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林業局:讓綠色引領鄉村振興

2021-01-10 永州市人民政府

永州日報訊(市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 宋振平)永州是全省四大重點林區之一,南嶺山脈國家公益林生態重點保護區域,全國南方用材林生產戰略基地。全市11個縣區有10個縣區為省重點林區縣,林地總面積2328.84萬畝,佔國土總面積的69.76%,林農105萬人,佔總人口的六分之一,林區、林農已成為整個鄉村的「大頭」。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全市農村發展提供了重大戰略機遇和難得契機。建設生態宜居的現代農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

以生態宜居凸顯鄉村的「韻」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要建設美麗中國,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如果農村的生態環境搞不好,「美麗中國」便無從談起。

增強森林「呼吸」功能,打造「綠色之肺」。以綠色化為總方向,重點做好「森林」加減法,提升自然生態系統承載力。「加」即增加綠量。一方面,多種樹,種好樹,大力「增綠」。 重點開展「宅邊、水邊、路邊、村邊、城邊」五邊造林,結合秀美村莊建設、「千萬」珍稀樹種進農家活動和重點工程造林,使鄉村景觀向彩色化、珍貴化、經濟化、鄉土化綜合轉變,打造環境優美、和諧安全、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另一方面,封好山,管好林,大力「護綠」。「種」的空間越來越少,質量也不高,「封」更是提高森林質量的一種好方法,通過封山育林形成的林分植被種類增多,生物多樣性增加,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強,林分質量提高,森林景觀提升。將全市天然林納入天保工程中來,2017年保護面積達126.9萬畝。全面保護公益林,對全市910萬畝各級生態公益林全部進行了管護。「減」即減少對森林資源的破壞。一是減砍。2015年以來,啟動禁伐減伐三年行動計劃,年減少森林砍伐指標20%以上,進一步改善了森林結構,提高森林質量;二是減燒。通過建立市級航空護林站,採取科學防範措施,進一步減少了森林火災發生率、受害面積。近幾年來,森林火災發發生率、受害率一直控制在5.64次/10萬公頃和0.23‰以內,分別比省定指標少71.8%、74.4%以上。三是減蟲。通過防入侵、堵源頭、強治理等措施,防止外來有害生物的入侵和傳播,減少本地森林病蟲害大面積發生,避免樹木成片死亡。近年來,全市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均在0.5‰,遠低於省控指標的4‰。四是減捕。通過加強自然保護地的保護,科學劃定保護點、保護小區、溼地公園、自然保護區,減少對野生動物的捕殺,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目前全市擁有9個國家森林公園、6個省級森林公園、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和8個國家級溼地試點公園,國家級保護區、溼地公園、森林公園數量高居全省第一。2017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5.16%,森林蓄積量達到6452.11萬立方米,分別比2013年增長4%、1644.6萬立方米。

提升溼地「解毒」能力,打造「綠色之腎」。 溼地又稱「地球之腎」,是自然淨化的重要平臺。全市溼地保護面積3.4萬公頃,溼地保護率為74.9%。為發揮溼地資源優勢,提升自然恢復能力,根據省委湘江保護和治理「一號重點工程」工作要求,制訂出臺全市《退耕還林還溼三年行動計劃》,計劃三年在全市瀟湘主幹支流完成退耕還林還溼試點25個、面積7500畝。去年3月啟動了祁陽縣茅竹鎮三家村退耕還林還溼試點,建設面積615畝,當年11月竣工驗收。如今的祁陽縣茅竹鎮三家村試點區,岸上,一排排黃金柳、觀賞竹、樂山含笑等綠化大苗綠意濃濃;近岸淺水區,一叢叢再力花、花葉蘆竹、千屈菜健壯生長;深水區,一簇簇香蒲、狐尾藻、睡蓮生機盎然。吸引了大量遊客來此觀賞,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明顯。今年3月,參照其經驗,永州市湘江、瀟水兩岸8個縣區紛紛效仿,每個縣區各啟動一個退耕還林還溼試點,總面積五千餘畝。同時,協同推進湘江、瀟水及其一級支流國家和省級溼地公園建設,近5年來,全市新增7個國家溼地公園、3個省級溼地公園、90處各級溼地保護小區,形成了以溼地公園和溼地保護區為主體的溼地保護體系,不僅留住了一河清波,而且實現了綠色發展。目前,全市主要水域95%以上的斷面達到國家地表水一、二類標準,整體環境質量位居全國地級市前列。

