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推進會在蘭州召開。省委書記、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組長林鐸出席會議並講話。林鐸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論述,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遵循鄉村發展規律,真抓實幹、久久為功,奮力開創隴原鄉村全面振興新局面。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全省上下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論述,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要切實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正確把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問題,主動擔當、乘勢而上,扎紮實實把這件關係廣大鄉村和農民群眾的大事辦好。本期選編在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大會上8個市、縣、鄉的生動實踐和經驗探索,以供學習借鑑。
大力推進移風易俗 鑄就鄉村振興之魂
中共慶陽市委員會 慶陽市人民政府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近年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的決策部署,堅持把推進鄉風文明建設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突出問題導向,抓住關鍵環節,大力推進移風易俗,有效遏制了高價彩禮等不良風氣,文明淳樸健康的新時代鄉風正在形成。
一、堅持黨政齊抓,確保移風易俗「有人管」。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堅決扛起鄉村振興政治責任,制定出臺了《慶陽市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的指導意見》《關於整治解決高價彩禮問題的工作方案》《關於發揮群團組織優勢遏制高價彩禮倡樹婚俗新風的實施意見》等指導性文件,將移風易俗工作納入目標管理責任體系,作為宣傳思想精神文明建設考核的重要內容,保證了移風易俗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縣鄉黨委、政府和各級群團組織也立足基層實際,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實施意見、管理制度和考核辦法,為常態化推進移風易俗提供了組織保障和制度保障,形成了多層面、多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
二、突出村民自治,做到婚喪嫁娶「有章程」。各縣區、鄉鎮按照「因地制宜、立足實際、宜於落實」的原則,制定修訂村規民約,規定最高彩禮不超過10萬元,婚喪事宜宴席不超過25桌,每桌標準(含菸酒)不超過450元,賓客隨禮一般不高於50元,讓群眾有規可依、有章可循。按照新鄉賢文化建設要求,把德高望重、熱心服務的退休幹部、致富能人、老教師、老模範組織起來,在全市普遍成立村級紅白理事會,在有條件的村建設紅白理事大廳,群眾的婚喪嫁娶事宜統一由理事會按規定操辦,有效防止互相攀比、大操大辦之風。慶城縣結合開展精神扶貧建立愛心超市,對移風易俗做得好的群眾給予積分獎勵,以積分兌換日常用品。環縣在全縣推行婚喪事宜亮牌提醒制度,群眾在舉辦紅白喜事時,由村委會在醒目位置擺放村規民約和移風易俗、節儉節約提示牌,既解決了群眾「不想辦而又不得不辦」的難題,又起到了很好的警示約束作用。
三、抓住「關鍵少數」,要求黨員幹部「守規矩」。在推進移風易俗中,我們緊緊抓住黨員幹部和公職人員這個「關鍵少數」,從嚴格遵守黨員幹部重大家事報告制度做起,嚴禁大操大辦、藉機斂財,隨情搭禮農村不超過100元、城區不超過200元。強化監督檢查,做到黨員幹部和公職人員婚喪嫁娶情況報告及時、監督有力,對大操大辦、索要高價彩禮、藉機斂財等行為嚴格問責處理。同時,將黨員幹部辦理婚喪事宜納入年度考核和任用考察內容,激勵黨員幹部發揮正風化俗的模範帶頭作用,自覺宣傳移風易俗的政策規定,引導親屬鄰裡堅決抵制各種不良風氣,培育好家風,形成新風尚。
四、聚焦「重點人員」,推動社會風氣「起變化」。堅持依法治理與尊重民俗相結合,對在群眾婚喪嫁娶、修宅建房中起「特殊作用」的陰陽先生、鄉村媒人等「重點人員」,以村為單位排查登記,由統戰、宗教部門集中監管教育,引導他們依法從事民間禮儀和婚介等活動,引領推動移風易俗。對那些坑蒙拐騙、藉機斂財、大搞封建迷信活動的,依法予以嚴厲懲處。寧縣專門組織對婚介人員、「民間陰陽」舉辦專題培訓班,對個別不法媒人有意抬高婚嫁彩禮及從事封建迷信活動的行為進行全面整治,收到了明顯效果。
