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鍵:開拓中以文化交流,推動猶太教育助力中國創新

2020-12-04 察哈爾學會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希臘文明是求真的,中國的儒家文明是求道的,猶太文明是用求真的方式來求道

陳明鍵

我今天要給大家報告的題目是「三元和合的猶太教育」。「三元和合」是我自行想像的詞,一般的教育是說「二元和合」。

在以色列一年多的訪學生活中,我訪問了各界人士,總計100多人,有諾貝爾獎獲得者、有大學校長、中學校長、幼兒園園長、特殊教育的校長,還有媽媽、祖奶奶,甚至基督教的牧師,還有穆斯林。

在與他們的討論中,我感覺到可能對於猶太人來說,是猶太教育、猶太教教義影響下的教育模式帶來了以色列的創新力發展,而這種創新發展的動力正是宗教和教育體制的混合體。

關於這個混合體我們可以稱之為「猶太式的教育」,也正是它幫助猶太人在全球範圍內獲得了幾百年來的巨大成就。

除此之外,我也想談一談對另外一個問題的看法,即在今天中美特殊的歷史較量時期,以色列在中國的科技創新上面究竟能起到什麼樣的特殊作用?

一、何謂猶太教育?

特拉維夫大學著名教授張平有這樣一句話,我也把它作為我紀錄片的片頭,他說:「希臘文明是求真的,中國的儒家文明是求道的,而猶太文明是用求真的方式來求道。」

希臘文明是一種科學精神,是基於邏輯、假設、驗證,這樣的一套邏輯體系,此乃希臘文明的基礎。

中國儒家文明是求道的,簡單來說就是判斷事情的對與錯、正義還是非正義、善還是惡,是類似這樣的一種判斷。

那麼猶太文明是什麼?

它求道,是求在現實生活中的善、正義。這種求道要用一種邏輯的、辯論的、質疑的方式來追尋生活中的正義和君子。

那麼猶太文明為什麼會這樣?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整個猶太文明極大的受到了希臘文明的影響。眾所周知,在公元前後的一段時間內,「希臘化」是在整個地中海地區,甚至包括中東地區的一種「全球化」形式。

今天,如果說美國好萊塢思想影響全球,那麼在那個時候,在整個歐洲、地中海,包括非洲,「希臘」就是像美國好萊塢一樣的文化,而這種強勢文化影響了整個周邊地區。

有人認為,包括印度文明和印度教後來的發展,都是受到了這種爭辯、邏輯傳統的影響,即都是受到了希臘的影響。

二、為什麼猶太人聰明又富有?

中國人都覺得猶太人要麼很富有,要麼很聰明。那麼我們就先談談聰明的問題。

我剛到以色列的時候,我一度認為猶太人聰明的原因是基因。為此引發了我進一步的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基因使得猶太人如此聰明?其中有一個基因引起了我的注意,這個基因就是DRD4,即多巴胺受體。

多巴胺受體這個基因如果在第七、第二號位點上產生突變的話,這個人對多巴胺接受就不敏感,對多巴胺接受不敏感會造成什麼?就是老是悶悶不樂,快樂不起來。

而第七、第二號位點上突變的人,需要比常人接受更多的刺激才能高興起來,他一定要走向詩和遠方,待在家裡或村裡會使他們十分難受。

那麼,在地球上的什麼地方出現了最多的第二、第七號位點上突變人群?

南美洲。

科學家發現在智利和秘魯有近70%的人DRD4基因上有突變,那麼這說明什麼?

這些人走得最遠。人類從非洲走出來,走到南美洲是走得最遠的人,這是遠走的基因。

但後來我們發現這個基因在猶太人中的佔比並不高,90年代有人就曾對猶太人的相關基因做過普查,調查人員發現這個基因突變比例很低。

後來,我猜測猶太人的富有和智慧來自表觀遺傳?

什麼叫表觀遺傳?我們身上所有的組織都由同一個遺傳基因、遺傳密碼發育而來的。

比如說我們的頭髮和我們的手指頭,蛋白不一樣,但是遺傳的基因跟密碼本是一樣的,都是一個DNA,如果化驗人的頭髮和化驗人的皮屑實際上得到是一樣的DNA。

但是為什麼DNA是一樣的呢?密碼本來一樣,但到了後來為什麼發育成的組織卻不一樣呢?