恢復綠地「排毒」功能,打造「綠色之肝」。綠地可以過濾、淨化土壤有毒有害物質,因此,又稱「地球之肝」。主要是石漠化治理和廢棄礦山修復,石漠化地區冬冷夏熱,植物稀少、土壤貧瘠,通過治理,可以保持水土、培肥地力、改善農村生態。近年來,通過人工種草和草地改良等草食畜牧業發展工程、坡改梯和灌溉渠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工程的科學方法,以及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等林草植被恢復措施,對全市巖溶地區石漠化地區進行綜合治理及合理利用,取得了明顯成效。根據省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2017年底,全市石漠化面積17.38萬公頃,比2011年減少3.29萬公頃,減幅15.9%,全市土地石漠化趨勢已基本遏制,林草植被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復,逐步向良性方向發展。隨著石漠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目前正積極籌備國家級石漠公園建設。廢棄礦山地土壤酸鹼性高、物理結構改變、大量的重金屬沉積,且排水不良,補植復綠工作任務艱巨。為推進 「環境治理」 戰役,改善礦區、棄土場環境,搞好補植復綠工作,讓廢棄礦山披上綠新裝,我市林業部門以植樹活動為契機,全面籌措落實綠化資金,有序推進礦山生態治理和植被恢復工作。僅今年來,全市就完成礦山復綠人工造林0.64萬畝,在廢棄礦山原址封山育林0.76萬畝,建成11處供群眾遊玩的小公園。

如今的永州,廢棄礦山變成了「公園」,溼地變成了「公園」,石漠地區也變成了「公園」,處處賞心悅目,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老百姓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以綠色產業夯實鄉村的「根」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生態環境的改善帶來了嶄新動能,生態優勢逐漸轉變為經濟優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逐漸變為現實。

華麗轉身,生態旅遊打頭陣。今天的永州越來越多的人嚮往田園風光,周末美麗鄉村遊已是常態。鄉村生態環境的改善,滿足了人們對於鄉村生態旅遊的需要,優美環境換來了高收入。永州市森林資源豐富,目前,全市擁有森林休閒基地95個,森林旅遊地面積537.63萬畝,可遊覽面積429.16萬畝,輻射旅遊面積1344.87萬畝。有從業人員2865人、導遊226人。2017年,95個森林休閒基地共接待遊客429.43萬人次,提供就業崗位1.68萬個,收入6.8億元。永州已經實現從「砍樹」到「看樹」,從「賣山頭」到「賣生態」,從「賣木材」到「賣景觀」的轉變,林區「原始」的生態價值被人們重新認識。

厚積薄發,林業產業促增收。相關研究表明,森林休閒產業每收入1元,將帶動相關產值4.3元。按去年底20億元收入算,全市森林休閒產業帶動相關產值近百億元,為社會創造了近10萬個就業機會,有力地帶動了周邊餐飲、花卉苗木和旅遊產品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特別是林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荒山野嶺變成了聚寶盆。廣大林區依據自身特色,發展出油茶、毛竹、家具等各類富民產業。以金浩茶油、林之神茶油和永大九嶷為代表的油茶產業,以新田家具工業園和零陵紅木家具為代表的家具產業,以湖南雲生竹木有限公司、湖南舜皇峰竹木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竹產業3個百億產業集群初具雛形。全市有85.6萬人從中受益,年收入增加4000元以上。以大自然木業為龍頭的竹木產業,每年需要木材加工原料200萬立方米、楠竹1000萬根,帶動江華、雙牌等縣建設工業原料林基地115萬畝;以金浩、銀光為龍頭的油茶產業,年加工能力26萬噸,帶動300萬畝油茶基地。寧遠縣九嶷山景區通過「景區帶村」的旅遊扶貧模式,帶動周邊群眾發展農家樂、民宿、休閒農莊84家,8600餘名貧困人口吃上了「旅遊飯」。全市花卉苗木基地面積由2011年的2.58萬畝發展到2016年的24萬畝,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紅豆杉、楠木育苗在全國苗木市場具有一定話語權。

