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航新徵程】中科大科學家解密神經突觸「黑匣子」

2021-01-09 中安在線網站

  記者2月10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對完整神經突觸進行系統性定量分析,既推動了對突觸超微結構與功能這一「黑匣子」的解密,又為突破冷凍電鏡技術在複雜細胞體系中原位解析生物大分子複合物的組織結構這一技術難題奠定了基礎。成果2月7日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神經科學雜誌》上。

  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最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同時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精確解析突觸的分子組織架構及其在神經活動過程中的變化,被認為是解密大腦奧妙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早期,生化與分子生物學、電生理學等研究發現突觸中的各種大量分子和細胞器組分,並揭示了突觸的各種功能特性和可塑性規則。然而,由於研究手段局限,突觸中的不同組件如何組織成複雜的機器來執行不同的功能,並不明晰。最新發展的冷凍電鏡技術尤其是冷凍電子斷層三維重構技術,能夠實現對亞細胞乃至全細胞在納米水平解析度的三維成像。

  中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與生命科學學院畢國強、劉北明和周正洪教授合作課題組,利用冷凍電子斷層三維重構技術,結合自主研發的冷凍光電關聯顯微成像技術,實現了對中樞神經系統中兩類最主要突觸——興奮性/抑制性突觸的精確區分以及結構特徵的定量化分析,獲得了一系列完整突觸在近生理狀態下的三維結構。結合定量分析手段,首次報導了抑制性突觸的均勻薄片狀突觸後緻密區結構,並發現兩類突觸中均存在橢球狀突觸囊泡,結束了關於兩類突觸在突觸囊泡和突觸後緻密區形態精細結構上由來已久的爭論。 課題組進一步利用當前最先進的冷凍電鏡成像設備,獲得了突觸在分子水平的精細組織架構,實現了在突觸原位直接觀察單個神經遞質受體蛋白複合物及其與支架蛋白的相互作用。

