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傑才院士團隊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2021-01-13 哈爾濱工業大學新聞網

哈工大報訊(航天/文)1月1日,我校與香港城市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首次通過納米力學方法,展示了微晶金剛石陣列均勻的深彈性應變。該研究突出了深彈性應變工程在光子學、電子學和量子信息技術中的巨大應用潛力。研究成果以「微納金剛石單晶的超大均勻拉伸彈性」(Achieving large uniform tensile elasticity in microfabricated diamond)為題,發表在科學在線(Science online)上,其中韓傑才院士團隊的朱嘉琦教授、青年教師代兵分別為共同通訊作者(陸洋、李巨、朱嘉琦、Alice Hu)和共同第一作者(黨超群、Jyh-Pin Chou、代兵、Chang-Ti Chou),我校為共同通訊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單位。

金剛石具有高硬度、超寬帶隙、出色的載流子遷移率和優異的導熱性能,是實現「後摩爾」時代電子、光電子和量子晶片的基礎性材料之一,目前最大的技術障礙在於實現帶隙的有效調控。由於金剛石結構緊湊,常規的N型摻雜目前進展緩慢。本研究發現,通過超大的彈性應變調控,可以從根本上改變金剛石的能帶結構,從而為彈性應變工程及單晶金剛石器件的應用提供基礎性和顛覆性解決方案。

納米級金剛石針被證明具有超大的彈性變形現象,局部拉伸彈性應變達到了9%以上,表明深彈性應變工程(ESE)在金剛石中產生非常高(> 5%)的拉伸和剪切彈性應變。但是上述的應變嘗試往往局限於小樣本體積內彎曲,導致應變分布不均勻,產生的高應變場會高度局部化。而在晶圓級、微米尺度樣品中實現大均勻彈性應變,以充分利用深彈性應變工程進行金剛石器件的大規模集成加工將更加具有學術和工程意義。

本研究在室溫下沿[100],[101]和[111]方向對長度約1微米,寬度約100納米的單晶金剛石橋結構進行了精細加工,並在單軸拉伸載荷下獲得了樣品範圍內的均勻彈性應變,通過計算可實現單晶金剛石多達2eV的帶隙降低。

韓傑才院士、朱嘉琦教授團隊長期從事大尺寸單晶金剛石、前沿器件及裝備研製等研究,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下,在英寸級單晶金剛石、金剛石增強導熱器件、日盲紫外探測、核素電池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有效支撐我校基礎研究和重大工程研發能力的提升。