五、強化正面引導,確立輿論宣傳「新導向」。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平臺和「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鄉村文化大院、農村大舞臺等陣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移風易俗好做法、好典型,引導群眾除陋習、樹新風。寧縣拍攝的微電影《春回桃花灣》、環縣拍攝的微電影《啞井》、西峰區編排的秦腔劇《月亮灣》等戲曲影視作品,對抵制高價彩禮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教育作用。今年五四青年節,市上舉辦了「五四精神革故鼎新、移風易俗青年先行」集體婚禮,表彰獎勵了一批抵制高價彩禮移風易俗「好青年」,市委、市政府領導出席活動並致辭證婚。慶城、寧縣、正寧等地採取補貼獎勵的形式,先後為308對低彩禮和零彩禮新婚青年舉辦集體婚禮12場次,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和引領效果。
近年來,通過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推進移風易俗取得了明顯成效,婚嫁彩禮由過去的最高20多萬元下降到現在的6萬元左右,彩禮過高、大操大辦、薄養厚葬等陳規陋習得到有效遏制,務實節儉、文明健康已成為鄉村風俗的主流。
突出產業興旺 做強現代農業
堅定不移地走好鄉村振興之路
中共酒泉市委員會 酒泉市人民政府
今年以來,酒泉市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確定為「八個走在前列」的目標之一,建立重點優勢產業常委包抓責任制,構建完善「高端、高產、高效」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助推了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前三季度,全市完成農業增加值57.9億元,增長5.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508元,增長8.2%,保持了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突出質量興農,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斷提高產業競爭力、創新力和全要素生產力。大力發展戈壁生態農業,以節水高效、綠色有機為目標,堅持不新打一口井、不新增用水量、不改變地表結構的原則,開工建設戈壁農業示範點91個,新建溫室、大棚3.8萬畝,戈壁生態農業已成為綠色崛起的「靚麗名片」。壯大特色優勢產業,高效蔬菜、現代制種、優質林果、中藥材、草食畜牧業等特色優勢產業佔耕地面積的84.2%,羊飼養量達到750萬隻,現代農業發展規模和質效明顯提升。加快農產品品牌培育,緊盯高端需求,加強「三品一標」認證,新認證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24個,「酒字號」農產品影響力持續擴大。
二、突出改革創新,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從釐清現代農業發展上遊、中遊、下遊的關係入手,用改革創新的辦法補齊精深加工、市場營銷、技術服務等方面的短板弱項。堅持改革推動,紮實開展農村「三變」改革,48個試點村基本完成「三資」清核,農業農村發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堅持創新驅動,扶持敦煌種業、大禹節水等創新型企業做大做強,引進推廣新技術346項,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5%。堅持龍頭帶動,建成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339家,加工增值率和訂單化率分別達到64%和80%,開通中新南向通道酒泉洋蔥專列,為優質農產品「走出去」提供了廣闊平臺。堅持旅遊拉動,鞏固提升鄉村休閒生態旅遊示範點28個,新建田園綜合體15個,鄉村旅遊人數和收入均實現兩位數高增長。
三、突出產業扶貧,全力以赴打贏脫貧攻堅戰。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因村因戶精準施策,瓜州縣已經省政府批准退出脫貧。全面落實「一戶一策」幫扶計劃,聚焦933戶2909人未脫貧人口,落實精準脫貧措施,對存在返貧風險的2883戶逐戶制定鞏固提高計劃,33個貧困村達到脫貧退出標準。切實抓好富民增收產業培育,新增特色經濟作物2萬畝、溫室大棚880座、光伏扶貧2800戶,拓寬了貧困戶穩定增收渠道。著力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廣泛開展政策宣傳和各類實用技術、勞務技能培訓,組織勞務輸轉2.4萬人次,貧困群眾脫貧信心和決心更加堅定。
