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位世界哲學大師對生命的觀點

2020-12-06 陝西法制網

01

《蘇格拉底之死》雅克-路易·大衛

蘇格拉底: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

蘇格拉底(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古希臘哲學家,和其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被並稱為「希臘三賢」。

他被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但沒有留下著作,其思想和生平記述於後來的學者(主要是他的學生柏拉圖)和同時代的劇作家阿里斯託芬的劇作中。柏拉圖的《對話》一書記載了蘇格拉底在倫理學領域的貢獻。

他的哲學主張有「美德即知識」,「認識你自己」,「理想存在於一個只有智者才能了解的世界」等。

02

柏拉圖:智者說話,是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愚者說話,則是因為他們想說。

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也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

代表著作有集中闡述蘇格拉底學說的《申辯篇》(Apologia)《克裡斯託篇》(Crito)以及討論他自己哲學思想的《斐多篇》(Phaedo)《美諾篇》(Meno)以及《會飲篇》(Symposium)《理想國》(Republic)等。

他創辦了著名的柏拉圖學院,這所學院成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組織的高等學府之一,後世的高等學術機構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紀時在西方發展起來的大學的前身。

03

亞里斯多德:幸福是把靈魂安放在最適當的位置。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

他的著作包含許多學科,包括了物理學、形上學、詩歌(包括戲劇)、音樂、生物學、經濟學、動物學、邏輯學、政治、政府、以及倫理學。和柏拉圖、蘇格拉底(柏拉圖的老師)一起被譽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本文由思廬哲學編輯)

亞裡斯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包含道德、美學、邏輯和科學、政治和形上學。

04

伊壁鳩魯:幸福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困擾。

伊壁鳩魯(Epicurus,公元前341-前270年),古希臘哲學家、無神論者(被認為是西方第一個無神論哲學家),伊壁鳩魯學派的創始人。

他的學說的主要宗旨就是要達到不受幹擾的寧靜狀態,並要學會快樂。

05

笛卡爾的愛心函數圖

笛卡兒: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

笛卡兒(René Descartes,1596年3月31日-1650年2月11日),法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

他對現代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將幾何坐標體系公式化而被認為是解析幾何之父。他是二元論唯心主義和理性主義的代表人物,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是西方現代哲學的奠基人。

他的哲學思想深深影響了之後的幾代歐洲人,開拓了歐陸理性主義(理性主義)哲學。

06

休謨:當我們專注地研究人類生活的空虛,並考慮榮華富貴空幻無常時,也許我們正在阿諛逢迎自己懶惰的天性。

休謨(David Hume,1711年5月7日-1776年8月25日)是蘇格蘭的哲學家、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他被視為是蘇格蘭啟蒙運動以及西方哲學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雖然現代對於休謨的著作研究聚焦於其哲學思想上,他最先是以歷史學家的身份成名。他所著的《英格蘭史》一書在當時成為英格蘭歷史學界的基礎著作長達60至70年。

07

盧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

盧梭(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伊絲》《植物學通信》等。

08

斯賓諾莎: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關於死的默念,而是對於生的沉思。

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猶太人,近代西方哲學公認的三大理性主義者之一,與笛卡爾和萊布尼茨齊名。

斯賓諾莎出生阿姆斯特丹的一個從西班牙逃往荷蘭的猶太家庭。年輕時進入培養拉比的宗教學校,在艱難的生活條件下,他仍然堅持哲學和科學的研究,他的思想通過通信方式傳播到歐洲各地,贏得人們的尊重。1677年不幸死於肺癆,享年45歲。

(本文由思廬哲學編輯)

他的主要著作有《笛卡爾哲學原理》、《神學政治論》、《倫理學》、《知性改進論》等。

09

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

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685年3月12日-1753年1月14日),出生於愛爾蘭基爾肯尼的一個鄉村紳士家庭,十八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近代經驗主義的重要代表之一,開創了主觀唯心主義。並對後世的經驗主義的發展起到了重要影響。

貝克萊的代表作有三部:分別是在他24歲時刊行的《視覺新論》,25歲發表的《人類知識原理》,28歲時出版的《海拉斯和斐洛諾斯的對話三篇》。

貝克萊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生前擔任教會主教十八年,一直致力於經驗主義哲學的詳細分化和主觀唯心主義的理論創建。

10

康德: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

康德: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

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著名德意志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

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法蘭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哲學理論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是,認為將經驗轉化為知識的理性(即「範疇」)是人與生俱來的,沒有先天的範疇我們就無法理解世界。他的這個理論結合了英國經驗主義與歐陸的理性主義,對德國唯心主義與浪漫主義影響深遠。康德的道德哲學理論也十分著名。此外他還曾針對太陽系的形成提出第一個現代的理論解釋,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設。

