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線蟲中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

2021-01-09 每日生物評論

1、Cell:線蟲中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

2020年12月29日,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Eviatar Yemini等研究人員在期刊《細胞》上發表了題為「NeuroPAL: A Multicolor Atlas for Whole-Brain Neuronal Identification in C. elegans.」的研究論文,繪製出線蟲中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

Fig 1|來源cell

研究人員通過設計一種稱為NeuroPAL(神經元多色圖譜)的多色轉基因技術,並在秀麗隱杆線蟲中實現了這一目標。NeuroPAL線蟲在整個雌雄同體的神經系統中共享一個固定的多色螢光圖譜,從而可解析所有的神經元身份。標記有NeuroPAL的神經元在綠色、青色或黃色發射通道中不發射螢光,從而使這個轉基因可與基因表達或神經元動力學的許多已報導分子一起使用。

研究人員利用NeuroPAL進行了神經系統範圍內神經元鑑定的三種應用。首先,研究人員確定了乙醯膽鹼、GABA和穀氨酸的所有代謝型受體的全腦表達模式,從而完成了該交流網絡的圖譜。其次,研究人員發現了轉錄因子突變引起的細胞命運變化。第三,研究人員記錄了響應吸引和排斥化學感覺線索時的全腦活動,從而表徵這些刺激的多模式編碼。

Summary

Comprehensively resolving neuronal identities in whole-brain images is a major challenge. We achieve this in C. elegansby engineering a multicolor transgene called NeuroPAL (a neuronal polychromatic atlas of landmarks). NeuroPAL worms share a stereotypical multicolor fluorescence map for the entire hermaphrodite nervous system that resolves all neuronal identities. Neurons labeled with NeuroPAL do not exhibit fluorescence in the green, cyan, or yellow emission channels, allowing the transgene to be used with numerous reporters of gene expression or neuronal dynamics. We showcase three applications that leverage NeuroPAL for nervous-system-wide neuronal identification. First, we determine the brainwid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all metabotropic receptors for acetylcholine, GABA, and glutamate, completing a map of this communication network. Second, we uncover changes in cell fate caused by transcription factor mutations. Third, we record brainwide activity in response to attractive and repulsive chemosensory cues, characterizing multimodal coding for these stimuli.

(評論:全面解析全腦圖像中的神經元身份是一項重大挑戰。)

文章來源:

Eviatar Yemini, Albert Lin et al, NeuroPAL: A Multicolor Atlas for Whole-Brain Neuronal Identification in C. elegans, DOI: 10.1016/j.cell.2020.12.012, Cell:最新IF:36.216

2、Nature Genetics:破譯影響人類」顏值」的遺傳因素

2020年12月7日,來自比利時魯汶大學Peter Claes等研究人員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發表了題為「Insights into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the human face.」的研究結果,發現破譯影響人類面部形成的遺傳因素。

Fig 2|TBX15-WARS2 multi-peak locus.(來源:Nature Genetics)

研究人員表示,Achley和Hall在1991年概括了當代生物學的主要問題之一:在發育過程中如何出現複雜的形態結構以及在進化過程中如何改變形態。這個問題繼續困擾著生物學家、遺傳學家、人類學家和臨床醫生近三十年。人臉就是這樣一種典型的複雜形態結構,且高度多態,是遺傳、細胞和環境因素複雜協調的結果。通過先前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已激發下100多個基因座參與正常範圍的面部形態塑造,但綜合表徵影響人臉的遺傳結構仍然具有挑戰性。

使用多變量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對8,246例歐洲個體進行薈萃分析,研究人員確定了203個與正常範圍面部變異相關的全基因組信號(120個在研究範圍內也有意義)。後續分析表明,圍繞這些信號的區域在顱神經crest細胞和顱面組織中的增強子活性得到了富集,數個區域藏有多種信號,它們與不同的面部表型相關,並且有證據表明這些變異可能具有協同作用。總而言之,這些分析為了解個體和協調的遺傳行為如何塑造複雜的形態特徵提供了見識。

Summary

The human face is complex and multipartit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ts genetic architecture remains challenging. Using a multivariate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meta-analysis of 8,246 European individuals, we identified 203 genome-wide-significant signals (120 also study-wide significant) associated with normal-range facial variation. Follow-up analyses indicate that the regions surrounding these signals are enriched for enhancer activity in cranial neural crest cells and craniofacial tissues, several regions harbor multiple signals with associations to different facial phenotypes, and there is evidence for potential coordinated actions of variants. In summary, our analys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understanding of how complex morphological traits are shaped by both individual and coordinated genetic actions.

