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風文明建設讓鄉村更美好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2020-12-05 中國經濟網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鄉村振興戰略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方面提出了總體要求,其中鄉風文明貫穿於鄉村振興的始終,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所在。鄉風文明建設就是通過深入廣泛的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弘揚愛國愛鄉、遵紀守法、家庭和睦、鄰裡團結、勤儉自強、誠實守信的道德風尚,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學的社會風氣。在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大力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會讓鄉村變得更加美好。因此,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抓好鄉風文明建設推進鄉村振興是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明確鄉風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

  一是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近年來,農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同時在社會轉型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個別農民社會責任感、公德意識淡化,與家人感情淡漠,家庭觀念淡化,不養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則、不睦鄰裡的現象時有發生,家庭的穩定性不斷被削弱。為此,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的宣傳教育,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深入開展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在農村思想領域進行觀念更新,幫助農民理解、掌握黨的方針、政策,激發起他們振興鄉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一定要採取符合農村特點的方式宣傳和引導,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充分宣傳農村道德榜樣與典型,積極推進農村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推進誠信建設,強化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集體意識、規則意識、主人翁意識,讓廣大農民知道幸福是靠奮鬥得來的,讓思想道德建設為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動力。

  二是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公共文化是一種具體明顯價值導向的文化形態,包含著一定的倫理規範和價值訴求。公共文化服務除了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外,還存在農民群眾參加文化活動積極性不高,文化活動供需不匹配,活動文化層次較低等問題。為此,必須明確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服務對象是農民群眾;建設目標是滿足農民群眾迫切需要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讓廣大農民群眾能夠共享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具體路徑是統籌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布局、服務提供、隊伍建設和資金保障,推動公共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按照有標準、有網絡、有內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村民學堂、道德講堂、文化禮堂等陣地建設為重點,加強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並且不斷完善服務功能,提升管理水平。與此同時,還要開展積極健康群眾喜聞樂見的精神娛樂活動,推進公共文化巡展巡講巡演、送書下基層等流動服務,激活農村文化市場活力;加強基層文化資源整合,推進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實現縣級圖書館、鄉鎮文化站、農家書屋資源共享;加快發展農村體育事業,形成以農民群眾為核心、廣泛覆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三是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文化體現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軟實力,有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的重要作用,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十分重要。2017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就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出了明確的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因此,要切實保護好優秀農耕文化,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天時、地利、人和」等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採取活態保護的方式,推動農業文化遺產等的合理適度利用,運用「網際網路+」等技術手段,保護好文物古蹟、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築等,支持農村地區傳承發展優秀戲曲曲藝、少數民族文化、民間工藝等。

  四是開展移風易俗行動。不良的陋習舊俗,不僅腐蝕社會風氣,還會腐蝕文化根基。近年來,一些地方出現了婚喪陋習、大操大辦、厚葬薄養、孝道式微、人情攀比等不良風氣,影響了人際關係,分散了廣大農民和基層幹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精力,大家苦不堪言,為此,中央農辦、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農業農村部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  建設文明鄉風的指導意見》。為開展移風易俗行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體措施。俗話說:「移山易,移風難。」婚喪嫁娶等各地有各地的風俗,有些風俗已經傳承多年,根深蒂固不易變革,不是發一個文件就能實現移風易俗的目標。移風易俗既是一場持久戰,也是一場攻堅戰,要通過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農民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加強無神論的宣傳和教育,不斷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動;加強農村科普工作,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強化群眾自我教育管理,樹立勤儉節約的文明新風;加強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形成敬老愛老的良好風氣。

  合力推進鄉風文明邁上新臺階

  鄉風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把各種資源力量集聚起來,各方共同發揮作用推動各項工作落實,才能真正取得成效,鄉風文明才能邁上新臺階。

