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將啟動

2020-10-03 光明科普

力爭2025年完成小鼠、2035年完成獼猴「圖譜」繪製

本報訊(記者黃辛、卜葉)9月27日,「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啟動前期工作座談會在上海召開。本次會議明確了該計劃的推進路徑,宣布了中國工作組的成立,並就該計劃的具體實施思路和舉措進行研討。

「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海南大學校長駱清銘共同發起,將使用最接近人類的非人靈長類等動物模型,在單細胞解析度上繪製具有神經元類型特異性的全腦聯結圖譜,力爭在2025年完成小鼠、2035年完成獼猴的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繪製。

座談會上,科技部副部長黃衛表示,建設「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的倡議符合國際大科學計劃的基本原則,同意並支持由科學界先行發起該計劃,希望國內相關團隊在蒲慕明等專家的統籌部署下緊密合作,逐步推進計劃實施。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李樹深表示,「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的發起經過長期的布局與醞釀。該計劃面向世界科學前沿,為解析高級認知功能的神經環路原理提供必要的支撐;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為重大腦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精確的神經環路靶點;面向經濟主戰場,為類腦計算和腦機智能技術提供創新架構和模擬的基礎。中國科學院將時刻不忘新時代新擔當,增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原始創新策源能力,進一步支撐大科學計劃的實施。

據了解,「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將結合「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的任務布局,依託上海市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和松江G60腦智科創基地,採取聯合攻關、逐步推進的方式實施,積極吸引國際團隊、開展國際合作。科技部、上海市及中國科學院相關領導,以及近30位院士專家出席座談會。