11

黑格爾:一個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須如歌德所說,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麼事都想做的人,其實什麼事都不能做,而終歸於失敗。

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時代略晚於康德,是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出生於今天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首府斯圖加特;卒於柏林,去世時是柏林大學(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學)的校長。

許多人認為,黑格爾的思想,標誌著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有甚者,由於黑格爾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兩者之要義,因此,對於那些因看到自由主義在承認個人需求、體現人的基本價值方面的無能為力,而覺得自由主義正面臨挑戰的人來說,他的哲學無疑是為自由主義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

12

叔本華: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成為自己。誰要是不愛獨處,那他就不愛自由,因為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是真正自由的。

叔本華(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歲),德國著名哲學家。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認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

叔本華出生於德國但澤的一個銀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親海因裡希·弗洛裡斯·叔本華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後因瘋狂投水自殺身亡。母親約翰娜·叔本華是當時頗有名氣的作家,與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他和母親的關係一直不好,隔閡非常深,最後關係破裂。叔本華繼承了父親的財產,使他一生過著富裕的生活,叔本華因肺炎惡化死後,將所有財產捐獻給了慈善事業。在很多書上都能看見他的身影。

13

克爾凱郭爾:絕望,人不願意成為自己

克爾凱郭爾(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年-1855年),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家、詩人,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後現代主義的先驅,也是現代人本心理學的先驅。曾就讀於哥本哈根大學。後繼承巨額遺產,終身隱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費出版。

他的思想成為存在主義的理論根據之一,一般被視為存在主義之父。反對黑格爾的泛理論,認為哲學研究的對象,不單單是客觀存在,更重要是從個人的「存在」出發,把個人的存在和客觀存在聯繫起來,哲學的起點是個人,終點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歷程。

14

尼採: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尼採(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是德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

在開始研究哲學前,尼採是一名文字學家。24歲時尼採成為了巴塞爾大學的古典哲學教授,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一直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採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代表作品有:《悲劇的誕生》、《不合時宜的考察》、《人性,太人性的》、《朝霞》、《快樂的科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善惡的彼岸》等。

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尼採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15

西西弗斯

加繆:我們渴望得到意義,但我們永遠無法獲得它。

加繆(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法國小說家、哲學家、戲劇家、評論家。

加繆的哲學思想在於從精神上反抗不可避免的荒誕。他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義,人的尊嚴問題,一直纏繞著他的創作、生活和政治鬥爭的根本問題。

(本文由思廬哲學編輯)

《西西弗斯神話》和《局外人》構成了加繆文學創作的母題,包含著加繆未來作品的核心問題。書中,西西弗斯的幸福假設的提出,其本質動機,不在荒誕,因為荒誕不能告訴我們何謂幸福及不幸;之所以加繆假設西西弗斯是幸福的,是因為他認為只有幸福的生活才符合人的尊嚴。反抗才能體現尊嚴。

16

海德格爾:向死而生的意義是——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

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蜚聲歐陸的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主要著作有:《存在與時間》、《什麼是形上學》等。

17

弗洛伊德:沒有所謂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認真的成分。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1873年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82-1885年在維也納綜合醫院擔任醫師,從事腦解剖和病理學研究。然後私人開業治療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夢的解析》,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心理學的正式形成。1919年成立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標誌著精神分析學派最終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獎。1936年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38年奧地利被德國侵佔,赴英國避難,次年於倫敦逝世。

他開創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促進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現代醫學模式的新基礎,為20世紀西方人文學科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柱。

18

羅素:對愛情的渴望,對真理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簡單而又強烈的感情支配了我的一生。

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1970年),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

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學史》、《哲學問題》、《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19

薩特:他人即地獄。

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1980年),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會主義最積極的倡導者之一,一生中拒絕接受任何獎項,包括196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

在二戰後的歷次鬥爭中都站在正義的一邊,對各種被剝奪權利者表示同情,反對冷戰。他也是優秀的文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

20

維根斯坦:對於不可言說之物,必須保持沉默。

維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猶太人,哲學家,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省,逝世於英國劍橋郡,享年62歲。著名的維根斯坦家族的成員,父親卡爾·維根斯坦是奧地利著名鋼鐵工業企業家,母親萊奧波迪內·卡爾馬斯·維根斯坦是著名作家、經濟學家哈耶克的外祖父的姑表妹,也是銀行家的女兒。

(本文由思廬哲學編輯)

維根斯坦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其研究領域主要在數學哲學、精神哲學和語言哲學等方面,曾經師從英國著名作家、哲學家羅素。從1939年至1947年,維根斯坦一直在劍橋大學教書。

