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日報訊(市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 宋振平)永州是全省四大重點林區之一,南嶺山脈國家公益林生態重點保護區域,全國南方用材林生產戰略基地。全市11個縣區有10個縣區為省重點林區縣,林地總面積2328.84萬畝,佔國土總面積的69.76%,林農105萬人,佔總人口的六分之一,林區、林農已成為整個鄉村的「大頭」。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全市農村發展提供了重大戰略機遇和難得契機。建設生態宜居的現代農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
以生態宜居凸顯鄉村的「韻」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要建設美麗中國,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如果農村的生態環境搞不好,「美麗中國」便無從談起。
增強森林「呼吸」功能,打造「綠色之肺」。以綠色化為總方向,重點做好「森林」加減法,提升自然生態系統承載力。「加」即增加綠量。一方面,多種樹,種好樹,大力「增綠」。 重點開展「宅邊、水邊、路邊、村邊、城邊」五邊造林,結合秀美村莊建設、「千萬」珍稀樹種進農家活動和重點工程造林,使鄉村景觀向彩色化、珍貴化、經濟化、鄉土化綜合轉變,打造環境優美、和諧安全、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另一方面,封好山,管好林,大力「護綠」。「種」的空間越來越少,質量也不高,「封」更是提高森林質量的一種好方法,通過封山育林形成的林分植被種類增多,生物多樣性增加,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強,林分質量提高,森林景觀提升。將全市天然林納入天保工程中來,2017年保護面積達126.9萬畝。全面保護公益林,對全市910萬畝各級生態公益林全部進行了管護。「減」即減少對森林資源的破壞。一是減砍。2015年以來,啟動禁伐減伐三年行動計劃,年減少森林砍伐指標20%以上,進一步改善了森林結構,提高森林質量;二是減燒。通過建立市級航空護林站,採取科學防範措施,進一步減少了森林火災發生率、受害面積。近幾年來,森林火災發發生率、受害率一直控制在5.64次/10萬公頃和0.23‰以內,分別比省定指標少71.8%、74.4%以上。三是減蟲。通過防入侵、堵源頭、強治理等措施,防止外來有害生物的入侵和傳播,減少本地森林病蟲害大面積發生,避免樹木成片死亡。近年來,全市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均在0.5‰,遠低於省控指標的4‰。四是減捕。通過加強自然保護地的保護,科學劃定保護點、保護小區、溼地公園、自然保護區,減少對野生動物的捕殺,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目前全市擁有9個國家森林公園、6個省級森林公園、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和8個國家級溼地試點公園,國家級保護區、溼地公園、森林公園數量高居全省第一。2017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5.16%,森林蓄積量達到6452.11萬立方米,分別比2013年增長4%、1644.6萬立方米。
提升溼地「解毒」能力,打造「綠色之腎」。 溼地又稱「地球之腎」,是自然淨化的重要平臺。全市溼地保護面積3.4萬公頃,溼地保護率為74.9%。為發揮溼地資源優勢,提升自然恢復能力,根據省委湘江保護和治理「一號重點工程」工作要求,制訂出臺全市《退耕還林還溼三年行動計劃》,計劃三年在全市瀟湘主幹支流完成退耕還林還溼試點25個、面積7500畝。去年3月啟動了祁陽縣茅竹鎮三家村退耕還林還溼試點,建設面積615畝,當年11月竣工驗收。如今的祁陽縣茅竹鎮三家村試點區,岸上,一排排黃金柳、觀賞竹、樂山含笑等綠化大苗綠意濃濃;近岸淺水區,一叢叢再力花、花葉蘆竹、千屈菜健壯生長;深水區,一簇簇香蒲、狐尾藻、睡蓮生機盎然。吸引了大量遊客來此觀賞,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明顯。今年3月,參照其經驗,永州市湘江、瀟水兩岸8個縣區紛紛效仿,每個縣區各啟動一個退耕還林還溼試點,總面積五千餘畝。同時,協同推進湘江、瀟水及其一級支流國家和省級溼地公園建設,近5年來,全市新增7個國家溼地公園、3個省級溼地公園、90處各級溼地保護小區,形成了以溼地公園和溼地保護區為主體的溼地保護體系,不僅留住了一河清波,而且實現了綠色發展。目前,全市主要水域95%以上的斷面達到國家地表水一、二類標準,整體環境質量位居全國地級市前列。
