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學家在納米尺度發現金剛石超彈性變形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中外科學家在納米尺度發現金剛石超彈性變形
2018-04-25 05:54:12來源:人民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貞宇

2018年04月25日 05:54 來源:人民日報

參與互動 

  中外科學家在納米尺度發現金剛石超彈性變形

  本報北京4月24日電 (記者吳月輝)日前,由中國香港城市大學陸洋副教授牽頭的國際聯合研究團隊在納米尺度下金剛石的力學行為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究首次觀測到納米級金剛石可承受前所未有的巨大形變且能迅速恢復原狀,其中單晶金剛石樣本的局部拉伸彈性形變量最大可達到約9%,接近金剛石在理論上可達到的彈性變形極限。該研究成果於4月20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

  眾所周知,金剛石是自然界最堅硬的物質。在宏觀尺度下,它通常被認為表現不出絲毫變形行為。任何極端嘗試對金剛石進行變形的後果往往在還沒有達到可見形變之前就發生脆性斷裂。這也使得它在一些可能承受機械變形的應用受到限制。

  為針對金剛石這一特殊的脆硬材料進行納米尺度力學測試,陸洋帶領研究組基於掃描電子顯微鏡平臺,設計了一套獨特的納米力學實驗方法,實現了電鏡實時觀察下對單晶和多晶金剛石納米針樣品(由香港城市大學張文軍實驗室製備)進行定量的「壓縮—彎曲」測試。實驗結果顯示,單晶和多晶金剛石納米針均可實現遠高於宏觀金剛石數十倍以上的大變形且在極大範圍內可完全回復。

  為精確分析其形變量,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蘇布拉·蘇雷什教授和道明研究員領導的納米力學實驗室對實驗結果進行了模擬分析,確證單晶金剛石納米針在拉伸側的彈性形變量達到約9%,對應強度亦接近其理論極限。研究人員表示,對於宏觀的金剛石(鑽石),這樣的變形是前所未有、難以想像的。

  隨後,陸洋及合作者採用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對斷裂前後的樣品進行了原子尺度下的微結構分析以及對應的理論模擬,探究納米尺度金剛石的機械變形機理。

  據介紹,此次發現的納米尺度下金剛石的超彈性行為將有助於進一步拓展金剛石在藥物傳輸、生物探測和影像等生物醫學領域,光電器件領域,以及作為納米機械諧振器、數據存儲器等量子信息技術領域的應用。此外,超彈性變形本身也為納米結構的金剛石在「彈性應變工程」的潛在應用提供了可能。