這是因為註解不一樣、開關不一樣,這個開關打開了,發育成了頭髮,那個開關打開了,發育成了手指頭。

哈姆森德提出了開關的作用,也就是後天遺傳。DNA是先天遺傳,從父母那兒帶來的。假定性開關容易被後天的環境所影響,所以形成了後天遺傳的系統。

其中一個非常著名的案例叫做「冬日饑荒」,在1942年的冬天,很多猶太人為逃避德國人的追殺躲到山裡去,他們沒有吃的,後來這些人在「二戰」以後,發現他們的下一代和孫輩都出現了糖尿病和肥胖症。

糖尿病和肥胖症都屬於後天影響。寒冷的冬天使他們的身體產生變化,並對第二代、第三代的身體性能產生影響。表觀遺傳,他們的飲食也好,學習習慣也好,這些東西被遺傳了下來。

有一次我專門就這個問題採訪了哈姆森德教授,他說當精子和卵子相遇的時候,來自父母雙方的這一套表觀遺傳系統同時消失,一套新的系統就此產生。

如果既不是遺傳原因,也不是表觀遺傳原因,那是什麼原因?

我曾對相關研究一度產生迷茫。但是隨著我越來越深入地和他們在生活中接觸,我突然發現宗教與這種科學的特殊關係。

舉一個故事來說明這個問題。有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Roger Kornberg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也是我們公司的董事,他的父親也是諾貝爾獎獲得者。

這次在上海召開全球頂尖科學家會議,他是會議主席,我們一共請來了61個全球諾貝爾獎得主。參會的嘉賓都是Roger邀請來的。因為父子兩代都是諾獎得主,所以跟其他諾貝爾獎獲獎者關係很好。

第二位叫Robert Aumann,是博弈論提出者。他提出的博弈論是:你做出的對策要考慮別人對你的對策的對策,當你做對策的時候要考慮別人對你做對策的對策。這就是博弈論的大概意思,即當我決定對美國制定對策時,一定要考慮美國會如何應對這個對策。

在《猶太教育探秘》這個紀錄片中,我問了受訪嘉賓們一個共同的問題:

DNA30個納米,在30個納米這麼大的空間長度裡存儲了30億對鹼基信息,就是30G,30G的信息存在這麼小的空間裡面,是人造的還是上帝造的?

Roger說是進化帶來的。自然界的進化選擇在DNA這麼小的空間內儲存這麼多信息。而人造再細也得30釐米。

Robert說如果上帝要做一個桌子,那他需要錘子和釘子,進化就是上帝的錘子,上帝用進化這種工具來創造了DNA

我又問哈姆森德同樣的問題,並把Rober和Roger的回答告訴了他,並詢問他的看法。哈姆森德說你看看,他們是全世界更聰明的腦袋,他們倆都這樣說了,我還能比他們更聰明嗎?

Roger是非宗教,Robert是極端宗教的。我說你的答案是什麼?

他說,宗教和科學回答的是兩個問題,科學回答的是世界為什麼會這樣,宗教告訴我們的是世界應該怎樣,我們如何獲得幸福。它們回答的不是一個問題。

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是到此就有一個基本的結論了,但是我發現猶太教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它是一個以教育為根本的宗教,它是以教為宗的宗教

為什麼這麼說呢?

宗教通常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奉愛,一個是智慧。

什麼是奉愛?大多數信佛的善男信女都是阿彌陀佛菩薩保佑,奉愛大多是這樣,基督教也是這樣,主啊、慈悲、祈禱。人就像牛羊,牧師像牧羊一樣來牧人。奉愛、信奉,一心信奉的方式是全世界宗教的主流。

極少部分宗派是智慧的,比如中國的禪宗,中國禪宗不拜佛、不燒香,也不磕頭,它靠辯論、靠譏諷、靠體悟,也不持戒,這種方式是少部分宗教信徒的狀況,而猶太教就是這麼一條智慧的道路

為什麼猶太教要走這樣一條道路?曾經的猶太教可能並不是現在的狀態。它的轉變受歷史因素的影響,羅馬軍隊的攻打,聖殿的摧毀。當聖殿被摧毀以後,先知的時代結束了。

過去猶太人有自己的國王,有自己的大祭司。他們曾存有領袖,但隨著聖殿被摧毀,猶太王國覆滅,猶太民族進入了一個無政府、無權威的時代,宗教上就是進入了拉比時代,之前叫先知時代,後來是拉比時代,就是沒有偉大領袖了,只有靠「賢人」爭辯來產生爭鳴。