  一要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正確地教育群眾、發動群眾,引導更多群眾在思想道德建設和文明創建中當好主角,共建美好家園、共享美好生活。各地要抓緊組織威望高、責任心強、感召力強的村民成立「鄉風文明糾查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禁賭協會」等組織,在自我糾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基礎上,對陳規陋習進行嚴查、制止和規勸,營造「好事大家傳、壞事大家管、歪風大家糾」的濃厚氛圍。組織開展「五提倡五反對」活動,即:提倡艱苦奮鬥,反對奢侈浪費;提倡崇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提倡健康娛樂,反對酗酒賭博;提倡村鄰和睦,反對鄰裡糾紛;提倡孝老愛親,反對厚葬薄養,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積極倡導集體婚禮等多種移風易俗形式。

  二要發揮黨員的帶頭作用。基層黨員幹部對鄉風文明起著「標杆」示範帶頭作用。黨員幹部應自覺遵守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嚴守紀律規矩,要做移風易俗的倡導者、文明鄉風的推動者、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要發揮黨員幹部在樹立新風、志願服務中的示範作用,把思想、道德、觀念等教育內容融入搞活動、做實事等載體之中,使鄉風文明具體化、實在化。黨員幹部要發揮好表率作用,帶頭做出公開承諾,籤訂文明節儉操辦婚喪喜慶事宜承諾書;帶頭監督制止歪風邪氣,積極倡導婚事新辦、喜事省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神事杜絕辦等新風,自覺接受群眾評判和社會監督。對突出問題要敢抓敢管,敢於說服、敢於勸阻、敢於叫停,敢於同陳規陋習做鬥爭。對違反規定的黨員幹部要嚴格依法依規懲處,對違反規定的群眾要嚴格批評教育。引導群眾自覺抵制不正之風,逐漸培養群眾做移風易俗的推動者、實踐者,讓「移風易俗」這股新風吹進千家萬戶。

  三要發揮典型的示範作用。發揮文明示範鄉鎮、示範村的示範作用,遵循全面推進、重點打造的原則,以點帶面,從線到片,整體提高文明水平。圍繞愛國守法、遵德守禮、平等和諧、敬業誠信、家風淳樸、綠色節儉、熱心公益等內容,按照中央統一部署開展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創建推選活動,積極參與中央和地方組織開展的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移風易俗先進典型、道德模範、身邊好人、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醫生、村官、家庭等選樹活動,用身邊的榜樣來教育人、感染人。充分發揮道德正向激勵和反向約束作用的實踐模式,通過對孝敬父母、誠實守信、勤勞致富等正面事例進行宣傳表揚,對破壞鋪張浪費、超標準大操大辦、不孝敬父母、不務正業、好吃懶做等不文明行為及時進行曝光。通過正向激勵和反向約束,實現正確引導,扭轉不良傾向。要正確運用民間輿論的力量對大操大辦、比闊鬥富、封建迷信等典型事件和案例進行曝光,促進農村形成崇德向善之風、勤儉節約之風、勤勞致富之風、文明健康之風。

  四要發揮考核的導向作用。村莊都要制定完善簡單易行的村規民約,採取「接地氣、聚人心」措施,把誠實守信、尊老愛幼、團結互助、移風易俗等內容約法三章,建立起獎懲機制、監督機制,全力推動基層社會公序良俗建設。與此同時,要建立鄉風文明考核指標體系,結合各地實際,分別從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推動核心價值觀進村入戶、建設宣傳教育基地、完善鄉村文化陣地、強化農村科普宣傳教育、深化農村志願服務、推進家風家訓建設、加快誠信體系建設、深化文明村鎮創建、強化典型示範引領、深化文明家庭創建、深化美麗庭院創建、傳承鄉村優秀文化、推動鄉村移風易俗等方面,進行考核,並將考核結果列入文明村鎮創建、文明社區等創建重要內容,加強督促檢查,推動工作更好地落實。將移風易俗納入一線考察幹部範圍,建立黨員幹部掛鈎聯繫移風易俗重點村制,推動移風易俗常態化。通過建章立制,把移風易俗工作中的有效做法經驗固化下來、堅持下去。

  鄉風文明關係到鄉村振興的成色和質量,關係到廣大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把鄉村振興與鄉風文明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互相促進,才會不斷深化鄉村振興的內涵,增強鄉村振興動力,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才能如期實現。

