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最推崇的書,20世紀猶太哲學大師經典之作,療愈人心

2020-12-05 諸神的恩寵

文|諸神的恩寵

在國內眾多的心理學大咖裡,武志紅的影響力毋庸置疑。武志紅畢業於北大心理學系,他自幼博覽群書,敏而好學。近十年來,由於寫過大量有關原生家庭的文章和書籍,他已成為中國心理學界的領軍人物。成名後,他在多個公開場合都說過:「我讀的所有書裡,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我和你》。迄今為止,我還沒讀過哪本書,對關係的論述能達到像《我和你》的深度。」

《我和你》為什麼會讓武志紅推崇備至?這本書是西方近代哲學名著,作者是馬丁·布伯。布伯是20世紀著名的猶太哲學家、翻譯家、教育家。書中,布伯對人和世界的關係做了系統的梳理。他認為,人和世界的關係分兩種,一種是「我和它」,一種是「我和你」。其中「我和你」這種觀點,是當代心理治療的理論基礎,因此武志紅才會推崇這本書。

那麼,什麼是「我和它」,什麼又是「我和你」呢?「我和它」,是指帶著明確目的去與人交往。在這種關係中,我們沒有把對方看做是和自己一樣的人,而是將其視為可利用的工具。「我和你」,是指不帶功利目的、以真我和他人交往的社會關係。在「我和你」關係中,我們會和對方的靈魂相遇,彼此都會產生心心相印的感覺。因此,「我和你」的關係也被稱作相遇哲學。

布伯認為,大多數人和他人交往時,都是「我和它」的關係。而「我和你」的關係,往往發生在人與人交往的一瞬間。但正是這一瞬間的靈魂碰撞,才賦予了我們彼此生命以新的意義。有關相遇哲學,張愛玲的一段話也說出了同樣的意思: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這段話,說的正是兩個靈魂在偶遇那一瞬間的美妙體驗。布伯補充說,只要付出真心,一切關係都能達到相遇的境界,比如,我們既可以和愛人心有靈犀,也可以和寵物無比默契。

01馬丁·布伯有多厲害

馬丁·布伯是當代最有影響的猶太哲學家、翻譯家、教育家。

1878年,布伯出生在維也納一個猶太人家庭。童年時代,他大多數時間住在祖父家中。他的祖父是猶太著名學者,受祖父影響,布伯從小就學會了希伯來語、法語、波蘭語等。

14歲那年,布伯回到父母身邊生活。這一時期,他開始大量閱讀康德、克爾凱郭爾和尼採等哲學家的著作。這些哲學名著對他後來的哲學研究工作起了重要指引作用。1896年至1900年,他先後在維也納大學、萊比錫大學、柏林大學和蘇黎世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和藝術。

猶太民族被稱為世界上最頑固民族,無論猶太人在哪個國家生活,他們都始終保留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從來不受其他民族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猶太人在國際上十分不受待見,許多猶太人都遭到迫害。布伯是猶太人,他曾積極參與猶太復國運動。1916年,他創辦了月刊《猶太人》。這份雜誌發行了八年,是德國猶太人重要的發聲渠道。希特勒上臺後,布伯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反納粹的鬥爭中,很快便成為猶太人的精神領袖。55歲那年,布伯移居巴勒斯坦,任希伯來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同時還是以色列科學和人文學院的首屆主席。87歲時,他在耶路撒冷病逝。

由於宗教和歷史原因,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一向水火不容。晚年時,布伯向猶太同胞大聲疾呼,請他們不要將阿拉伯人視為仇敵,要和阿拉伯人和平相處。布伯希望看到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放下成見,團結和睦場景。1965年布伯去世,在時局緊張的情況下,阿拉伯學生聯盟竟頂著壓力,派出代表團前來弔唁,向這位偉大的猶太思想家致哀。可見,在阿拉伯人心中,布伯這位猶太人也極有威望。

布伯一生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四個領域:宗教哲學、《聖經》翻譯、對哈西德派(波蘭猶太人組織)的研究、參與猶太復國運動。從表面看,這些工作來互不相關,但其實它們都是以相遇哲學為基礎的。

