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1788-1860年),全名亞瑟·叔本華,德國著名哲學家。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叔本華出身銀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親是一名成功商人,後因發瘋投水自殺;母親是一位名作家,但他和母親隔閡甚深,最後關係破裂。叔本華早年在英國和法國接受教育,能夠流利使用英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等多種歐洲語言和拉丁語等古代語言。21歲進入哥廷根大學學習醫學,後改學哲學,25歲完成論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並取得博士學位。此後他用了五年之久完成了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並由此取得了柏林大學編外教授的資格。但由於性格問題,在大學裡屢屢受挫,1833年他最終選擇孤獨離開,並移居法蘭克福,但這裡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後二十七年。1841年出版了《論意志的自由》和《論道德的基礎》兩本論文集,卻無人問津;1844年發行《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購買者寥寥無幾;1851年以格言體寫成的《附錄與補遺》才使他一舉成名;1859年發行《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引起轟動。在第三版序言中寫道:當這本書第一版問世時,我才30歲,看到第三版時卻不能早於72歲。總算我在彼德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誰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該滿足了。 叔本華在最後的十年終於得到了聲望,但仍然過著孤獨的日子。1860年,73歲的叔本華因肺炎惡化去世,他終生未娶,將所有財產都捐獻給了慈善事業。他在遺言中說:希望愛好他哲學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獨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學。
作為一名哲學大師,他一生都沉寖在自己的哲學世界裡,他的眾多著作無不體現著悲觀、懷疑、非理性和唯意志的思想,對尼採、薩特等諸多哲學家產生了深遠影響。法國文學大師莫泊桑稱他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夢想破壞者"。
叔本華膾炙人口的名言: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與倦怠之間徘徊。人類幸福的兩大敵人是痛苦和無聊。沒有人生活在過去,也沒有人生活在未來,現實是生命確實佔有的唯一形態。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過時間,有才能的人設法利用時間。財富就像海水,飲得越多,渴得越厲害;名望實際上也是如此。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啟錄的經驗來生活。人類所能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拿健康來換取其他身外之物!事物本身是不變的,變的只是人的感覺!要麼是孤獨,要麼就是庸俗。小人常為偉人的缺點或過失得意。我們的不幸往往由於我們對於幸福的追求!幸福是存在於心靈的平和以及滿足中的。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