(評論:這項研究不僅可以增進我們對人臉遺傳學的理解,而且還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人類面部先天缺陷的形成因素。)

文章來源:

Julie D. White, Karlijne Indencleef, Insights into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the human face. DOI: 10.1038/s41588-020-00741-7,Nature Genetics:最新IF:25.455

3、Science:揭示preTCR與其配體配對方式

2020年12月17日,來自美國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Ellis L. Reinherz和Jia-huai Wang研究組合作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題為「Pre–T cell receptors topologically sample self-ligands during thymocyte β-selection.」的研究結果,發現在胸腺細胞β-選擇過程中,pre-T細胞受體(preTCRs)以拓撲結構方式採樣自身配體。

Fig 3| reTCRβ-pΜΗC-I複合物結構、配位

使用X射線晶體學,他們顯示了preTCR如何將其單個可變域(Vβ)的凹面β-摺疊表面「水平」地抓住凸出的MHCα2-螺旋。相比之下,αβTCR的目的是使其配對的VαVβ模塊的所有六個互補決定區(CDR)環識別「垂直」頭對頭結合中與MHC分子(pMHCs)結合的肽。preTCR的拓撲擬合可確保CDR3β到達肽的特徵性C末端片段以進行pMHC採樣,從而建立隨後的αβTCR典型對接模型。

「水平」對接排除了種系CDR1β–和CDR2β–MHC的結合,從而在αβTCR介導的選擇優化之前拓寬了β鏈庫的多樣性。因此,一個亞基相繼調節相關多組分受體的識別邏輯。

據悉,自我歧視是在胸腺細胞發育過程中編程的一個關鍵但不確定的分子過程,它需要大量的preTCRs和αβTCR。

Summary

Self-discrimination, a critical but ill-defined molecular process programmed during thymocyte development, requires myriad pre-T cell receptors (preTCRs) and αβTCRs. Using X-ray crystallography, we show how a preTCR applies the concave β-sheet surface of its single variable domain (Vβ) to 「horizontally」 grab the protruding MHC α2-helix. By contrast, αβTCRs purpose all six complementary-determining region (CDR) loops of their paired VαVβ module to recognize peptides bound to MHC molecules (pMHCs) in 「vertical」 head-to-head binding. The preTCR topological fit ensures that CDR3β reaches the peptide’s featured C-terminal segment for pMHC sampling, establishing the subsequent αβTCR canonical docking mode. 「Horizontal」 docking precludes germline CDR1β– and CDR2β–MHC binding to broaden β-chain repertoire diversification before αβTCR-mediated selection refinement. Thus, one subunit successively attunes the recognition logic of related multicomponent receptors.

(評論:認識了可視化的preTCR-pΜΗC複合物晶體結構,讓大家也了解到preTCR的拓撲結構與CDR3在「TCR-β選擇」中重要作用,為研究preTCR介導的T細胞分化發育的科學工作者,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文章來源:

Xiaolong Li, Réka Mizsei et al, Pre–T cell receptors topologically sample self-ligands during thymocyte β-selection. DOI: 10.1126/science.abe0918, 最新IF:41.037

文章來源:每日生物評論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每日生物評論,或Bio-review