四、突出綠色興農,不斷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堅持產業興旺與生態宜居相結合,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和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行動,實施「第一印象」工程,緊盯公路、鐵路、景點景區沿線和城鄉接合部「三沿一部」重點區域,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1075個,改造農村危舊房2185戶,新建改建了一批公共場所和景區高標準廁所、農村水衝公廁、家庭衛生戶廁,農村環境面貌明顯改善。
以組織振興為保障 全力推動鄉村振興
中共臨澤縣委員會 臨澤縣人民政府
臨澤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堅持以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努力把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展優勢,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系統謀劃推進鄉村振興。認真落實黨管農村工作基本原則和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要求,縣委常委會定期研究鄉村振興工作,縣鎮村各級黨組織把主要精力向鄉村振興傾斜,每鎮由1名縣委常委和2名縣級領導聯繫指導,選派284名黨員幹部組成71個鄉村振興工作隊蹲點幫扶,切實做到幹部配備優先考慮、要素配置優先滿足、資金投入優先保障、公共服務優先安排。注重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謀劃安排,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根據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按照市委「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示範、整體推進」的基本原則和以「兩帶四區四線」(張肅公路、張民公路鄉村振興示範帶,城市郊區、旅遊景區、鄉鎮街區、示範園區和鐵路沿線、公路沿線、旅遊景區沿線、生態走廊沿線)示範建設為重點,高標準建設一批示範帶、示範區,並逐步向整體推進、全域提升擴展的工作安排,以貫穿縣域的張肅公路、張羅公路、312國道、臨平公路四條「井」字形通道為軸線,著力打造四條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示範帶,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力爭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走在前面、探出路子。
二是突出強基固本,全面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始終把建強基層組織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深入實施黨支部建設標準化、基層「戰鬥堡壘」建設等黨建工程,嚴格落實村「兩委」正職縣級備案、個人事項報告等制度,全縣82%的村級黨組織創建達標。按照「雙高雙強」(政治覺悟高、群眾威信高,服務能力強、紀律作風強)標準,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村黨組織書記中產業大戶和致富能人佔到91%。加大村級組織素質提升、經費保障力度,堅持每年對村黨組織書記開展全員培訓,村級辦公經費達到3.4萬元,村社幹部報酬分別達到人均2.5萬元和7500元,村級基層組織的戰鬥力和凝聚力有效增強。改進績效考核方式方法,進一步加大主導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改善等重點任務考核比重,激勵基層幹部在鄉村振興主戰場勇擔當、善作為。
三是堅持黨群共富,著力發展壯大富民產業。完善拓展農村「三鏈富民」模式,圍繞打造「棗鄉黨旗紅」黨建品牌,發展農村產業黨組織47個,建立「黨群共富示範基地」261個,扶持「帶富先鋒」黨員500多名,農村黨員領辦創辦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931個,全縣種、菜、牛、果四大主導產業基地更加穩固、效益不斷提升。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413元。發揮丹霞大景區資源優勢,在景區管委會、旅遊協會建立功能型黨組織,推動鄉村旅遊加快發展,發展倪家營鎮南臺村等旅遊專業村5個,建成紅橋莊園、德源農莊等田園綜合體,形成4條精品鄉村旅遊線路,鄉村旅遊從業人員達到3200人。動員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在抓發展、促增收中走在前、幹在先,積極發展戈壁農業,加快建設扎爾墩灘戈壁農業小鎮,帶動全縣發展戈壁設施農業7500畝。抓好農村「三變」改革省級試點工作,盤活土地資源3.24萬畝,連接農戶3778戶,分紅255萬元,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重視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在村村都有集體積累的基礎上,近一半的村年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
