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 在德國烏爾姆小城:一個男嬰誕生了,他就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愛因斯坦的父親赫爾蔓.愛因斯坦是個小商人,他喜愛文學,每天晚上都會在青廳裡朗讀席勒,海涅等人的作品,母親波林·科克,系出名門,知移識禮:文化修養甚高,愛好文學與音樂。
愛因斯坦就成長於這樣一個具有依厚藝術氛圍的家庭中,而他所處的時代:又是人類有蟲以來物理學最為迅迷的發展時期。青年的愛因斯坦感受著愛迪生:洛倫茲居裡夫婦等人帶來的科學變革。此時由伽利略,牛頓等人建立的古典物理學理論體系已經歷了近200年的洗禮,而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的發現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的建立,法拉第和麥克斯書在電磁學上的頁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愛因斯坦不為傳統所桎梧,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對空間和時間等基本概念進行了顛覆性研究,使人類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有了根本性突破,開闢了物理學的新紀元。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論動體的電動力學》,提出了著名的相對論。其實,愛因斯坦的這一論文至今也只有少數人能讀懂,但它的偉大性卻不容置疑。它當之無愧地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論文。論文中所提出的狹義相對論理論極大地解決了19世紀末出現的經典物理學危機,推動了整個物理學的變革;不僅如此,這一理論還成功地解釋了放射性元素(如鐳)能放出大量能量的原因,也為之後原子彈、氫彈的發明奠定了根基。
除了相對論,愛因斯坦還有大貢獻,那就是「分子運動論 他在根據分子運動論研究靜止液體中懸浮微粒的運動》 文中,以原子論解釋了「布朗運動」 布朗運動」是以科學家R·布朗命名的理論,是指極小微粒懸浮在液體中的不規則運動。在「分子運動論」被提出3年後,法國物理學家氮蘭就用實驗證實了愛因斯坦的正確性,以此解決了半個多世紀來科學界和哲學界爭論不體的問題,而原子假說理論也成為了一門基礎鞏固的科學理論。
這些發現無疑是偉大的,足以使愛因斯坦與哥白尼、牛頓,達爾文等先輩並駕齊驅,但愛因斯坦並沒有隻活在學術世界中,晚年他又以極大的熱憂參與社會活動,反對戰爭,呼籲世界和平,使他成為一個兼具科學求實精神和哲學探索精神,又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正義之士,在一戰期間,他積極參與各類反戰活動。1933年,納粹搜取德國政權後,因為猶太科學家的身份,愛因斯坦也成為了科學界最先受迫害的對象,幸而他在美國講學,倖免於難。
1939年,愛因斯坦獲悉鈾核裂變及其鏈式反應,他上書美國總統羅斯福,提議研製原子彈。羅斯福同意了這一建設性建議,經過反覆實驗,1945年,第一顆原子彈在新墨西哥州試驗成功,二戰結束前夕,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上空投擲原子彈,出於人道主義的考量,愛因斯坦對此表達了強烈不滿。戰後,他本人又為開展反對核戰爭的和平運動而不懈地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