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村新貌
編者按:今年6月,珠三角地區美麗鄉村建設現場推進會在廣州從化召開。會議強調,珠三角各市要以新的更高標準要求,全域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努力建設與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相匹配的美麗鄉村,高標準、高水平打造全省乃至全國鄉村振興先行區。會議要求,要推進「美麗家園」「美麗田園」「美麗河湖」「美麗園區」「美麗廊道」行動。
從化區迅速行動,對標要求紮實推進「五個美麗」行動,讓區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再「升級提檔」,將田間地頭、山林水泉、城中村、工業園區、河湧池塘、農房等全要素、全方位納入整治內容,建設具有嶺南風情從化特色的「美麗家園」「美麗田園」「美麗河湖」「美麗園區」「美麗廊道」,進一步提升全區全域農村人居環境。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千百年來人們追尋的夢想家園,是無數人的期盼。如何讓期待變為現實?作為廣州農業農村大區和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陣地,從化區圍繞建設「美麗家園」這一目標,在全區建設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美麗宜居鄉村。
目前,從化區在全面鞏固221條「乾淨整潔村」創建成果的基礎上,基本實現創建157條「美麗宜居村」和34條「特色精品村」。通過打造人居環境樣板區域、推進「三清三拆三整治」、鐵腕整治鄉村「兩違」、解決農村「三線」問題、開展多種形式的微改造、開展垃圾分類、推進「廁所革命」、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做好宣傳推介工作等舉措,讓從化的鄉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鄉村成為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
打造人居環境樣板區域 為鄉村建設樹立「標杆」
作為從化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樣板,蓮麻人用熱情和開放迎接著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歷史悠久的蓮麻文化也得以傳播到全國。曾經,貧窮、偏僻、落後是蓮麻村的代名詞。2013年,這裡的人均年收入僅僅是7000元左右。2015年,從化區實施特色小鎮發展戰略,將特色小鎮建設的首個試點村選址在蓮麻這樣一個廣州最北、最偏遠的貧困村。經過近4年的打造,昔日的重點扶貧村變成了爆紅的「蓮麻小鎮」,並榮獲了「全國文明村」「全國環境整治示範村」「國家美麗宜居村莊示範」「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等稱號,成為從化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樣板。現在,酒產業、民宿產業、手工藝製作、紅色旅遊業等特色產業的發展有效帶動了村集體收入和村民人均收入,分別同比增長48.5%和30.56%。
在另一端的南平靜修小鎮同樣熱鬧。庭院裡,村民圍坐促膝交談,偶爾喝一口熱茶,幸福之感迴蕩心間;棧道上,三五成群的遊人沉醉於山水相融的恬靜風光,怡然自樂。2017年5月,南平村與廣州珠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籤訂了特色小鎮項目合作合同,共同推進項目建設工作。目前合作項目公司——廣州珠江南平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確定分紅模式,正式開啟村企合作特色小鎮建設新模式。村企合作模式摒棄政府大包大攬,讓南平靜修小鎮建設走上快車道。現在,南平靜修小鎮依託其「山、泉、林、溪、石」五大特色生態要素,打造以「靜修」為主題的休閒觀光特色小鎮,主要圍繞提升景觀效果、打造禪修小苑和特色民宿開展工作,同時大力推進精品酒店項目落地,發揮村企合作模式的優勢。如今,南平靜修小鎮正展現出生態宜居的鄉村新貌,為村民幸福生活添磚加瓦。
近年來,從化區著力探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路徑和模式,把特色小鎮作為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的標杆和樣板,將提升人居環境品質作為基礎性、關鍵性工作,貫穿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作為全區鄉村振興的突破口,人居環境整治的樣板點綜合提質改造工作至關重要。」從化區相關負責人說,特色小鎮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脫掉鄉村「髒外衣」
一堆堆垃圾、淤泥被清理乾淨,一個個破舊遮雨棚、違規廣告牌被推倒……在從化大地上,通過「三清三拆三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村在林中、人在畫中」的美麗田園圖景正逐步呈現。
全面改善農村生存環境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大事。「三清三拆三整治」是基礎工作,解決了農村長期以來「髒亂差」難題。而開展農村「兩違」「三線」整治、垃圾分類、推進「廁所革命」等措施則是讓農村環境完全脫掉了「髒外衣」,讓村民生活環境有了大轉變。