在猶太教規裡面有一個非常獨特的事情,就是禁止單獨學習。猶太教裡面的「哈佛」就是密爾經學院,密爾經學院有2000人在上海待過若干年,因此拉比見到中國人都非常激動,說「我們的密爾還有2000人在你們那兒學習過」。

寒窗苦讀是不允許的,自己一個人讀書不允許。所有學習要靠爭辯,通過辯論獲得知識。

猶太最經典的著作是《塔木德》,一共是40冊厚本。

《塔木德》和《聖經》有什麼不同?《聖經》是上帝寫下並傳給猶太人的,就像《黨章》一樣,但是拉比說上帝對摩西,還有教外別傳,偷偷耳語兩句。

還有口傳《聖經》,猶太教的規矩是不允許背誦。當猶太教徒祈禱時,不管他將《聖經》背得多爛熟,必須拿本祈禱,不能背誦。因為口傳的《聖經》是不允許寫下來的,這都是最初的規矩。

但是現在,口傳《聖經》比書寫《聖經》厚得多,書寫《聖經》一小本,口傳《聖經》有40本書,《塔木德》就是口傳《聖經》,它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密釋納,一部分是革馬拉。

什麼是密釋納?密釋納就是先知對於口傳《聖經》中某一句話的解讀和爭論。

革馬拉是什麼?革馬拉是大拉比們對先賢爭論的解讀。

用中國的例子解釋這兩部分經書,便是,密釋納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就《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的爭論。革馬拉就是朱熹、王陽明對於孔子、孟子的爭論的爭論。

整個這一本的爭論一共有2711頁。猶太教規矩教徒們每天讀一頁,不能多讀,但每天也讀不了兩頁,因為太難了。

張平教授翻譯的《塔木德》,有非常強的邏輯爭辯。其中有個例子,比如說安息日不能工作,有一個拉比問,安息日能不能救火。拉比說有7種情況能救火,還有15種情況不能救。大家就為什麼不能救火開始爭論。

這些東西具有非常強的邏輯性,可以說是史上最強的邏輯訓練、規則訓練、規則意識訓練

我發現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大家都說獲得諾貝爾獎的人裡猶太人最多,2%的猶太人佔了20%的諾貝爾獎。

猶太人們獲得最多的是經濟學獎,我一開始以為會是物理學獎,畢竟有愛因斯坦。

那麼,是什麼造成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猶太人比例最高?

《聖經》就是一個高高在上的《黨章》,《塔木德》就像是《黨章》和現實生活的連接。《塔木德》使《聖經》通向現實生活。

我碰到一個大律師,他說讀完《塔木德》之後,基本就不用去法學院。法律精神全是猶太那傳來的,比如說,為什麼你耳朵聽到的東西不能作為證據?

《塔木德》裡早就解釋過,為什麼耳朵聽到的東西不能作為證據?因為耳朵聽到的東西不能自證。聽說是無法自證的,不能判斷你的證詞是真是偽,所以所有聽說的東西都不能成為證據。

大律師說,猶太人對規則足夠熟悉,根本不用去法學院。

在猶太教歷史上最重要的辯論便是「蛇爐之辨」

猶太人的飲食習慣不是以」清真「與否作為判斷依據,他們是以」潔食「來規定自己的飲食規則

我認為猶太人的「潔食」準則與2000年前無異,是在低下公共衛生水平下的食品安全守則,比如飯前要洗手,多少傳染病是吃飯前不洗手造成的?

不許吃海鮮(蝦、貝殼),只能吃帶鱗和帶鰭的魚,不能吃海鮮,為什麼?