《我和你》是布伯的代表作,書中的相遇哲學理論對後世的社會心理學、哲學和宗教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近一百年過去,這一理論已被廣泛應用在教育、情感和心理治療等領域。當代心理療法中,很多心理學大師都是布伯的鐵桿粉絲,比如心理劇創始人莫雷諾、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羅傑斯、完形療法創始人皮爾斯等。從本質上說,他們的療法都是在實踐布伯的相遇哲學理論。所以,武志紅推崇布伯也就不奇怪了。

值得一提的是,布伯和中國文化還有很深的淵源。年輕時,他酷愛中國文化,曾編譯《莊子文選》。他對老子「無為無不為」的思想,也有著非常深刻地認識。他認為,老莊思想是中國智慧的精髓。他甚至還寫過一篇關於老莊哲學的文章,叫《道的學說》。

老莊思想強調人要敬畏自然、順應自然法則,這些思想也深深影響了布伯。多年後,布伯的許多觀點都和老莊哲學不謀而合。

02《我和你》講了些什麼

1923年,布伯發表了《我和你》。這是一本薄薄的小書,由於表述抽象,它的內容相當晦澀。

書中,布伯主張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觀點:人和世界上各種人和事發生關係的方式,真正決定一個人的價值。在布伯看來,人和世界的關係分為「我和它」及「我和你」兩種。「我和它」是一種利用的關係。在這種關係裡,「我」是世界的中心,周圍一切的人和事都圍繞「我」展開,對方只是被利用的工具而已。

與「我和它」的關係不同,「我和你」是一種真正的關係。按咱們中國人的說法,這種關係就叫「交心」。在「我和你」的關係中,一切都變得真實可信,兩個人之間會坦誠相待,誰也不會利用誰。

簡單來說,「我和你」和「我和它」這兩種關係模式,可以概括兩個關鍵詞:相遇、對話。凡是靈魂無法相遇,彼此無法產生共鳴的,就是「我和它」的關係;凡是靈魂可以相遇,彼此能產生強烈共鳴的,就是「我和你」的關係。

書中有一句名言:凡真實的人生皆是相遇。在相遇中,人與人相互走近,彼此真正地認識對方。這就是相遇哲學的精髓。相遇哲學是布伯獨創的說法,它使人們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的假象,引導人們向世界敞開懷抱,以平和的心態去接受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事。

相遇哲學主張,人和人之間不應有紛爭,萬事萬物都應和諧自在,這樣,世界才會呈現出它本真的模樣。布伯的這些說法,和老子的清靜無為的思想不謀而合。不得不說,布伯的關係哲學思想極具現代意義。近百年來,這一思想對世界人文社科領域,尤其是哲學、文學、心理學等領域均產生了重大影響。

03相遇哲學為什麼能療愈人心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競爭的加劇,現代人的身心疾病越來越多,焦慮、抑鬱、失眠更是成為現代人最常見的身心問題。據統計,全球約有7億人患有失眠、抑鬱等心理疾病,每年因心理疾病自殺的人數達到200萬。在我國,心理疾病患者總人數已超過3億人。

早在1923年,布伯就發現,從工業大革命到現在,人類社會一直處於「我和它」的關係當中。在這樣的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競爭多於合作,成天爾虞我詐,互相利用,最後導致很多人都患上身心疾病,苦不堪言。布伯提醒我們: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的進程,已經將使人們的心靈越來越異化,最終受害的將會是人類自己。

現代人越來越孤獨,究其原因是,現代人的交流模式出了大問題。交流分三種:自言自語式的交流、功利性的交流、真正的交流。在現代社會,由於經濟發展加速,人心變得功利且浮躁,人與人之間更多的是社交應酬,很難產生深層次的交流,

泰戈爾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魯迅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這些名言,說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生活裡,我們都有這種體會,兩人聊著聊著,就沒話了。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源,是說話者太以自我為中心。而真正的交流,是以以聽眾為中心,說話時要顧忌對方的感受。

心理學家胡慎之曾說過一段話,大意是,生活裡有些夫妻交流時,大都在談如何解決問題,卻很少分享彼此的感受。缺少心靈深層次的交流,讓很多夫妻漸行漸遠,甚至離婚。說到底,交流不是語言的問題,而是情感的問題。只有用心交流,才能消除彼此的隔閡,走進對方心裡。無論是泰戈爾的話、魯迅的話,還是胡慎之的話,說的都是靈魂交流的重要性。人與人之間,沒了心與心的靈魂交流,一切都將變成交換和利用關係。