全民創業,林下經濟見實效。依託林區良好的生態環境,林區居民進行林下養殖也有天然的優勢,以永州異蛇、祁陽珍貴藥材、雙牌生薑和養殖、藍山特種養殖等林下經濟初具規模。通過有針對性地重點扶持上規模、有特色的林下特色種養業基地,全市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迅速,來勢強勁。去年上報了零陵區1000畝羅漢果種植擴建項目、祁陽1500畝林下種養綜合開發項目、道縣2000畝紅心獼猴桃基地建設等14個有規模、有特色、有產值項目到省廳,省廳下達我市林下經濟項目7個。在這些項目的帶動下,全市林下經濟繼續得到蓬勃發展,每年都有數個基地獲得省級示範基地稱號,林下經濟種養殖面積、產值穩步增長。2017年全市林下經濟總產值達到6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5%以上,從事林下經濟的農戶達16萬人。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指引下,永州趟出一條鄉村百姓生活富裕的新路子。

以鄉風文明留住鄉村的「魂」

隨著鄉村生活環境的改善,村民生活越來越富裕, 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文明的生活氛圍越來越重要。鄉村是中國的根,讓農村人居環境留得住青山,記得住鄉愁,關係到廣大農民的切身福祉、農村社會的文明和諧。

以林業文化承載鄉風文明。各地結合實際,傳承和豐富鄉村生態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營造環境優美、生態良好、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鄉村景觀,努力保持鄉村原始風貌,真正留住鄉情、記住鄉愁。初步形成了陽明山「和」文化、舜皇山蝴蝶文化、千家峒「瑤文化」、金洞「楠木文化」、零陵異蛇文化的林業文化格局,永州市森林植物園將各縣區最有底蘊的文化在園區展示出來,建成了獨具魅力的永州市森林植物園林業博覽園。通過加強營銷、舉辦活動等方式,充分挖掘山水文化、森林文化、溼地文化、茶文化、花文化、竹文化、古樹文化等生態文化產品,以文化為載體的森林生態休閒、森林康養產業,來勢看好。

以典型精神引領鄉風文明。「遠看像要飯的,近看像燒炭的,再走近一看,原來是林工站的」,就是永州地區對於基層林業工作人員的評價。提起林業,人們往往會把艱苦和大山聯繫在一起,但越是條件艱苦,越能磨礪人的意志。吃苦耐勞、無私奉獻、意志堅定、毫無怨言已成為林業人的代言詞。相當多的林業人子女子承父業,一代接著一代幹,默默奉獻,為林業事業作貢獻。全國林業英雄餘錦柱、道縣白馬渡村民吳榮三一家四代志願護鳥等先進典型事跡剛被媒體報導出來時,就在全國引發熱議,鼓舞人心,他們的精神被廣為宣傳學習。永州市林業系統幹部職工近1.6萬餘人,涉及到所有鄉鎮、林區等基層單位,通過加強林業系統幹部職工教育,發揮林區幹部示範引領作用,可以輻射帶動一大部分鄉村村民學先進、趕先進,爭當示範表率。

以古樹名木提升鄉風文明。古樹名木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孕育了絕美的生態奇觀,擁有極高的景觀價值,是鄉村生態環境的重要標誌物,是短期內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但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蔓延起了「大樹進城」之風,「大樹進城」既破壞當地景觀,又造成水土流失,還容易導致古樹名木死亡。近年來,永州市林業局通過開展規範樹木移植管理和嚴禁移植天然大樹進城督查工作,「天然大樹進城」之風得到了有效遏制。同時,通過古樹名木普查,對全市近3萬株古樹名木全部進行了建檔掛牌保護,為每株古樹名木量身定製了「身份證」,明確了責任人,加強古樹名木救治,保護成效進一步凸顯。

「茂林修竹映村郭,飛禽走獸相對鳴」,如今的永州鄉村,青山綠,田園秀,生態美,百姓富,森林對於這座文明古城而言,有著重要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具有不可替代性,林業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也日益凸顯。

