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12月11日電(陶玉蓮)老乾局、精神衛生中心、貧困戶家裡、田間地頭……十九大代表王海燕一回到重慶潼南,就馬不停蹄地各處宣講十九大,距開完會已近兩個月,她的宣講行程仍是排得滿滿的,幾乎沒有停歇的時間。
各個行業各個階層對十九大都有不同層次的理解,面對眾多宣講對象該從何處講起?王海燕的選擇是,將開會期間自己最感動的事與大家分享。
8號上午,在潼南區精神衛生中心的宣講現場,王海燕生動地給在場的醫護工作者們描述了開幕現場自己的感悟——「開幕式上奏完國歌,大家為已故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革命先烈默哀,這個完全沒有事先安排,但是全場鴉雀無聲,真正沉浸在了哀思裡,這是首先讓我很感觸的一個點。」
在聽報告時,王海燕一邊聽一邊提筆勾重點,勾到後面發現句句是重點,幾乎把報告全文給勾了個遍。會場外面有開水間,王海燕說,自己沒有到看一個人出去喝水或是上廁所,聽完報告一看時間,都12點半了,開幕式3個半小時的時間,覺得一眨眼就過去了。
回到村裡,大家爭相問她參加十九大的情況。王海燕告訴村民們,國家要啟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這給村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以前他們總覺得無論怎麼進城打拼,回到家裡還得看著有塊土地才能安心,而現在延長了30年的承包期,大家可以放心大膽地把地進行土地流轉,坐在家裡收租金。王海燕帶領村民們學習十九大報告,說到鄉村振興,有老百姓就問:「王支書,鄉村振興是什麼意思?」她說,「鄉村振興就是讓你們過上好日子!」
宣講會現場,王海燕問精神衛生中心的工作人員,知不知道她當村支書的佛家鎮以前什麼樣?大家搖搖頭,她告訴大家,在2010年以前,村裡沒有通公路,當選村支書的當天,老黨員給她說:「海燕吶,要是在你的任上,能給大家修條無論天晴下雨都能把車開到家門口的路就好了。」這讓她很受觸動,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籌款給村裡修路。此後又引進大戶,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全村村民發展花椒和中藥材等兩大主導產業,村民把土地承包出去收租金,還可以在基地務工增加收入。
說到村裡現狀,王海燕語氣充滿了驕傲:村裡修了水泥路,還通到了高速路網;建起了農村垃圾處理廠,村容村貌更美了;花椒和中藥材產業搞得很紅火,花椒基地1700多畝,加上山地,總共種植面積達到3000多畝。「到2019年,花椒就進入豐產期了,平均畝產1000公斤以上,一畝純收入就是上萬元。」王海燕說,「現在回鄉的農民不僅有工資,還有分紅,又能在家照顧老人孩子,日子越過越好。」
詳細的數據、鮮活真實的例子,讓精神衛生中心的醫護人員們聽得津津有味。宣講結束後,院長鄧紅霞告訴新華網,感覺聽了一場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報告,自己在今後的工作中,面對社會公共服務需求的不斷增長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樣化,將不斷改進服務方式,豐富服務內容,提高優質的服務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