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一期《Science》:將金剛石拉伸到極大均勻彈性變形!

2021-01-08 網易

2021-01-03 21:37:35 來源: 材料科學與工程

舉報

  金剛石不僅是自然界中最堅硬的材料,也是一種具有超寬帶隙、特殊載流子移動性和熱導率的極端電子材料。通常,金剛石被認為是不可彎曲的,但薄的樣品實際上可以有彈性變形

  近日,來自香港城市大學Alice Hu和陸洋、哈爾濱工業大學朱嘉琦、麻省理工李巨等研究者,以~100納米寬度製備了長度~1微米的單晶金剛石橋結構,並在室溫下沿[100]、[101]和[111]方向單軸拉伸載荷下獲得了樣品寬的均勻彈性應變。相關論文以題為「Achieving large uniform tensile elasticity in microfabricated diamond」於2021年元月1日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上。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4/76

  

  金剛石,因其超高的導熱性、介電擊穿強度、載流子遷移率和超寬的帶隙,而成為電子和光子材料的珠穆朗瑪峰。實現金剛石基電子和光電器件的一個嚴重障礙是,其大禁帶及其晶體結構所帶來的摻雜挑戰。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是應用彈性晶格應變,它可以從根本上改變材料的性質。最近,通過彎曲納米金剛石針,證明了超大彈性變形。局部拉伸彈性應變,在幾十納米範圍內達到9%以上,強度接近金剛石的理論極限。這一發現表明,深度彈性應變工程(ESE),可能會從根本上改變金剛石的物理性能,即在金剛石中誘導非常高的(>5%)拉伸和/或剪切彈性應變。

  然而,人們需要在足夠大的容量中精確控制,以充分利用深度ESE在工業上非常大規模的集成。以往對金剛石的應變嘗試,往往受到彎曲使應變在小樣本體積內的限制,導致應變分布不均勻。這些樣品很難控制,產生的高應變場高度局域化。大的均勻彈性應變,通常是器件陣列的深層ESE的理想初始狀態。這一場景很難在微米尺度的樣品中實驗實現,例如在一個乾淨的晶圓中,因為眾所周知的「越小越強」的趨勢,這表明增大尺寸會削弱樣品。

  在此,研究者展示了在拉伸載荷下微晶單晶金剛石橋的極大的、可逆的、均勻的彈性變形。為了獲得長度為~1μm、寬度為300 nm、具有明確幾何形狀和晶體取向的拉伸樣品,研究者採用了先進的微波等離子體輔助化學氣相沉積法,獲得塊狀單晶金剛石微加工工藝。研究者開發的工藝可以生產微米尺寸的高質量金剛石結構,這是微型機電系統(MEMS)、量子和光子器件、應變工程電晶體陣列和其他應用的主要候選材料。此外,研究者還演示了金剛石微橋陣列的深彈性應變。研究表明,超大的、高度可控的彈性應變可以從根本上改變金剛石的體帶結構,包括帶隙本徵值計算降低了多達2eV。

  

  圖1 微晶單晶金剛石橋試件。

  

  

  圖2 沿[101]方向加載-卸載拉伸試驗。

  