海鮮吃了容易中毒,今天我們如果食物中毒,可以去醫院吃片黃連素就好了,在那個年代小命可能就沒了。

為什麼不能吃豬肉?因為在埃及曾經發生過比較大範圍的豬瘟。可以說猶太的飲食規則就是食品安全衛生的準則。

那麼「蛇爐之辨」是什麼?這個爐子如果曾經被汙染了,做了不潔的食物,比如做了豬肉,這個爐子還能不能做我們的潔食?根據這個問題,拉比就開始爭論。

有一個拉比叫以利以謝,這個拉比極其權威,學識淵博。很多信徒認為以利以謝代表上帝解釋《聖經》。

但以利以謝對爐子是否潔淨的解釋,並沒有讓其他拉比信服。大家跟他爭議,提出不同意見。

然後以利以謝就拿出殺手鐧,他說:「這樣,我讓上帝告訴你什麼是對的。」上帝就派人傳神音,說以利以謝代表我的意思。

沒想到其他拉比還是不買帳,說上帝說的也不好使,為什麼?上帝為什麼給我們這本《聖經》?就是讓我們按照《聖經》上面說的辦,《聖經》上說少數服從多數,所以我們只有靠爭辯,少數服從多數,大家表決才能說明什麼是真理。最後投票,這個拉比就變成少數派,被趕出來了。這便是猶太最重要的「蛇爐之辨」。

猶太教推崇的就是一種爭辯、質疑的傳統,而且他們的傳統裡面是沒有絕對真理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既支持又反對同一件事。《塔木德》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P和非P同時為真,命題也為真。

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拉比在猶太社會裡就是法官的職能,一位鄰居吵架去找拉比評理,這個A說,B偷我們家東西,這個人太壞了,拉比說你是對的。

B說,A說的都是錯的,我根本沒有,反而是他特別小氣、特別吝嗇。拉比認同B的說法,讓他A和B都走了。

為何法官能同時判定A和B都是對的?

這就是猶太的平衡邏輯,他沒有一個絕對的真理和絕對的權威,這也是猶太教幾千年歷史形成的一個特殊傳統。

中國的禪宗靠領悟,我認為猶太教是靠爭議。禪宗每念一句話都會反覆思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念佛是誰」。誰在念佛、哪個細胞在念佛,誰在指揮這個細胞,這是在質疑中領悟。這是禪宗和猶太教共同的特點。

猶太教的爭辯傳統也有弊端,全民批判性思維。在這樣的一個社會裡面,不可能形成強大的製造力,並組織生產線工作。但是相反的,在這個狀態就可能比較適合組織創新,用跳脫的思維從事創新的產業。

但是在以色列,這樣一個以創新為標籤的國度能從事創新行業的人口也只有1%左右,畢竟絕大多數的人還是從事一些普通的工作。以色列社會現存許多的問題,比如建設特別慢,網速特別差。

第二個是服務的效率特別低,不管是去酒店還是去機場,服務效率都非常低。由於中國人普遍強調做題、背誦、記憶,絕大多數的受教育者具備了應知應會的基本功。而有了應知應會這些基本功的時候,從事製造業、服務業效率就提高了。

而猶太人提倡質疑、辯論、爭辯,這些東西有利於培養愛因斯坦,但在培養愛因斯坦的同時也耽誤了不少人,畢竟愛因斯坦是社會中的少數。所以我覺得猶太的教育也在現實生活當中造成了社會的問題。

剛剛說到猶太教和猶太教育的問題,前面是非常關鍵的,後面主要是結論的部分。

存在於猶太幾千年歷史中的爭辯傳統給猶太教帶來了什麼?幾千年裡不斷積聚的能量,在這個民族內部突然爆發會出現什麼狀況?

這就是對猶太人影響巨大的哈斯卡拉運動。歷史上拿坡侖上臺後曾提出過人人平等的主張,所以不管是基督教徒、天主教徒,還是猶太人,在這一時期都擁有了接受教育的權利。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一大批猶太人開始背離猶太教,轉向其他宗教,如馬克思的父親就是從猶太教改信路德教。

猶太教出了不止一個「叛教徒」,我統計了一下,1900年到1933年,就是到希特勒上臺的時候,一共有30位猶太裔科學獎的得主,其中27位改過信仰,從猶太教轉向了其他教派。

儘管部分猶太人選擇換教,但他們仍保留了猶太教的爭辯傳統,質疑思想。

猶太人的思維方法聚集了巨大的原子能,在各個領域內爆發,致使幾百年內猶太人在各個領域,如科學、藝術、政治都獨領風騷。

他們在科學領域變成了愛因斯坦,他們在藝術領域變成了孟德爾頌,他們在政治領域變成了馬克思、變成了託洛斯基,他們在各個領域開始爆發。

有個女明星叫拉瑪,是德國的一個豔星(猶太人),Wi-Fi就是她發明的。一個演員都能發明Wi-Fi,再次證明猶太教育方法的內在驅動力。

因此,我認為是三元和合的模式,宗教和教育的結合,導致了猶太的三元創新模式。

三、以色列會成為中國的「科技港」嗎?