四是提升治理水平,營造和諧文明良好環境。大力推進基層黨建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全面推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模式,堅持和完善「四議兩公開」制度,紮實推進核心價值引領、文明鄉村創建、村規民約修訂、移風易俗鞏固、道德風尚涵育、文化惠民普及「六項行動」,全縣98%的矛盾糾紛在基層化解,榮獲全國綜治最高獎「長安杯」,7個鎮全部創建為省級以上文明鄉鎮。把整治農村人居環境作為檢驗基層組織號召力、戰鬥力的重要內容,紮實推進「畜禽進小區、後院改庭院、民居變民宿」試點建設,就地取材建設小廣場、農耕園、鄉村記憶博物館等32個,農村黨員帶頭開展垃圾分類處理、廢舊地膜撿拾,村容村貌得到顯著改善。
興鄉村文化之「魂」 築鄉風文明之「路」
中共金昌市金川區委員會 金昌市金川區人民政府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動力源泉和重要支撐。近年來,金川區按照中央和省市委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統一部署,牢牢扭住文化建設的「魂」,緊緊抓住文化振興的「根」,在「鑄魂強根」上精準發力,不斷繁榮鄉村文化,傳承文明鄉風,以文化振興助推鄉村振興。
一、努力實現「兩個全覆蓋」,不斷夯實鄉村文化振興基礎。一是選派鄉村振興駐村幫扶工作隊,指導各村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規劃編制、項目實施、組織建設、集體經濟、鄉風文明等工作,實現指導力量全覆蓋。二是完成所有行政村文化活動中心、文化廣場、農家書屋、電子閱覽室、鄉村舞臺等建設,實現文化陣地全覆蓋。同時,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突破口,結合「全域無垃圾」治理,大力實施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工程,積極開展「美麗我家·美麗我院」示範評比活動,加快推進「廁所革命」、汙水處理、集中供熱、城鄉供水工程建設,鄉村文化振興的基礎條件得到根本改善。
二、著力豐富「三項活動」,不斷激發鄉村文化振興活力。一是大力培育發展民間文化社團,積極開展「唱響金川」「書香金川」「翰墨金川」「古韻金川」等系列主題文化活動,樹立農村文化新風尚。二是積極舉辦吃頭節、美食文化節、傳統月餅大賽等地方鄉土節會,通過展示金川傳統美食,傳承鄉土風味,留住文化根脈。三是廣泛開展送文化下鄉、文藝「輕騎兵」下基層、送春聯進萬家、百姓文化大舞臺和小戲小曲展演等系列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農村文化業態,活躍繁榮農村文化市場。
三、推動實施「七大行動」,不斷提升鄉村文化振興內涵。一是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行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培育優良家風、文明鄉風、新鄉賢文化有機結合,精心打造鄉村主題公園、文化牆、文化長廊,推動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二是實施移風易俗行動。制定完善村規民約,成立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群眾自治組織,著力整治大操大辦、高價彩禮等陳規陋習,農村社會風氣為之一新。三是實施道德信貸示範行動。大力選樹星級文明戶,並將其納入農村小額貸款授信範圍,優先享受農商銀行低利率道德信用貸款,讓有德者更有得。四是實施「孝善基金」引領行動。探索建立「子女自願交納贍養費+財政補貼+幫扶單位資助+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捐助+『文明股』獎勵」等孝善養老新模式,推動形成了家庭孝心養老、社會行善敬老的濃厚氛圍。五是實施「婆媳互誇」引領行動。普遍開展「給婆婆一個贊、誇媳婦一聲好」為主題的婆媳互誇會,用平凡故事講述有德有禮的良好家風。六是實施先進典型表彰行動。組織開展全區首屆文明家庭等先進典型評選表彰活動,把現場設在群眾當中,敲鑼打鼓入戶授牌,努力營造家家爭榮譽、人人講文明的良好風尚。七是實施農村志願服務行動。推廣使用「志願匯APP」,積極動員黨員幹部、教師、鄉村醫生加入農村志願服務隊伍,圍繞「學雷鋒活動日」「我們的節日」等,廣泛開展志願服務活動,造就了一支傳播鄉風文明的先鋒隊。