相關焦點

  • 中科大解密神經突觸中受體蛋白組織規則
    記者11月5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科大、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通過冷凍電鏡技術解開了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蛋白組織規則的秘密。成果日前發表在 《自然·神經科學》上。
  • 【安徽日報】中科大解密神經突觸中受體蛋白組織規則
    本報訊(記者 陳婉婉)記者11月5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科大、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通過冷凍電鏡技術解開了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蛋白組織規則的秘密。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上。
  • 中美學者用冷凍電鏡解析大腦神經突觸「黑匣子」
    新華社合肥2月12日電(記者 徐海濤)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畢國強、劉北明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組成課題組,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對完整突觸進行了系統性定量分析。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
    中心主要通過發展和應用冷凍電鏡斷層三維重構顯微成像、高通量全腦三維光學顯微成像、高時空精度的電生理與電化學檢測和智能計算等技術,獲取和分析腦神經系統精細結構和活動的海量數據信息,揭示神經系統信息處理的機制和原理,而這些基礎研究成果除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也可能會啟發新一代人工智慧和腦疾病診療技術。」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中心主要通過發展和應用冷凍電鏡斷層三維重構顯微成像、高通量全腦三維光學顯微成像、高時空精度的電生理與電化學檢測和智能計算等技術,獲取和分析腦神經系統精細結構和活動的海量數據信息,揭示神經系統信息處理的機制和原理,而這些基礎研究成果除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也可能會啟發新一代人工智慧和腦疾病診療技術。」
  • 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獲解析
    精確解析突觸中的蛋白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及其在神經活動或異常過程中的變化是解密大腦奧妙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腦科學與腦疾病研究中最基礎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認知研究所和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腦信息中心是一支腦科學交叉研究團隊。
  • 我國科學家破解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蛋白的組織規則
    神經突觸是大腦中眾多神經元之間信息傳遞和存儲的最基本的結構與功能單元。突觸的異常則可能是導致如抑鬱症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精神與神經疾病的起源。精確解析突觸的蛋白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及其在神經活動或異常過程中的變化是解密大腦奧妙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腦科學與腦疾病研究中最基礎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由於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神經突觸在很大程度上仍舊是一個「黑盒子」。
  • 【中國科學報】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獲解析
    這些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最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同時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地。精確解析突觸中的蛋白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及其在神經活動或異常過程中的變化是解密大腦奧妙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腦科學與腦疾病研究中最基礎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  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認知研究所和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腦信息中心是一支腦科學交叉研究團隊。
  • 深圳先進院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三維結構
    近日,深圳先進院的科學家在破譯大腦運轉密碼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最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同時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地。據中心主任畢國強教授介紹說,該中心主要通過新技術獲取和分析腦神經系統精細結構和活動的海量數據信息,揭示神經系統信息處理的機制和原理。 「要理解大腦的運轉機制,首先就需要將腦內千億個神經細胞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呈現出來,就像給大腦繪製一張高清地圖,」中心徐放副研究員介紹道。
  • 深圳先進院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三維...
    近日,深圳先進院的科學家在破譯大腦運轉密碼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最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同時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地。據中心主任畢國強教授介紹說,該中心主要通過新技術獲取和分析腦神經系統精細結構和活動的海量數據信息,揭示神經系統信息處理的機制和原理。 「要理解大腦的運轉機制,首先就需要將腦內千億個神經細胞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呈現出來,就像給大腦繪製一張高清地圖,」中心徐放副研究員介紹道。
  • 科學網—研究「突觸」的一塊基石
    ■陳軍 王建軍 讀陳宜張院士沉甸甸的學術著作《突觸》,我們深切感受到的是一位老科學家在科學徵程上執著追求的赤誠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畢國強團隊破解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蛋白的...
    ,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在神經突觸的分子組織架構與功能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神經突觸是大腦中眾多神經元之間信息傳遞和存儲的最基本的結構與功能單元。突觸的異常則可能是導致如抑鬱症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精神與神經疾病的起源。精確解析突觸的蛋白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及其在神經活動或異常過程中的變化是解密大腦奧妙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腦科學與腦疾病研究中最基礎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由於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神經突觸在很大程度上仍舊是一個「黑盒子」。
  • 中國科大/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畢國強團隊破解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
    ,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在神經突觸的分子組織架構與功能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神經突觸是大腦中眾多神經元之間信息傳遞和存儲的最基本的結構與功能單元。突觸的異常則可能是導致如抑鬱症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精神與神經疾病的起源。精確解析突觸的蛋白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及其在神經活動或異常過程中的變化是解密大腦奧妙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腦科學與腦疾病研究中最基礎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由於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神經突觸在很大程度上仍舊是一個「黑盒子」。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原標題: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據新華社杭州
  • 神經突觸的複雜化驅動大腦進化
    英國科學家日前公布的研究結果表明,物種的聰明程度並非僅由腦容量大小決定,大腦神經突觸分子結構的不斷複雜化,可能是導致人等物種進化出聰明大腦的主要驅動力。
  • 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研究揭示新思路:給神經突觸搭橋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方法,他們讓「興奮性突觸」在腦中新生,極大程度地緩解了生病小鼠的症狀。突觸傳遞大腦信號大腦中的神經信號,需要通過突觸進行傳遞。突觸是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單位,通常由突觸前膜、突觸間隙和突觸後膜構成。突觸前膜釋放一類被稱為「遞質」的化學物質,遞質與突觸後膜上的受體結合,從而將信號從一個神經元傳遞給下一個神經元。
  • 一周科學:難以置信的3D神經突觸圖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美國《連線》雜誌5月29日消息,大腦內部的神經突觸是神經元通訊的關鍵部位,信號在此傳遞。人類的大腦中擁有數萬億個神經突觸。近日,科學家們打造了一幅3D突觸模型圖,向人們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分子細節。
  • 我國科學家揭示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形成的「陰陽」調和機制
    首頁 » 我國科學家揭示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形成的「陰陽」調和機制 我國科學家揭示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形成的「陰陽」調和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2007-07-20 09:39
  • Neuron:科學家闡明神經元細胞突觸可塑性的分子機制
    2015年4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等處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當眼睛中的神經元長時間暴露於光下後,其會改變特殊分子的水平,隨後研究者又鑑別出了一種特殊的反饋信號機制或許是引發這一改變的原因,因此研究者或可利用先天性的神經元特性來保護眼部神經元免於退化或細胞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