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諸神的恩寵
在國內眾多的心理學大咖裡,武志紅的影響力毋庸置疑。武志紅畢業於北大心理學系,他自幼博覽群書,敏而好學。近十年來,由於寫過大量有關原生家庭的文章和書籍,他已成為中國心理學界的領軍人物。成名後,他在多個公開場合都說過:「我讀的所有書裡,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我和你》。迄今為止,我還沒讀過哪本書,對關係的論述能達到像《我和你》的深度。」
《我和你》為什麼會讓武志紅推崇備至?這本書是西方近代哲學名著,作者是馬丁·布伯。布伯是20世紀著名的猶太哲學家、翻譯家、教育家。書中,布伯對人和世界的關係做了系統的梳理。他認為,人和世界的關係分兩種,一種是「我和它」,一種是「我和你」。其中「我和你」這種觀點,是當代心理治療的理論基礎,因此武志紅才會推崇這本書。
那麼,什麼是「我和它」,什麼又是「我和你」呢?「我和它」,是指帶著明確目的去與人交往。在這種關係中,我們沒有把對方看做是和自己一樣的人,而是將其視為可利用的工具。「我和你」,是指不帶功利目的、以真我和他人交往的社會關係。在「我和你」關係中,我們會和對方的靈魂相遇,彼此都會產生心心相印的感覺。因此,「我和你」的關係也被稱作相遇哲學。
布伯認為,大多數人和他人交往時,都是「我和它」的關係。而「我和你」的關係,往往發生在人與人交往的一瞬間。但正是這一瞬間的靈魂碰撞,才賦予了我們彼此生命以新的意義。有關相遇哲學,張愛玲的一段話也說出了同樣的意思: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這段話,說的正是兩個靈魂在偶遇那一瞬間的美妙體驗。布伯補充說,只要付出真心,一切關係都能達到相遇的境界,比如,我們既可以和愛人心有靈犀,也可以和寵物無比默契。
01馬丁·布伯有多厲害
馬丁·布伯是當代最有影響的猶太哲學家、翻譯家、教育家。
1878年,布伯出生在維也納一個猶太人家庭。童年時代,他大多數時間住在祖父家中。他的祖父是猶太著名學者,受祖父影響,布伯從小就學會了希伯來語、法語、波蘭語等。
14歲那年,布伯回到父母身邊生活。這一時期,他開始大量閱讀康德、克爾凱郭爾和尼採等哲學家的著作。這些哲學名著對他後來的哲學研究工作起了重要指引作用。1896年至1900年,他先後在維也納大學、萊比錫大學、柏林大學和蘇黎世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和藝術。
猶太民族被稱為世界上最頑固民族,無論猶太人在哪個國家生活,他們都始終保留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從來不受其他民族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猶太人在國際上十分不受待見,許多猶太人都遭到迫害。布伯是猶太人,他曾積極參與猶太復國運動。1916年,他創辦了月刊《猶太人》。這份雜誌發行了八年,是德國猶太人重要的發聲渠道。希特勒上臺後,布伯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反納粹的鬥爭中,很快便成為猶太人的精神領袖。55歲那年,布伯移居巴勒斯坦,任希伯來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同時還是以色列科學和人文學院的首屆主席。87歲時,他在耶路撒冷病逝。
由於宗教和歷史原因,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一向水火不容。晚年時,布伯向猶太同胞大聲疾呼,請他們不要將阿拉伯人視為仇敵,要和阿拉伯人和平相處。布伯希望看到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放下成見,團結和睦場景。1965年布伯去世,在時局緊張的情況下,阿拉伯學生聯盟竟頂著壓力,派出代表團前來弔唁,向這位偉大的猶太思想家致哀。可見,在阿拉伯人心中,布伯這位猶太人也極有威望。
布伯一生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四個領域:宗教哲學、《聖經》翻譯、對哈西德派(波蘭猶太人組織)的研究、參與猶太復國運動。從表面看,這些工作來互不相關,但其實它們都是以相遇哲學為基礎的。
《我和你》是布伯的代表作,書中的相遇哲學理論對後世的社會心理學、哲學和宗教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近一百年過去,這一理論已被廣泛應用在教育、情感和心理治療等領域。當代心理療法中,很多心理學大師都是布伯的鐵桿粉絲,比如心理劇創始人莫雷諾、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羅傑斯、完形療法創始人皮爾斯等。從本質上說,他們的療法都是在實踐布伯的相遇哲學理論。所以,武志紅推崇布伯也就不奇怪了。
值得一提的是,布伯和中國文化還有很深的淵源。年輕時,他酷愛中國文化,曾編譯《莊子文選》。他對老子「無為無不為」的思想,也有著非常深刻地認識。他認為,老莊思想是中國智慧的精髓。他甚至還寫過一篇關於老莊哲學的文章,叫《道的學說》。
老莊思想強調人要敬畏自然、順應自然法則,這些思想也深深影響了布伯。多年後,布伯的許多觀點都和老莊哲學不謀而合。
02《我和你》講了些什麼
1923年,布伯發表了《我和你》。這是一本薄薄的小書,由於表述抽象,它的內容相當晦澀。
書中,布伯主張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觀點:人和世界上各種人和事發生關係的方式,真正決定一個人的價值。在布伯看來,人和世界的關係分為「我和它」及「我和你」兩種。「我和它」是一種利用的關係。在這種關係裡,「我」是世界的中心,周圍一切的人和事都圍繞「我」展開,對方只是被利用的工具而已。