四、精心打造「兩園」,不斷釋放鄉村文化振興動能。立足金川區兩鎮地處城郊的實際,著力將農村打造為「城市後花園」和「市民的休閒樂園」。完成了《金川區田園綜合體暨鄉村旅遊項目總體規劃》,建成「十裡花海」景觀帶、戈壁香草園、戈壁百草園、大漠營盤、三角城遺址、龍景野狐灣等一批鄉村旅遊項目,持續推進香草小鎮、鄉村客棧、民俗文化體驗區等文旅項目建設,著力打造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觀光農業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讓鄉村更加宜居、宜業、宜遊。同時,以節促遊、以節促銷,藉助節會載體,推動鄉村旅遊提檔升級。今年以來,全區接待鄉村旅遊人數28萬人次,實現收入1.61億元。
做足生態文章 推動鄉村振興
中共甘南州委員會 甘南州人民政府
甘南是黃河、長江上遊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是國家生態主體功能區和生態安全屏障,也是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和全域旅遊示範區。我們緊緊圍繞生態功能定位,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崛起為總目標,以生態振興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使農牧村面貌煥然一新,農牧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自豪感空前提升。
一、縱深推進環境革命,打勝鄉村振興第一仗。按照州委搶佔綠色崛起制高點、打造環境革命升級版的部署,我們聚焦農牧村主攻方向,打響環境綜合整治殲滅戰,以摧枯拉朽之勢、脫胎換骨之變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環境革命」。堅持把環境綜合整治作為發展之計、脫貧之策、穩定之舉,做到了政策上全鏈條、主體上全參與、空間上全覆蓋、時間上全天候、考核上全過程,綜合運用宣傳、組織、統戰和經濟、行政、法律等多種手段,著力推動整治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堅持上下聯動,層層建立責任壓力傳導落實機制,把政府組織引導和群眾主體作用相結合,創新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管理方式,徹底剷除了衛生頑疾,還原了自然生態底色,實現了4.5萬平方公裡綠水青山大草原全域無垃圾目標,使甘南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農牧村生態環境更優美。近年來,新增環境保潔人員3334名、配發垃圾清運車1299輛、配置垃圾箱21784個、清除垃圾237萬噸;堅持依法治理,頒布實施了《甘南州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條例》,出臺了整治的總體規劃、實施方案、工作標準、考核辦法等配套措施,不斷推動全域無垃圾治理步入法制化、規範化、制度化、長效化軌道。
二、聚力建設生態文明小康村,下好鄉村振興先手棋。堅持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立足州情,超前謀劃,大膽探索創新農牧村發展新模式,在「十三五」期間,以自然村為單元,規劃建設1500個生態文明小康村。著眼於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鄉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融合社會主義新農村、美麗鄉村、旅遊專業村、脫貧致富村的目標要求,以生態文明建設指標為統攬,建立了「965356」標準體系、保障體系、考核體系,堅持以「六化七改三治」為著力重點,整合農牧村各類涉農項目,累計投入資金90億元,已建成703個生態文明小康村,在建300個,釋放出了巨大的政治效益、扶貧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全面夯實了農牧村發展基礎。
三、全面實施四大生態工程,築牢鄉村振興支撐點。實施生態人居工程,按照統一的規劃和標準,突出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改造提升村級水電路房網等基礎設施,紮實推進危舊房改造,配套建設綜合性公共服務設施,綠化庭院和村莊周邊環境,村容村貌全面改善。實施生態經濟工程,以培育生態產業為目標,以「三變」改革為抓手,大力發展犛牛、藏羊、奶牛養殖、中藏藥、高原夏菜、林下經濟等生態產業,有效促進了農牧民增收。圍繞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傾力打造鄉村旅遊新業態,建成157個旅遊專業村、1112家農家樂,3.6萬農牧民實現了就地就近增收。實施生態環境工程,合理劃定村級生態保護區域,有效實施生態保護工程,建設生態護坡35萬平方米、生態護牆16.6萬米、護村護田河堤358公裡,退耕還林4.6萬畝,劃定基本草原3899萬畝,禁牧草原887萬畝,核減超載牲畜42.6萬個羊單位。實施生態文化工程,深入挖掘傳承創新民間民俗、民族歷史中的生態文化基因,打造弘揚傳統生態文化重要陣地。委託清華大學分類編印藏漢雙語《甘南州生態文明教育讀本》,分層次對幹部、群眾、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引導農牧民群眾提升生態道德水準。