那麼以色列會成為中國的「科技港」嗎?如果美國對中國進行科技教育的封鎖,以色列有沒有可能成為中國的科技進口,甚至教育的門戶呢?

第一,我覺得以色列具備這樣的優勢。全球的猶太科技家是一張網,以色列雖然只有800萬人和6所大學,但是以色列的全球猶太人科學家是一張網,猶太人的團結難以想像。

舉一個例子,安息日(周五晚上太陽落山到第二天太陽落山以後升起三個星星)一共25個小時,在這25個小時裡面,全世界的猶太人會把《聖經》分成52個部分,每天晚上討論一章,全球教派都是統一的,不管在英國、非洲、以色列,所有人在這個晚上討論的都是這一個章節。

一共2711頁,全球猶太人讀的都是這一頁,今天開始哪一天結束都是規定好的,這是一張網,一個頻率上,同頻共振的,全球猶太人在餐桌上討論的都是這一個章節,這是一種天然聯繫。

而猶太的科學家,不光在以色列境內的,他跟在美國哈佛、波士頓的科學家可以是親戚,可以是同學,可以是師生,他們完全是一張網。在以色列碰到的科學家都是全球最優秀的頂尖的科學家。

以色列也面臨著人才和技術的流失問題。

以色列雖然人均GDP很高,大概4萬美金,但國家小。就像北京市這麼大一個GDP總量的國家 要跟周邊那麼多國家打仗,它的軍事投入、國防投入過大,導致它的實驗室投入相應不足。他們的實驗室比中國的要差很多,面臨經費短缺的問題。

例如,哈姆森德是以色列的國寶級教授,向以色列的科學基金申請一個項目,研究老人為什麼更容易染上新冠病毒。他說申請5萬美金,需要一年半。國寶級的教授申請5萬美金的東西要花一年半的時間,可以說這個國家整體的財力、在科技上的投入是捉襟見肘的。

我們看到一個以色列的車聯網軟體,就是車輛行駛安全的軟體,140億美金賣給英特爾,作為英特爾汽車晶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他的交易所交易值60億美金,因為在小的市場交易中只值那個數,但是到全球市場範圍內就不止這個錢了。

它缺乏足夠的市場容量、缺乏足夠的投入,而這個東西恰好是中國的長處。

同時中國和以色列沒有信仰衝突。全世界所有國家幾乎都有排猶、反猶的歷史,反猶、排猶不是希特勒發明的,只是希特勒把它做得更為極端。

沙特有一句話,猶太人是被歧視他們的他者逼出來的,中國沒人逼他們,猶太人可以在中國參加科舉、當官。

正是因為中國的包容文化,中以兩國才有可能形成一個科技協作。

兩國最大的協作方面是什麼呢?

