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做客華龍會客廳】王海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就是要讓...

2020-11-30 華龍網

十九大代表、重慶市婦聯兼職副主席、潼南區田家鎮佛鎮村黨支部書記王海燕。記者 李裕錕 攝

訪談現場。記者 李裕錕 攝

  華龍網11296訊(記者李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勾勒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發展藍圖。這些天,重慶市婦聯兼職副主席、潼南區田家鎮佛鎮村黨支部書記王海燕的行程排得滿滿當當。她忙著走進田間地頭、鄉鎮機關單位等地,為基層幹部群眾宣講十九大精神。日前,王海燕做客華龍會客廳,暢談鄉村發展,共話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土地承包再延30年 要放開手腳大幹特幹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我內心澎湃,這意味著,我們農村發展有了方向標。」作為一名來自基層農村的黨代表,王海燕對農村、農業尤為關心。在她看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讓農民過上好日子,讓農業更有希望,讓農村成為人人嚮往的地方。「到那時,農村山清水秀、空氣新鮮,一年四季還有健康、綠色、有機的農產品吃,多麼美好。」她說。

  鄉村要振興,離不開產業發展。從2010年在佛鎮村當村支書以來,王海燕牽頭建起400畝的中藥材基地和1700畝的花椒基地,每年能幫助在基地打工的村民戶均增收近1.6萬元。如何進一步擴大佛鎮村產業,帶動更多村民致富,王海燕一直在思索。

  她說,一直以來,土地政策制約著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一方面,不少在外打工或者做生意的農民朋友不敢租土地,擔心把地租了,慢慢地國家就收回去了,而企業來投資搞農業時,經常不能成片成片地租地,影響了企業生產。另一方面,農業企業也一直在擔心,2028年第二輪土地承包期就要到了。農業是投資大、見效慢的行業,前三到五年都是投入,怕成本還沒收回來,土地就到期了。」

  十九大報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這讓王海燕的精神為之一振,她表示,土地是農民的根,這不僅給農民吃了定心丸,也讓農業企業可以放開手腳大幹特幹。

  擴大產業發展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作為村裡的脫貧致富帶頭人,王海燕曾經算過一筆帳:全村每年的土地租金是56萬餘元,戶均年增收621元,53名留守村民每年在基地打工合計收入84萬多元,戶均年增收15849元。兩項收入相加,村民戶均增收16470元。「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我有信心,也有底氣,在2020年幫助全村脫貧。」

  說到下一步的打算,王海燕表示,首先是優化現有產業。「我們村準備建一個花椒深加工鏈,引進一條花椒油生產線,以此應對花椒市場價格波動對村民的影響,保證村民利益,使我們的農產品有更多價格選擇及市場競爭力,達到增收致富的目的。」

  與此同時,在村裡,發展綠色有機產業的工作已經起步。「我們藉助一條貫穿整個村的產業大道,建立農事體驗園,利用村裡現有資源和國家大好政策,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王海燕表示,村裡計劃打造集綠色種植、休閒娛樂、自助採摘於一體的休閒娛樂產業,讓城裡人到農村來,享受綠色食品和大自然的美好風光。

  關愛農村「三留守」人員 搭建關愛服務體系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這讓在基層幹了多年婦女工作的王海燕感到十分振奮。「這些年,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加快,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明顯增多,他們致富、創業能力比較弱,需要婦聯組織發揮力量。」她說。

  據了解,重慶市婦聯通過群團改革,把每個村的婦代會改建為村婦聯,選出主席和副主席,每個社選出一名小組長和2-3名執委,增加了婦聯基層工作力量,堅持每周、每月定時對「三留守」人員進行走訪慰問,幫助他們排憂解難。

  針對留守婦女,基層婦聯會邀請農業專家上門傳授農業知識,幫助大家提高就業能力。同時,邀請專家講授一些愛護身體、搞好家庭和睦的知識,使她們在活動中找到快樂。

  「針對留守老人,基層婦聯注意引導互助組姐妹們加入關愛行列,定期到老人家裡,為他們買些生活必需品,陪他們聊天。針對留守兒童,則更加注重心理輔導,由村社婦聯幹部擔任困境兒童的『愛心媽媽』,給予困境兒童持續穩定的親情關愛和心靈成長支持。」王海燕說。