恢復綠地「排毒」功能,打造「綠色之肝」。綠地可以過濾、淨化土壤有毒有害物質,因此,又稱「地球之肝」。主要是石漠化治理和廢棄礦山修復,石漠化地區冬冷夏熱,植物稀少、土壤貧瘠,通過治理,可以保持水土、培肥地力、改善農村生態。近年來,通過人工種草和草地改良等草食畜牧業發展工程、坡改梯和灌溉渠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工程的科學方法,以及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等林草植被恢復措施,對全市巖溶地區石漠化地區進行綜合治理及合理利用,取得了明顯成效。根據省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2017年底,全市石漠化面積17.38萬公頃,比2011年減少3.29萬公頃,減幅15.9%,全市土地石漠化趨勢已基本遏制,林草植被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復,逐步向良性方向發展。隨著石漠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目前正積極籌備國家級石漠公園建設。廢棄礦山地土壤酸鹼性高、物理結構改變、大量的重金屬沉積,且排水不良,補植復綠工作任務艱巨。為推進 「環境治理」 戰役,改善礦區、棄土場環境,搞好補植復綠工作,讓廢棄礦山披上綠新裝,我市林業部門以植樹活動為契機,全面籌措落實綠化資金,有序推進礦山生態治理和植被恢復工作。僅今年來,全市就完成礦山復綠人工造林0.64萬畝,在廢棄礦山原址封山育林0.76萬畝,建成11處供群眾遊玩的小公園。
如今的永州,廢棄礦山變成了「公園」,溼地變成了「公園」,石漠地區也變成了「公園」,處處賞心悅目,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老百姓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以綠色產業夯實鄉村的「根」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生態環境的改善帶來了嶄新動能,生態優勢逐漸轉變為經濟優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逐漸變為現實。
華麗轉身,生態旅遊打頭陣。今天的永州越來越多的人嚮往田園風光,周末美麗鄉村遊已是常態。鄉村生態環境的改善,滿足了人們對於鄉村生態旅遊的需要,優美環境換來了高收入。永州市森林資源豐富,目前,全市擁有森林休閒基地95個,森林旅遊地面積537.63萬畝,可遊覽面積429.16萬畝,輻射旅遊面積1344.87萬畝。有從業人員2865人、導遊226人。2017年,95個森林休閒基地共接待遊客429.43萬人次,提供就業崗位1.68萬個,收入6.8億元。永州已經實現從「砍樹」到「看樹」,從「賣山頭」到「賣生態」,從「賣木材」到「賣景觀」的轉變,林區「原始」的生態價值被人們重新認識。
厚積薄發,林業產業促增收。相關研究表明,森林休閒產業每收入1元,將帶動相關產值4.3元。按去年底20億元收入算,全市森林休閒產業帶動相關產值近百億元,為社會創造了近10萬個就業機會,有力地帶動了周邊餐飲、花卉苗木和旅遊產品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特別是林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荒山野嶺變成了聚寶盆。廣大林區依據自身特色,發展出油茶、毛竹、家具等各類富民產業。以金浩茶油、林之神茶油和永大九嶷為代表的油茶產業,以新田家具工業園和零陵紅木家具為代表的家具產業,以湖南雲生竹木有限公司、湖南舜皇峰竹木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竹產業3個百億產業集群初具雛形。全市有85.6萬人從中受益,年收入增加4000元以上。以大自然木業為龍頭的竹木產業,每年需要木材加工原料200萬立方米、楠竹1000萬根,帶動江華、雙牌等縣建設工業原料林基地115萬畝;以金浩、銀光為龍頭的油茶產業,年加工能力26萬噸,帶動300萬畝油茶基地。寧遠縣九嶷山景區通過「景區帶村」的旅遊扶貧模式,帶動周邊群眾發展農家樂、民宿、休閒農莊84家,8600餘名貧困人口吃上了「旅遊飯」。全市花卉苗木基地面積由2011年的2.58萬畝發展到2016年的24萬畝,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紅豆杉、楠木育苗在全國苗木市場具有一定話語權。
