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實現線蟲全神經實時成像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線蟲

  研究人員日前第一次在活的生物體(秀麗隱杆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內對所有的神經細胞活動進行了成像。5月18日發表在《自然—方法學》雜誌上的這一成就展示了神經信號是如何實時穿過生物體的。

  早在1986年,科學家便已經繪製了線蟲全部302個神經細胞的連接圖——這是第一個並且迄今為止也沒有在其他任何生物體中重複實現的成就。

  但是這張「線路圖」並不能幫助科學家確定導致一個特定行為的神經細胞路徑。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神經科學家Alipasha Vaziri還指出,研究人員也無法依據該連接圖預測線蟲在任何時間點上將要做什麼。而通過提供一種方法,以三維和實時的方式展示神經細胞之間的信號活動,這項新技術將使得科學家能夠實現上述兩個目標。

  Vaziri及其同事於是對秀麗隱杆線蟲進行了基因改造,使得當一個神經細胞被激活並且有鈣離子穿越其細胞膜時,整個神經細胞將會被點亮。

  為了捕捉這些信號,研究人員利用一項名為光場解卷積顯微術的技術對整個線蟲進行了成像。這種技術將來自一組微透鏡的圖像整合在一起,並利用一種算法對其進行分析,從而得到一個高解析度的三維圖像。研究人員每秒鐘攝製了多達50張的整個線蟲的圖像,從而使得他們能夠觀測秀麗隱杆線蟲大腦、中樞神經幹以及尾部的神經細胞活動。

  接下來,研究人員利用這項技術分析了透明的斑馬魚(Danio rerio)幼體——隨著斑馬魚對泵入水中的化學物質的氣味作出響應,他們對這種小魚的整個大腦進行了成像。在這種技術的幫助下,研究人員能夠同時捕捉約5000個神經細胞的活動(斑馬魚大約一共有10萬個神經細胞)。

  美國維吉尼亞州奧詩伯恩市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珍利亞農場研究園區的神經生物學家Misha Ahrens表示:「線路圖和神經細胞活動是完全互補的。通過觀察一個或另一個神經細胞,你不會理解整個神經系統。」利用線路圖繪製神經信號如何在神經細胞之間遊走,將使得研究人員得以查明每個單獨的神經細胞所扮演的角色。Ahrens說:「這裡再也沒有隱藏的變量。」

  2013年,通過將一片光穿過動物的組織,Ahrens的研究小組利用一種顯微鏡技術對整個斑馬魚大腦的活動進行了成像。然而新的技術則要快得多——它能夠使研究人員每秒鐘拍攝的圖像數增加100倍。

  這項研究的合作者、劍橋市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生物學家Edward Boyden表示,研究人員接下來將用這項技術確定神經細胞如何對某一種刺激作出響應,進而建立模型。他同時還希望改善這項技術的速度以及解析度,目的是能夠對更大的組織進行成像,例如哺乳動物的大腦。

  秀麗隱杆線蟲是一種無毒無害、可以獨立生存的線蟲。其個體小,成體僅1.5mm長,為雌雄同體,雄性個體僅佔群體的0.2%,可自體受精或雙性生殖;在20℃下平均生活史為3.5天,平均繁殖力為300至350個;但若與雄蟲交配,可產生多達1400個以上的後代。自1965年起,科學家便利用線蟲作為分子生物學和發育生物學研究領域的模式生物。