用好人才資源 助力鄉村振興
中共天水市麥積區委員會 天水市麥積區人民政府
麥積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的要求,緊盯全區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強化投入、落實措施,激勵各類人才在基層一線施展才華、發揮作用,著力推動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一是強化能力培養,不斷提升人才的綜合素質。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近五年投入資金450萬元,分類培訓新型職業農民2466人;建立實用人才培訓基地21處,整合3個大中專職業院校和23家社會機構培訓資源,培訓各類鄉土人才3.23萬人次,全區農村鄉土人才達到1.62萬人。實施4個省市重點人才培訓項目,投入資金170萬元,建成鄉村旅遊產業人才實訓基地和中藥材立體種植技術示範基地,實訓產業人才1100餘人;選拔893名政治素質強、致富能力強的「雙強」型人才進入村「兩委」班子,提升各類人才引領鄉村振興的水平。深入推進東西扶貧協作人才交流,與西青區互派掛職幹部人才22名,組織164名專業技術人才和45名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赴西青區考察學習,兩地開展項目對接、學習交流達800多人次。
二是注重扶持引導,充分發揮人才的示範帶動作用。近三年落實各類獎補資金9000餘萬元、政府貼息創業貸款7000餘萬元,扶持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發展龍頭企業30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839家、家庭農場135家,推動特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依託致富帶頭人創辦的龍頭企業、合作社,吸納782戶3241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以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資料入股,讓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與貧困戶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帶動貧困群眾持續增收。支持引導企業家到貧困鎮村創業,創辦「扶貧車間」14個,帶動3834名農村勞動力掌握技能、就近就業。大力推廣「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的做法,在我區南山脫貧奔小康15萬畝產業園,960多名農民黨員帶動25村2400多戶1.01萬貧困人口實現了穩定脫貧。
三是樹立基層導向,引導人才向農村流動。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的智力優勢,先後選派科技特派員7批1200人次,在田間地頭答疑解惑、科學示範,培訓指導農民15萬人次以上,推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全區林果、蔬菜種植面積分別達到65.4萬畝和16.1萬畝,畜禽飼養量達到369.8萬頭(只),實現產值36.4億元,三大產業收入佔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樹立「凡提拔必幫扶」的用人導向,將近兩年新提拔的科級幹部、單位推薦擬提拔的幹部、重點培養的後備幹部調整充實到駐村幫扶工作隊,整合740名幫扶幹部到209個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推動教育、醫療人才向農村流動,將近三年錄用的178人特崗教師全部安排到農村學校任教,選派130名城區骨幹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全區有3052名鄉村教師紮根農村、教書育人;選派386名城區醫師到鄉鎮衛生院開展服務,抽調36名副高級醫療專家,聯合鎮村兩級醫務人員組建476個家庭醫生籤約團隊,累計診療貧困群眾11.85萬人次,提升了農村教學教研和醫療服務水平。