他在生前出版的著作不多,包括有1篇書評,1本兒童辭典,和1本75頁的《邏輯哲學論》(1921年)。

哲學家之所以為哲學家,就是他們在遇到同樣的問題時,從未停止懷疑與追問,窮盡一生智慧,為自己和世界尋找答案。

你困擾於每日工作下瑣碎而無意義的搬磚,帥氣的加繆告訴你,人生本來就是荒謬的,如日復一日往山頂推石頭的西西弗,西西弗的勝利在於他意識到了這種荒謬,他從此不再是荒謬的奴隸,而是自己的主人。雖然他無法改變自己的處境,但是他內心是充實的,所以他可以在荒謬中尋找到幸福。身心能量整合 世界紀實

相關焦點

  • 坤鵬論:三位哲學大師 他們為人類指引了近代哲學的方向
    而中國的封建社會進程及發達程度遠超世界,其歷代統治者都需要——孔子的後代永遠都活在孔「至聖」的籠罩之下。在《不是政治家的文學家的科學家就不是好哲學家》中,坤鵬論講到,歐洲中世紀哲學向近代哲學的過渡時期,有四位最重要的人物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他們的作品相當於人類思想的催化劑。
  • 德國非理性主義哲學大師叔本華
    21歲進入哥廷根大學學習醫學,後改學哲學,25歲完成論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並取得博士學位。此後他用了五年之久完成了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並由此取得了柏林大學編外教授的資格。但由於性格問題,在大學裡屢屢受挫,1833年他最終選擇孤獨離開,並移居法蘭克福,但這裡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後二十七年。
  • 從生命哲學到生命倫理學
    所謂社會性,是指人的生命不只是自然的產物,人作為知情意的結合體,具有很強的社會化特徵,人活在社會中,即受到社會的限制,同時也會影響其他人;所謂歷史性,是指人生活在歷史中,得到歷史的教化,歷史教會人如何在現在生存,歷史也影響到人類的未來。生命哲學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德國學者齊美爾則強調,生命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創造過程,同時生命還有超越生命自身的能力,不斷創造出其他東西。
  • 普通人為什麼要讀哲學?
    提起哲學,很多人的第一感覺是深奧、晦澀,甚至可笑。 一群學者一本正經地談論天地萬物,有些觀點雲裡霧裡,有些觀點稀奇古怪,最重要的是,這些問題貌似和我們的生活毫無關係。 哲學,對普通人來說是否真的遙不可及? 其實不然。
  • 論中國生命哲學思想的內涵與意義
    西方哲學認為,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生命具有思維意識和行動能力,這也是生命逐漸提升自己適應社會和自然能力的表現,也意味著生命哲學將成為重要的關注點。一、中國生命哲學思想的特點西方各國已經普遍存在生命哲學,法國、德國等在十九世紀末期到二十世紀初就已廣泛傳播,它的存在,也是抗爭唯物主義和自然主義的表現。生命哲學的核心思想是競爭,它歸納總結了生命的產生、發展以及規律。
  • 世界三大質量大師,管理必修課,網友:都是先驅者
    戴明、朱蘭和克勞士比三人,並稱世界質量管理運動的領軍人物。縱觀三人各自的質量管理思想,可以發現,他們的思想有異有同。這三位大師根據各自的特點提出的質量管理思想,都已經成為質量管理發展史上的寶貴財富。三位大師的質量管理思想有著驚人的相似,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第一,在對質量內涵的理解上,三人都一致認為質量不僅僅意味著相應的規格和標準,更重要的是顧客的需要。戴明認為,真正的質量是立足於用戶需要,追求不斷提高用戶滿意程度而形成的。朱蘭提出了質量的「適用性」這個概念。克勞士比認為質量要符合要求,而這個要求就是用戶的需求。
  • 人造生命的哲學反思
    文特爾稱辛西婭是第一個以計算機為父母的生命。就是說,在把生命以還原為一個基礎性的單元的過程中,人類能夠以一種添加的方式建造成複雜有機體。據此觀點,運用一塊精良的生命之磚就可以從簡單的活體實體構建出為更加複雜一精密的有機體,或者至少開始了個類似進化的生命歷程,並使有機體最終進入由自然生命和人造生命共同構成的生命世界。
  • 想入門中國哲學,這7本書閉眼入!
    中國哲學不提供邏輯知識,卻注重提升人的心靈境界。先哲們曾經真誠地探討與世界的相處之道,我們所遭遇的煩惱、困頓與悲苦都能從他們的思考中找到慰藉。此書一出,便立即成為西方人了解和學習中國哲學與文化的不二之選,七十餘年來一直是諸多世界名校中國哲學課程的通用教材。在書中,馮友蘭用簡明優美的語言敘述了中國哲學的發展歷史,對中國歷史上有代表性的哲學派別及哲學家的主要思想做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在有限的篇幅中融入自己對中國傳統思想與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人生的獨到感悟,視界高遠、貫通古今、脈絡清晰。
