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研究揭示新思路:給神經突觸搭橋

2020-12-05 澎湃新聞

原創 Insulindian 果殼

如何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方法,他們讓「興奮性突觸」在腦中新生,極大程度地緩解了生病小鼠的症狀。

突觸傳遞大腦信號

大腦中的神經信號,需要通過突觸進行傳遞。突觸是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單位,通常由突觸前膜、突觸間隙和突觸後膜構成。突觸前膜釋放一類被稱為「遞質」的化學物質,遞質與突觸後膜上的受體結合,從而將信號從一個神經元傳遞給下一個神經元。

神經遞質(黃色)從突觸前膜釋放,經過突觸間隙之後,與突觸後膜上的受體(藍紫色)結合 | scientificanimations.com

突觸有兩個重要的類型:興奮性突觸和抑制性突觸。興奮性突觸可以使神經元被激活,抑制性突觸則相反。突觸的數量和狀態並非穩定不變,它們在不斷地生成和消亡,這兩種突觸的平衡決定了大腦能夠擁有正常的學習、記憶等能力。

很多神經疾病都伴隨著兩種突觸失衡的情形,如阿爾茲海默症、自閉症、精神分裂症等等。阿爾茲海默症中,就有興奮性突觸大量減少的現象;如果能夠讓興奮性突觸重新產生,是不是就可以緩解這種神經退化疾病的症狀了?

給突觸搭個橋

突觸的形成和功能維持,需要一些存在於突觸間隙的支架蛋白參與其中,比如 NP1 蛋白和 Cbln1 蛋白。在興奮性突觸中,NP1 蛋白會與突觸後膜上的受體相互作用,參與神經遞質的傳遞過程;Cbln1 蛋白則能與突觸前膜的外伸蛋白相連,誘導形成前膜所在的結構。

合成的CPTX(藍色)可以給突觸搭一座橋 | 參考文獻[1];漢化:Insulindian

也就是說,Cbln1 蛋白和 NP1 蛋白分別能與突觸前膜和突觸後膜相作用。如果將這兩個蛋白各自發揮功能的結構域連接起來,那就像給突觸搭了一座橋梁——其中,Cbln1 的部分可以誘發突觸前結構形成,並與突觸前膜相連;NP1 的部分則與後膜上的受體相連,誘導產生完整的突觸後膜。這樣連接之後,相當於產生了新的興奮性突觸,並能使其穩定不易消亡,具有正常的功能。

通過合成生物學的方法,研究者用 Cbln1 和 NP1 的功能結構域合成了這樣的蛋白,並將其命名為 CPTX。

生病小鼠得到恢復

研究者首先在體外培養的神經元細胞上測試了 CPTX 的效果,發現相比空白對照和只加入 Cbln1,加入 CPTX 可以誘導產生更多新的興奮性突觸。

對於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小鼠,在與記憶形成相關的海馬腦區中注射 CPTX,小鼠海馬神經元的突觸數量恢復到了正常水平;記錄神經元的電活動發現,注射 CPTX 的小鼠,其海馬神經元有更多興奮性的反應,這說明 CPTX 確實誘導新生了很多功能正常的興奮性突觸。另外,在空間記憶測試和場景恐懼記憶測試中,注射過 CPTX 的小鼠也有了更好的表現,這說明它們的學習記憶能力得到了改善。

注射CPTX後,小鼠的運動能力得到改善 | 參考文獻[1]

除此之外,研究者還使用了脊髓損傷的小鼠進行實驗,這種小鼠的脊髓被剪斷了一半。注射 CPTX 之後,這些小鼠產生了新的興奮性突觸;而且,單次注射之後,小鼠的運動能力在超過 7 周的時間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復。

這項研究發表於最近的《科學》雜誌上。這是首次使用人工合成的蛋白質,實現了對阿爾茲海默症小鼠症狀的緩解。這種設計思路在藥物開發中可能具有巨大潛力,不過距離真正的臨床應用還非常遙遠。

最近科學家在搗鼓啥?又有什麼值得關注的科學研究?AI 開設了一個新欄目,每期推送一篇短小的論文解讀。來吧,我們一起在科學的路上走遠一步。

參考文獻

[1] Suzuki K, Elegheert J, Song I, et al. A synthetic synaptic organizer protein restores glutamatergic neuronal circuits[J]. Science, 2020, 369(6507).