與「我和它」的關係不同,「我和你」是一種真正的關係。按咱們中國人的說法,這種關係就叫「交心」。在「我和你」的關係中,一切都變得真實可信,兩個人之間會坦誠相待,誰也不會利用誰。
簡單來說,「我和你」和「我和它」這兩種關係模式,可以概括兩個關鍵詞:相遇、對話。凡是靈魂無法相遇,彼此無法產生共鳴的,就是「我和它」的關係;凡是靈魂可以相遇,彼此能產生強烈共鳴的,就是「我和你」的關係。
書中有一句名言:凡真實的人生皆是相遇。在相遇中,人與人相互走近,彼此真正地認識對方。這就是相遇哲學的精髓。相遇哲學是布伯獨創的說法,它使人們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的假象,引導人們向世界敞開懷抱,以平和的心態去接受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事。
相遇哲學主張,人和人之間不應有紛爭,萬事萬物都應和諧自在,這樣,世界才會呈現出它本真的模樣。布伯的這些說法,和老子的清靜無為的思想不謀而合。不得不說,布伯的關係哲學思想極具現代意義。近百年來,這一思想對世界人文社科領域,尤其是哲學、文學、心理學等領域均產生了重大影響。
03相遇哲學為什麼能療愈人心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競爭的加劇,現代人的身心疾病越來越多,焦慮、抑鬱、失眠更是成為現代人最常見的身心問題。據統計,全球約有7億人患有失眠、抑鬱等心理疾病,每年因心理疾病自殺的人數達到200萬。在我國,心理疾病患者總人數已超過3億人。
早在1923年,布伯就發現,從工業大革命到現在,人類社會一直處於「我和它」的關係當中。在這樣的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競爭多於合作,成天爾虞我詐,互相利用,最後導致很多人都患上身心疾病,苦不堪言。布伯提醒我們: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的進程,已經將使人們的心靈越來越異化,最終受害的將會是人類自己。
現代人越來越孤獨,究其原因是,現代人的交流模式出了大問題。交流分三種:自言自語式的交流、功利性的交流、真正的交流。在現代社會,由於經濟發展加速,人心變得功利且浮躁,人與人之間更多的是社交應酬,很難產生深層次的交流,
泰戈爾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魯迅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這些名言,說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生活裡,我們都有這種體會,兩人聊著聊著,就沒話了。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源,是說話者太以自我為中心。而真正的交流,是以以聽眾為中心,說話時要顧忌對方的感受。
心理學家胡慎之曾說過一段話,大意是,生活裡有些夫妻交流時,大都在談如何解決問題,卻很少分享彼此的感受。缺少心靈深層次的交流,讓很多夫妻漸行漸遠,甚至離婚。說到底,交流不是語言的問題,而是情感的問題。只有用心交流,才能消除彼此的隔閡,走進對方心裡。無論是泰戈爾的話、魯迅的話,還是胡慎之的話,說的都是靈魂交流的重要性。人與人之間,沒了心與心的靈魂交流,一切都將變成交換和利用關係。
本書中,布伯深入地分析了現代人的精神危機。人們一味地依賴科技,不斷脫離自然,導致人和人隔閡越來越深,責任感逐漸喪失,整個人類世界變得日漸乏味。混亂的價值觀,放任的生活方式,道德感的缺失,成為現代人的三大病症。
布伯認為,人活在世間,必須要真實地面對自己和他人,去接觸真實的世界。這是一種相遇,也是真正的活著。人與人之間充滿真情,才是世界存在的意義。而這一切,都源於靈魂的相遇。心理學中有一個最基本的假設,那就是:看見,就是愛。所謂的看見,不是肉眼的看見,而是靈魂的相遇。人與人只有靈魂相遇,才能算真正的認識,而生活中的認識,更多的是指知道這個人。布伯的相遇哲學,奠定了心理治療的理論基礎,可以對我們的現實生活起到實際的指導作用。
04走出假象,擁抱真實的世界
關於相遇哲學,電影《楚門的世界》是一個活生生的範本。電影裡,楚門從出生到成年,一直生活在桃源鎮。而桃源鎮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攝影棚,一切景物都是道具,所有人都是演員。原來,楚門從一出生就被挑中出演一檔真人秀節目。每一天,他都被5000個攝影機24小時監視著,而他對此卻一無所知。真人秀的導演認為,他為楚門營造了一個世外桃源,一切都是如此完美。但當楚門無意間發現,自己原來生活在騙局中時,他憤怒了。電影結尾,楚門勇敢地走出攝影棚,回到了闊別30多年的現實生活中。
《楚門的世界》很好地闡釋了布伯的思想。本書中,布伯說:「人沒有世俗生活過不下去,但僅僅靠世俗生活過活,那便失去了為人的意義。」 楚門生活在一個虛幻的世界裡,當他意識到一切都是假象時,他選擇勇敢地去面對真相,回到現實生活中,做真正的自己。布伯的相遇哲學,主張人要融入真實的世界,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有人看完《我和你》後,在網上留言說:「看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和一位好老師在對話。書中有一種沁人心脾的香氣,讀完令人身心舒暢。」的確,《我和你》是一本淨化心靈的好書,學會用相遇哲學的思想看待萬事萬物時,人與人之間將充滿溫情,世界將會更美好。
世間一切美好,皆源於靈魂相遇。兩個靈魂相遇後,愛便產生了。但愛並不止是愛某個具體的對象,它還有更廣博的內涵。愛是一種流動的能量,只能呈現在關係之中,在關係之中不斷地修煉和升華。換句話說,當我們和他人心靈碰撞那一刻,我們才能真正超越自我,回歸真實本身。等我們領悟到「我和你」的真諦時,我們會發現,人類是如此真實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