相關焦點

  • 黃色、紫色、綠色,到底哪一種花菜好吃?長三角鄉村振興科技成果...
    煮好的一鍋鍋米飯,正在翻炒的蟹味菇,爭相散發出誘人的食物香氣;與此同時,不同顏色的花菜、不同口感的玉米、琳琅滿目的深加工產品等,也已擺好等待人們的品嘗……11月11日,在位于楓涇鎮的長三角路演中心,滬蘇浙皖三省一市農科院聯合舉行長三角農業科技一體化發展研討會暨鄉村振興科技成果路演活動,現場除了舉行長三角農業新品種品鑑會,還成立了長三角鄉村振興研究院理事會
  • 瀚海鄉村,借振興的潮汛百舸爭流
    「一優兩高」新發展理念為海西鄉村高質量發展指明了路徑。    海西州都蘭縣香日德鎮的柴興村,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村。以前全村的90多戶人家380多名村民,守著僅有的86公頃土地維持溫飽,增收,成為村民難以逾越的一道坎。    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政府牽手農戶從「地裡該種啥?」這一樸素的變革開始,從「種口糧」掉轉方向種植經濟作物藜麥。
  • 張琦:綠色減貧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王東海攝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劉芳奇)「綠色減貧是可持續最強的脫貧手段,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3月30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在「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智庫論壇」上表示。有必要將脫貧攻堅融入到鄉村振興,立足「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提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速度和效果。脫貧攻堅應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張琦表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是貧困地區農村發展的兩個階段。
  • 讓青春在「鄉村振興」中閃光 ——記晉中市青年農民聯合會會長...
    黃河新聞網晉中訊(王永生)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只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在生產上有能力、在經營上有辦法、在精神上有追求,成為真正的新型職業農民,鄉村振興才會更加生機勃勃。從穿梭於高樓大廈間的「海歸小資」,到奔波在田間地頭的「核桃社長」,再到發起成立國內第一個「青年農民聯合會」,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奮鬥姿態,在綠色的田野上書寫出了鄉村振興的青春答卷。
  • 2020年廣西省百色市發展林業助力鄉村振興經驗分析
    (三)富民產業茁壯成長,林農經營收入大幅度增加百色市始終把發展綠色富民林業產業作為抓好「三農」工作、增加農民收入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大舉措,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增加優質木材、林產品有效供給為核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培育富民產業,努力打造產業集群,促進了自然資源的有效轉化與利用,帶動了農民林業收入快速增加,加快貧困戶脫貧,助推全市鄉村振興戰略。
  • 用心留住人才振興鄉村
    鄉村振興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而我們要開展好鄉村振興工作就必須重視人才,用心把人才留在鄉村一線,我們才能激發出他們無窮智慧,凝結他們無窮力量,最終,我們才能如期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樣的美好願景。  營造良好氛圍,健全人才激勵機制。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 《山東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草案)》公開徵求意見
    第四條 促進鄉村振興應當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機制,深化農村改革,尊重農民主體地位,科學配置資源,鼓勵創新創造,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第五條 促進鄉村振興應當建立健全省負總責、設區的市統籌、縣(市、區)鄉抓落實的工作機制。
  • 花都綠色金融賦能鄉村振興,「活水」引入特色小鎮
    11月25日,花都區綠色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產融對接會在赤坭鎮瑞嶺村召開。本次會議旨在破解「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推動綠色金融機構積極加強與赤坭鎮重點產業園區、重點涉農企業對接,建立綠色企業和項目信息庫,收集整理綠色企業金融服務需求,建立綠色金融機構和綠色產業項目的直接溝通渠道。
  • 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要這麼做
    二、重點任務發揮高校優勢,通過科技創新引領,全面服務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實施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七大行動。發揮高校學科綜合優勢,促進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製造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與農業發展的交叉融合,帶動農業向綠色、智能發展的技術變革。支持高校以信息化主導的智能農業,生物技術引領的農業生物製造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發展技術為導向,加強交叉融合的創新布局,探索新模式,引領新方向。 ——加強鄉村振興的戰略研究。
  • 鄧凌月:傳承紅色文化 推動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論述的一脈相承。「全面」二字內涵豐富,既體現了鄉村振興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又指向下一階段將往擴面提質方向發力。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