猶太人擅長「0到1」,即從沒有到有,所有人都說光線是直的,愛因斯坦說光線可以彎;所有人都說時間是均勻流動的,而愛因斯坦說天上一天地下一年。

我覺得中國就有最好的實驗室、最低成本的科研人員、最大的應用場景;如何和猶太的最強大腦結合,這是我們的探索方向,我們想利用猶太人的最強大腦來攻克中國的B肝。

在中國有1億多的B肝患者,而美國和歐洲並沒有相似病例,因此他們不做相關研究。

如何利用猶太人的最強大腦,並將其與我國的應用場景結合,達成「0到1」的創新是我們現階段追求的目標。

我相信只要將猶太人的聰明和中國最勤奮的科學家結合起來,便能從0到1,再到10。

作者簡介:陳明鍵,察哈爾學會中美關係委員會委員,民智國際研究院院長,美國史丹福大學和以色列希伯來大學訪問學者

文章來源:民智國際研究院,2020-12-2

圖文編輯:翟悅

責任編輯:方柔尹、徐坤陽

相關焦點

  • 東方高聖創始人陳明鍵:西行問道 聖城求真
    這是中國當前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面臨的最大挑戰。」陳明鍵如實說。  作為東方高聖的創始人,陳明鍵在「東方高聖的併購交易59條」中,「術」篇的第一條:實質上要會把複雜問題簡化,形式上要會把簡單問題細化。「老的不死,小的不生」,聽上去簡單粗暴,甚至不近情理,但的確是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歸納,而且背後卻有著大數據支撐。
  • 東方略發起中以基因工程中心劍指中國特色大病
    2019年6月3日,中國-以色列基因工程中心(以下簡稱」中以基因工程中心「)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以色列耶路撒冷舉行。北京東方略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略」)創始人陳明鍵和青島市商務局、青島高新區管委會、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大基因」)及希伯來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Isaiah Arkin共同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 中植集團聯手復旦推動科技創新
    而在該獎項基礎上,中植企業集團也同時贊助了頒獎禮同期舉辦的「復旦科技創新論壇」,該論壇從2015年開始由復旦大學主辦,復旦大學高等學術研究院承辦,旨在通過搭建全球視野下的交流與分享平臺、聚焦全球科技前沿領域和創新趨勢,為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上海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做出貢獻。
  • 文化交流謀合作 山海之約赴未來——寫在2019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
    心連心,同願共心,感悟出的是思想文化交匯融合的公約數。  肩並肩,同向同行,凝聚出的是深化雙邊經貿合作的新未來。  十一年跨越山海共攜手,十一載凝聚共識同發展。  時至今日,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已成為中國與東協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高端平臺。  「待綠樹成蔭時,你來我家做客可好?」
  • 在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中夯實意識形態教育文化根基
    堅持文化自信,使我們在未來的文化發展中既能堅持傳承與創新並行,又能在與多元文化的交流、交鋒中堅持保有自身特色兼收並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在發展過程中成功實現中國本土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度融合與創造性轉化,發展了富有時代精神與創新意義的寶貴文化財富,實現對中華文化的時代性再造與創新。
  • 臺山市臺城第一小學教育集團:推動城鄉教育事業優質均衡發展
    一年來,該集團結合自身特點積極整合城鄉優質教育資源,推動管理制度、師資隊伍、研學模式、品牌特色、教學質量等方面的發展,朝著「建立管理互通、資源共享、師資互派和文化共建的緊密型合作關係」的方向努力,向著「提質量、促均衡、塑品牌」的目標奮進,為有效地促進城區和農村之間教育的資源互補
  • 推進中國英語教育現代化 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
    新華網北京7月26日電 今日,在2019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上,近3000名海內外高校英語教育專家、中小學英語教師同啟文明交流互鑑背景下中外英語教育交流新徵程。  中國日報社總編輯周樹春在開幕式致辭時表示,作為國家英文日報,中國日報是世界了解中國、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個窗口,其旗下的21世紀英語教育傳媒一直致力於推動中國英語教育事業發展,努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青少年。他期待英語教育工作者通過大會增進彼此了解,學習掌握更多英語教育方式方法。
  • 落實創新發展理念 推動科技強國建設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全國研發經費支出超過2.2萬億元,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13.3件;2015年,中國全國研發經費支出為1.4萬億元,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6.3件。  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庫恩認為,中國創新產業迅速發展,得益於國家政策的鼓勵和引導、社會形成支持創新的文化氛圍以及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
  • 都市文化研究博士論壇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行
    都市文化研究博士論壇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行 2019年04月21日 11:3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李永傑 字號 內容摘要:「都市研究」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希望在主辦和協辦單位的努力推動下
