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材料讓天更藍水更清—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納米材料讓天更藍水更清
——第二屆全國環境納米技術及生物效應學術研討會召開

 

本報訊 4月19日至20日,第二屆全國環境納米技術及生物效應學術研討會在合肥召開,近400名活躍在國內外納米技術領域前沿的專家、學者雲集於此,分析討論納米材料環境安全性及生物效應相關技術領域的發展趨勢和前沿動向,交流和探討新成果、新技術、新方法。

納米科技作為推動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驅動力之一,在電子、信息、生物、化工、醫藥等多個領域被廣泛應用。本次會議的主旨是在大力發展納米技術的同時,關注納米材料環境安全性及生物效應,充分發揮納米材料特性以及在環境領域的作為,讓我們的天更藍、水更清。

據大會主席、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介紹,隨著納米科技的發展,為環境中有毒汙染物去除、降解提供了高效、價廉的途徑和材料。此外,人工納米材料在廣泛應用的同時,進入生態系統的毒性效應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與明確。

會議涉及環境納米技術與納米環境過程、納米生物效應及安全性評價、納米調控表徵技術與方法、大氣超細顆粒物環境過程與效應等內容。參會學者來自中科院、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等30多所高校院所,其中,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28人。設立大會邀請報告5個、分會邀請報告29個、口頭報告56個,會議收到牆報63張以及會議摘要150篇。

據悉,本次會議經中國化學會環境化學專業委員會批准,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環境毒理與汙染控制技術安徽省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納米技術與健康效應重點實驗室、安徽大學物質科學與信息技術研究院共同承辦。

(沈春蕾 賀曉航)

《中國科學報》 (2018-04-23 第5版 創新周刊)