全民創業,林下經濟見實效。依託林區良好的生態環境,林區居民進行林下養殖也有天然的優勢,以永州異蛇、祁陽珍貴藥材、雙牌生薑和養殖、藍山特種養殖等林下經濟初具規模。通過有針對性地重點扶持上規模、有特色的林下特色種養業基地,全市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迅速,來勢強勁。去年上報了零陵區1000畝羅漢果種植擴建項目、祁陽1500畝林下種養綜合開發項目、道縣2000畝紅心獼猴桃基地建設等14個有規模、有特色、有產值項目到省廳,省廳下達我市林下經濟項目7個。在這些項目的帶動下,全市林下經濟繼續得到蓬勃發展,每年都有數個基地獲得省級示範基地稱號,林下經濟種養殖面積、產值穩步增長。2017年全市林下經濟總產值達到6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5%以上,從事林下經濟的農戶達16萬人。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指引下,永州趟出一條鄉村百姓生活富裕的新路子。
以鄉風文明留住鄉村的「魂」
隨著鄉村生活環境的改善,村民生活越來越富裕, 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文明的生活氛圍越來越重要。鄉村是中國的根,讓農村人居環境留得住青山,記得住鄉愁,關係到廣大農民的切身福祉、農村社會的文明和諧。
以林業文化承載鄉風文明。各地結合實際,傳承和豐富鄉村生態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營造環境優美、生態良好、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鄉村景觀,努力保持鄉村原始風貌,真正留住鄉情、記住鄉愁。初步形成了陽明山「和」文化、舜皇山蝴蝶文化、千家峒「瑤文化」、金洞「楠木文化」、零陵異蛇文化的林業文化格局,永州市森林植物園將各縣區最有底蘊的文化在園區展示出來,建成了獨具魅力的永州市森林植物園林業博覽園。通過加強營銷、舉辦活動等方式,充分挖掘山水文化、森林文化、溼地文化、茶文化、花文化、竹文化、古樹文化等生態文化產品,以文化為載體的森林生態休閒、森林康養產業,來勢看好。
以典型精神引領鄉風文明。「遠看像要飯的,近看像燒炭的,再走近一看,原來是林工站的」,就是永州地區對於基層林業工作人員的評價。提起林業,人們往往會把艱苦和大山聯繫在一起,但越是條件艱苦,越能磨礪人的意志。吃苦耐勞、無私奉獻、意志堅定、毫無怨言已成為林業人的代言詞。相當多的林業人子女子承父業,一代接著一代幹,默默奉獻,為林業事業作貢獻。全國林業英雄餘錦柱、道縣白馬渡村民吳榮三一家四代志願護鳥等先進典型事跡剛被媒體報導出來時,就在全國引發熱議,鼓舞人心,他們的精神被廣為宣傳學習。永州市林業系統幹部職工近1.6萬餘人,涉及到所有鄉鎮、林區等基層單位,通過加強林業系統幹部職工教育,發揮林區幹部示範引領作用,可以輻射帶動一大部分鄉村村民學先進、趕先進,爭當示範表率。
以古樹名木提升鄉風文明。古樹名木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孕育了絕美的生態奇觀,擁有極高的景觀價值,是鄉村生態環境的重要標誌物,是短期內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但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蔓延起了「大樹進城」之風,「大樹進城」既破壞當地景觀,又造成水土流失,還容易導致古樹名木死亡。近年來,永州市林業局通過開展規範樹木移植管理和嚴禁移植天然大樹進城督查工作,「天然大樹進城」之風得到了有效遏制。同時,通過古樹名木普查,對全市近3萬株古樹名木全部進行了建檔掛牌保護,為每株古樹名木量身定製了「身份證」,明確了責任人,加強古樹名木救治,保護成效進一步凸顯。
「茂林修竹映村郭,飛禽走獸相對鳴」,如今的永州鄉村,青山綠,田園秀,生態美,百姓富,森林對於這座文明古城而言,有著重要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具有不可替代性,林業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也日益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