本書中,布伯深入地分析了現代人的精神危機。人們一味地依賴科技,不斷脫離自然,導致人和人隔閡越來越深,責任感逐漸喪失,整個人類世界變得日漸乏味。混亂的價值觀,放任的生活方式,道德感的缺失,成為現代人的三大病症。

布伯認為,人活在世間,必須要真實地面對自己和他人,去接觸真實的世界。這是一種相遇,也是真正的活著。人與人之間充滿真情,才是世界存在的意義。而這一切,都源於靈魂的相遇。心理學中有一個最基本的假設,那就是:看見,就是愛。所謂的看見,不是肉眼的看見,而是靈魂的相遇。人與人只有靈魂相遇,才能算真正的認識,而生活中的認識,更多的是指知道這個人。布伯的相遇哲學,奠定了心理治療的理論基礎,可以對我們的現實生活起到實際的指導作用。

04走出假象,擁抱真實的世界

關於相遇哲學,電影《楚門的世界》是一個活生生的範本。電影裡,楚門從出生到成年,一直生活在桃源鎮。而桃源鎮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攝影棚,一切景物都是道具,所有人都是演員。原來,楚門從一出生就被挑中出演一檔真人秀節目。每一天,他都被5000個攝影機24小時監視著,而他對此卻一無所知。真人秀的導演認為,他為楚門營造了一個世外桃源,一切都是如此完美。但當楚門無意間發現,自己原來生活在騙局中時,他憤怒了。電影結尾,楚門勇敢地走出攝影棚,回到了闊別30多年的現實生活中。

《楚門的世界》很好地闡釋了布伯的思想。本書中,布伯說:「人沒有世俗生活過不下去,但僅僅靠世俗生活過活,那便失去了為人的意義。」 楚門生活在一個虛幻的世界裡,當他意識到一切都是假象時,他選擇勇敢地去面對真相,回到現實生活中,做真正的自己。布伯的相遇哲學,主張人要融入真實的世界,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有人看完《我和你》後,在網上留言說:「看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和一位好老師在對話。書中有一種沁人心脾的香氣,讀完令人身心舒暢。」的確,《我和你》是一本淨化心靈的好書,學會用相遇哲學的思想看待萬事萬物時,人與人之間將充滿溫情,世界將會更美好。

世間一切美好,皆源於靈魂相遇。兩個靈魂相遇後,愛便產生了。但愛並不止是愛某個具體的對象,它還有更廣博的內涵。愛是一種流動的能量,只能呈現在關係之中,在關係之中不斷地修煉和升華。換句話說,當我們和他人心靈碰撞那一刻,我們才能真正超越自我,回歸真實本身。等我們領悟到「我和你」的真諦時,我們會發現,人類是如此真實可愛。