[2] Dejanovic B, Huntley M A, De Maziere A, et al. Changes in the Synaptic Proteome in Tauopathy and Rescue of Tau-Induced Synapse Loss by C1q Antibodies.[J]. Neuron, 2018, 100(6).

作者:Insulindian

原標題:《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Science研究揭示新思路:給神經突觸搭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2019年終盤點:阿爾茲海默症研究進展
    通過檢查死者的大腦,Alzheimer博士發現許多異常的團塊(現在被稱為澱粉樣斑塊)和纏結的纖維束(現在稱為神經原纖維或tau纏結)。至今為止,大腦中的這些斑塊和纏結仍然被認為是阿爾茨海默氏病的一些主要特徵。另一個特徵則是大腦神經細胞(神經元)之間失去連接。阿爾茲海默症的預防與治療一直以來是醫學領域亟待解決的難題,近年來,研究者們也對此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 阿爾茲海默症的遺傳學兇手們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血管病變也與阿爾茲海默症病程發展有關。多元遺傳模型認為以上多個或全部因素的累積會觸發某種級聯反應,最終導致阿爾茲海默症病理觀察中發現的細胞和突觸的減少,阿爾茲海默症不同病程和不同組織間的損傷模式也不盡相同。模型還認為,一個或數個以上因素的極端變化或全部因素的適當改變均會致使疾病發生。
  • 又有研究表明40赫茲閃爍光有助於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據報導,照明研究中心(LRC)開展了一項新研究表明40赫茲紅光或有助於改善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的認知功能。這一項新研究表明,向健康年輕人睜開的眼睛照射40赫茲的紅光刺激可增強大腦伽馬振蕩(一種腦波,Gamma oscillations)。
  • 夏宏光團隊發現靶向MCL-1誘導線粒體自噬來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目前,全球約有5000萬人罹患阿爾茲海默症。預計到2050年,這個數字將增加至1.52 億。當前,全球每年用於治療、護理阿爾茲海默症病人的費用已經達到1萬億美元,而這一數字將在2030年達到目前的兩倍。
  • 愛的力量:日本科學家發現愛情激素催產素可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等認知...
    愛的力量:日本科學家發現愛情激素催產素可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等認知障礙 2020-07-29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夏宏光組發現靶向MCL-1蛋白誘導線粒體自噬有望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阿爾茲海默症(AD)是一種嚴重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通常會出現以記憶力衰退、學習能力減弱為主的症狀,並伴有情緒調節障礙以及運動能力喪失,極大地影響個人、家庭乃至社會的發展。目前,全球約有5000萬人罹患阿爾茲海默症。預計到2050年,這個數字將增加至1.52 億。
  • 重大發現,阿爾茲海默症竟與常見病毒感染有關!
    其實,關於阿爾茲海默症為何會發作,科學界一直有一個比較冷門的理論:這種神秘的疾病是由潛在的病毒引起的。就在 6 月 21 日,發表在神經領域權威期刊《Neuron》的一篇文章則為這個理論提供了支持,並有望成為已經頗為吃力的阿爾茨海默症治療藥物研發新突破口。
  • Brain:阿爾茲海默症海馬CA1區的突觸組織的三維分析|導讀80期
    頂刊導讀目錄 1,AIM2炎性小體介導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的標誌性神經病理改變和認知障礙2,反向眼跳是帕金森病凍結步態和步態網絡連接的一個預測因子3,阿爾茲海默症海馬CA1區的突觸組織的三維分析4,FA的降解可降低Aβ神經毒性和阿爾茨海默氏症相關的表型5,C/EBPβ是APOE的關鍵轉錄因子,並優先介導ApoE4
  • 患了阿爾茲海默症,我的大腦怎麼會變成這樣?!
    阿爾茲海默症是認知症最常見的類型,約佔認知症患者總數的六成。自1907年阿爾茲海默症被發現以來,許多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尋找診斷和治療該病的有效方法,例如 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 fMRI),正電子發射式電腦斷層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檢測方法包括
  • 雀巢聯手AC Immune初涉阿爾茲海默症研究
    而雀巢公司初涉生命科學產業時就選擇了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領域——阿爾茲海默症研究。   提到雀巢,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咖啡等一系列食品。但是,這家跨國企業巨頭的理想或許並不僅僅是要在食品行業中稱王稱霸。最近,雀巢公司表示已經與著名生物醫藥公司AC Immune合作,準備在生命科學領域中大展宏圖。