相關焦點

  • 十九大代表王海燕:鄉村振興就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新華網重慶12月11日電(陶玉蓮)老乾局、精神衛生中心、貧困戶家裡、田間地頭……十九大代表王海燕一回到重慶潼南,就馬不停蹄地各處宣講十九大,距開完會已近兩個月,她的宣講行程仍是排得滿滿的,幾乎沒有停歇的時間。    各個行業各個階層對十九大都有不同層次的理解,面對眾多宣講對象該從何處講起?王海燕的選擇是,將開會期間自己最感動的事與大家分享。
  • 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意義
    [摘 要] 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戰略提到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並對具體的振興鄉村行動明確了目標任務,提出了具體工作要求。中國過去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中國社會是一個鄉土社會,中國文化的本質是鄉土文化,故而,振興鄉村顯得尤為重要。
  • 重慶檢察機關邀請十九大代表、全國人大代表王海燕宣講十九大精神
    王海燕代表(左二)與檢察幹警分享十九大精神學習體會。  本報訊(記者李立峰 通訊員張小林)「我作為一名黨的十九大代表,很榮幸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今天很高興來跟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切身感受。」11月3日上午,全國人大代表、黨的十九大代表、重慶市潼南區田家鎮佛鎮村黨支部書記王海燕應邀走進潼南區檢察院,為該院幹警宣講十九大精神。
  • 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推進會發言摘登
    11月14日,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推進會在蘭州召開。省委書記、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組長林鐸出席會議並講話。林鐸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論述,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遵循鄉村發展規律,真抓實幹、久久為功,奮力開創隴原鄉村全面振興新局面。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 馬莊 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樣本
    在馬莊村,習近平總書記說,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在這裡看到了實實在在的落實和弘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裡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村的精神面貌、人的風貌怎麼樣。對這個人口不足三千、人均年收入三萬多元的小村莊,總書記為何會給出如此評價呢?鳳凰江蘇數度走進馬莊,深入探訪,尋找答案。
  • 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八個關鍵性問題 ​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在我國「三農」發展進程中具有劃時代的裡程碑意義。黨中央關於鄉村振興的大政方針已經明確, 接下來就是要把這些戰略部署落到實處, 把宏偉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要突出兩大重點, 處理好兩個關係。兩大重點:一是突出強基固本。糧食安全是戰略性問題, 必須時刻保持戰略清醒。要牢固樹立「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觀, 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 嚴守耕地紅線, 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 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 清華大學王亞華:「鄉村振興」是總書記擲地有聲的承諾
    ,請他談談對報告中「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解。當前,鄉村的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各方力量都在聚集起來,為鄉村振興助力。比如在江西,原南昌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豆羅就在退休後放棄了城市的舒適生活,回到他的鄉村老家當了新農村建設總顧問,改造土坯房,修建農博館,為鄉村建設出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並將其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之一。
  • 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要這麼做
    隨教育小微看詳細內容↓↓↓一、主要目標以適應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需求為目標,通過五年時間,逐步完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布局,強化高校科技和人才支撐體系,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創新能力和質量顯著提升,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使高校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科技創新和成果供給的重要力量、高層次人才培養集聚的高地
  • 鄉村振興,哪些做法要不得?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按規律辦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大國,實現鄉村振興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創舉,沒有現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經驗。我國鄉村振興道路怎麼走,只能靠我們自己去探索。」我們應該如何走好中國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 評論員文章 |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關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兩次來陝考察,強調要「紮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剛剛閉幕的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 青平:吹響鄉村振興集結號
    我們要深刻認識到這種歷史性轉移的時代特性,既要在思想上強化對鄉村振興的戰略認識,也要在行動上抓好貫徹落實,把工作的精力與重點逐漸轉移到鄉村振興上來。要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也要注重夯實鄉村振興的發展基礎,要對現有幫扶政策逐項分類優化調整,合理把握調整節奏、力度、時限,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
  • 從「在希望的田野上」到「鄉村振興戰略」|40年40組關鍵詞
    從「在希望的田野上」到「鄉村振興戰略」|40年40組關鍵詞 原標題:   孟冬時節,山東東明小井村,暖陽高照,村東頭牌坊上的「改革第一村」紅色大字分外醒目,村道兩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描繪農村發展新藍圖」「創建美好鄉村
  • 鄉村振興要大力「引才」更要用心「留才」
    然而,「搶人大戰」決不能成為出風頭、拼噱頭的閃電戰,而應是一場久久為功的持久戰,不僅要「搶」得到,更要留得住、用得好。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不僅要吸引思路新、闖勁大、能力強的實用型青年人才到農村來,更要用真心誠意將人才留下來施展才華。 「思皇多士,生此王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 鄧凌月:傳承紅色文化 推動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論述的一脈相承。「全面」二字內涵豐富,既體現了鄉村振興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又指向下一階段將往擴面提質方向發力。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
  • 梯度推進與優化升級: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研究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作為不同發展階段的戰略任務並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緊密相連、各有側重,要統籌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係,既要打好脫貧攻堅的基礎,又要抓住鄉村振興的發展機遇。 一、脫貧攻堅為貧困地區的發展打下基礎 擺脫貧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前提和基礎。
  • 中國科學報對話華農鄉村振興學院副院長胡銀根:鄉村振興從今躍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從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脫貧攻堅解決了溫飽問題,鄉村振興將解決富有問題。站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關鍵節點上,如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
    新華社消息,今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到2020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各地區各部門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得以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  到2022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
  • 臨沂鄉村振興典型案例(五十七)
    編者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的殷切期望。省委要求臨沂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走在前列」,圍繞這一目標定位,臨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統籌推進鄉村五大振興,主動對接長三角,努力把臨沂打造成為長三角地區的農產品「供應基地」、休閒旅遊「後花園」和產業轉移「大後方」。
  • 樊氏微生物科技助推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 實施鄉村振興開局之年:城鄉關係進入新階段
    原標題:【回眸2018】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局之年:城鄉關係進入新階段 題要:2018年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這一年,鄉村產業全面開花,不僅單項產業有突破,產業集群也在大量湧現;這一年,「農民」正在從身份變成職業,鄉村人口結構和農業勞動力結構逐步優化,鄉村人力資本質量走向提高;這一年,農村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快速發展,水、電、路建設全面提速,人居環境整治全面展開,國有農場改革全面推進,農村社會不斷煥發新氣象。2018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以鄉村振興為起點,城鄉關係進入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