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2020-12-06 中國經濟網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再創文化興盛輝煌,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孜孜探求、不懈奮鬥的重要方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清晰表達了新時代中華民族的文化雄心,就「十四五」時期「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了系統闡述,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由強調「建設文化強國」,到明確提出「建成文化強國」,一字之別,文化自信的充沛底氣、再創輝煌的從容自覺,盈注其間。我們要深刻理解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凝聚共識,紮實作為,積極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以當下的拼搏努力,為如期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展現中華文化嶄新氣象奠定堅實基礎。

  牢牢把握推動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主題

  強調經濟社會發展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是《建議》的鮮明特徵。之所以要將高質量發展置於「主題」的高度,在於它是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提出的客觀要求,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應變局開新局的必由之路。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推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文化為其提供積極的思想理念引領、過硬的人才素質支撐,提供新的資源要素、新的動力源;離不開融合度高、帶動性強、綠色低碳的文化產業為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體系提供強大助力。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本身的發展,也要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以更好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社會文明程度提升、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

  實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全面轉型升級,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同時,在國家有關重大發展戰略諸如區域發展、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旅遊產業發展等實施推進中,也要更加關注文化維度、激活文化元素、做足文化文章、用好文化力量,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與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協同並進。

  緊緊扣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個根本目的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黨的奮鬥目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一切方面的集中指向。《建議》全篇貫穿我們黨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明確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概括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步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快速增長,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越來越成為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衡量人民幸福感的重要尺度。這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創造了新空間。

  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文化發展更好地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有效保障人民文化權益,著力提升人民文化福祉;要求文化領域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優質精神食糧、文化產品供給,更好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要求堅持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為人民昭示更加美好前景,展現更加光明未來,溫潤心靈、啟迪心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更好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激發人民為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而奮鬥開拓的磅礴力量。

  自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靈魂和精髓。《建議》不僅提出「十四五」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的目標任務,也明確了「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的要求。

  在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進程中,要將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重要戰略任務,強化教育引導,注重實踐養成,完善制度保障,將其融匯貫通於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全過程,以之為文化的發展凝魂定向,為全民族的團結奮進凝聚共識。無論是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產業,都要堅持這一價值引領,堅持文以載道、弘道興文,繁榮有理想的文化事業、壯大有靈魂的文化產業。

  自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就要通過各類文化載體,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弘揚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鬥中形成的偉大精神,涵養價值共識,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廣大文化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任務,創作屬於這個時代、具有鮮明中國風格的優秀作品。各類文化企業要把握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係,堅持正確導向,反映中國人民審美追求,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維護社會公序良俗,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創作生產更多健康向上、品質優良的文化產品,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有效激活改革創新這個根本動力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勝。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鑄成於改革創新的生動進程之中。《建議》指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並提出到2035年我國要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通篇體現著改革創新的脈動。文化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建議》提出了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一系列戰略要求、關鍵舉措和重大項目,圓滿實現這些目標任務,無一不需要改革創新的氣魄和智慧。

  在文化領域推進改革創新,要堅持守正與創新的統一,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始終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無論改什麼、怎麼改,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堅持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特別是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發展趨勢,推進文化產業數位化戰略,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同文化產業深度融合,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堅持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有效破除制約文化領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廣泛調動各類文化創新主體的積極性,推動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充分湧流,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與此同時,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進一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這個根本保證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各項事業順利推進的根本保證。在《建議》中,「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居於「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各項原則之首,這同樣也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必須堅持的首要原則。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親自主持召開的所有涉及文化領域的重要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無一例外地特別強調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在文化領域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要求我們認真貫徹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有效落實。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貫徹到文化建設全過程各領域,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努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效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和文化安全。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重要職責,促進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當下的中國,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節點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於世界東方。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以文化之強盛,鑄強國之志,圓強國之夢,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我們新的文化使命,是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百年夙願的根本要求。「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奔騰向前的時代潮流,呼喚著曾經在思想文化領域長期飲譽風流的中華民族,更高地揚起創新創造、發展進步的文化風帆。(作者:沈壯海,系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江濤 )