研究成果發表

沿[101]方向的裝卸拉伸實驗

[100],[101]和[111]取向金剛石的統計拉伸結果


原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4/76


相關焦點

  • 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1-01-11 10:25:51 如何讓金剛石「聽話」,
  • 哈爾濱工業大學團隊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1月1日,哈爾濱工業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首次通過納米力學方法,展示了微晶金剛石陣列均勻的深彈性應變。該研究突出了深彈性應變工程在光子學、電子學和量子信息技術中的巨大應用潛力。
  • 哈工大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首次通過納米力學方法,展示了微晶金剛石陣列均勻的深彈性應變。該研究突出了深彈性應變工程在光子學、電子學和量子信息技術中的巨大應用潛力。研究成果以「微納金剛石單晶的超大均勻拉伸彈性」(Achieving large uniform tensile elasticity in microfabricated diamond)為題,發表在科學在線(Science online)上,其中韓傑才院士團隊的朱嘉琦教授、青年教師代兵分別為共同通訊作者(陸洋、李巨、朱嘉琦、Alice Hu)和共同第一作者(黨超群
  • 金剛石單晶重大突破:從根本上改變金剛石的能帶結構
    打開APP 金剛石單晶重大突破:從根本上改變金剛石的能帶結構 問舟 發表於 2021-01-11 10:21:30 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韓傑才院士團隊
  • 最新突破!金剛石可拉伸,變身晶片時更「聽話」
    哈爾濱工業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首次通過納米力學新方法,通過超大均勻的彈性應變調控,從根本上改變金剛石的能帶結構,為實現下一代金剛石基微電子晶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法。1月1日,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
  • 金剛石晶片關鍵技術獲得突破:從根本上改變金剛石的能帶結構
    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韓傑才院士團隊,與香港城市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 石墨烯晶圓亮相後,金剛石晶片迎來技術突破,國產晶片找到新賽道
    石墨烯單晶圓相較於矽晶圓,性能至少提升了十倍。石墨烯晶圓經過切割、刻蝕、光刻等多項步驟,便可打造成碳基晶片。而碳基晶片是業界公認的矽基晶片的替代者。目前,中科院正對如何將石墨烯晶圓實現碳基晶片量產進行研究。一旦成功,半導體全產業鏈將被顛覆,半導體領域重新洗牌。到時,中國將一改如今的落後局面,成為規則制定者。
  • 新方法讓金剛石變身晶片時更「聽話」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麗雲)如何讓金剛石「聽話」,像矽一樣實現晶片的基本功能?哈爾濱工業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首次通過納米力學新方法,通過超大均勻的彈性應變調控,從根本上改變金剛石的能帶結構,為實現下一代金剛石基微電子晶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法。近日,該研究成果以「微納金剛石單晶的超大均勻拉伸彈性」為題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
  • 重大突破!哈爾濱工業大學參與的這項研究應用潛力巨大
    研究成果以「微納金剛石單晶的超大均勻拉伸彈性」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Science)上,其中韓傑才院士團隊的朱嘉琦教授、青年教師代兵分別為共同通訊作者(陸洋、李巨、朱嘉琦、Alice Hu)和共同第一作者(黨超群、Jyh-Pin Chou、代兵、Chang-Ti Chou),我校為共同通訊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單位。
  • 鄒廣田院士:高速生長CVD金剛石單晶及其應用
    根據金剛石的晶體形態,金剛石可分為單晶體、連生體和聚晶體。其中金剛石單晶由於缺陷少、品質高,在某些應用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天然的金剛石單晶(特別是較大尺寸,晶型、取向等符合應用要求的單晶)在自然界中十分稀少,價格昂貴。目前人工合成金剛石單晶的方法主要可分為兩類:高溫高壓法(HTHP),化學氣相沉積法(CVD)。
  • 哈工大機器人中山基地啟動金剛石單晶材料項目
    9月11日,大尺寸高品質金剛石單晶材料生產裝備及工藝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項目,在哈工大機器人中山基地正式啟動。該項目今年6月成功獲批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第三代半導體材料與器件專項,由哈工大機器人(中山)無人裝備與人工智慧研究院(下稱」HRG中山研究院「)負責總體統籌及規劃。
  • 金剛石晶片關鍵技術獲得突破
    中國青年報消息,哈爾濱工業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首次通過納米力學新方法,通過超大均勻的彈性應變調控,從根本上改變金剛石的能帶結構,為實現下一代金剛石基微電子晶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法。
  • 石墨烯晶圓突破後,又出現「金剛石晶片」?尹志堯說的沒錯
    但是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科研人員們陸續發現了多種半導體材料,其中某些材料製成晶片的效果比矽基半導體更好,例如石墨烯。矽基材料之所以沿用到現在,除了穩定之外,價格也是重要因素,畢竟矽本質上就是沙子,在自然界中隨處可得。而石墨烯材料雖然貴一點,但是它的穩定性和物理特性比矽更好,用於生產晶片再合適不過了。
  • 院士、大咖齊助陣!全球金剛石最強嘉賓陣容,不容錯過!
    金剛石單晶半導體及高導熱功能應用  金剛石被譽為終極半導體,具有更高的禁帶寬度、熱導率以及材料穩定性,是未來集成電路,資訊時代發展的基礎。在新一代深紫外光電器件、高壓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等意義重大的應用領域具有顯著的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 燕山大學在金剛石力學性能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燕山大學亞穩材料製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田永君院士團隊與浙江大學交叉力學中心楊衛院士團隊合作,實現了金剛石的超高彈性應變(拉伸強度)和室溫位錯誘導的塑性變形。金剛石是自然界已知最硬的材料,被廣泛應用於珠寶、機械、半導體、對頂砧以及新型微納操縱等行業和領域,是不可或缺的戰略性材料,得到世界各工業發達國家的高度重視。然而,室溫下金剛石塊材極易脆斷,實測彈性應變不足2%,傳統更認為其不具備塑性變形能力,這些特徵嚴重限制了金剛石的潛在應用。
  • ...報導黃維院士、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重大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西安4月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黃博)記者今天從西北工業大學獲悉,該校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npj:院士團隊新發現—最硬的多晶金剛石
    金剛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晶體材料,近幾十年來,人們一直在為進一步提高金剛石材料的硬度而不斷努力。研究表明,晶粒尺寸為10-30 nm的納米金剛石努氏硬度高達110-140 GPa,明顯高於單晶金剛石。平均孿晶厚度為5-8 nm的納米孿晶金剛石的維氏硬度可達175-200 GPa,是單晶金剛石硬度的兩倍,打破了已知超硬材料的硬度極限。
  •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在抗病毒免疫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本報訊(邵龍飛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裴楠)病毒感染因其變異性強、傳播迅速等特點成為重大疫情防控的主要挑戰,對機體抗病毒機理的深刻認識是應對病毒感染的關鍵所在,日前,我國科學家在該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 打造瑰麗的「水晶宮」 ——記山東大學晶體材料科研創新團隊
    由於能夠實現光、電、磁、熱、聲和力的相互作用和轉換,晶體成為電子器件、半導體器件、固體雷射器件及各種光學儀器等工業的重要材料,被廣泛地應用於通信、光學、物理、化學、醫學、安檢、建築、軍事技術等領域。陶緒堂等晶體材料科研創新團隊所在的山東大學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就恰似一座瑰麗的「水晶宮」。
  • 我科研團隊在光學材料領域取得創新性突破
    探索研發先進光學材料一直是科研人員的不懈追求。近日,我國科研團隊在光學材料製備領域取得創新性突破:基於此項研究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有了更高的功率轉換效率,並在降低器件衰減等方面取得顯著效果,這將有望進一步推進太陽能電池和其他鈣鈦礦基光電器件(如探測器、發光二極體、雷射器等)的研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