  • 蔡立慧:探究 DNA損傷背後的機理成因,是人類克服阿爾茲海默症的關鍵
    Li-Huei Tsai 實驗室的主要負責人、MIT Picower 學習與記憶研究所所長董事 Li-Huei Tsai 教授,以及在實驗室展開系統性研究的 Ping-Chieh Pao 博士,Tsai 教授對阿爾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研究有超過 20 年的豐富經驗,她本人也是美國國家發明院院士。
  • 微生物感染可能才是阿爾茲海默症的元兇?
    阿爾茲海默症(AD)是一種發病原因不明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主要發生於老年人群。 但是沿著這個方向治療遇到了很多問題,所有藥廠針對幹擾蛋白斑塊開發的藥物幾乎全軍覆沒,這些治療方式並不能抑制疾病的進展。
  • MIT Picower 研究所蔡立慧:探究 DNA Damage 背後的機理成因,是人類克服阿爾茲海默症的關鍵丨專訪
    Li-Huei Tsai 實驗室的主要負責人、MIT Picower 學習與記憶研究所所長董事 Li-Huei Tsai 教授,以及在實驗室展開系統性研究的 Ping-Chieh Pao 博士,Tsai 教授對阿爾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研究有超過 20 年的豐富經驗,她本人也是美國國家發明院院士。
  • 再生密碼:NMN11000,讓阿爾茲海默症症狀減緩甚至從根源避免
    【摘要】 阿爾茲海默症成為65歲以上老人發病率極高疾病阿爾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症,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大多數患者都是在65歲以後發病。(圖片 阿爾茲海默症成為65歲以上老人發病率極高疾病阿爾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症」,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大多數患者都是在65歲以後發病。
  • 三代重測序助力阿爾茲海默症研究
    簡單一句話介紹就是,作者採用二代和三代Nanopore重測序數據找到了DPP6上的4M大小的倒位,並採用二代測序數據大隊列研究DPP6基因的變異對阿爾茲海默症的影響。本研究中,作者採用二代測序和三代長read全基因組測序來研究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史的痴呆家族顯著關聯的7q36。他們識別並驗證了4Mb的倒位在疾病單倍型中分離,並擾亂了DPP6基因的編碼序列。在早發性阿爾茲海默症和額顳葉痴呆中,利用DPP6基因的重測序技術識別了更多罕見的非同義突變,移碼突變和無義突變。
  • 研究人員揭示RNA剪接在阿爾茨海默症中的作用
    研究人員發現在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人腦死亡標本中可溶性Tau蛋白的免疫共沉澱蛋白組中同樣存在多種RNA剪接體核心成分(U1A,U1-70K,SmB,SmD2,SmD3等)。結合之前的研究結果表明,可溶性的低聚物Tau蛋白和難溶性的纖維Tau蛋白都有可能與RNA剪接成分存在相互作用。利用阿爾茲海默症Tau蛋白果蠅模型證實了多種RNA剪接體核心成分與Tau蛋白存在遺傳相互作用。
  • 科學家實現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的無標記顯微檢測
    記者日前從復旦大學獲悉,一項由復旦大學、哈佛大學和美國麻省總醫院的課題組合作完成的研究,首次將受激拉曼成像技術用於探測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這一方法也有望用於探索帕金森等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
  • 薑黃素可以治療癌症和阿爾茲海默症!
    圖片來源:倫敦大學在一項最新發表在《Disease, Models and Mechanisms》上的研究中,來自倫敦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Robin SB Williams教授發現了一種薑黃素可能發揮治療效果的方式
  • 科學家實現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的無標記顯微檢測—新聞...
    科學家實現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的無標記顯微檢測   新華社上海11月21日電(記者仇逸)記者日前從復旦大學獲悉,一項由復旦大學、哈佛大學和美國麻省總醫院的課題組合作完成的研究,首次將受激拉曼成像技術用於探測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這一方法也有望用於探索帕金森等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
  • 專訪世界知名神經科學家、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梁京:阿爾茲海默症與...
    面對這一世界級難題,全球許多的科學家都投身於阿爾茲海默症的病理和治療研究,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梁京就是其中之一。作為「支撐蛋白-抑制神經受體」理論奠基人,梁京主攻阿爾茲海默症已有20餘年。為何要窮盡畢生之力研究阿爾茲海默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