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實現納米尺度下的cAMP信號成像

2021-02-08 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實現納米尺度下的cAMP信號成像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7 14:41:28

德國馬普研究所Martin J. Lohse、Andreas Bock等研究人員合作實現在納米尺度下cAMP信號的光學成像。2020年8月25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表示,細胞僅使用少數幾個第二信使(例如cAMP)就將大量胞外信號傳遞給特定的細胞反應。為了解釋信號傳導的特異性,已經有研究提出了降解cAMP的磷酸二酯酶(PDE)可將cAMP限制在不同的細胞區室中。但是,已測量到的cAMP快速擴散速率和PDE緩慢活性速率使cAMP分隔基本上不可能。

 

使用螢光光譜,研究人員發現,與早期的數據相反,生理濃度下的cAMP主要與cAMP結合位點結合,因此不可移動。綁定和解除綁定會大大降低cAMP動態,研究人員稱之為「緩衝擴散」。通過對大部分cAMP進行緩衝,PDE可以創建低cAMP濃度的納米域。使用FRET-cAMP納米尺,研究人員可以直接在PDE分子周圍的納米尺度上繪製cAMP梯度,並繪製出cAMP依賴性蛋白激酶(PKA)的下遊激活區域。

 

這些研究表明,時空cAMP信號傳導受門控下遊效應子激活的PDE納米域的精確控制。

 

附:英文原文

Title: Optical Mapping of cAMP Signaling at the Nanometer Scale

Author: Andreas Bock, Paolo Annibale, Charlotte Konrad, Annette Hannawacker, Selma E. Anton, Isabella Maiellaro, Ulrike Zabel, Sivaraj Sivaramakrishnan, Martin Falcke, Martin J. Lohse

Issue&Volume: 2020-08-25

Abstract: Cells relay a plethora of extracellular signals to specific cellular responses byusing only a few second messengers, such as cAMP. To explain signaling specificity,cAMP-degrading phosphodiesterases (PDEs) have been suggested to confine cAMP to distinctcellular compartments. However, measured rates of fast cAMP diffusion and slow PDEactivity render cAMP compartmentalization essentially impossible. Using fluorescencespectroscopy, we show that, contrary to earlier data, cAMP at physiological concentrationsis predominantly bound to cAMP binding sites and, thus, immobile. Binding and unbindingresults in largely reduced cAMP dynamics, which we term 「buffered diffusion.」 Witha large fraction of cAMP being buffered, PDEs can create nanometer-size domains oflow cAMP concentrations. Using FRET-cAMP nanorulers, we directly map cAMP gradientsat the nanoscale around PDE molecules and the areas of resulting downstream activationof cA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PKA). Our study reveals that spatiotemporal cAMPsignaling is under precise control of nanometer-size domains shaped by PDEs that gateactivation of downstream effectors.