  圖3 [100]-,[101]-和[111]取向鑽石的統計拉伸結果。

  微米尺寸的單晶金剛石橋結構非常適合MEMS、光子器件、量子信息處理器和微電子或納米電子器件陣列的規模。大而均勻的彈性應變應該驅動帶隙的變化,研究者通過DFT模擬和EELS測量,證明了這一點。與此同時,該研究突出了深度彈性應變工程在光子學、電子學和量子信息技術方面的巨大應用潛力。(文:水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新年首篇《Science》:金剛石實現極大、可逆、均勻彈性變形!
    導讀:金剛石不僅是自然界中最堅硬的材料,而且還是具有超寬帶隙、出色的載流子遷移率和導熱性的極限電子材料。拉伸金剛石可以為設備應用帶來非常優異的品質。本文在室溫下沿[100],[101]和[111]方向對長度約1微米,寬度約100納米的單晶金剛石橋結構進行了微加工,並在單軸拉伸載荷下實現了樣品範圍內的均勻彈性應變。
  • 拉伸金剛石打造下一代微電子器件—新聞—科學網
    微晶金剛石樣品拉伸變形示意圖     圖片來源:中國香港城市大學 中國香港城市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首次使用納米力學方法,實現了微晶金剛石陣列的大而均勻的拉伸彈性應變。
  • 中國科學家實現金剛石陣列深度彈性應變,或...
    「這意味著,將開啟全新的鑽石應用時代。」  談及 2021 元旦當天發在 Science 的論文,現為香港城市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的陸洋作出如上概括。其中的一個潛在解決方案,是通過施加彈性晶格應變來達到調控電子性能和材料特性的改變。  此前,在 2018 年陸洋與合作者首次在 Science 發文,報導通過彎曲納米級金剛石針能夠達到超大的彈性變形。在數十納米大小的區域中,局部拉伸彈性應變達到 9%。這一發現表明,深層彈性應變工程(ESE)可以在金剛石實現,從而改變其物理性能。
  • 科學家實現金剛石陣列深度彈性應變,或開啟微電子量子應用新時代
    「這意味著,將開啟全新的鑽石應用時代。」談及 2021 元旦當天發在 Science 的論文,現為香港城市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的陸洋作出如上概括。他告訴 DeepTech:「未來,鑽石將不只是傳統印象中昂貴寶石,人造金剛石也不再是一種機械加工材料,金剛石還將會是一種極具潛力的電子材料、光電材料。」
  • 可拉伸的鑽石:為新一代微電子器件鋪路!
    在連續且可控的「加載-卸載」定量拉伸試驗循環下,金剛石橋在整個試件的測量截面上表現出高度均勻的超大彈性變形(約7.5%的應變),而不是局部的彎曲變形。在卸載之後,它們恢復了原始形狀。微加工成的金剛石橋樣本的拉伸應變(圖片來源:Dang Chaoqun / 香港城市大學)他們使用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ASTM)的標準進一步優化樣品的幾何形狀,最終實現了高達9.7%的最大均勻拉伸應變,甚至超過了2018年研究中的局部最大值,並接近金剛石理論上的彈性極限。
  • 用於下一代電子產品的可拉伸金剛石
    然而,金剛石的大帶隙和緊密的晶體結構使其很難在生產過程中通過 "摻雜 "的方式來改變半導體的電子性能,因此阻礙了金剛石在電子和光電設備中的應用。一個潛在的替代方法是通過 "應變工程",即施加非常大的晶格應變,來改變電子帶結構和相關的功能特性。但由於鑽石的硬度極高,因此通常認為這種方法是 "不可能的"。
  • 金剛石可拉伸,變身晶片時更「聽話」
    哈爾濱工業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首次通過納米力學新方法,通過超大均勻的彈性應變調控,從根本上改變金剛石的能帶結構,為實現下一代金剛石基微電子晶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法。1月1日,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
  • 韓傑才院士團隊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哈工大報訊(航天/文)1月1日,我校與香港城市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首次通過納米力學方法,展示了微晶金剛石陣列均勻的深彈性應變。該研究突出了深彈性應變工程在光子學、電子學和量子信息技術中的巨大應用潛力。
  • 中外科學家在納米尺度發現金剛石超彈性變形
    2018年04月25日 05:54 來源:人民日報 研究首次觀測到納米級金剛石可承受前所未有的巨大形變且能迅速恢復原狀,其中單晶金剛石樣本的局部拉伸彈性形變量最大可達到約9%,接近金剛石在理論上可達到的彈性變形極限。該研究成果於4月20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  眾所周知,金剛石是自然界最堅硬的物質。在宏觀尺度下,它通常被認為表現不出絲毫變形行為。任何極端嘗試對金剛石進行變形的後果往往在還沒有達到可見形變之前就發生脆性斷裂。
  • 用於下一代電子產品的可拉伸鑽石
    用於下一代電子產品的可拉伸鑽石鑽石是自然界中最堅硬的材料。但是,出於許多期望,它作為一種出色的電子材料也具有巨大的潛力。由香港城市大學(CityU)領導的聯合研究小組首次通過納米力學方法展示了微細加工的金剛石陣列的大而均勻的拉伸彈性應變。
  • 香港城市大學陸洋團隊再發《Science》:攀登電子材料領域的「珠穆...
    直到2018年,香港城市大學陸洋博士和他的合作者首次發現,納米級的金剛石可以發生超大的彈性應變,局部拉伸彈性應變達到9%甚至更高。這一驚人發現表明,通過彈性應變工程(ESE)改變金剛石的物理性質是可能的。
  • 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1-01-11 10:25:51 如何讓金剛石「聽話」,
  • 金剛石單晶重大突破:從根本上改變金剛石的能帶結構
    打開APP 金剛石單晶重大突破:從根本上改變金剛石的能帶結構 問舟 發表於 2021-01-11 10:21:30 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韓傑才院士團隊
  • 今日科技話題:「天問一號」、糖尿病治療藥物、竊蛋龍化石、拉伸...
    ——新華網4拉伸金剛石打造下一代微電子器件▲ 微晶金剛石樣品拉伸變形示意圖 圖片來源:中國香港城市大學中國香港城市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首次使用納米力學方法,實現了微晶金剛石陣列的大而均勻的拉伸彈性應變。
  • |Science
    通過實驗室製備的可拉伸的鑽石,研究人員希望能夠加強金剛石的特定性質,以便製備下一代電子元件,如未來的量子計算機晶片。這項突破性的新研究於 1 月 1 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替代材料一直以來,工程學家們都希望能找到一種優於矽的材料,以制出更小、運行更快且有效性更高的晶片。
  • 新方法讓金剛石變身晶片時更「聽話」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麗雲)如何讓金剛石「聽話」,像矽一樣實現晶片的基本功能?哈爾濱工業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首次通過納米力學新方法,通過超大均勻的彈性應變調控,從根本上改變金剛石的能帶結構,為實現下一代金剛石基微電子晶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法。近日,該研究成果以「微納金剛石單晶的超大均勻拉伸彈性」為題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
  • 哈爾濱工業大學團隊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1月1日,哈爾濱工業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首次通過納米力學方法,展示了微晶金剛石陣列均勻的深彈性應變。該研究突出了深彈性應變工程在光子學、電子學和量子信息技術中的巨大應用潛力。
  • 金剛石晶片關鍵技術獲得突破:從根本上改變金剛石的能帶結構
    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韓傑才院士團隊,與香港城市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 金剛石晶片關鍵技術獲得突破
    中國青年報消息,哈爾濱工業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首次通過納米力學新方法,通過超大均勻的彈性應變調控,從根本上改變金剛石的能帶結構,為實現下一代金剛石基微電子晶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