四是強化資金保障,激勵人才服務「三農」。制定《麥積區領軍人才選拔管理辦法》,評選區級領軍人才30名,每人每年發放5000元津貼,支持他們實施區級以上農業科技項目83個。每年投入人才工作專項資金100萬元,擇優扶持5個區級人才項目,推動農業科技人才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發揮作用。今年投入450萬元,整合資源組建3支培訓團隊,對全區209個貧困村的4333名貧困群眾,開展惠農政策宣傳和實用技能培訓,貧困群眾的增收致富技能不斷提升。近三年投入75萬元,對530名副高級職稱以上的基層一線人才進行健康體檢,並積極解決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讓他們留在一線、發揮作用。充分發揮金融人才優勢,不斷完善區域金融服務體系,累計發放各類涉農貸款達25億元,為各類人才在農村發展特色產業提供了資金支持。
奏響鄉村振興主旋律 打造田園綜合體示範點
中共榆中縣城關鎮委員會 榆中縣城關鎮人民政府
2017年7月,蘭州市榆中縣城關鎮李家莊村成功獲批為全國首批8個田園綜合體試點之一。我們按照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的總體要求,把田園綜合體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和有力抓手,全面推進項目建設,努力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發展目標。
一、緊盯一流,以走在前列的豪氣爭當試點建設「先行者」
一是「走出去」取經探寶。市縣主要領導帶隊先後赴成都天府源戰旗村、南京巴布洛田園東方、河南孟津縣、陝西袁家村等地實地考察,學習他們在經營管理、產業布局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做法,進一步明確了發展思路和方向。二是「高標準」科學規劃。省市縣主要領導、分管領導高度重視該項目,多次現場協調指導工作,指出「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振興發展的新模式,相關部門要積極支持推進,及時總結推廣,榆中縣務必高標準、高起點規劃、設計、建設」。我們聘請北京喜闕、田園袈藍等設計公司,規劃了爛漫花海、智慧農業等十大板塊25個重點項目45個具體業態,一期規劃投資9.8億元,核心區面積6500畝,在發展壯大的基礎上,引領帶動周邊的分豁岔、上蒲家、朱家灣3個村共同發展。三是「引進來」增強合力。為加快推進試點建設工作,榆中縣成立了以縣委書記任總指揮、縣長任第一副總指揮的項目建設指揮部,下設4個專門協調小組,分工負責試點建設日常工作。成功引進省城鄉發展投資集團,成立了棲雲田園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有效破解了融資難、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與莫幹山西坡民宿協會合作,打造佔地90畝的特色民宿。開工建設佔地350畝的棲雲田園小鎮,力爭打造成全國一流的特色風情小鎮。
二、精準施策,以幹在實處的意氣激活產業發展「動力源」
一是以整體效益為目的,打好「整合拳」。從2017年開始,該項目每年由中央、省市縣整合資金1.1億元,連續投資3年,榆中縣多渠道籌資4.65億元,配套實施興隆山大道(三期)6公裡。建成長13.6公裡的最美田園路2條。引進社會資本2億元,實現了項目資金整體效益最大化。二是以現代農業為依託,把好「方向盤」。建成佔地600畝的高效設施農業大棚155座,佔地100畝的生態停車場基本完工,有效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水上餐廳、作坊一條街投入運營,遊客接待中心主體完工,農耕博物館、民俗小吃城等項目有序推進。三是以鄉村旅遊為先導,激活「產業鏈」。千畝花海初具規模,正在配套景觀廊道、婚紗攝影雕塑等基礎設施,明年將高規格全面開園接待遊客。建成長150米、高60米甘肅境內最大的山體土雕,展示了具有甘肅特色的飛天、大漠、嘉峪關城樓、蘭州牛肉麵、羊皮筏子,匯集了絲路文化、黃河文化和農耕文化。
三、勇於創新,以蓬勃向上的朝氣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一是「多元融資」撬動資金入股。按照「要把田園綜合體建設與『三變』改革、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結合起來,統籌推進」的要求,我們整合財政資金折股量化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佔股85%。市縣財政配套支農資金200萬元,村民按照1∶1比例入股200萬元,帶動150餘戶農戶入股合作社,8戶貧困戶由榆興公司愛心配股,流轉土地2600餘畝,全村803戶家家是股東、戶戶可分紅。縣上計劃把財政投資的1億元量化到全縣20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每年可分紅5000元。二是「三大整合」盤活資源要素。按照自主創業、農業生產、三產服務、農產品加工、手工藝製作「五部分化」法,把全村2400人可用勞動力進行細化分解,整合了人力資源;把全村6000餘畝耕地,按每畝100元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整合了耕地資源;實施棚戶區改造,把全村600餘畝集體建設用地,按戶均0.4畝入股,整合了集體建設用地,有力推動了資源變資產。三是「四級分紅」助力農民增收。按照土地流轉、合作社持股、業態眾籌、單個業態盈利的「四級分紅」法,盤活農村集體資產和農民資產,將全村農戶帶入增收致富的快車道。