相關焦點

  • 2021年第一期《Science》:將金剛石拉伸到極大均勻彈性變形!
    通常,金剛石被認為是不可彎曲的,但薄的樣品實際上可以有彈性變形。  近日,來自香港城市大學Alice Hu和陸洋、哈爾濱工業大學朱嘉琦、麻省理工李巨等研究者,以~100納米寬度製備了長度~1微米的單晶金剛石橋結構,並在室溫下沿[100]、[101]和[111]方向單軸拉伸載荷下獲得了樣品寬的均勻彈性應變。
  •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本報訊(通訊員 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將開爾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
  • 中國科學家實現金剛石陣列深度彈性應變,或...
    陸洋團隊聯合哈爾濱工業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MIT)等合作者經研究發現,鑽石這種 「最硬的」 材料不僅可以彎曲,甚至還可發生彈性變形,其以這一發現為突破口,首次採用納米力學方法,在室溫下沿 [100]、[101] 和 [111] 等不同晶體學方向對長度約 1 微米,寬度約 100-300 納米的單晶金剛石橋結構進行微加工,並在單軸拉伸載荷下實現了樣品的均勻彈性應變。
  • 科學家實現金剛石陣列深度彈性應變,或開啟微電子量子應用新時代
    陸洋團隊聯合哈爾濱工業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MIT)等合作者經研究發現,鑽石這種 「最硬的」 材料不僅可以彎曲,甚至還可發生彈性變形,其以這一發現為突破口,首次採用納米力學方法,在室溫下沿 [100]、[101] 和 [111] 等不同晶體學方向對長度約 1 微米,寬度約 100-300 納米的單晶金剛石橋結構進行微加工,並在單軸拉伸載荷下實現了樣品的均勻彈性應變。
  • 新年首篇《Science》:金剛石實現極大、可逆、均勻彈性變形!
    本文在室溫下沿[100],[101]和[111]方向對長度約1微米,寬度約100納米的單晶金剛石橋結構進行了微加工,並在單軸拉伸載荷下實現了樣品範圍內的均勻彈性應變。極大、高度可控的彈性應變可以從根本上改變金剛石的能帶結構,該成果為深度彈性應變工程在光子學、電子學和量子信息技術方面提供巨大應用潛力。
  • 變形金剛——千斤頂
    千斤頂是動畫片裡第一個出場的變形金剛,負責接應大黃蜂一起偷能量的。在整個G1動畫裡,汽車人陣營裡也就千斤頂,大黃蜂,爵士展示過賽博坦形態,某種意義上來說,千斤頂也算是「三變」金剛了。
  • 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將開爾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相關成果12月10日發表在《自然》上。毛細凝聚是指在毛細通道限域空間內的氣體不必達到過飽和狀態,即可發生凝聚,從而轉變成液體的現象。
  • 在原子尺度揭開結構材料超高強度與超高韌性的面紗
    納米多晶材料中原子的運動和演化規律,在過去僅能通過計算機模擬進行分析,模擬的準確性依賴於原子間作用勢的準確程度等。「原子尺度材料力學性能實驗系統」的成功研製幫助研究團隊逐一揭開納米材料超常力學性能的「面紗」。團隊首次揭示了多晶納米材料力學變形過程中原子的錯排有律可循,實驗發現納米晶粒內部原子錯位排列的極限尺寸小於理論預測的0.4%—0.6倍。
  • 中英科學家建立納米尺度下的「毛細凝聚」新理論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及其團隊合作,研究揭示了固液界面能的尺寸效應,修正了物理學中經典的開爾文方程,建立了納米尺度下的毛細凝聚新理論。如何在納米尺度下修正開爾文方程,一直是國際學界關心的問題。近期,中英聯合研究團隊利用二維材料構築的納米通道器件開展實驗,他們巧妙地通過壁面變形來表徵毛細凝聚現象,並對實驗結果和力學機理給出合理解釋。王奉超教授研究揭示了固液界面能的尺寸效應,發現了在納米或亞納米尺度的毛細凝聚中,是固液界面的力學作用在扮演重要角色,而不是人們普遍認為的液氣界面在起主導作用。
  • 迷你世界變形金剛又聯動了,首個恐龍形態變形金剛登場!
    這兩天一直都沒有給大家更新文章,屬實是最近太忙了,今天難得得空,登錄了迷你世界,居然發現迷你世界又與變形金剛聯動了呢,不得不說實在是讓人欣喜,之前迷你世界已於孩之寶旗下作品小馬寶莉和變形金剛多次聯動,上線了多款皮膚,其中變形金剛就有擎天柱威整天等,就在前段兒時間首個飛行的變形金剛聯動皮膚也上線了呢。哈哈,是不是很帥呢?
