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寧9月2日電(記者 黃豔梅)2003年來到南寧的廣西河池商人饒校源親歷了南寧的十年變化,也從中找到發展商機。他在南寧市中心最繁華的商業帶開了一家名叫「泰佛閣」的店鋪,專門銷售泰國佛牌工藝品。
饒校源說,得益於中國—東協博覽會的平臺,中國民眾對泰國文化的了解及認知度日益加深。來他店裡購買佛牌的客人在期冀保平安、開鴻運的同時,更多的是了解泰國文化。
南寧一家企業職員程娟一個月前剛遊歷了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三個東協國家。「我和幾名同事報名參加旅行團,三國11天,一個人的花費不到6000元(人民幣,下同),不僅交通方便,費用也超值。」她說。
「十年前,南寧市民要去東南亞旅遊是一件比較周折的事情,需要從廣州或香港中轉。如今,南寧已開通飛往新加坡、吉隆坡、胡志明、曼谷、仰光、金邊、萬象、雅加達等城市的航線,每天都有航班飛向東南亞各國,行程僅需3至4個小時。」廣西中國旅行社出國出境遊遊中心總經理唐意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
「這些變化很大程度源於中國—東協博覽會的召開。」唐意從事旅遊業有20年,她說,除了交通及籤證的便利,每年舉行的中國—東協博覽會都開展系列交流推介活動,使中國與東協雙方民眾對彼此文化有了進一步了解。隨著距離的拉近,此前被稱為「貴族旅遊」的東南亞線路已進入尋常百姓家,特別是在旅遊旺季,這一熱門旅遊產品供不應求。
南寧市民劉丹紅也是通過中國—東協博覽會「結緣」馬來西亞。2012年從馬來西亞史丹福學院畢業後,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的劉丹紅進入南寧華南城中國—東協商品交易中心馬來西亞品牌中心擔任營銷業務主管。「中馬多年來雙邊貿易額不斷增長,兩國民眾的交流也不斷增多。和大馬人民相處,感覺很親近。」她說。
位於中國南疆的廣西壯族自治區與東協國家山水相連,無以替代的地緣及人文優勢使其成為中國與東協交流合作的前沿地帶和活躍區域。依託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和中國—東協博覽會的有效平臺,中國與東協國家民眾間的往來如同鄰居串門般便利和熱絡。
來自南寧市旅遊部門的統計數據,2012年,南寧市接待遊客總人數為5152.14萬人次,比2003年增長了近400%;全市旅遊總收入403.89億元,比2003年增長了近600%。在當年接待的外國旅遊者中,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成為前五名客源國。
南寧市文化新聞出版局官員介紹,南寧市加大「請進來」與「走出去」步伐,以凸顯「東協」內蘊為方向,將民歌的繡球拋向世界,成功打造了體現開放國際視野的《風情東南亞》晚會品牌,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成為中國三大國際性音樂節之一。此外,南寧廣泛參與東協各地知名文化藝術節慶,中越青年大聯歡、南寧·新加坡粵劇文化節等活動先後在南寧舉辦。
目前,投資金額100億元的中國—東協博覽中心已落戶南寧,中國—東協青少年培訓基地、中國—東協婦女培訓中心、中國—東協法律培訓基地、中國—東協商務會展人才培訓中心、中國—東協藝術人才培訓中心、東協國家漢語人才培訓中心等先後在南寧成立。
漫步南寧街頭,各種「東協元素」隨處可見。融合東協傳統風格的地標建築拔地而起,各式東協特色菜餚、水果受到民眾青睞,在南寧求學、生活及工作的東協友人日益增多。每年的中秋月圓夜,數千名外國友人與南寧市民歡聚狂歡,其樂融融。
「中國—東協博覽會是一個寬領域的合作平臺,不僅是一個單純的經貿合作平臺,它還涵蓋中國—東協之間的友好交流,包括社會人文等領域。」中國—東協博覽會秘書處秘書長鄭軍健日前接受記者採訪表示。
馬來西亞吉隆坡劇藝研究會副會長張國雄近日參加2013中國—東協(南寧)戲劇周活動時表示,今年是中國-東協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十周年,也是中國-東協博覽會舉辦十周年。多年來,中國和東協開展了多層次、多渠道的文化交流合作,增進了彼此了解、尊重和欣賞,「藝術無國界,這一紐帶將拉近中國與東協之間的距離,拓展更廣闊的合作空間。」(財經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