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手合作,互利共贏(謝佳傑 攝)
手牽手,同筆共書,繪就出的是高校之間交流合作的同心圓。
心連心,同願共心,感悟出的是思想文化交匯融合的公約數。
肩並肩,同向同行,凝聚出的是深化雙邊經貿合作的新未來。
十一年跨越山海共攜手,十一載凝聚共識同發展。
時至今日,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已成為中國與東協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高端平臺。
「待綠樹成蔭時,你來我家做客可好?」
坐落在花溪大學城裡的座座高校,在全力打造全省高等人才智庫的同時,不忘向世界伸出熱情的雙手,用青春、活力、熱情向世界發出了最真誠邀請。
作為這場「國際盛會」的永久舉辦地,貴安新區大力發揮國家級新區對外開放的平臺優勢,自覺踐行國家戰略和全省使命,以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為契機,積極推動與東協國家交流合作,在教育發展、人才培養、文化交流以及產業發展等方面創新發力,為世界在中國西部打造出了一個和諧、包容、開放的「地球村」。
……
我在貴安等您!
這既是一句暖融融的邀請,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這既是一個展示各高校風採的宣傳窗口,也是一種國家級新區的使命擔當。
……
花溪大學城裡早已綠樹成蔭,貴安新區也已燈火璀璨,2019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的腳步越來越近了。
教育合作破萬裡 互學互鑑總相依
7月12日,貴州大學明德學院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李銳鋒正在忙碌著即將到來的2019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的相關籌備活動。對於貴州大學明德學院來說,今年的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期間,他們將迎來泰國宋卡王子大學參會代表。
泰國清邁大學,與貴州大學明德學院相隔萬裡,原本看似不可能有交集的兩所學校,如今通過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這一平臺成功地將雙手越過山海、跨過萬裡,緊緊地牽在了一起。
與9個東協國家的高校建立聯繫,與泰國5所高校達成框架協議。這是從2018年以來,貴州大學明德學院參加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取得的碩果。2019年年初,貴州大學明德學院成立國際教育學院,開啟與國外優質高校的合作辦學之路,而在此之前,貴州大學東協研究院明德「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也於該校成立。
隨著與泰國高校的不斷交流合作,貴州大學明德學院朝著國際化辦學的道路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目前,我們和清邁大學已達成交換生項目合作協議,從今年起兩校會互派學生交流學習。」李銳鋒介紹。
據了解,貴州大學明德學院希望通過和國外優質高校合作辦學的模式,讓本校的學生在校就能享受到國外的教育方式,實現國際聯合辦學的實際效果,從而提升辦學質量。
「東協國家既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同時也需要大量的人才,未來我們將在電子商務、土木工程等方面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積極向東協國家輸送人才。」貴州大學明德學院院長王穎華說。
王穎華表示,未來,貴州大學明德學院將充分利用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這個平臺,加強同東協國家排名前五的高校的交流合作,大力提升學校國際化辦學水平,為貴安新區乃至全省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教育合作,不僅在於教學模式上的互學互進,更在於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通。
從2013年就開始參加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的貴州中醫藥大學,便是這兩者有機結合的典範。今年,該校承辦的第三屆中國-東協傳統醫藥創新與發展論壇即將拉開序幕。論壇將推動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臨床護理、中醫養生方面融合與促進,充分展示貴州豐富的民族醫藥資源及發展成果,切實提升中醫藥文化在東協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影響力,全面推動貴州中醫藥國際化發展。
「本屆論壇除了有主旨演講、專題培訓、分享討論、參觀考察、技能展示等傳統項目外,還增加了『傳承中醫藥科普展』,通過展示中藥炮製、種植、加工、煎煮、劑型等,讓與會嘉賓與我國古老的中醫藥文化親密接觸。」貴州中醫藥大學國際交流合作處處長奚錦介紹說。