  • 世界三大質量大師:戴明、朱蘭和克勞士比的思想比較
    戴明、朱蘭和克勞士比三人,並稱世界質量管理運動的領軍人物。 縱觀三人各自的質量管理思想,可以發現,他們的思想有異有同。 這三位大師根據各自的特點提出的質量管理思想,都已經成為質量管理發展史上的寶貴財富。
  • 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
    第五部分,筆者對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想與實踐予以個案考察,可以得出結論,星雲大師對於共生概念不僅有系統的理論闡述,也有相當可觀的實踐,為「共生」概念的深化與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證明——「同體共生」是現在這個時代也是這個世界最開明、最優良的思想——這一論斷。
  • 世界100位文學大師排行榜(美國教授評選)
    世界100位文學大師排行榜(有史以來最有影響的小說家、劇作家和詩人) 《世界100位文學大師排行榜》,遴選有史以來的100位最有影響的小說家、劇作家和詩人,讓他們根據功績和相對影響,排成整齊的隊伍,接受崇高的稱號。
  • 武志紅最推崇的書,20世紀猶太哲學大師經典之作,療愈人心
    這本書是西方近代哲學名著,作者是馬丁·布伯。布伯是20世紀著名的猶太哲學家、翻譯家、教育家。書中,布伯對人和世界的關係做了系統的梳理。他認為,人和世界的關係分兩種,一種是「我和它」,一種是「我和你」。其中「我和你」這種觀點,是當代心理治療的理論基礎,因此武志紅才會推崇這本書。
  • 【生命科學哲學專欄】人工生命對哲學的挑戰
    生命與認知哲學探究 Weixin ID Phil-life-cognition
  • 年終巨獻 | 與30位生物物理學界大師來一場隔空交流
    年終巨獻 | 與30位生物物理學界大師來一場隔空交流 2020-12-31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國哲學大師解析黑格爾關於哲學的7個比喻,太厲害太精闢了!
    關於哲學,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辯證法大師黑格爾曾經作過許多生動形象而又耐人尋味的比喻。我們在這裡主要來欣賞他關於廟裡的神、廝殺的戰場 、花蕾花朵和果實 、密涅瓦的貓頭鷹 、消化與生理學、同一句格言和動物聽音樂等七個比喻。
  • 生命科學中的「牛頓」什麼時候會誕生?
    牛頓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可以看作是近代科學誕生的標誌。在這本巨著中,牛頓用數學這一科學的語言解釋了上至天上的月亮,下至地上的蘋果等世間萬物的運動。生命科學中有沒有這樣的數學公式?能不能用一個或幾個數學公式去計算某個生物體的性狀?去計算一個生物體的生老病死?目前還沒有,科學家們正在努力。清華大學建了三座大師府邸,一座給楊振寧住,一座給姚期智住,一座給林家翹住。林家翹是著名的應用數學家、物理學家,他多次表述過這樣的觀點:二十世紀的應用數學是在研究物理,二十一世紀的應用數學應該研究生物。還記得你的中學物理課堂嗎?
  • 寶樹|與吳飛對話《三體》的哲學:在黑暗森林中探索生命深度
    《三體》中討論的問題讓很多哲學家有興趣,除了你提到的楊立華和趙汀陽二位,還有很多人從中受到思想的啟發,認為其中觸及到了非常根本的哲學問題。寶樹:不過我有個疑問。我跟一些朋友聊過您解讀《三體》的事,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很詫異:小說是虛構的故事,從中怎麼能夠讀出哲學來呢?
  • 哲學觀點的不同導致不同的理論形式
    對於基礎的科學定理,從不同的哲學觀點來解讀,就邏輯性的導出不同的理論形式;對於基礎的科學定理,從不同的數學工具來表達,就抽象性的建立不同的理論體系。 我們會問:這不是本質相同的或是等價的嗎? 答案:必須是。這就是理論系統的「同一性」,或是內在的「統一性」。
  • 革命時期的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唯意志論哲學的出現
    哲學與史學:古典哲學的終結;唯意志論哲學的出現。德國古典哲學到哲學大師黑格爾時發展到了頂峰。黑格爾出生於斯圖加特,1788年進入蒂賓根大學學習神學。1801年他來到其好友名哲學家謝林所在的耶拿大學,在那裡第一次發表論文《費希特與謝林哲學體系的差異》。1805年在歌德和謝林的推薦下,被聘為耶拿大學的編外教授。1816年獲得海德爾堡大學哲學教授職位。
  • 阿菲巴拉特世界排名升至51位 攜宮裡優作進大師賽
    北京時間12月18日,星期天,泰國選手奇拉德克-阿菲巴拉特(Kiradech Aphibarnrat)在印度尼西亞大師賽最後一個洞射下老鷹,根據預估的世界排名,他能夠藉此進入明年四月份的美國大師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