相關焦點

  • 波普爾,一個連愛因斯坦和霍金,都崇拜的哲學大師
    ;波普爾的思想對另外一個20世紀的大物理學家霍金,也有巨大的影響,霍金在大學時就是波普爾的忠實追隨者,波普爾的「證偽主義」思想,是霍金理論研究的重要法寶。索羅斯曾經說,自己的目標是在華爾街賺足夠多的錢,來支持他成為一個作家和哲學家,他最想讓人記住的並不是一位金融家,而是一位哲學家。
  • 歐美「有史以來最佳書20種」排行榜目錄學解注
    對此,中國《讀者文摘》(《讀者》雜誌的前身)曾於1981年第5期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編譯《人類有史以來最佳書20種》一文加以傳播。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後一位文學大師哈代(Thomas Hardy)第一代表作。伍爾夫夫人曾推許哈代為「英國小說中最偉大的悲劇大師」,還有人稱他是「英國小說中的莎士比亞」。
  • 普通人為什麼要讀哲學?
    附冊中包括著名哲學家、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親自撰寫《馮友蘭先生小傳》,解讀大師思想歷程;另外還有近二十張馮友蘭珍貴影像專屬授權,再現了哲學大師昔日的風採,讓人多維度讀懂《中國哲學簡史》。本版本裝幀製作精良,值得珍藏。
  • 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出生於德國符騰堡王國烏爾姆市,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猶太裔物理學家。愛因斯坦1879年出生於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1905年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1955年4月18日去世,享年76歲。愛因斯坦常常被稱為一個孤獨的人。數學想像的領域有助於把精神從紛繁的俗物中解脫出來,就這個意義而言,我認為他確實是一個孤獨的人。
  • 文化漫談:什麼構成猶太文明的核心特徵
    猶太人日後顯然衷心認可「書之民」一語,以之為榮,乃至引以自稱。大量引用和闡釋正典文獻是整個猶太文本傳統的基本特質。不僅許多猶太神秘主義著述採用了解釋正典文本的形式,就連猶太人在哲學方面的成就也不例外,儘管哲學通常是以一種概念性而非解釋性的方式來討論的。邁蒙尼德的《迷途指津》無疑是影響最深遠的猶太哲學著作,它主要是一部釋經之作,其他哲學取向的文本也是如此,如中文世界已有頗多譯介的亞歷山大城的斐洛的著作。
  • 二十位世界哲學大師對生命的觀點
    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猶太人,近代西方哲學公認的三大理性主義者之一,與笛卡爾和萊布尼茨齊名。斯賓諾莎出生阿姆斯特丹的一個從西班牙逃往荷蘭的猶太家庭。
  • 世界讀書日薦書|20本茶餘飯後必讀好書推薦
    如果非說有一本書是孩子讀了能學業有成,成年人讀了能家庭幸福,老人讀了能心有所安,大概只會是我們用手中珍珠所編寫出的,獨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之書了吧。這次為大家推薦的20本圖書風格迥異,橫跨古今中外,體裁也各不相同。
  • 豆瓣8.8《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一本受崔健等人熱捧的哲學書
    提起哲學,你的印象是什麼?哲學,似乎只是大學裡一門無關緊要的課,和現實生活並無太大關係。但自從讀了周國平老師的書,我改變了對哲學的粗淺認識,開始覺得哲學不是只有思想家才有資格玩味的高深學問,它其實滲透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裡,滲透在分分秒秒生命的進程中。
  • 19世紀歐洲反猶浪潮 燃起了猶太復國主義的烈火
    這時在19世紀的歐洲,反猶浪潮和歐洲猶太人解放運動此生彼長,現代民族國家的理念與傳統猶太家園的嚮往交織在一起,在歐洲離散的猶太人心中,燃起了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的烈火。
  • 從哥德爾與他人的書信往來看這位20世紀最偉大的邏輯學家
    邏輯學家的書信往來(哥德爾)想要享受音樂只需懂得傾聽,想要欣賞電影則需學會觀看,想要鑑賞文學需要能夠閱讀,想要理解哲學則需善於思考。但是對於科學和數學來說,僅有主觀的感知和思維是遠遠不夠的,尚需許多基於經驗和理論的客觀認識。所以,在文化市場中,音樂大腕佔領了音樂廳,電影明星統治了電影院,知名作家霸佔著暢銷榜,哲學大師則佔據著報紙的文化版面。
  • 猶太科學家——愛因斯坦,為什麼能影響世界,奠定科學大師地位?
    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它當之無愧地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論文。論文中所提出的狹義相對論理論極大地解決了19世紀末出現的經典物理學危機,推動了整個物理學的變革;不僅如此,這一理論還成功地解釋了放射性元素(如鐳)能放出大量能量的原因,也為之後原子彈、氫彈的發明奠定了根基。
  • 愛的波動 | 心韻音缽療愈臺灣大師工作坊6月呈現
