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伸金剛石打造下一代微電子器件—新聞—科學網

2021-01-08 科學網

 

微晶金剛石樣品拉伸變形示意圖     圖片來源:中國香港城市大學

中國香港城市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首次使用納米力學方法,實現了微晶金剛石陣列的大而均勻的拉伸彈性應變。該發現顯示了金剛石作為微電子學、光子學和量子信息技術中高級功能器件的主要候選材料的潛力。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科學》

「這是第一次通過拉伸實驗顯示金剛石具有極大的均勻彈性。我們的發現證明了通過微加工金剛石結構的『深層彈性應變工程』開發電子設備的可能性。」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陸洋說。

金剛石因其超高的導熱性、優異的載流子遷移率、高擊穿強度和超寬帶隙而被認為是一種高性能的電子和光子材料。然而,由於金剛石的大帶隙和緊湊的晶體結構,使得在生產過程中調製半導體電子性能的常用方法難以實現,阻礙了金剛石在電子和光電子器件中的工業應用。一種可能的方法是通過「應變工程」,即應用非常大的晶格應變,改變帶隙結構和相關的功能性質。但由於金剛石具有極高的硬度,這被認為是「不可能的」。

之前,研究人員發現,納米級的鑽石可以在意想不到的大局部應變下發生彈性彎曲。在此基礎上,新研究表明了如何利用這一現象開發功能性金剛石器件。

該團隊首先製備了樣品。這些樣品呈橋狀——大約1微米長、300納米寬,兩端更寬。然後,鑽石橋在電子顯微鏡下以控制良好的方式單軸拉伸。在連續可控的加載—卸載定量拉伸試驗循環下,金剛石橋在整個試件測量截面上表現出高度均勻的大彈性變形,約為7.5%,而不是彎曲局部的變形。之後,它們恢復了原來的形狀。

研究人員對樣品幾何結構進行了進一步優化,最大均勻拉伸應變達到9.7%,甚至超過了2018年研究的局部最大值,接近金剛石的理論彈性極限。更重要的是,為了演示應變金剛石裝置的概念,該團隊還實現了微晶金剛石陣列的彈性應變。

研究小組隨後進行了計算,以估計彈性應變從0到12%對鑽石電子特性的影響。模擬結果表明,隨著拉伸應變的增加,金剛石的帶隙寬度普遍減小,在9%的應變下,沿特定晶體取向的帶隙寬度能從5 eV左右減小到3 eV左右。

