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圖爾·叔本華(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國偉大思想家、哲學家、作家,叔本華的哲學有效汲取了西方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東方中國《道德經》《周易》等。
古代「先哲」的思想營養,同時汲取了古老印度哲學的一些思想,對康德哲學進行了改造,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具有開創性的現代悲觀主義哲學體系,對尼採、薩特、維根斯坦等人的哲學產生深遠影響。
叔本華的主要著作有《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論視覺與顏色》《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論自然中的意志》《論意志的自由》《論道德的基礎》《倫理學中的兩個基本問題》《附錄與補遺》等。
在世界哲學史上,叔本華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同時成為唯意志論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人物。
以往,人們普遍認為人類是理性的,因此大部分哲學均屬於理性主義哲學的範疇。但是叔本華卻提出,人的行為並不是理性的,以此為根據和基礎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體系。
2017年,美國經濟學家理察·賽勒提出「非理性經濟行為」,認為經濟人是「非理性」的,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理察·賽勒所提出的理論,其始祖實際就是叔本華。
這個經濟學家認為,人們的經濟行為,並不是理性的,也就是「非理性經濟行為」。其實這點是很好理解的,只要我們想一想眾多女性瘋狂購物、網絡購物,這些女性們購買了大量的自己並不需要的物件,甚至有許多網絡購物的商品,連包裝都沒打開,一直就堆積在家裡,我們就知道,這些女性的購物行為,並不是理性的。
而叔本華則認為,包括人們的經濟行為在內的所有行為,都是非理性的,我們雖然宣稱自己的行為是理性的,但是往往受到非理性的支配。
叔本華的哲學之所以能夠風靡全球,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他的《附錄與補遺》的「人生的智慧」部分,在該部分提出了他的「幸福論」,他的「幸福哲學」目前已經廣為世人所知。
因為這部分哲學文字,寫得比較通俗易懂,讓人們看後一目了然。而之前他所創作的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則比較難懂,需要一定的哲學基礎理論和知識,並且花費較大的精力認真閱讀之後才能看懂。
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出版之後,叔本華本來以為他的著作會在全球範圍內廣為流行,他自己也會坐擁哲學王座,但是他的著作大部分都堆積在書店的倉庫,根本就無人問津。
叔本華年老的時候,出版了《附錄與補遺》,也就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的補充部分。想不到,叔本華就是因為他的《附錄與補遺》而成為哲學名人,他的「幸福哲學」迅速傳開來。
在《附錄與補遺》的《人生的智慧》中,叔本華認為,決定凡人命運。
欣賞一段摘自:《人生的智慧:如何才能幸福度過一生》
比起從沒真正體驗過貧窮的人來,那些經歷過匱乏的害怕貧窮,也更容易鋪張浪費。
出身良好的人通常比那些一夜暴富的人對未來更加慎重,生活上更加節制。
乍看之下貧窮似乎並不是太可怕。生來就富有的人們將財富看成是沒有它就不能活的東西如同空氣他們有條不紊、精打細算,並且勤儉節約,終其一生都在守護自己的財產。
世代受窮的人家,對貧窮早已習以為常。倘若偶然的機會讓他發了財,他會將之視為巨大的盈餘,就該用來享受或浪費。