    撫觸療愈等多種技法的獨創療愈體系課程。今年,心韻繼續在音缽療愈上深入下工夫,不僅已有課程持續升級,更有幸邀請到臺灣的靈魂伴侶導師呂啟仲和李維林夫婦帶領兩個非常有特色而實用的課程——經脈頌缽音療工作坊和愛的波動人聲療愈工作坊——作為音缽療愈系列的高階大師課。聲音,是天賜的療愈禮物,心韻祈願音缽系列課程將為所有有緣的人開啟一扇重新認識自我和世界的療愈之門。
  • 《性愛大師》:懂得了高潮可是還弄不懂人心
    上周六,一場「談談性,說說愛——《性愛大師》新書對話會」請來了江曉原、小寶、張念、毛利四位嘉賓,對談性與愛。這部熱播美劇《性愛大師》的原著暢銷書,將人們的目光投向了兩位性愛大師的故事,想要問清楚的還是:「性」和「愛」到底什麼關係。正如書上寫到的,我們完全懂得了高潮,可還是弄不懂人心。
  • 這些書,曾讓愛因斯坦著迷不已
    以色列第1任總統哈伊姆·魏茨曼死後,一個在美國工作的猶太裔科學家突然被邀請擔任以色列第2任總統。聲望如此。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成就如此。精通物理,鑽研哲學,小提琴「業餘演奏家」,被很多人認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之一,甚至死後大腦被人離奇偷走,拿去研究……聰明如此。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無疑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人物之一。而我們總是好奇,是什麼讓這個人如此優秀?除了天生的遺傳因素外,是哪些後天的經歷,為他的成長提供了營養?
  • BBC評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排行榜,屠呦呦與圖靈、愛因斯坦並列!
    在2019年1月初,英國知名媒體BBC發起了20世紀最偉大人物,其中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評選當中,我國藥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入圍,並與愛因斯坦並列。值得注意的是,在入選的4人名單中個,屠呦呦是科學領域28個候選人中唯一入圍的亞洲人,下面是完整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排名以及介紹。
  • 認識20世紀法國設計大師(一)
    創立於1989年的Galerie Patrick Seguin(巴黎賽金·20世紀法國設計大師藝廊),位於法國巴黎著名的巴士底區。藝廊在巴黎展廳的面積為300平方米,由2008年普利茲克獎得主、法國當代著名建築大師Jean Nouvel(讓·努維爾)設計,裡面布滿了眾多20世紀法國設計大師的藝術品,其中包括:Jean Prouvé(讓·普魯維)、Pierre Jeanneret(皮埃爾·讓納雷)、Jean Royère(讓·羅耶爾)、Charlotte Perriand(夏洛特·貝裡安)、Le Corbusier(勒·柯布西耶
  • 【今晚開課】2020卡巴拉魔法基礎課程——猶太智慧的傳承,一年開...
    猶太智慧的傳承  猶太智慧的 傳承  最早期出現的猶太卡巴拉,其英文拼寫為 Kabbalah。  中世紀時期的卡巴拉在猶太教的基礎上加入了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其他宗教的內容,被拼寫為Cabala。這時候的卡巴拉技法被更多地使用到了魔法儀式中,包括使用神名來驅逐惡魔,或是祈求各種願望的達成。
  • 在原生家庭受的創傷如何自我療愈?88萬人熱贊的方法是什麼?
    這本《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的書是國內第一本研究代際創傷的專著,對代際創傷的概念、原因、表徵、影響、療法等,都有詳細的論著。特別是如何療愈這一塊論述的尤為詳細。書中的各種療法操作性很強,是受創者可以直接使用的乾貨。這些療法曾得到全網88萬粉絲熱贊,10000人親測有效!那麼代際創傷怎樣形成的?如果發生後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 想入門中國哲學,這7本書閉眼入!
    此書一出,便立即成為西方人了解和學習中國哲學與文化的不二之選,七十餘年來一直是諸多世界名校中國哲學課程的通用教材。在書中,馮友蘭用簡明優美的語言敘述了中國哲學的發展歷史,對中國歷史上有代表性的哲學派別及哲學家的主要思想做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在有限的篇幅中融入自己對中國傳統思想與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人生的獨到感悟,視界高遠、貫通古今、脈絡清晰。
  • 他是猶太教裡的理性主義者,《迷途指津》的作者,被譽為第二摩西
    百家原創作者:曉智談歷史在猶太歷史上,曾經湧現了很多學識淵博的大學者,也曾出現過一些卓越的大思想家。他們的智慧光芒至今仍舊照耀著人類的精神世界。在這些大思想家之中,最有名的猶太思想家應該就要算中世紀時期的神學家和哲學家摩西·邁蒙尼德了,猶太教是一個比較傳統和嚴守教義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