專家認為,這證明了金剛石的帶隙結構可以改變,更重要的是,這些改變可以是連續和可逆的,能適合不同的應用,從微/納米機電系統到光電和量子技術。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abc4174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用於下一代電子產品的可拉伸金剛石
    金剛石是自然界中最堅硬的材料,其工業應用通常是切割、鑽孔或研磨。但是,金剛石也被認為是一種高性能的電子和光子材料,因為它具有超高的熱導率、優異的電荷載流子遷移率、高擊穿強度和超寬帶隙。帶隙是半導體中的關鍵性能,寬帶隙可以實現大功率或高頻器件的運行。
  • 可拉伸的鑽石:為新一代微電子器件鋪路!
    導讀據香港城市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與哈爾濱工業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使用納米機械方法,實現了微加工金剛石陣列的大且均勻的拉伸彈性應變。這一發現展示了金剛石作為微電子學、光子學和量子信息技術中高級功能器件的主要候選材料的潛力。背景鑽石是指經過打磨的金剛石,金剛石是一種天然礦物。
  • 金剛石可拉伸,變身晶片時更「聽話」
    哈爾濱工業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首次通過納米力學新方法,通過超大均勻的彈性應變調控,從根本上改變金剛石的能帶結構,為實現下一代金剛石基微電子晶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法。1月1日,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
  • 用於下一代電子產品的可拉伸鑽石
    用於下一代電子產品的可拉伸鑽石鑽石是自然界中最堅硬的材料。但是,出於許多期望,它作為一種出色的電子材料也具有巨大的潛力。由香港城市大學(CityU)領導的聯合研究小組首次通過納米力學方法展示了微細加工的金剛石陣列的大而均勻的拉伸彈性應變。
  • 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1-01-11 10:25:51 如何讓金剛石「聽話」,
  • 新方法讓金剛石變身晶片時更「聽話」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麗雲)如何讓金剛石「聽話」,像矽一樣實現晶片的基本功能?哈爾濱工業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首次通過納米力學新方法,通過超大均勻的彈性應變調控,從根本上改變金剛石的能帶結構,為實現下一代金剛石基微電子晶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法。近日,該研究成果以「微納金剛石單晶的超大均勻拉伸彈性」為題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
  • 金剛石晶片關鍵技術獲得突破:從根本上改變金剛石的能帶結構
    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韓傑才院士團隊,與香港城市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 2021年第一期《Science》:將金剛石拉伸到極大均勻彈性變形!
    實現金剛石基電子和光電器件的一個嚴重障礙是,其大禁帶及其晶體結構所帶來的摻雜挑戰。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是應用彈性晶格應變,它可以從根本上改變材料的性質。最近,通過彎曲納米金剛石針,證明了超大彈性變形。局部拉伸彈性應變,在幾十納米範圍內達到9%以上,強度接近金剛石的理論極限。
  • 金剛石單晶重大突破:從根本上改變金剛石的能帶結構
    ,與香港城市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該項研究成果現已通過 「微納金剛石單晶的超大均勻拉伸彈性」為題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   據多個媒體報導,這項研究首次通過納米力學新方法,通過超大均勻的彈性應變調控,從根本上改變金剛石的能帶結構,為實現下一代金剛石基微電子晶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法,為彈性應變工程及單晶金剛石器件的應用提供基礎性和顛覆性解決方案。
  • 科學家實現金剛石陣列深度彈性應變,或開啟微電子量子應用新時代
    金剛石陣列拉伸:連續可逆可調控為展示金剛石器件應用的概念,該團隊參考 ASTM 標準和幾何結構優化設計製備出帶有多個橋的微型金剛石陣列樣品。之後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演示了長度約 2 微米的金剛石橋陣列的原位拉伸應變,並顯示了隨應變幅度增加的多橋陣列的加載卸載過程:金剛石陣列在同步均勻地應變至 5.8%左右時完全恢復原始形狀,並最終約在 6%的水平發生斷裂。
  • 金剛石晶片關鍵技術獲得突破
    中國青年報消息,哈爾濱工業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首次通過納米力學新方法,通過超大均勻的彈性應變調控,從根本上改變金剛石的能帶結構,為實現下一代金剛石基微電子晶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法。
  • 今日科技話題:「天問一號」、糖尿病治療藥物、竊蛋龍化石、拉伸...
    ——新華網4拉伸金剛石打造下一代微電子器件▲ 微晶金剛石樣品拉伸變形示意圖 圖片來源:中國香港城市大學中國香港城市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首次使用納米力學方法,實現了微晶金剛石陣列的大而均勻的拉伸彈性應變。
  • 下一代電子信息材料與器件高峰論壇在錫舉行
    12月6日,下一代電子信息材料與器件高峰論壇暨第三屆低維材料應用與標準研討會在錫舉行。市委書記黃欽,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校長張廣軍共同為微納系統國際創新中心揭牌。(宦瑋 攝)太湖佳絕處,冬景似春華。
  • 石墨烯晶圓亮相後,金剛石晶片迎來技術突破,國產晶片找到新賽道
    02金剛石晶片迎來技術突破據IT之家1月11日消息,哈爾濱工業大學韓傑才院士團隊,攜手香港城市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成功實現金剛石單晶圓技術重大科研突破。金剛石是第三代半導體主要材料之一,有著「終極半導體材料」之稱。
  • 金剛石力學性能研究獲進展 顯微鏡功不可沒
    一直以來,金剛石都是以「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最堅硬物質」呈現在人們腦海中的。然而正如某句話所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對而言的。讓人想不到的是,硬度數一數二的金剛石也有「柔韌」的一面。近日,燕山大學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聯合,利用透射電子顯微鏡,開發出了金剛石的新性能。
  • 《自然—材料》:拓撲相變用於提高熱電優值—新聞—科學網
    或為解決手機發熱帶來曙光
  • 中國科學家實現金剛石陣列深度彈性應變,或...
    金剛石陣列拉伸:連續可逆可調控  為展示金剛石器件應用的概念,該團隊參考 ASTM 標準和幾何結構優化設計製備出帶有多個橋的微型金剛石陣列樣品。  也就是說,陸洋與合作團隊開發的此項工藝可生產出具有微米級尺寸甚至更大尺度的高質量單晶金剛石微橋陣列結構,並實現連續可逆地應變調控金剛石帶隙結構,從而從真正意義上有望攻克金剛石以往的應用阻礙,使之進一步成為是微機電系統(MEMS)、量子信息處理器、光電器件、應變工程電晶體陣列、微電子以及其他應用的重要候選材料。
  • 微電子所在新型矽基環柵納米線MOS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集成電路先導工藝研發中心在面向5納米以下技術代的新型矽基環柵納米線(Gate-all-around silicon nanowire,GAA SiNW)MOS器件的結構和製造方法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5納米以下集成電路技術中現有的FinFET器件結構面臨諸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