「自從建成了生態設計小鎮後,村裡的環境簡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生態設計大會永久會址周邊外,村道、社道、巷道也變得乾淨許多,魚塘、溝渠更加清澈了,不再像以前那樣布滿青苔,我們住得很舒適。」良口鎮塘尾村村民黃阿姨說。2018年12月,首屆世界生態設計大會在生態設計小鎮召開,讓從化這個地方從偏安一隅到進入到國際視野,帶來了越來越多的人流集聚。
「有些以前來過的遊客見到村裡現在的面貌都很驚訝,說變化很大,環境很舒適。」良口鎮米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肖麗笑著對記者說,該鎮對米埗村部分民居外立面進行了統一整飾,對米埗村至磻溪村的主幹道進行了升級改造,對部分巷道進行了硬底化升級改造,打造了3個節點小廣場,對原有綠道進行了清理修復,進一步優化小鎮環境,現在小鎮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環境美了,村民樂了。
的確,從化的農村正在不斷變美的路上。在大家看到變美的過程中,農村裡的「空中蜘蛛網」卻成為了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絆腳石」。消除「空中蜘蛛網」,開展農村「三線」整治是從化區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又一項重要內容。自去年10月起,從化區迅速開展以電力線、通訊線和光電線「三線」整治為重點的「管線革命」,給村民帶來的不僅是「蜘蛛網般密密匝匝的電線不復存在,巷裡巷外重見天日」的喜悅,更是對耳目一新、整潔有序的美麗鄉村之夢的認同。目前,全區已基本完成221條行政村的「三線」整治工作。
穩步推進「微改造」工作 讓鄉村換上「新裝」
「雖然改造不大,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裡路寬了,環境變美了,鄰居之間也更和諧了。」在江埔街海塱村居住了30年的黃大叔,提起「微改造」給自己生活帶來的變化,臉上不經意洋溢起幸福的笑容。
新型城鄉社區治理的實現路徑,就是以提升民生質量為導向,統籌城鄉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隨著「微改造」工作穩步推進,從化的人居環境正悄然發生變化,居民的生活品質也不斷提升。
江埔街海塱村經過一個月的微改造,從城中村變身為「城中景」。平整乾淨的柏油路、 停放整齊的車輛、 色調豔麗的牆繪、 創意十足的景觀小品……走進江埔街海塱村,一股時尚文化氣息撲面而來。今年5月,從化區對海塱村實施全面微改造。針對村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車輛亂停亂放等問題,按照美麗宜居村的創建目標,全力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讓村民實實在在感受到這裡乾淨了、整潔了。
鄉村裡進行了「微改造」,路面上的「微改造」也在同步進行,從化區實施了一批綠化亮化美化項目。「路燈亮了,出行更方便了!」家住城郊街光聯村的陳先生說。近幾年來,隨著數萬盞農村路燈安裝建設完成,入夜一路漆黑的狀況得到了改善,明亮的燈光既照亮了村道、社道,也照進了群眾的心裡。截至目前,從化區已安裝農村路燈約4.8萬盞,共覆蓋221條行政村約1783.45公裡的村道,受惠人口50多萬人。
大力推進鄉風文明建設 為村民幸福「加碼」
美麗鄉村,美在環境,更美在人心。在新時代的鄉村,人居環境是「顏值」,文明鄉風是「內涵」。從化區在推進「美麗家園」建設過程中,不僅注重鄉村「顏值」,更注重文化內涵,通過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與鄉風文明相融合,打造了一批既有「面子」,又有「裡子」的特色精品村。
作為「全國文明村」,2018年6月,蓮麻村設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同時分設蓮麻大舞臺、農家書屋、衛生站、垃圾分類宣教室、廣播站、黃沙坑革命舊址紀念館、華夏蓮舍、「仁裡集」等多個實踐點,在全村廣泛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使文明鄉風吹遍蓮麻村的每一個角落。2018年9月,西和村村規民約入編廣東省文明辦《新村規民約選編》,並作為全省30篇優秀村規民約之一,編印在首頁。
文明鄉風還吹到了西塘童話小鎮。陳海英在西塘村是出名的勤快人,還是村裡有名的孝順媳婦,在文明鄉風評議中她的家被評為了「最美庭院」。不僅房前屋後乾淨整潔,陳海英家庭更是彰顯了互敬互愛的家風文化。由於婆婆癱瘓在床,陳海英長年累月都承擔著照顧她的義務。「不是我誇,我這兒媳婦端屎倒尿、伺候吃喝、洗頭擦身、捏腿按摩、打掃房間,比親閨女還強!要不是她,我這10幾年真不知道該怎麼走過來。」說起兒媳婦陳海英,年邁的邱雪蘭眼裡閃現著淚花,儘管哽咽著但讚美的話卻不絕於口。
近年來,從化區大力宣傳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了「五個最美」、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等評選活動,組織開展珍愛家園系列活動,組建「文化農家文明小鎮」志願服務隊,系統構建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配套建成新時代百姓舞臺、孝德家風講堂等1100多個實踐點,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正徐徐吹遍從化大地。
回望從化鄉村家園,一個個村莊掩映在綠樹叢中,一條條乾淨的水泥路連接著別致的民居,一盞盞明亮的路燈照亮村民出行之路,優美的自然景觀和富有現代氣息的新村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幅美麗畫卷。在鄉村振興的持續發力下,從化的美麗家園「顏值」再提升值得期待。 (文/記者黃利誼 圖/記者鄺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