  • 在納米尺度修正開爾文方程,中國這個重大突破登錄《自然》
    凝聚壓強的變化被科學家威廉·湯姆遜(後來被冊封為開爾文勳爵)在150年前定量描述:知道通道的尺寸、液體和固體材料間的接觸角,我們就能通過當前的溫度、水的表面張力係數等一系列參數算出新的凝聚壓強。該理論後來被稱為開爾文方程。
  • 天大科學家成功研發一種全球首創新型技術,網友:能造變形金剛
    不過在將來,恐怕這個說法要變了,因為我國科學家實現了從物理層面上將「硬體」變「軟體」。而我國科學家研發的「水致燒結」印刷術,利用納米導電油墨,無需複雜的環境以及昂貴的設備,在常規使用條件下就可以長期穩定工作,並且黃顯教授表示,大規模批量生產柔性電子元器件成本有望降至現有成本的百分之一。低能耗與低成本的柔性電子元器件的製造,也就意味著這項技術能很快投入量產中。
  • 變形金剛裡的組合金剛們
    /電影的回憶錄,將您對電影的回憶一一收錄/上一期我做了一個機器恐龍的文章,變形金剛裡的恐龍們,這一期我想接著做一篇變形金剛的文,按照我個人的喜愛程度,除了機器恐龍,就是組合金剛最讓我喜歡了。我之所以沒有像以前一樣直接分析電影,是因為變形金剛系列電影拍得實在一般,麥可.貝完全沒抓住精髓,他把變形金剛變成了人類的配角,這一點著實讓我生氣不過麥可.貝還是有貢獻的,至少他圓了我們這些老鋼絲的夢,《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讓機器恐龍登場,而組合金剛也在該系列亮相,而且亮相了兩次電影中出現的兩個組合金剛我說麥可.貝不懂變形金剛這話絕不是空穴來風
  • 十二星座代表的變形金剛,獅子座是衝雲霄,天蠍座橫掃四方!
    變形金剛是受兒童青睞的一系列的玩具,現在又改編成了一部在中外出名的動畫電影,受到了不大人和小孩的喜歡,他們是正義的代表,保衛人類的精神實在讓人佩服,今天小編帶大家來看看十二星座代表的變形金剛,金牛座是御天敵,天秤座站在金字塔頂端!
  • 《變形金剛》戰鬥力TOP5:誰才是實力變形金剛中的最強者?
    《變形金剛》可以歡迎說一歷史上最成功優秀的一部機器人科技科幻動畫了,從1984年第一代變形金剛出來以後到現在,《變形金剛》的熱度從來沒有消失過,從最初的動漫版到後來的電影,可謂是一波又一波的轟炸人們的視覺,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驚喜,同時《變形劍剛》也是大賺了一把。
  • 助力頁巖氣高效開採,納米尺度下有機質的力學性質研究應獲更多關注
    頁巖內部組分的複雜性以及有機質的富集,使得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關注納米尺度下物質的力學性質研究。王曉蕾等人於2020年《科技導報》第12期刊發了《頁巖有機質納米力學性質研究進展》一文,基於近年國內外關於頁巖有機質納米力學性質表徵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進展,總結了目前常用的表徵技術、力學性質主要特徵及主控因素,並提出了「多尺度」「多技術」「多角度」「多學科」等工作設想與建議。
  • 《變形金剛3》24位金剛悍將身世大揭密
    從《變形金剛1》裡的13名金剛小試牛刀到《變形金剛2》裡的42名金剛大亂鬥,《變形金剛》真人電影版已經為我們展示了各種形形色色的金剛角色  這次導演麥可·貝顯然學乖了,知道咱要的不是戰爭機器,而是個性鮮明的角色,所以這次《變形金剛3》裡登場的金剛數量不升反降,當然,這裡不包括一些純粹作為炮灰而登場的霸天虎老角色和那些原生體雜兵,由於《變形金剛3》是麥可·貝系列的最後一部變形金剛電影,所以一些霸天虎的老面孔紛紛在電影中露臉,做個最後的「了結」。
  • 「新華社」中英科學家建立納米尺度下的「毛細凝聚」新理論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及其團隊合作,研究揭示了固液界面能的尺寸效應,修正了物理學中經典的開爾文方程,建立了納米尺度下的毛細凝聚新理論。受表面張力和彎曲界面的影響,水在狹小的通道內更容易凝聚:在分壓還沒達到飽和蒸氣壓的時候,水就凝聚了,這就是毛細凝聚現象。
  • 科學家首次實現納米尺度下的cAMP信號成像
    科學家首次實現納米尺度下的cAMP信號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7 14:41:28 德國馬普研究所Martin J.
  • 中外學者將經典開爾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成果刊登在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