即使錢花光了,他最多不過是打回原形跟以前一樣,還省事了呢!就像莎士比亞在他的《亨利六世》中所說,「乞兒得馬,騎死方罷—是否屬實,有待查證。」
可以說這一類人,對命運也好對自己的能力也罷,都有著全身心的略顯過度的信任。
與那些天生有錢的人不一樣,他們並不認為貧窮是個怎麼都爬不出來的無底洞。就算再次陷入貧困,他們只會認為那就從頭開始,打場翻身仗就好。
人類天性中的這種特性,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婚前出身貧寒的女性比起那些給丈夫帶了一大筆嫁妝的女性,通常有著更多欲求,更容易揮霍浪費。
富家千金帶給丈夫的,不僅是一筆財產,還有血液中那股比貧窮女孩兒更強烈的想要去守護這筆財產的熱望。
如果有人懷疑這點,並認為結論應該是相反的,那麼他可以在阿里奧斯託的第一篇諷刺作品中找到權威的支持。
但是,詹森博士則同意我的觀點。他說:「一個富有的女人,習慣運用金錢,會明智而審慎地花錢;但一個在婚禮上才首次掌握經濟大權的女人卻渴望花錢,常常一擲千金導致揮霍浪費。」(《詹森的一生》)
以防萬一,我奉勸那些娶了貧窮女孩兒的人們,不要把本金留給她們,只給她們一份年金即可,還要特別注意不要把孩子該繼承的財產交給她們打理。
無論如何,當我在建議人們謹慎守住他們已經掙得的或繼承來的財產時,並不認為自己是在浪費時間說一件不值一提的事情。
生活初始,擁有的越多,就越容易保持個人的獨立性,也就是說可以不必辛苦勞作而舒服地生活著。
就算擁有的只夠自己這樣生活,並不能顧及全家人,這也是一項不可小覷的優勢,這意味著對貧窮這項慢性疾病免疫,意味著從普羅大眾天然的命運也就是從事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了。
唯有得到上天如此眷顧的人,才可以說是生來自由的人,是他自己的時間和力量的主人,能夠在每一個清晨對自己說,「今天只屬於我自己。」
收入一百塊的人和收入一幹塊的人之間的差別,比收入一百塊的人和身無分文的人之間的差別要小得多。
當具有高度精神賦的人繼承了大筆家產,那麼這筆財產將發揮出它最大的價值:
這種人可以說是得到了命運的雙倍眷顧,無須操勞,可以只為他的才智而活;
他可以創造出既能服務普通大眾,又能提增自己榮譽的作品,取得別人達不到的成就,百倍償還他所欠下的俗世的帳;
或是使用其財富來開展慈善事業,更好地為同胞們服務。
如果一個人什麼事都不做,也不打算嘗試去做,甚至沒想過要學習一下,提升自己——如果是這樣一個人,即便他生來就富有,那麼他也只是一個懶漢、一個時間的小偷,只是一個可恥的遊手好閒的人。
像他這樣是不會感覺幸福的,即使被豁免於貧窮,也會被推到了人類痛苦的另外一個極端,無聊,這對他而言無疑是一種折磨——如果貧窮讓他不得不奔波,可能還會好過點。
當這種人無聊的時候,他更容易揮霍浪費,並最終失去這種他認為對自己而言沒有價值的優勢。數不勝數的有錢人最後一貧如洗,就是因為他們有錢就揮霍,花錢只是為了獲得瞬間的解脫,以逃離壓迫他們的無聊感而已。
說起來很遺憾,現在如此知名的哲學家叔本華,在人生前半段卻無人問津。
直到他63歲,出版了一本《人生的智慧》,也正是靠了這本書,才讓他從歐洲火遍全世界。
《人生的智慧》的精選集,它以格言體形式,闡述了叔本華對於人生諸多問題的看法。由於內容接地氣,再加上見解深刻,一百多年來,這本書一直被奉為哲學經典。
《人生的智慧》這本書闡述了叔本華對人生諸多問題的看法,包括幸福、為人、處事、修身、財富。
很多內容,聽起來或許會很難受,因為直戳戳的說到你心裡去了,但卻又無力反駁,因為說的太準確了。
這樣接地氣,見解又深刻的內容,使得這本書在近百年來,一直被奉為哲學經典。
今天分享的句子,都來自於這本書。
我讀了這本書,感覺像給自己的心靈洗了個澡,智慧變得通體透亮了。
尼採看到他的書,說:「我仿佛馬上長出了一對翅膀」
人生的智慧,無論你在哪個年齡段,都是必須要去了解的事情。
現在這本書也非常便宜,僅需73元,一頓飯的錢,便能讀到宗師級大哲學家叔本華的這本通俗易懂、充滿哲理的書,讀完之後,你在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問題,或許都能被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