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實現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的無標記顯微檢測—新聞...

2021-01-13 科學網
科學家實現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的無標記顯微檢測

 

新華社上海11月21日電(記者仇逸)記者日前從復旦大學獲悉,一項由復旦大學、哈佛大學和美國麻省總醫院的課題組合作完成的研究,首次將受激拉曼成像技術用於探測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這一方法也有望用於探索帕金森等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

阿爾茲海默症是一種可導致痴呆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有假說認為是大腦中的Aβ蛋白發生了錯摺疊,引起反應,最終殺死神經元,形成了澱粉樣蛋白沉澱。因此,針對澱粉樣蛋白沉澱的觀測成為研究疾病機理的關鍵。

《科學·進展》期刊日前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季敏標課題組及其合作團隊的研究成果。論文揭示了利用新型的顯微成像技術對富含錯摺疊蛋白的澱粉樣斑塊進行無標記成像的技術進展。復旦大學物理學係為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

以往要想觀測形成於阿爾茲海默症患者腦中的蛋白沉澱,通常需要加入一個標記,因為蛋白沉澱跟其他物質之間的區別不甚明朗,所以需要用染料讓特定的結構顯現出特定的顏色。但是這種方法存在顯著缺點,外來分子如螢光劑等本身並不穩定,不僅會隨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還很有可能影響觀測對象的本身性質,使之發生改變。

季敏標介紹,課題組將受激拉曼散射(SRS)顯微技術用於阿爾茲海默症的蛋白沉澱觀測。相比加入螢光劑來觀測蛋白沉澱,受激拉曼散射顯微技術由於只依賴分子本身的性質,並不會受到光漂白的影響,也沒有任何外來物質的幹擾,還不需要對樣品做出一些很複雜的處理,因此更適合做長時間的活體觀察。