  本文作者:龍文軍(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賈廷燦(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王佳星(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

相關焦點

  •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同時,在國家有關重大發展戰略諸如區域發展、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旅遊產業發展等實施推進中,也要更加關注文化維度、激活文化元素、做足文化文章、用好文化力量,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與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協同並進。
  • 涪陵:文明鄉風徐徐來 靚麗鄉村美如畫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之「魂」,是提升鄉村治理能力、促進農村和諧發展的重要條件。5日,筆者了解到,重慶市涪陵區義和鎮以開展促進鄉風文明為切入點,不斷修煉鄉村治理效率和移風易俗成效「內功」,著力解決移風易俗不「易」等問題,為有效遏制農村陳規陋習、培育良好的生活習慣、美化人居環境、涵養文明鄉風注入活力,吹響文明號角,繪就義和鎮新畫卷。
  • 美麗鄉村 | 文明鄉風「繪」出最美吳樹灣
    美麗鄉村 | 文明鄉風「繪」出最美吳樹灣 2019-12-16 18: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奮力描繪鄉村振興美好藍圖
    三角城村「第一書記」曹守林說:「接下來,三角城村將把全鄉優質馬鈴薯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並在建成的粉條加工廠基礎上,讓村級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貧困群眾收入穩步提高,促進當地資源優勢儘快轉化為經濟優勢,確保對地區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
  • 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 鄉村振興出現新契機
    而在現在和未來,將發生顛覆性變化,發展的趨勢將是:大城市和經濟核心區以智能服務(科技研發設計等)、數據信息、數字經濟與公共品生產為主;中小城市以工業物理化學經濟、勞動服務經濟為主;鄉村以生物經濟和生態經濟為主,形成新的三者交換關係。這不僅為各種勞動力要素提供了更廣泛的就業空間,而且形成了更細化、更精巧的專業分工關係,城鄉和區域交換關係的內容更多樣、發展空間也更大。
  • 雙峰杏子鋪鎮:鄉風文明暖人心
    紅網時刻通訊員 周偉華 李琴章 婁底報導文明之風徐徐來,溫暖祥和奏華章。近年來,雙峰縣杏子鋪鎮積極推行「以孝德治村」模式,以孝德文化、鄉風文明助力鄉村振興,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形成人人孝敬、社會和諧的良好氛圍,鄉風文明在杏子鋪鎮大地上生根發芽,農村有了新風貌,農民有了新面貌, 一幅溫馨感人的美麗畫卷展現在人們面前。
  • 福建南平實施品牌建設工程紀實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同時,南平市借智借力,高位謀劃,邀請國家有關部委和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廈門大學、南開大學等部門機構領導專家開展專題調研、「會診開方」,精心編制《「武夷品牌」發展戰略規劃》《優質農產品品牌發展規劃》,繪製了武夷品牌建設線路圖、施工圖,明確按照「統一公用品牌、統一質量標準、統一產品檢測、統一宣傳運營」要求,構建政府「背書」、市場化運作、高質量品質管控的總體框架體系
  • 「網紅打卡地」助力文旅發展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近日,人民日報人民文旅研究院聯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網際網路與新經濟專業委員會共同發布《全國文旅「網紅打卡地」TOP20價值推薦榜》,以「新景點、新旅遊、新賦能」為主題,通過大數據篩選、專家推介和網絡徵集三種方式對優質「網紅打卡地」進行甄選研究,西藏雅魯藏布大峽谷以總分76.35分高居第6位。
  • 文化強國 對年輕人意味著什麼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編者按:「十四五」規劃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從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等方面,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文化強國,對年輕人意味著什麼?
  • 美麗鄉村入畫來_旅遊_中國西藏網
    多年來,村裡建設得越來越好,大家集體意識越來越強,都在為村莊美化作貢獻。」居委會主任扎桑談起村裡的變化,感慨頗多。  如今,放眼雅礱大地,無論是漫步雅礱河畔,青山綠水之間,還是走進鄉間村落,穿行在新居古村之中,都能讓人感受到鄉村的環境整潔,村莊美麗,鄉風文明……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農牧民群眾的希冀正逐步在人居環境整治的浪潮中變為現實。
  • 都市裡的田園牧歌——新時代經濟發達地區鄉村振興「餘杭樣板」
    在全國數字經濟版圖上,餘杭無疑是耀眼的一極,無數個面向未來的「雙創」夢想,每一天都在演變為現實,區域經濟穩居浙江縣(區、市)之冠。良渚古城躋身世界文化遺產又增加了餘杭歷史文化的厚重度。新時代的餘杭在歷史文明與現代科技的交融中,愈發展現出「領頭羊」的風姿。