相關焦點

  • 合肥研究院實現活細胞及線蟲體內DNA和RNA的同步螢光成像
    合肥研究院實現活細胞及線蟲體內DNA和RNA的同步螢光成像 2019-04-0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同時,該碳量子點具有優異的光穩定性,從而實現對細胞內DNA和RNA定位和運動的同步原位影像分析及細胞分裂期染色體的STED超高分辨成像。
  • 科學家首次實現活細胞RNA標記與無背景成像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楊弋、朱麟勇等教授歷經7年合作研究,在螢光RNA及活細胞RNA成像領域獲突破性進展。他們原創的系列高性能螢光RNA,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不同種類RNA在動物細胞內的螢光標記與無背景成像。11月5日,該成果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螢光蛋白標記技術是蛋白質研究的巨大助力,其研究在2008年曾獲得諾貝爾獎。
  • 線蟲神經網絡首次完整破解,揭秘大腦功能如何產生
    原標題:歷時八年登上Nature封面:線蟲神經網絡首次完整破解,揭秘大腦功能如何產生大腦功能是如何從神經迴路的運作中產生的,第一次有了比較明確的解釋。歷時8年研究,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後Steven J. Cook等人終於修成正果,他們的研究登上了今日Nature封面。
  • 科學家破解秀麗隱杆線蟲「靈活」逃逸的秘密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溫泉研究組結合實驗和理論分析,揭示出秀麗隱杆線蟲在逃逸行為中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破解了其「靈活」逃逸的秘密。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eLife。
  • 《科學》: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高分辨成像觀察小鼠胚胎發育全過程
    他們開發了一種小鼠胚胎發育活體成像技術,通過不同發育階段的「腹窗」,首次實現了高分辨成像觀察小鼠胚胎第9.5天至出生的連續發育過程。有了這項技術之後,科學家終於可以像研究透明的斑馬魚一樣觀察哺乳動物的胚胎發育過程了。在這裡呢,我們得感謝下模式小鼠,它們為人類的健康付出了太多太多。
  • 新型成像技術或可對大腦化學信號實現實時監測
    這項研究發表在8月22日在費城舉辦的美國化學協會年會上,研究人員利用這種新技術就可以幫助闡明神經遞質的複雜語言,最終或將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理解大腦的迴路。在大腦的很多結構中,神經遞質都可以在不能檢測到的極低水平下存在,通常情況下,研究者通過抽取神經元之間流動的液體並且在實驗室中分析其內容,來監測大腦神經遞質的水平,但這種技術並不能實時測定神經遞質的活性。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破解秀麗隱杆線蟲「靈活」逃逸的秘密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溫泉研究組結合實驗和理論分析,揭示出秀麗隱杆線蟲在逃逸行為中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破解了其「靈活」逃逸的秘密。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eLife。  通體透明的秀麗隱杆線蟲,其神經系統相對簡單但功能齊全,非常適合以光學的方式對神經元活動進行操控和監測,因此是研究神經生物學的理想模式生物。
  • 可實時三維成像的雷射掃描立體顯微鏡
    這條新信息在包含數千萬個神經元的神經網絡中又如何傳輸?怎樣利用光學顯微鏡窺探其中的奧秘?這是當代生命科學研究對光學顯微成像技術提出的新挑戰。日前,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超分辨成像團隊研製成功雙光子激發雷射掃描實時立體顯微鏡。「它可以讓我們像觀看立體電影一樣實時地觀測動態的三維微觀世界,無需光切片,無需耗時的三維圖像重構。」
  • Neuron|陳一茗等開發核糖體標記神經胞體成像技術
    神經網絡交錯縱橫,其複雜的結構以及信號傳遞構築了動物行為和感官的基礎。將相互連接的神經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是理解其原理必不可少的一部。當下,螢光成像可以說已成為了主流的觀測神經網絡的方法:螢光蛋白可用來標記特定的神經組織,展示其結構;螢光探針可將生物信號比如鈣離子濃度轉化為光學信號,展示其動態。
  • Neuron | 陳一茗等開發核糖體標記神經胞體成像技術
    比如更精密的光學儀器諸如雙光子成像憑藉更緊湊的點擴散函數可以大致區分胞體和周圍組織間的界限。但精度的提高常常伴隨著速度上的犧牲,同時細小神經組織間的幹擾也並非提高成像精度便能完全解決。從計算層面上,以非負矩陣分解(NMF) 來將神經影像拆分成個體間的總和在很大程度上消減了重疊信號之間的幹擾。
  • 研究闡明秀麗隱杆線蟲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
    該研究結合實驗和理論分析,揭示出秀麗隱杆線蟲(簡稱線蟲)在逃逸行為中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生物體的運動行為既井然有序又豐富多樣。一般認為,這是由一系列保守的基礎運動模塊靈活組合而成。為了探索和適應環境,神經系統是如何產生複雜多變的運動序列仍然是未解之謎。溫泉研究組以線蟲為研究對象,探究生物體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序列的神經環路機制。
  • 溫泉組闡明秀麗隱杆線蟲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
    該研究結合實驗和理論分析,揭示出秀麗隱杆線蟲(簡稱線蟲)在逃逸行為中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生物體的運動行為既井然有序又豐富多樣。一般認為,這是由一系列保守的基礎運動模塊靈活組合而成。為了探索和適應環境,神經系統是如何產生複雜多變的運動序列仍然是未解之謎。
  • Cell:線蟲中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
    1、Cell:線蟲中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2020年12月29日,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Eviatar Yemini等研究人員在期刊《細胞》上發表了題為「NeuroPAL: A Multicolor Atlas for Whole-Brain Neuronal Identification in C. elegans.」的研究論文,繪製出線蟲中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
  • 「科學」號首次實現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
    本航次成功維護升級了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並累計獲取了2—3年的深海數據,這標誌著我國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的穩定運行,並首次實現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至岸基科學家辦公室,這將為國內外利用潛標陣列監測和預報海洋環境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成功實現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傳輸。
  • 科學家首次實現納米尺度下的cAMP信號成像
    科學家首次實現納米尺度下的cAMP信號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7 14:41:28 德國馬普研究所Martin J.
  • 【領航新徵程】中科大科學家解密神經突觸「黑匣子」
    記者2月10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對完整神經突觸進行系統性定量分析,既推動了對突觸超微結構與功能這一「黑匣子」的解密,又為突破冷凍電鏡技術在複雜細胞體系中原位解析生物大分子複合物的組織結構這一技術難題奠定了基礎
  •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以追蹤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以追蹤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研究人員利用電子顯微鏡重建了果蠅的一系列神經元。 Z. ZHENG ET AL.
  • 前沿播報 | 新全光二極體、新型自旋閥結構、新型高效節能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神經網絡核磁共振成像」…
    科學家研製新型自旋閥結構,可控制自旋電流近日,德國美因茨大學、德國康士坦茨大學和日本東北大學的科研人員展開國際科研合作,成功開發出用於磁振子邏輯結構的一種新元件:自旋閥(spin valve)結構,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一種開關類型的器件,可阻止或者傳遞作為電信號的磁振子自旋電流。
  • Cell:科學家揭示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精細化分子機制
    2020年3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流行的經驗中,關於血清素如何調節大腦的故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服用抗抑鬱藥物就能提高血清素水平,從而改善機體情緒,但目前神經科學們並不是非常清楚,在非常複雜的人類大腦中神經遞質是如何影響大腦的迴路和機體行為的,為了揭示血清素真實的工作機制,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對秀麗隱杆線蟲進行研究揭示了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分子機制
  • 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首次實現深海數據實時傳輸—新聞—科學網
    本航次成功維護升級了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我國科學家已累計獲取了2-3年的深海數據,這標誌著我國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的穩定運行,並首次實現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至岸基科學家辦公室,這將為國內外利用潛標陣列監測和預報海洋環境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