為了進一步驗證新技術的準確性,研究團隊在同一張組織切片中對比受激拉曼成像與加入標記後顯現的圖像,結果表明兩者對澱粉樣斑塊的檢測能力幾乎相同。此外,課題組還在新鮮組織中對比了受激拉曼成像和用染料標記的螢光成像結果,發現兩者對斑塊形態的檢測完全一致。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實現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的無標記顯微檢測
    記者日前從復旦大學獲悉,一項由復旦大學、哈佛大學和美國麻省總醫院的課題組合作完成的研究,首次將受激拉曼成像技術用於探測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這一方法也有望用於探索帕金森等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
  • β-澱粉樣蛋白在阿爾茲海默症中的新功能
    β-澱粉樣蛋白在阿爾茲海默症中的新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9 12:58:24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Arthur Konnerth研究團隊取得一項新進展。
  • 阿爾茲海默症的遺傳學兇手們
    遺傳學研究表明阿爾茲海默症是一種多種因素導致的疾病,大量有力證據發現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生與免疫炎症、β-澱粉樣蛋白的產生和清除、胞吞作用、蛋白泛素化、膽固醇代謝和tau蛋白有關。下文簡單總結了模型中的一些因素與阿爾茲海默症的關係: β-澱粉樣蛋白 β-澱粉樣蛋白(Aβ)是一種沉積於神經細胞外的蛋白,由澱粉樣前體蛋白(APP)經蛋白水解酶裂解產生。正常情況下機體可以清除其產生的這種蛋白,但在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的腦部病例切片中卻出現了大量的β-澱粉樣蛋白沉澱。
  • 2019年終盤點:阿爾茲海默症研究進展
    本文將對2019年度阿爾茲海默症領域的相關研究進行簡要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阿爾茲海默症發病機制的探索在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機制方面,很多研究揭示了其病症的起源以及惡化的根本原因。長期以來,我們已經知道早在記憶力減退等症狀出現之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中就已經發生病理學變化,例如澱粉樣蛋白斑塊的積累等。
  • 重大發現,阿爾茲海默症竟與常見病毒感染有關!
    他認為,過去大部分科學家總是以或嘲諷或敵意的眼光看待自己一直堅持了幾十年的理論。Dudley 說:「本來研究小組的的重點是尋找新的藥物靶標(drug targets),根本無意關注病毒與阿爾茲海默症的理論。但是,因為試驗需要以大量的數據為基礎,在分析數據的過程中,我們漸漸發現了病毒與神經疾病的特殊關係,於是修改了研究課題。
  • 夏宏光組發現靶向MCL-1蛋白誘導線粒體自噬有望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當前,全球每年用於治療、護理阿爾茲海默症病人的費用已經達到1萬億美元,而這一數字將在2030年達到目前的兩倍。阿爾茲海默症的病因複雜,目前主流觀點認為,病因是Aβ和Tau澱粉樣蛋白沉積造成神經元大量死亡。1998年以來,先後有100多種嘗試治療此病症的藥物進入臨床實驗,但只有6種藥物先後獲得FDA的批准上市。
  • ...又一個肥胖元兇被發現,竟是阿爾茲海默症的元兇——澱粉樣蛋白...
    在此,論文研究者報導了澱粉樣蛋白前體(APP)在通過高脂飲食(HFD)誘導後,造成白色脂肪組織中線粒體非常規錯誤定位,損害線粒體的功能,並最終促進肥胖。充分認知並理解導致脂肪組織(AT)功能障礙的過程,對於理解肥胖的病理生理學是至關重要的,並且可以確定預防和治療肥胖相關性疾病的新靶點。
  • 尿液氣味有望檢測早期阿爾茲海默症
    最近有研究發現,可以通過尿液氣味檢測出阿爾茲海默症的早期症狀,為這種常見痴呆症帶來一種非侵入式的檢測方法。  據研究的作者,美國農業部國家野生動物研究中心的化學生態學家Bruce Kimball博士介紹,研究小組已經發現了一些證據表明尿液氣味特徵,會因為大腦中由阿爾茲海默症引起的變化而改變。這一發現也可能用於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的檢查當中。
  • 最新研究:只需幾滴血,能提前30年預測阿爾茲海默症
    他的堅持,再次引發了奇蹟2018年1月31日,著名權威科學雜誌《自然》刊登了田中耕一及其團隊的研究論文《阿爾茲海默症的高性能血漿β-澱粉樣蛋白標誌物》,田中才藉此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並給世界帶來了新的衝擊——僅憑几滴血液就能在發病30年前捕捉到阿爾茲海默症的前兆。
  • 專訪世界知名神經科學家、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梁京:阿爾茲海默症與...
    面對這一世界級難題,全球許多的科學家都投身於阿爾茲海默症的病理和治療研究,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梁京就是其中之一。作為「支撐蛋白-抑制神經受體」理論奠基人,梁京主攻阿爾茲海默症已有20餘年。為何要窮盡畢生之力研究阿爾茲海默症?
  • 再生密碼:NMN11000,讓阿爾茲海默症症狀減緩甚至從根源避免
    (圖片來自大型公益類關愛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節目《忘不了餐廳》)提前補充NMN可實現NAD+對神經元氧化的修復作用,避免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生截至目前尚未有明確能夠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方法,在阿爾茲海默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中
  • 患了阿爾茲海默症,我的大腦怎麼會變成這樣?!
    阿爾茲海默症是認知症最常見的類型,約佔認知症患者總數的六成。與正常人相比,阿爾海默症患者的大腦氧化還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這是因為阿爾茲海默患者的大腦中存在大量由澱粉樣蛋白(Amyloidprotein, AP)組成的老年斑點(sps),多種具有氧化還原活性的金屬離子,大量活性自由基,以及炎症反應等等。因此,患了阿爾茲海默症之後,人的腦部到底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拿一些直觀的圖片對比一下。
  • 大腦被「黑洞」一點點吞噬——阿爾茲海默症
    無論你是名人、商賈還是政要,無論你先前多才思敏捷,在阿爾茲海默症面前,都無處逃遁。藝術家尤特莫倫在61歲時確診,從那時起,他每隔一段時間就畫一張自畫像。僅5年時間,大腦如同畫中逐漸扭曲的自己一樣,被隱形的敵人擊潰。阿爾茲海默症的病因至今仍不明確。主流研究認為,遺傳因素佔其危險因素的70%。
  • 夏宏光團隊發現靶向MCL-1誘導線粒體自噬來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阿爾茲海默症的病因複雜,目前主流觀點認為,病因是Aβ和Tau澱粉樣蛋白沉積造成神經元大量死亡。1998年以來,先後有100多種嘗試治療此病症的藥物進入臨床實驗,但只有6種藥物先後獲得FDA的批准上市。而令人更加遺憾的是,近年來,世界各大製藥公司針對Aβ或Tau蛋白開發的藥物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失敗。2012年到2020年,先後有多個製藥巨頭公司,包括,羅氏、禮來、默沙東、強生等宣布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藥物開發失敗或終止,使得人類對攻克阿爾茲海默症蒙上了一層巨大的陰影。
  • 愛的力量:日本科學家發現愛情激素催產素可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等認知...
    愛的力量:日本科學家發現愛情激素催產素可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等認知障礙 2020-07-29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MIT團隊改變阿爾茲海默症幹預規則:不打針不吃藥——無創治療!
    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學家讓類似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的小鼠模型聽聲音、照光,證明這種組合療法可以改善認知和記憶障礙。
  • 澱粉樣蛋白被錯怪了?阿爾茲海默症的元兇成謎
    這項研究表明,細微的思維和記憶差異的出現可能先於大腦中可檢測的澱粉樣斑塊,兩者也可能同時發生。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學會的醫學期刊——《神經病學》在線雜誌上。 「我們的研究檢測到了研究參與者中細微的思維和記憶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參與者的澱粉樣蛋白積累更快,這表明澱粉樣蛋白不一定在阿爾茨海默病過程中最早出現。」
  • 微生物感染可能才是阿爾茲海默症的元兇?
    阿爾茲海默症(AD)是一種發病原因不明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主要發生於老年人群。 雖然,研究了幾十年,但是還是沒有搞清楚具體的致病機制,目前的主要認識是認為β澱粉樣蛋白聚集在大腦中形成的斑塊
  • 施一公團隊再解阿爾茲海默重要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該論文第一作者、原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中心卓越學者、現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楊光輝向《中國科學報》介紹,這項工作將為研究阿爾茲海默症以及癌症相關具有底物選擇性的γ-分泌酶抑制劑提供重要的結構信息。 阿爾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是當今世界範圍內患病最廣泛、病情最嚴重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為止尚無任何特效藥物。
  • 焦慮:阿茲海默症的先兆?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圖像來源:Photographee.eu/Shutterstock一項新研究表明,β澱粉樣蛋白水平升高和焦慮症狀的惡化之間存在關聯。阿爾茲海默症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它會導致認知功能的衰退,使人失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過去的研究表明,抑鬱和其他精神病學症狀也許是阿爾茲海默症在臨床前期的徵兆。在此期間,纖維狀澱粉樣蛋白和病理性tau的腦沉積物累積在患者的大腦中。這一過程可能發生在患者出現輕微的認知衰退十年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