  • 海南出臺方案推進瓊臺交流合作助力自貿港建設
    海南出臺方案推進瓊臺交流合作助力自貿港建設 2020-07-18 17:31:1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王詩堯 責任編輯:王詩堯
  • 創新的形式 多元化內容 顯著性成效 2020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 中國...
    」「雲活動」「雲對接」為一體的全景式線上博覽會,為體育文旅產學研各界提供了一個融合式創新展示與交流平臺,有力提振全球體育文旅產業復甦的信心。雲上共襄盛舉 探索體育創新發展路徑國家體育總局楊寧副局長在開幕式上的致辭中表示,要充分發揮體育文化的引領、融合、支撐、展示作用,加快推動體育、文化、旅遊等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多層次多樣化的體育產品和體育服務供給,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充分展示我國文化軟實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增強體質、豐富生活、愉悅身心、交流情感、振奮精神、全面發展等方面的需求,把握新形勢、展現新作為、譜寫新篇章
  •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推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文化為其提供積極的思想理念引領、過硬的人才素質支撐,提供新的資源要素、新的動力源;離不開融合度高、帶動性強、綠色低碳的文化產業為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體系提供強大助力。
  • 文化漫談:什麼構成猶太文明的核心特徵
    我的意圖已隨著歷年講授的通識課程而漸漸清晰——這部基於課堂閱讀材料而來的《猶太文明:經典與傳統》不是要網羅眾作以保存和形塑猶太文化,更無意於品鑑高下或薈萃精華,而只想在經濟的篇幅和有限的時間內,以一種儘可能便於中國學生理解的方式,去呈現猶太文本傳統的大致脈絡和基本表述方式,若能在此過程中體現一定的中國視角,或許更能讓這些文本與我們生活的世界有所關切,從而帶來啟發。
  • 《短視頻與社會創新研究報告》:抖音以共享共創助力社會創新
    8月6日,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網絡視頻研究中心與抖音短視頻共同發布了國內首份《短視頻與社會創新研究報告》,《報告》指出,短視頻正在讓越來越多的個體微創新被看見、被記錄、被分享、被認同,這種普惠的共享共創,高效聚合、感召了範圍更大、程度更深的群體創新,從而助力了社會整體創新。
  • 求真務實開拓創新
    求真務實開拓創新  ———市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以來主要工作情況綜述  北方網消息:2004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實施「三步走」第二步戰略部署的開局之年。各專門委員會發揮委員主體作用和界別優勢,就城市建設管理和環境保護、改善投資環境、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強農村基層體育工作、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等方面的問題,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得到黨政部門的重視,許多意見建議被採納。充分發揮提案工作在履行職能、促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堅持市政協領導領銜促辦提案制度,不斷創新促辦方式,提高促辦質量。
  • 新生代企業家崛起 創合匯新商學助力廈門企業創新前行
    學員們多數是來自廈門市AI、生物醫藥、金融業、大數據和網際網路等領域的精英,大家紛紛表示,這樣的培訓及時、有效,幫助他們開拓視野,為企業日後發展提供新思路、指明新方向。創新成就卓越企業創合匯新商學,是基於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院校優質資源的基礎上成立的全球新一代商學教育平臺。
  • 西南博物館聯盟2020年年會暨「區域博物館創新發展」學術交流活動...
    、統一思想、振奮精神、開拓創新、融合發展的目的。同時,聯盟舉辦的「區域博物館創新發展」學術交流活動,達到了進一步深化館際間的融合發展,促進西南博物館的創新發展的目的。  自2010年西南博物館聯盟成立以來,西南地區的文博成員單位以聯盟為紐帶,以項目合作為載體,以共同發展為目的,在創新中發展,在合作中共贏。截自2020年11月10日止,西南地區博物館加入聯盟的文博單位及企業已經達到103家。
  • ...全國政協「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網絡...
    多元支撐與協同建設實現社會共同參與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而暢通這一途徑離不開社會各方力量的共同參與和支持。會上,全國政協委員王歡分享的實踐案例得到了與會人士的充分肯定。
  •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扶貧典型案例
    會議通過中國教科院教育扶貧工作實施方案,並印發各部門執行,明確年度教育扶貧工作6項重點任務:助力芒市實施教師隊伍能力提升計劃;以教育科研引領教育扶貧,加強教育智力幫扶的理論研究;藉助我院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平臺加強指導芒市教育教學改革;整合院內外資源,發起針對芒市地區的募捐、資助等公益活動;繼續協助芒市申請2019年度教育基金會和教師基金會項目;協助申報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全國試點縣(市、區)。
  • 麋鹿重返中國35周年 北京舉辦系列活動促科普、傳播文化
    大會上,首屆「一鹿有你」麋鹿文創大賽評選結果揭曉,創新多樣的麋鹿文創產品正式亮相併將於今年底上線故宮博物院文創旗艦店;開設35周年百項成就展,同期發布《中國麋鹿保護35周年百項成果》紀念圖書……一系列重磅內容展現大興區在麋鹿保護和麋鹿文化建設中的創新引領作用,助力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9月20日,以「鹿力同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