DOI: 10.1016/j.cell.2020.07.035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0943-0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首次實現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我科學家首次實現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2020-08-12 04:22:45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科技日報】我科學家首次實現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科技日報合肥8月11日電(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用光實現原子尺度空間分辨一直是納米光學領域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
  • 納米尺度下的光和物質強相互作用
    具體來說,他們把量子輻射點(發光原子分子激子等)嵌入到納米尺度的光學腔裡,觀察到光子和輻射點在常溫下的快速能量交換以及很多有趣的物理特性。這些工作為諸多重要的應用,比如單光子開關和納米雷射器,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 納米尺度下的元器件剖析
    因此,在微納米尺度對元器件和材料的電學性能進行測量,也成為了元器件研究、工藝、以及失效分析的重要手段。例如: 介電層在納米範圍內的厚度偏差會產生介質擊穿的薄弱點,從而降低整個薄膜的可靠性;器件內單個微結構異常的「電流-電壓」響應關係往往是器件失效的原因等等。
  • 中科大學子首次實現最高解析度單分子拉曼成像
    6月6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重大科研成果,該校科學家日前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納米。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6月6日在線發表這項成果。研究由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董振超研究小組完成,博士生張瑞、張堯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中科大實現世界首次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科技日報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挑戰化學成像極限:中國科大實現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
    最近,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高分辨化學識別與成像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當一束雷射聚焦到金屬針尖與襯底之間的納腔時,就會產生很強的高度局域化的等離激元電磁場,後者會顯著增強針尖下單個分子的拉曼散射信號。右上圖為分子拉曼光譜,右下圖為拉曼成像圖和強度分布曲線。
  • 中外科學家在納米尺度發現金剛石超彈性變形
    中外科學家在納米尺度發現金剛石超彈性變形 2018-04-25 05:54:12來源:人民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貞宇
  • 【光明日報】我科學家實現世界最高解析度單分子拉曼成像
    分子的大小一般在1納米左右,相當於人頭髮絲直徑的六萬分之一,不僅肉眼看不到,連光學顯微鏡都無能為力。6月6日,一項由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的亞納米分辨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的成果正式發布,這一成果把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納米,使人類能夠識別分子內部的結構和分子在表面上的吸附構型。
  • 在掃描隧道顯微鏡下,操縱納米尺度光?
    利用聚焦離子束技術,通過對金針尖的納米化處理,實現了掃描隧道顯微鏡結中納米尺度光的操縱。德國柏林Fritz-Haber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證明,納米級等離子體結中的納米光光譜可以用等離子體法布裡-珀羅尖端調製。納米光學的精確控制對於研究納米材料和單分子結構、動力學和光電子特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 光學成像進入亞納米時代
    首次實現了單分子光螢光成像的亞分子解析度。這項研究發表在8月10日的《自然光子》雜誌上。用光達到原子解析度一直是納米光學的終極目標之一,而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NOM)的出現為這一目標帶來了希望。董教授和他的同事在2013年的一項研究中成功地在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中展示了亞納米尺度空間解析度,並具有納米引力彈性場的局部增強效應。
  • 中科大實現世界最高解析度的單分子拉曼成像
    《自然》雜誌於6月6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學家的一項最新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納米。這項成果由中科大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董振超研究小組完成,博士生張瑞、張堯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光學成像將進入亞納米時代
    首次實現了單分子螢光成像的亞分子解析度。這項研究發表在近日的《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上。 利用光實現原子解析度一直是納米光學的終極目標之一,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NOM)的出現點燃了人們對這一目標的希望。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Å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從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重大科學突破:實現最小核磁共振成像,能對單個原子成像!
    梨花女子大學基礎科學研究所量子納米科學中心(QNS)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世界上最小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取得了重大的科學突破。在與美國同事的國際合作中,科學家們用新技術來可視化單個原子的磁場。核磁共振成像作為診斷成像的一部分,在醫院中例行進行。核磁共振成像檢測的是人體中紡錘波的密度,紡錘波是電子和質子中的基本磁,傳統上,核磁共振掃描需要數十億個自旋。
  • 科學家首次實現線蟲全神經實時成像
    5月18日發表在《自然—方法學》雜誌上的這一成就展示了神經信號是如何實時穿過生物體的。  早在1986年,科學家便已經繪製了線蟲全部302個神經細胞的連接圖——這是第一個並且迄今為止也沒有在其他任何生物體中重複實現的成就。  但是這張「線路圖」並不能幫助科學家確定導致一個特定行為的神經細胞路徑。
  • 「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成功入選。入選成果「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簡介如下:真核細胞內,細胞器和細胞骨架進行著高度動態而又有組織的相互作用,即「細胞器互作」。在此過程中,細胞器之間進行蛋白質和脂類的交換及信號的傳遞,高效的協調複雜的細胞功能。
  • 中國科學家革新成像技術, 「看清」分子結構
    分子大小一般在1納米左右,不僅肉眼看不到,連光學顯微鏡都無能為力。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董振超教授的團隊革新了探測微觀世界的拉曼成像技術(Raman Imaging),使其成像的空間解析度達到了0.5納米,使得人類能夠識別分子內部的結構和分子在表面上的吸附構型。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今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 鈮酸鋰納米尺度加工獲突破
    他們「雕刻」出的是納米(一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尺度的鈮酸鋰光學諧振結構,攻克了鈮酸鋰微小尺度加工這一世界性難題。鈮酸鋰因其電光特性而聞名,已成為廣泛使用的光學材料之一。在資訊時代,網絡中每一個比特的電子數據都要經過鈮酸鋰調製器轉換為光子信息,進而通過光纖傳向世界。因此,鈮酸鋰被譽為光電子時代的「光學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