多年來,通過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貴州中醫藥大學已與東協國家的高校建立密切聯繫。據介紹,貴州中醫藥大學先後與泰國宋卡王子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菲律賓聖保羅大學等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並在泰國設立了貴州中醫藥大學首個海外實踐基地,通過學生交流、教師科研、學歷深造等形式與東協國家高校共同推動中醫藥文化發展。
未來,貴州中醫藥大學還將進一步融入中國元素、豐富交流載體,拓展交流形式,整合貴州民族醫藥自然資源、文化資源、教育資源、產業資源,通過師生交流、留學生培養等形式,推進與東協高校的學術互動;並通過聯手新加坡、泰國、印尼等中醫師公會等機構,搭建平臺,促進醫療合作,不斷擴大貴州中醫藥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打通心路求共識 築巢引鳳留人才
站在眾多的同學中,行走在校園裡,哪怕互聊家常,眼前的黃岐英都不會讓你產生「她是一個外國人」的懷疑。
確實,在來到中國,來到貴安新區,來到花溪大學城貴州民族大學的這四年時光裡,黃岐英已經把自己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國這片土地。
「這四年,我目睹了貴州很大的變化,特別是旅遊發展和交通的變化。」黃岐英說。
黃岐英來自越南老街,在貴州民族大學學習旅遊管理專業,這個假期因為忙著準備漢語六級考試,選擇留在學校繼續複習。
「選擇來貴州民族大學之前,我在網上了解過中國的大學,因為貴州和我老家的氣候接近,當時就選擇了貴州。」說起選擇來貴州留學的原因,黃岐英這樣說。
剛來貴州時,最讓黃岐英困擾的,是回家的路。由於當時貴陽到昆明的高鐵還沒有通,每次回家都需要坐十多個小時的火車到昆明,再轉車,回一次家需要17個小時。
「現在坐高鐵到昆明只要兩個小時,7個小時就可以到家了,如果貴安高鐵站正式運行,回去就更方便了。」黃岐英充滿憧憬地說。
修通了鐵路,打通了新路,架起了對外發展的合作之路。
即將畢業的黃岐英,萌生了留在貴州的想法。她表示,現在貴州發展很快,貴安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潛力巨大,如果有機會會選擇留在這裡發展。
「像黃岐英一樣的留學生,在我們學校國際教育學院有400餘人。」貴州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夏勁鋼說,留學生來自21個國家,其中以東協國家為主。
據介紹,貴州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開設的本科專業主要有漢語言文學、工商管理、旅遊管理三個,其中,本科學業完成,學生還可以在學校攻讀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碩博的專業沒有限制,只要是學校有的專業都可以。
此外,對於外國留學生的教學,不僅限於專業課程,還會融入中國文化,深入其他地區去採風參觀,實地感受貴州經濟的發展。同時,和東協國家的交流,也不僅限於讓他們的學生過來留學,還會有學術交流。
在去年的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上,由貴州民族大學主辦的「東協人文學院」正式成立。「我們依託各類交流平臺,利用與東協國家的地緣優勢,不斷豐富交流形式,與東協國家的交流也在不斷深入。」夏勁鋼說。
文化為底景為裳 融合發展前景棒
2019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的腳步日趨臨近,花溪大學城東協小鎮的建設也快馬加鞭。
「現在整個項目完成了80%,正式投用後將會成為我們了解東協文化的又一個重要平臺。」7月12日,在貴安新區大學城東協小鎮建設現場,該項目的營銷總監劉恆為記者介紹了整個東協小鎮的建設情況。
東協小鎮佔地278畝,總建築面積24.6萬平方米,整個小鎮以東協十國文化為基礎的休閒旅遊主題商業街區,是一個集旅遊、度假、休閒、娛樂、教育為一體的休閒旅遊綜合體。同時,東協小鎮也是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永久會址的配套商業項目。
記者在東協小鎮建設現場看到,已經完工的部分能夠讓人感受到異域風情,所有建築全部按照東協國家的建築特色進行規劃建設。
據介紹,東協小鎮將以東協文化為依託,打造非遺體驗、衍生文化、特色策展等產業集群,打造區域的地標性建築。
整個東協小鎮按照「一軸、兩心、三節點」的整體規劃,將建設十坊街、禪修院、東協教育文化中心、沐心齋、靜思閣、特色步行商業酒店配套區、酒店等特色風格建築。涵蓋民族風情體驗館、健康坊、古玩坊、創意坊、精品坊、喜劇坊、伊甸坊、文藝坊、養生坊、娛樂坊。
據了解,東協小鎮建成後,遊客既能在東協小鎮感受到東協的美景風情、建築風格、生活習俗、文化古韻、特色產品,又能領略貴州的特色文化、民族精神、時代品質、生活品味、人文情懷和教育理念。
同時,東協小鎮裡的東協特色風情街正式開放後將會引入東協國家的商家,將東協國家原汁原味的小吃、飾品等融入到整個風情街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