  • 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八個關鍵性問題 ​
    三、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落實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近年來我國鄉村綠色發展有了新進展。
  • 廈門:彩紅楊百畝苗木產業園 描繪鄉村振興新圖景
    我們村去年引進彩紅楊苗木種植基地,今年繼續擴大種植面積,三年之內把褒美村打造成適合觀光旅遊的彩紅楊網紅村、帶動整村村民致富,推動鄉村振興。」葉主任知道記者了解彩紅楊基地情況後,就很興奮地打開了話匣子。彩紅楊可在市政公園、景區、公路、河道、湖泊、水庫、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國儲林、林相改造上廣泛使用。此次彩紅楊的引進,雙方採用「公司+合作社」模式合作共建煲美園藝場,由合作社出土地、負責管理、養護;中環達出種苗,負責技術、市場銷售,通過資金下村、人才下村、技術下村,市場下村,發展彩色苗木新興產業為地方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 鄉村振興專場...
    「逐水草而居」的五千年農耕文明,形成了中國星星點點的小村屯、小村落,在國家現代化的新徵程中,振興鄉村,成為了當前的一個迫切任務。鄉村,是一個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鄉村振興,這短短4個字,濃縮著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杭州的鄉村,要如何振興?昨天下午,新一輪城市總規系列論壇·鄉村振興專場,在富陽東梓關舉行。
  • 圍繞五個主題 助力鄉村振興
    自湖北省江陵縣委縣縣政府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戰略以來,湖北省江陵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緊扣「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認真履行部門職能,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在鄉村振興事業中的重要作用。打造綠色家園實施鄉村綠化美化近年來,江陵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結合創建省級森林城市、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大力開展村莊綠化美化。
  •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
    新華社消息,今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到2020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各地區各部門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得以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  到2022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
  • 煙臺開發區海洋發展局奏響「三部曲」 引領鄉村振興戰略快速推進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世羚 通訊員 趙韜 張秀玲 煙臺報導  煙臺開發區海洋發展局黨委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著力激發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奏響「支農、護農、助農」三部曲,引領鄉村振興戰略有序實施
  • 都市裡的田園牧歌——新時代經濟發達地區鄉村振興「餘杭樣板」
    作為新時代「三農」思想在浙江的實踐地、鄉村振興先行地和現代農業樣板地,餘杭,如何破解鄉村振興命題?2019年全區鄉村旅遊接待人數累計突破2500萬人次,旅遊經營收入突破18億元。  全力打造  高品質綠色田園  餘杭「四山一水五分田」。走進餘杭,四嶺名茶園、良渚麟海果蔬園、恆澤漁業園……一個個農業特色產業園區令人應接不暇。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
  • 博望區百峰村:以黨建為抓手 促進鄉村振興
    近年來,博望區丹陽鎮百峰村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成功創建了「多彩百峰」黨建品牌,並依託村內優秀農業企業成立特色專業合作社,利用村淘電子商務平臺,擴大農產品銷售範圍,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在做好民生工程、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的同時,百峰村還加大社會治理力度,積極開展移風易俗工作,引領社會風尚,先後榮獲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先進集體、文明村鎮創建先進村等榮譽稱號。百峰村櫻花盛開,花香襲人。記者王文生攝 緊抓農村產業發展,帶領村民共致富。
  • 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推進會發言摘登
    本期選編在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大會上8個市、縣、鄉的生動實踐和經驗探索,以供學習借鑑。大力推進移風易俗 鑄就鄉村振興之魂中共慶陽市委員會 慶陽市人民政府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今年五四青年節,市上舉辦了「五四精神革故鼎新、移風易俗青年先行」集體婚禮,表彰獎勵了一批抵制高價彩禮移風易俗「好青年」,市委、市政府領導出席活動並致辭證婚。慶城、寧縣、正寧等地採取補貼獎勵的形式,先後為308對低彩禮和零彩禮新婚青年舉辦集體婚禮12場次,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和引領效果。
  • 禹城鄉村振興示範民族村創建成功破題
    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桂莊村黨支部書記楊文杰說道,是禹城市委統戰部創新實施的「紅綠藍」民族鄉村振興發展模式給村子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建賦能紅色引擎。禹城市委統戰部以基層黨建引領民族鄉村振興,協同鎮街黨委引領各民族村基層黨組織增強發展經濟和服務群眾能力,推行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壯大集體經濟,激發黨建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