用最專業的精神,開放性的思維,與你一起探索行業走向,快速了解這個領域!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你聽說過醫療小丑嗎?
    哥倫比亞大學團隊繪製出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來源:小柯生命美國哥倫比亞大學Eviatar Yemini等研究人員在線蟲中繪製出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30日在線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研究人員通過設計一種稱為NeuroPAL(神經元多色圖譜)的多色轉基因技術,並在秀麗隱杆線蟲中實現了這一目標。
  • Cell:首次繪製出果蠅全腦神經圖譜
    2017年7月16日/生物谷BIOON/---相比於人大腦中的幾十億個神經元,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大腦含有大約25萬個神經元。然而,利用當前可獲得的工具鑑定出產生簡單和複雜的行為(如行走、跳步和求偶)的神經元迴路在果蠅中是比較困難的。
  • Cell:窺探大腦的奧秘——全腦連接圖譜
    他一生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是創立了腦連接組學科(connectomics discipline):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動物腦切片,研究單個神經元與其他神經元間的突觸連接,繪製大腦神經系統地圖。即使之前使用了分子基因、光學顯微鏡和神經解剖學標記技術,兩萬五千個果蠅中央神經元細胞中仍有一半是未知的。電子顯微鏡重建(reconstrcuction)促成了細胞和亞細胞結構的無偏差渲染。蕈形體(mushroom body)、中央複合體(central complex)以及視覺系統的相關研究也由此展開。
  • Cell:窺探大腦的奧秘——全腦連接圖譜
    他一生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是創立了腦連接組學科(connectomics discipline):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動物腦切片,研究單個神經元與其他神經元間的突觸連接,繪製大腦神經系統地圖。即使之前使用了分子基因、光學顯微鏡和神經解剖學標記技術,兩萬五千個果蠅中央神經元細胞中仍有一半是未知的。電子顯微鏡重建(reconstrcuction)促成了細胞和亞細胞結構的無偏差渲染。蕈形體(mushroom body)、中央複合體(central complex)以及視覺系統的相關研究也由此展開。
  • 中國學者構建高精度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
    2017年12月18日,《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和基底前腦膽鹼能神經元介觀投射組」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由華中科技大學駱清銘團隊,與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團隊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仇子龍、華中科技大學龔輝合作完成。
  • 前沿:中國學者構建高精度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
    2017年12月18日,《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和基底前腦膽鹼能神經元介觀投射組」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由華中科技大學駱清銘團隊,與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團隊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仇子龍、華中科技大學龔輝合作完成。
  • 研究闡明秀麗隱杆線蟲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
    該研究結合實驗和理論分析,揭示出秀麗隱杆線蟲(簡稱線蟲)在逃逸行為中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生物體的運動行為既井然有序又豐富多樣。一般認為,這是由一系列保守的基礎運動模塊靈活組合而成。為了探索和適應環境,神經系統是如何產生複雜多變的運動序列仍然是未解之謎。溫泉研究組以線蟲為研究對象,探究生物體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序列的神經環路機制。
  • 秀麗線蟲胚胎發育分子圖譜繪製
    秀麗線蟲胚胎發育分子圖譜繪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6 13:27:45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John I.
  • 哺乳動物大腦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分布圖譜繪出—新聞—科學網
    昨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獲悉,中國科學家經過多年努力,終於發展出了一種好方法,首次繪製出了哺乳動物大腦中乙醯膽鹼能神經元的全腦分布圖譜———原來,在小鼠的大腦中,一個小小的乙醯膽鹼能神經元細胞,其「觸手」可以跨越幾乎整個大腦! 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未來,利用這種技術,科學家有望繪製出靈長類動物大腦的三維全腦圖譜。
  • 溫泉組闡明秀麗隱杆線蟲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