  • 山水織錦繡 瀟湘譜華章——湖南生態文明建設綜述
    華聲在線11月18日訊(記者 盧小偉)11月11日至14日,一場名為「美麗中國 瀟湘華章」的網絡媒體生態文明行,走讀長沙、常德兩市。 活動期間,由中央及地方重點新聞網站記者組成的媒體團,在長沙縣高橋鎮、瀏陽市官渡鎮、桃源沅水國家溼地公園、穿紫河、柳葉湖等地,領略山水澄明、綠意滿眼的錦繡瀟湘,探尋美麗中國建設的湖南方案。 一方好山水,滿眼皆覆綠。
  • 資料:澳大利亞概況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2013年9月7日,託尼·阿博特領導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在澳聯邦大選勝出執政。現任領袖馬爾科姆·特恩布爾。  (2)國家黨(National Party):成立於1918年,原稱鄉村黨,後稱國家鄉村黨,1982年改用現名。其勢力範圍主要在農村地區,代表農場主利益,1996年至2007年與自由黨聯合執政,2013年與自由黨再度聯合執政。領袖沃倫·特拉斯。
  • 越南經濟呈現 J型復甦態勢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可以說越南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成為世界上實現經濟正增長並保持相對較快增速的國家之一。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越南高度重視,及時採取有效防控措施,最大程度限制與各國人員交流。同時,動用整個社會體系,部門與地方聯動,及時採取全方位防控措施。通過早發現、早隔離,及時追蹤病人軌跡、加強檢測、擴大隔離範圍等諸多手段,取得了較好的防控效果。
  • 名詞解釋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中國經濟網信息免責聲明:
  • 張琦:綠色減貧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王東海攝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劉芳奇)「綠色減貧是可持續最強的脫貧手段,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3月30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在「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智庫論壇」上表示。張琦指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既表明農村工作一直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對未來較長時期的農村工作指明了具體的方向,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脫貧攻堅是黨和國家對人民的鄭重承諾,更是當前農村工作的重點。在未來一個時期,尤其是未來三年,扶貧脫貧與鄉村振興必然相互交織、交匯並存。
  • 市林業局:讓綠色引領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全市農村發展提供了重大戰略機遇和難得契機。建設生態宜居的現代農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以生態宜居凸顯鄉村的「韻」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要建設美麗中國,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如果農村的生態環境搞不好,「美麗中國」便無從談起。
  • 易會滿: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個五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對於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一)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是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迫切要求。
  • 建設生態宜居美麗家園 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作為廣州農業農村大區和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陣地,從化區圍繞建設「美麗家園」這一目標,在全區建設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美麗宜居鄉村。   目前,從化區在全面鞏固221條「乾淨整潔村」創建成果的基礎上,基本實現創建157條「美麗宜居村」和34條「特色精品村」。
  • 「創文進行時」雲南景洪市曼搭村民小組:爭做鄉風文明建設「領頭雁」
    曼搭村民小組在創建全國文明村過程中,創新實施「1+1+5」治理模式,通過抓黨建促發展、抓平安建設促和諧、抓五治(治髒、治亂、治違、德治、自治)促進步,聯動推進文明創建,探索出了一條特色美麗文明村居路。曼搭村民小組村貌  同時,當地還積極倡導崇德向善之風,營造和諧鄉風文明。制定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規民約》和《評選文明農戶、「最美宜居家庭」、「五好家庭」標準》,引導廣大村民爭做「四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