相關焦點

  • 文化強國 對年輕人意味著什麼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編者按:「十四五」規劃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從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等方面,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文化強國,對年輕人意味著什麼?
  • 零極限引導「文化消費」 實現文化經濟和經濟文化
    在2013年11月7-10號召開的第八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上,記者在西城區文化成果展區找到了正在參展的「零極限健康靜心網」創始人、知名作家吳雲豔。    「『文化消費』市場的繁榮和發展,文化消費效益的逐漸增長,需要民眾對文化以及『文化消費』的認識不斷深化、不斷轉變。『文化消費』應該成為民眾的時尚生活。當越來越多的人把追逐服裝、化妝品、房子、車子等物質享受的時尚習慣轉移到『文化消費』的時候,社會的精神和諧程度就會大大增加,人們的幸福指數也會有很大的提升。」
  • 立足新起點,把握新要求,全力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更快更好地發展
    一、「十五」期間全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和2005年工作回顧(一)「十五」期間全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概況「十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文化工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打造文化揚州、建設文化大市為中心,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繁榮藝術創作、規範文化市場管理
  • 鄭雄偉:文化產業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形態
    同時,由於信息科技革命的影響,信息與電子技術滲透到文化產業領域,各國逐漸形成了一些新的技術含量較高的文化產業種類,如數字出版、移動終端媒體出版等。不同的國家的文化產業的分類非常的不同,這體現著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國家的不同的文化訴求,隨著文化產業自身及發展環境的變化,文化產業的內涵也將變化。
  • 2014.10:世界主要經濟體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及特點
    了解國際上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趨勢,借鑑有益經驗,對促進我國文化產業更快、更好地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因此,本文重點分析了當前世界主要經濟體的文化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以及一般規律和主要特點。一些國際組織和部分國家統計機構或文化機構,也只是根據已掌握資料估算世界文化產業的規模。
  • 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事業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這次推出的34部圖書包括《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若干重大問題研究》(首席專家陳先達)、《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研究》(首席專家楊叔子)、《全球經濟調整中的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調控體系研究》(首席專家黃達)等,內容涉及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
  • 「網紅打卡地」助力文旅發展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近日,人民日報人民文旅研究院聯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網際網路與新經濟專業委員會共同發布《全國文旅「網紅打卡地」TOP20價值推薦榜》,以「新景點、新旅遊、新賦能」為主題,通過大數據篩選、專家推介和網絡徵集三種方式對優質「網紅打卡地」進行甄選研究,西藏雅魯藏布大峽谷以總分76.35分高居第6位。
  •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建設文化強國
    ,並以專門一個部分闡釋「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今後文化發展謀篇布局、擘畫藍圖。「堅定文化自信,讓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增強了文化底蘊和價值底氣。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韓子勇說,《建議》明確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吹響了增強「四個自信」、凝聚人心力量、繼續向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昂首進發的衝鋒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
  • 完善「十四五」時期文化經濟政策促進文化要素市場化配置
    (一)文化經濟政策及其主要內容  「文化經濟政策」一詞於1991年首次出現在《文化部關於文化事業若干經濟政策意見的報告》中。作為黨和國家在一定時間內為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而制定的總的經濟政策在文化領域的具體體現,文化經濟政策屬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政策體系的範疇。
  • 文化品牌與文化創意就是文化旅遊產業的生命力
    這幾年各地實踐證明了文化的生產、傳播和消費與旅遊活動的互相聯動與互相融合,才能夠充分發掘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文化創意的提升,特別是能夠提升旅遊品位、豐富旅遊業態和增強產品吸引力,拓展旅遊發展的空間。可以說文旅融合是發展的趨勢。各地通過一些公共文化機構、對外文化交流等平臺的使用,促進了旅遊推廣和為遊客提供更加豐富的服務。各地實踐表明,旅遊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 傳統文化元素助力中國遊戲出海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原標題:國內開發團隊多部遊戲作品進入App Store和Google Play年度榜單 傳統文化元素助力中國遊戲出海  昨天,蘋果公司宣布,上海米哈遊網絡科技公司打造的《原神》成為App Store年度精選遊戲,這是中國的開發者首次獲此殊榮
  • 鄉風文明建設讓鄉村更美好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鄉村振興戰略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方面提出了總體要求,其中鄉風文明貫穿於鄉村振興的始終,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所在。
  • 老工業基地裡走出「798」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不久前,全國老舊廠房保護利用與城市文化發展聯盟年會在北京舉行,探討新時代老舊廠房保護利用和城市文化發展的新途徑、新方式。在這方面,被稱為「新中國電子工業搖籃」的酒仙橋工業基地無疑是成功典範。在計劃經濟時代閃耀著奪目光芒的老基地,經受住了生死存亡的考驗,在創新實踐中探索出一條發展之路,不僅再創輝煌,還在廢棄老廠房裡打造出「798」這塊文創產業的金字招牌。
  • 王競成詩歌研討會在京舉行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3日訊 3月31日,王競成詩歌研討會在京舉行。著名詩歌評論家吳思敬、著名詩人桑恆昌、文藝理論家、詩人章聞哲、詩歌評論家耿建華、評論家綠島、著名軍旅詩人陳燦等專家學者對王競成的詩集《掩淚入心》、《一隻奔跑的神獸》展開了對話與研討。
  •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繁榮文化事業】守正創新強文化——我市文化...
    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80後小夥子溫磊曾是一名軍人,也是一名文化產業從業者。  「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與我個人的創業想法不謀而合。加之,我看重烏海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景,因此,決定放手一搏。」談及創業的初衷,溫磊如是說。  溫磊從事的項目叫活性炭雕。
  • 文化和旅遊部發布《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將數字文化產業發展與長城、大運河、長徵、黃河國家文化公園,與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國家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等發展相銜接,以市場化方式促進產業集聚,實現溢出效應。《意見》指出,要完善政策環境。
  • 文化產業_中國經濟網
    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是中華民族賴以維繫的精神紐帶,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離...
  • 科影融合機構這樣當「紅娘」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美國各大政府機構都參與過好萊塢影視項目的前期策劃,進行過拍攝協助和把關引導。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聯邦調查局就成立了專門的辦公室來對接廣播影視設計團隊。最經典的例子則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他們直接參與和指導了多部電影,前幾年的科幻大片《火星救援》,簡直就是NASA火星計劃的預演片。
  • 《文化的重要作用》:文化如何影響經濟和政治發展?
    韓國人珍視節儉、投資、勤奮、教育、組織和紀律。加納人的價值觀則有所不同。簡而言之,文化在起作用。另一些學者在90年代初也得出同樣的結論。這反映出一個重大的事態發展,即社會科學界重新對文化大感興趣。早先,在40年代和50年代,曾有不少學者重視文化因素,從文化的角度理解各種社會,分析它們之間的差別,解釋它們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狀況。
  • 「經濟量子態」可能是全球復甦繁榮的彼岸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全球金融危機過去8年,世界經濟仍然復甦艱難前景不明。應對當前世界經濟復甦的挑戰,促進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需要徹底轉變科學技術支撐的經濟體系、產業體系和金融體系等,到達「量子糾纏」及其在世界經濟中的映射「經濟量子糾纏」的認識態、發展態、創新態、改革態、調整態和平衡態等,才能迎來全球經濟的徹底復甦和大繁榮即為「經濟量子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自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