聚焦脫貧強攻堅 產業富民促振興
中共靜寧縣原安鎮委員會 靜寧縣原安鎮人民政府
原安鎮屬於全省40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轄14村3626戶1.8萬人,耕地面積8.8萬畝,人均4.9畝。2017年底貧困人口1141戶4683人,貧困發生率為25.85%。近年來,我們始終把決戰脫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和鄉村振興的核心任務,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按照「遠抓果業近抓牛,當年脫貧靠勞務」的思路,在省委宣傳部和省審計廳等單位的大力幫扶和精心指導下,整合力量、攻堅克難,全鎮牛產業呈現出規模擴張、增勢強勁、質效提升、轉型升級的良好態勢和貧困群眾趕著「紅牛」奔小康的良好氛圍,為產業振興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謀準產業堅持抓。以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以鄉村振興促進群眾致富,制定《全鎮牛產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謀準產業,一抓到底。落實「補助建棚、貸款引牛、良種補貼、新增獎補」的扶持政策,對新建暖棚的貧困戶,每戶補助4000元,近三年共補助932戶372萬元,引導貧困戶用好用活5萬元扶貧貸款,引進基礎母牛,擴大規模總量;對貧困戶飼養的基礎母牛每頭每年補貼500元,今年補貼3890頭;對貧困戶新增1頭基礎母牛獎補4000元、2頭獎補6000元,今年新增獎補498頭。目前,全鎮牛存欄1.2萬頭,貧困戶戶均4頭,建成養牛專業化村5個,百頭以上養牛場7個,10頭以上養牛大戶267戶。
二、黨建統領持續驅。堅持融合理念,突出固本強基,以黨建統領精準脫貧和產業振興。按照「把支部建在牛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牛產業鏈上、群眾富在牛產業鏈上」的思路,堅持「選強、育能、管嚴、用活」方針,調整村班子3個,新選8名養牛能人進入村「兩委」班子。注重發揮黨員示範戶和能人大戶的傳幫帶作用,全鎮培育致富帶頭人487人,其中黨組織帶頭人28人,黨員致富帶頭人84人,群眾致富帶頭人375人,結成「黨帶群、師帶徒、強帶弱、富帶貧」幫扶對子246個,形成支部帶企業進村、黨員帶群眾入社、群眾帶土地入園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三、培育龍頭牽引帶。圍繞「牛」字建龍頭,鎮政府註冊成立國有性質的產業扶貧公司,由村黨支部領辦養殖合作社14個、草產業公司1個、農機合作社1個,由致富能人建辦大型牛場7個,吸納貧困戶1141戶入社,形成「村村都有合作社、戶戶都能全加入、人人年底能分紅」的新格局。圍繞「牛」字調結構,種好玉米養好牛,每年玉米面積穩定在2萬畝左右,溝道荒坡苜蓿面積1.5萬畝,大念「牛字經」、培育「牛經濟」。圍繞「牛」字延鏈條,堅持「糧經飼統籌、種養加協調」的理念,推動玉米種植、飼草加工、肉牛改良、有機肥加工鏈條的形成,更多貧困戶靠牛產業鼓起錢袋子、告別窮日子、走上富路子。
四、聚焦「三變」全力促。探索總結「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抱團發展、對接市場的五環連結模式,破解貧困地區「三變」改革難題,解決貧困戶養牛無資金、無技術、無能力的問題和村集體經濟無發展項目的難題。一是低價賒銷,由合作社向65戶貧困戶低價賒銷優質基礎母牛120頭,解決群眾無錢買牛的問題。待母牛繁育產仔後回購、衝抵賒銷借款。二是高價統賣,合作社無償提供稱重和預售價格諮詢,根據群眾意願高價回購後統賣,解決好牛賣不上好價的問題。三是保本託管,為36戶貧困戶保本託管代養基礎母牛和育肥牛54頭,解決特殊困難家庭無能力飼養的問題,預計年底貧困戶戶均能實現保底分紅1000元。四是多元入股,貧困群眾以勞務、土地、草料秸稈、生產機械等要素入股,取得分紅收入,全鎮共有閒散土地3120畝入社,吸納富裕勞動力116人就地就業,村上將大型機械37件入股合作社,讓資源發揮最大效益。五是村財企蓄,鎮產業公司整合有關幫扶、支農資金和物資入股合作社共計820萬元,解決了村集體經濟無項目、無基地的難題,通過大力發展牛產業,有效加快了全鎮脫貧攻堅和產業振興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