種道德要素,使技術人工物能夠在使用過程中引導、調節人的行為,把技術當做一種實現道德目的的手段。
  • 關於生命倫理學四原則的對話
    王:上一次在回答第七個問題時,您說「生命倫理學非常之豐富也非常之重要,絕不能僅僅留給倫理學家或生命倫理學家去研究。」 您相信「一個人若基於某一學科作為一個主要學科去研究生命倫理學,將大有裨益。這個主要學科可以是一門規範性學科(如哲學、政治理論或神學),可以是一門科學學科(如生物學或遺傳學),也可以是一門專業(如醫學、護理、公共政策或法律)」[3]。
  • 倫理學也應該講究倫理
    反之,如果我們把倫理學看成一成不變的教條,就會在劇變的社會現實和陳腐的道德教條之間進退失據,陷於無法逾越的困境之中,甚至希望扼殺科學進步,以削足適履的方法維護道德教條。這樣的態度不僅使倫理學成為社會進步的阻力,敗壞了倫理學的聲譽,也制約了倫理學自身的進步,喪失學科發展的機遇。  二、倫理倫理學釋義  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及其引起的社會變化為倫理學開闢了廣闊的空間。
  •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講專業:什麼是倫理學?有哪些理解誤區?
    倫理學是什麼實現財務自由早,人生沒有幾多愁——與青年朋友談談財務管理專業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描寫,德米特裡被控殺了其父老卡拉馬佐夫,當然這不是事實。開庭的前一天,德米特裡要跟弟弟阿遼沙討論的卻不是他的冤屈或者脫罪的方法,而是一個學科的定義問題。他問阿遼沙, 「倫理學,你知道倫理學是什麼?」
  • 教育倫理學的類型、層次及其當代建構
    原標題:教育倫理學的類型、層次及其當代建構 教育倫理學是研究與教育有關的倫理道德問題的當代應用倫理學新興學科之一。教育倫理學有不同的理論類型和研究層次與範圍。我們應當根據發展我國現代教育事業的需要,積極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倫理學理論體系。
  • 地域性政治經驗的普遍化:美國政治學的身份建構——《政治學手冊》與《政治科學新手冊》的比較閱讀
    如何將教學、政治教育與經世致用排除在外而僅僅成為(專業化科學)研究的跛足巨人?又是如何將歷史分析驅逐出政治學的方法論領地而書寫政治學史?這是我們比較閱讀《政治學手冊》與《政治科學新手冊》看到的一系列問題。政治學的身份建構,無疑應當從政治學史的考察中加以探尋。從歷史流變的細緻敘述中,我們才能窺知諸因素的常與變,從而彰顯其身份特徵。美國政治學亦然。
  • 加強災難生命倫理學研究
    近年來,旨在探究災難應對措施與機制的「應急管理」研究在國內學術界得到了廣泛關注和長足發展,但致力於研究災難中倫理問題的「災難生命倫理學」(Disaster Bioethics)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事實上,這項研究對於增強倫理學理論對災難問題的回應性,提升國家災難治理的現代化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
  • 應用倫理學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應用倫理研究中心、東南大學哲學與科學系、南京師範大學經濟法政學院和無錫輕工大學聯合主辦的第一次全國應用倫理學討論會,近日在無錫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40餘位應用倫理學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與會者針對應用倫理學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發表了各自的看法:1、應用倫理學的學科性質。
  • 向世界一流邁進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科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
    在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發展中,既有新中國哲學發展史的開創人肖前領銜主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新中國倫理學的奠基者羅國傑主編《倫理學》,又有夏甄陶不懈研究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並著《中國認識論思想史稿》,陳先達播種馬克思主義信仰,引領後輩學人《走向歷史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