相關焦點

  • 張家祥:讓美麗渠首天更藍水更清
    張家祥說:「我們將通過努力,讓張河村沿著生態產業的路子一直走下去,讓美麗渠首天更藍水更清,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 新型納米泡沫讓「窗戶」更節能—新聞—科學網
    美國能源部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研究者們通過使用二氧化釩納米材料,研發出具有單一窗格的窗戶,從而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 製備黑磷納米材料有了高效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由於太陽能成本低廉,將太陽能轉換為產物化學能的光催化合成氨技術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方式,而實現高效的光催化固氮的材料基礎是半導體光催化劑。黑磷是一種新型非金屬層狀直接帶隙半導體材料,具有高載流子遷移率、覆蓋從可見到中紅外的可調帶隙等獨特性質。
  • 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新聞—科學網
    然而長久以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也稱膠體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存在「盲區」。 原子力顯微鏡一個微懸臂梁和位於自由端的一個納米針尖構成,能夠通過探針將十分微小的的力,通過微懸臂梁反射的雷射信號測量出來,為探究納米尺度的物質世界打開一扇門。
  • 快速升溫實現納米晶界「熱弛豫」—新聞—科學網
  • 納米材料用於壁畫保護:我靠科學修文物—新聞—科學網
    但是,在西北工業大學納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卻有一群熱心於壁畫保護的材料科學家,他們專攻「材料科學與考古研究」這一新的研究方向,研究新材料與新技術在文物保護中的作用。 那麼,當材料應用於壁畫保護,究竟能解決什麼問題?近日,《先進功能材料》刊發了該中心的論文,詳細闡述了石墨烯增強納米材料對壁畫保護方面的研究進展。
  • 天更藍水更清 全省PM2.5年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21.8%
    空氣品質更好了,身邊的小河變清了,這是近年來許多江蘇人可知可感的變化。省生態環境廳大氣處負責人介紹,為了讓天更藍,「十三五」以來我省著力優化四個結構:一是完成產業結構調整任務。嚴控「兩高」行業產能,大力壓減水泥、平板玻璃產能,化解粗鋼產能,退出低端低效產能項目。二是推進能源結構優化目標。大力推動重點行業減煤,擴大超低排放改造範圍到所有燃煤機組,基本完成燃煤鍋爐淘汰整治;積極發展新能源,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生物質發電全國領先。三是穩步調整運輸結構。
  • 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研究獲新發現—新聞—科學網
    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林嘉平團隊在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的製備上取得了新發現。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並已入選熱門論文。然而,目前所知,在納米尺度同時具有環和手性兩個特徵的多級結構尚未見報導。 華東理工大學研究人員發現,聚(γ-苄基-L-穀氨酸酯)(PBLG)均聚物與聚(γ-苄基-L-穀氨酸酯)—嵌段—聚乙二醇(PBLG-b-PEG)嵌段共聚物二元體系在溶液中自組裝形成尺寸均勻、手性可控的螺旋環狀多級納米結構。通過調控嵌段共聚物與均聚物的共混比例,發現環狀結構是由均聚物組裝形成的。
  • 高密度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5月22日,相關研究成果以《用於高性能電子學的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平行陣列》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 集成電路的發展,要求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電晶體在持續縮減尺寸的同時提升性能、降低功耗。隨著主流CMOS集成電路縮減到亞10 納米技術節點,採用新結構或新材料對抗場效應電晶體中的短溝道效應,進一步提升器件能量利用效率變得愈加重要。
  • 科學家發現獲得高強度金屬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但是,科學家通過計算發現,當晶粒細化到大約15~10納米以下時,納米金屬的強度不再增加,反而減小——表現出軟化現象。對於晶粒更細(小於15納米)的納米金屬,伴隨尺寸是否會變軟或更強一直是一個謎題。這是因為傳統實驗手段對如此細小材料強度的測量面臨極大的挑戰。 該研究團隊率先將一種用於地學礦物研究的技術引入到納米材料的壓縮變形研究。
  • 西安交大任曉兵團隊:「缺陷」讓材料更智能—新聞—科學網
    西安交通大學前沿院院長任曉兵團隊用一項歷時近十五年的研究成果告訴人們:缺陷,能夠讓材料更智能。 這個「基於晶體缺陷調控的鐵性智能材料新物理效應」項目,剛剛摘得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人類社會正在高速進入智能時代,智能材料正是實現各種智能化功能的基礎和載體,我們研究的就是其中的鐵性智能材料。」任曉兵介紹說。
  • 最小殺菌納米機器來了—新聞—科學網
    R型細菌素是最小的可收縮的納米機器,有望成為精確的抗生素。
  • 香山科學會議研討納米地質學及納米成藏成礦問題—新聞—科學網
    香山科學會議研討納米地質學及納米成藏成礦問題都有為、琚宜文、王焰新、陳天虎、孫巖擔任會議執行主席  【科學網 潘鋒報導】以
  • 石墨烯「摺紙術」了解一下—新聞—科學網
    「摺紙術」是一種把紙張折出各種特定形狀和花樣的藝術。人們通過精妙的手法,能夠把一張簡單的紙變換出各種各樣的三維結構。 這種遊戲不但小朋友喜歡玩,科學家也樂在其中。受到這項藝術的啟發,摺疊操縱經常被巧妙地用在很多科學技術前沿領域,用來構築形狀與功能各異的結構、器件甚至機器。比如,在生物學領域,生物學家可以將DNA單鏈摺疊成複雜的二維形狀。
  • 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問世—新聞—科學網
    」,將傳統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的應用領域從組織再生拓展到腫瘤等疾病治療中。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先進材料》。 生物陶瓷材料用於修復人體硬組織歷史悠久,從生物惰性材料(如氧化鋁和氧化鋯等)發展到既具有生物活性又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如磷酸鹽和矽酸鹽生物陶瓷、矽基生物玻璃等),其生理功能要求不再是簡單的組織填充替代物,而是能誘導組織再生、調節細胞生長和功能分化的組織工程材料。
  • 光學大數據存儲:更快,更久,更綠色—新聞—科學網
  • 拉伸金剛石打造下一代微電子器件—新聞—科學網
    該發現顯示了金剛石作為微電子學、光子學和量子信息技術中高級功能器件的主要候選材料的潛力。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科學》 「這是第一次通過拉伸實驗顯示金剛石具有極大的均勻彈性。我們的發現證明了通過微加工金剛石結構的『深層彈性應變工程』開發電子設備的可能性。」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陸洋說。
  • 生態建設丨「中華水塔」天更藍了水更清了
    「如今使用電取暖,家裡更乾淨了,也更溫暖了。」康吉說。 「沒有電網前,家裡用電只能靠柴油發電機。發電機排出的黑煙味道很大。」康吉指了指院子裡的柴油發電機說,通了電之後,再也不用靠它發電了。而且,電網的電比柴油發電更便宜,清潔供暖電價一度電只要2角8分錢。她家去年3月份充的電費,到現在還沒有用完。 讓康吉受益的,是瑪多縣推進的電能替代。
  • 日本科學家用納米材料設計新型催化劑,讓陽光分解水更高效
    日本科學家用納米材料設計新型催化劑,讓陽光分解水更高效 新華社北京1月18日電 日本科學家用納米材料設計出一種新型催化劑,可有效催化人工模擬天然光合作用的關鍵步驟——利用陽光分解水,有望提高氫氣生產效率、降低成本。
  • 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是滿足全固態雷射器實現多波段雷射輸出的關鍵核心材料,但目前仍缺乏性能優異的非線性光學晶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