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重慶市婦聯兼職副主席、潼南區田家鎮佛鎮村黨支部書記王海燕。記者 李裕錕 攝
訪談現場。記者 李裕錕 攝
華龍網11月29日6時訊(記者李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勾勒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發展藍圖。這些天,重慶市婦聯兼職副主席、潼南區田家鎮佛鎮村黨支部書記王海燕的行程排得滿滿當當。她忙著走進田間地頭、鄉鎮機關單位等地,為基層幹部群眾宣講十九大精神。日前,王海燕做客華龍會客廳,暢談鄉村發展,共話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土地承包再延30年 要放開手腳大幹特幹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我內心澎湃,這意味著,我們農村發展有了方向標。」作為一名來自基層農村的黨代表,王海燕對農村、農業尤為關心。在她看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讓農民過上好日子,讓農業更有希望,讓農村成為人人嚮往的地方。「到那時,農村山清水秀、空氣新鮮,一年四季還有健康、綠色、有機的農產品吃,多麼美好。」她說。
鄉村要振興,離不開產業發展。從2010年在佛鎮村當村支書以來,王海燕牽頭建起400畝的中藥材基地和1700畝的花椒基地,每年能幫助在基地打工的村民戶均增收近1.6萬元。如何進一步擴大佛鎮村產業,帶動更多村民致富,王海燕一直在思索。
她說,一直以來,土地政策制約著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一方面,不少在外打工或者做生意的農民朋友不敢租土地,擔心把地租了,慢慢地國家就收回去了,而企業來投資搞農業時,經常不能成片成片地租地,影響了企業生產。另一方面,農業企業也一直在擔心,2028年第二輪土地承包期就要到了。農業是投資大、見效慢的行業,前三到五年都是投入,怕成本還沒收回來,土地就到期了。」
十九大報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這讓王海燕的精神為之一振,她表示,土地是農民的根,這不僅給農民吃了定心丸,也讓農業企業可以放開手腳大幹特幹。
擴大產業發展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作為村裡的脫貧致富帶頭人,王海燕曾經算過一筆帳:全村每年的土地租金是56萬餘元,戶均年增收621元,53名留守村民每年在基地打工合計收入84萬多元,戶均年增收15849元。兩項收入相加,村民戶均增收16470元。「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我有信心,也有底氣,在2020年幫助全村脫貧。」
說到下一步的打算,王海燕表示,首先是優化現有產業。「我們村準備建一個花椒深加工鏈,引進一條花椒油生產線,以此應對花椒市場價格波動對村民的影響,保證村民利益,使我們的農產品有更多價格選擇及市場競爭力,達到增收致富的目的。」
與此同時,在村裡,發展綠色有機產業的工作已經起步。「我們藉助一條貫穿整個村的產業大道,建立農事體驗園,利用村裡現有資源和國家大好政策,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王海燕表示,村裡計劃打造集綠色種植、休閒娛樂、自助採摘於一體的休閒娛樂產業,讓城裡人到農村來,享受綠色食品和大自然的美好風光。
關愛農村「三留守」人員 搭建關愛服務體系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這讓在基層幹了多年婦女工作的王海燕感到十分振奮。「這些年,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加快,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明顯增多,他們致富、創業能力比較弱,需要婦聯組織發揮力量。」她說。
據了解,重慶市婦聯通過群團改革,把每個村的婦代會改建為村婦聯,選出主席和副主席,每個社選出一名小組長和2-3名執委,增加了婦聯基層工作力量,堅持每周、每月定時對「三留守」人員進行走訪慰問,幫助他們排憂解難。
針對留守婦女,基層婦聯會邀請農業專家上門傳授農業知識,幫助大家提高就業能力。同時,邀請專家講授一些愛護身體、搞好家庭和睦的知識,使她們在活動中找到快樂。
「針對留守老人,基層婦聯注意引導互助組姐妹們加入關愛行列,定期到老人家裡,為他們買些生活必需品,陪他們聊天。針對留守兒童,則更加注重心理輔導,由村社婦聯幹部擔任困境兒童的『愛心媽媽』,給予困境兒童持續穩定的親情關愛和心靈成長支持。」王海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