    該研究結合實驗和理論分析,揭示出秀麗隱杆線蟲(簡稱線蟲)在逃逸行為中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生物體的運動行為既井然有序又豐富多樣。一般認為,這是由一系列保守的基礎運動模塊靈活組合而成。為了探索和適應環境,神經系統是如何產生複雜多變的運動序列仍然是未解之謎。
  • 首套完整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問世—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由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駱清銘、龔輝領銜的VBN團隊和中科院神經科學所研究員仇子龍團隊合作,基於VBN團隊自主研發的全自動顯微成像方法——全腦定位系統
  • 「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將啟動
    力爭2025年完成小鼠、2035年完成獼猴「圖譜」繪製本報訊(記者黃辛、卜葉)9月27日,「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啟動前期工作座談會在上海召開。本次會議明確了該計劃的推進路徑,宣布了中國工作組的成立,並就該計劃的具體實施思路和舉措進行研討。
  • 「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中國工作組成立
    9月27日下午,「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這一倡議,認為其符合國際大科學計劃的基本原則,同意並支持由科學界先行發起「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中科院李樹深副院長表示,中科院對「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
  • 科學家破解秀麗隱杆線蟲「靈活」逃逸的秘密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溫泉研究組結合實驗和理論分析,揭示出秀麗隱杆線蟲在逃逸行為中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破解了其「靈活」逃逸的秘密。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eLife。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破解秀麗隱杆線蟲「靈活」逃逸的秘密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溫泉研究組結合實驗和理論分析,揭示出秀麗隱杆線蟲在逃逸行為中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破解了其「靈活」逃逸的秘密。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eLife。  通體透明的秀麗隱杆線蟲,其神經系統相對簡單但功能齊全,非常適合以光學的方式對神經元活動進行操控和監測,因此是研究神經生物學的理想模式生物。
  • Cell|重磅發布第三代小鼠腦三維圖譜
    目前國際上正在開展許多重大合作, 對小鼠大腦中的神經元類型、神經連接和基因表達從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上收集海量數據建立圖譜。這些數據的成功整合、顯示和分析需要三維標準腦圖譜。目前被廣泛應用於腦科學中的小鼠二維腦圖譜主要是Allen Reference Atlas(西雅圖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發布的)和Mouse Brain in Stereotaxic Coordinates(MBSC),但數位化的三維圖譜更符合當前的研究需求。
  • Cell | 科學家為何要斥巨資揭秘「小鼠的思想」?
    目標區域包含許多神經元細胞類型,任何給定的軸突可能更傾向於在某些特定類型上建立突觸連接。電子顯微鏡具有足夠的分辨能力來揭示其連接偏好:例如,軸突是否具有對興奮性或抑制性細胞類型的偏好,或者對附近錐體神經元頂端樹突的偏好。這種偏好差異具有重要的功能性意義。小鼠的完整大腦神經連接體不僅會揭示所有軸突投射的目標,而且會揭示其目標內軸突的連接偏好。
  • 腦科學日報:完整生命周期中的全腦突觸圖譜;刻意微笑會快樂嗎?
    1,Science | 完整生命周期中的全腦突觸圖譜來源:BioArt圖註:海馬區兩種突出後支架蛋白在輻射方向梯度與切線方向的梯度分布人類大腦皮層中包含超過該研究利用高精度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手段,全面繪製了人類胚胎發育期(妊娠9-26周齡)大腦皮層額葉(FL)、頂葉(PL)、顳葉(TL)、枕葉(OL)以及皮層下區域腦幹(pons)的人類發育細胞圖譜,系統鑑定了人類胚胎發育關鍵階段的8種主要細胞類型及其亞型,並對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深入的功能驗證。
  • 《細胞》:構建線蟲單細胞基因表達圖譜
    作者:Stuart Kim 來源:《細胞》 發布時間:2009-11-12 12:48:11 選擇字號:小 中 大  構建線蟲單細胞基因表達圖譜  史丹福大學發育生物學學系,霍華休斯醫學研究所,史丹福大學醫學院,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在最近一期的《細胞》雜誌上發表秀麗線蟲的單細胞基因表達圖譜,藉此分析了秀麗線蟲的基因表達對細胞分化命運的控制狀況
  • Science|人類前腦發育過程中的染色質可及性變化圖譜
    Paca研究組合作在Science發表題為Chromatin accessibility dynamics in a model of human forebrain development的文章,在人誘導多能幹細胞細胞來源的三維類器官中對前腦發育過程中的染色質的可及性動態變化過程進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