相關焦點

  • 「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中國工作組成立
    」大科學計劃啟動前期工作座談會在上海市召開,本次會議明確了該計劃的推進路徑,宣布了中國工作組的成立,並就該計劃的具體實施思路和舉措進行研討。」這一倡議,認為其符合國際大科學計劃的基本原則,同意並支持由科學界先行發起「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
  • 2018上海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招聘...
    因此,在全腦尺度上解析結構和功能神經聯接圖譜是揭示腦工作原理的關鍵,同時也是突破現行智能技術瓶頸、構建非馮·諾依曼系統構架和計算模型的關鍵。我國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以腦認知功能神經基礎研究為主體,以腦重大疾病診治和類腦智能為兩翼。大腦神經聯接圖譜的研究則是揭示腦認知功能神經基礎的關鍵,也是即將啟動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的內容。
  • 2019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招聘公告...
    人類大腦有數百種以上不同類型、總數達1011的神經細胞(即神經元),神經信息是通過神經元之間的神經纖維聯接所形成的神經環路進行傳遞和處理。大腦功能,諸如感覺加工、學習、記憶、情感等,都涉及大腦不同腦區、不同核團和不同類型神經元的協作。因此,在全腦尺度上解析結構和功能神經聯接圖譜是揭示腦工作原理的關鍵,同時也是突破現行智能技術瓶頸、構建非馮·諾依曼系統構架和計算模型的關鍵。
  • 中國啟動腦成像工廠:工業化方式繪製腦圖譜數據
    「它能夠全自動地獲取螢光標記、高爾基和尼氏染色的嚙齒類全腦神經網絡和血管數據集」,李鵬程說,「正因為有了MOST技術,我們才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多尺度全腦神經環路的精準自動成像,能夠對同一哺乳動物腦以體素1微米解析度,全自動地採集包括軸突、樹突、胞體、環路和全腦等多尺度信息,並同步獲取細胞構築解剖坐標信息,這是目前國際上唯一能實現連續、精細、準確地獲取哺乳動物全腦內神經網絡圖譜的技術。」
  • 科學家解析本能恐懼的腦功能聯接圖譜
    科學家解析本能恐懼的腦功能聯接圖譜 2015-04-13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字體:>Processing of visually-evoked innate fear by a non-canonical thalamic pathway,論文報導了此中科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團隊在解析腦功能聯接圖譜領域具有突破性意義的原創成果,應用光遺傳學神經環路調控方法、多腦區活體電生理以及跨突觸病毒環路標記等技術,首次證實大腦中高度保守的皮層下神經通路中特定類型的神經元
  • 中國學者構建高精度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
    2017年12月18日,《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和基底前腦膽鹼能神經元介觀投射組」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由華中科技大學駱清銘團隊,與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團隊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仇子龍、華中科技大學龔輝合作完成。
  • 打造頂尖腦科學技術交流與融合平臺!「南京腦觀象臺」揭牌
    目前,南京腦觀象臺已匯集我國科學家原創獨有的三大高精尖成像裝備,將「立足江北,面向國內,服務全球」,為腦科學研究者們提供技術交流與融合平臺,為南京江北新區生命健康產業發展提供腦科學領域的尖端創新支撐。南京腦觀象臺將圍繞全球腦科學計劃的重大需求,打造「自由行為動物腦成像」的核心能力,大規模獲取腦動態圖譜數據,推動重大原創發現,助力腦疾病臨床新藥創製,並啟迪類腦與人工智慧研究。
  • 中國腦健康日關注「頭」等大事,中國腦科技的未來是什麼?
    我常常打一個比方,腦科學現在的處境,相當於物理學和化學在20世紀初期的處境,有很多事情已經搞清楚,但是重大的理解和突破還沒有出現。所以現在的腦科學是生物科學裡比較神秘的領域,從這點來說,腦科學將成為未來生命科學發展中很重要的一個領域。在座的年輕人將來想鑽研科學的話,腦科學就是前沿科學,不但在這個世紀,甚至下個世紀依舊是前沿科學。目前最關鍵的問題?
  • 前沿:中國學者構建高精度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
    2017年12月18日,《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和基底前腦膽鹼能神經元介觀投射組」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由華中科技大學駱清銘團隊,與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團隊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仇子龍、華中科技大學龔輝合作完成。
  • 蒲慕明:中國有望引領全球腦科學合作大科學項目
    「從果蠅,到斑馬魚,老鼠再到獼猴,中國已經在全腦介觀圖譜的繪製方面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果蒲慕明說道,「老鼠的腦圖譜會在接下來十年完成,猴子的腦圖譜繪製工作可能還要花上10-15年時間。」「但是繪製靈長類動物的介觀圖譜,這需要在全球合作的基礎上。」蒲慕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還說道,繪製獼猴的神經連接圖譜將有助於人類腦圖譜的繪製,因為兩者非常相似;另一方面,通過疾病模型的克隆獼猴,將對人類的腦疾病研究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 江蘇「大腦計劃」呼之欲出 搶佔人類腦科學研究制高點
    本報訊   「發達國家競相投巨資探究人類大腦,江蘇作為發達省份,應儘快啟動大腦計劃,搶佔人類腦科學研究制高點。」這是參加9日在南京郵電大學舉行的江蘇大腦計劃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們達成的共識。  此次江蘇大腦計劃研討會,吸引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和南京市腦科醫院等高校和醫療單位參與。
  • 腦科學日報|改善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技術;人類腫瘤圖譜網絡計劃
    1,Cell:人類腫瘤圖譜網絡計劃分享追蹤癌症的策略來源:生物通人類腫瘤圖譜網絡(Human Tumor Atlas Network,HTAN)計劃於2018年9月啟動,屬於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資助的癌症登月計劃的一部分。這項計劃旨在利用一系列的單細胞圖譜來定義人類癌症發展過程中的關鍵過程和事件。
  • 小科學?滴水湖畔看神仙打架
    圖說:未來國際大科學論壇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過去一個世紀,大家耳熟能詳的生物進展:X射線、抗生素、無創影像、基因工程等,並不是來自所謂的大科學計劃,而是個人的努力。」他呼籲大家能更多關注「小科學」。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戴維·格羅斯在圓桌對話環節亮明觀點:「當然,最初的想法一定是一兩個人碰撞出的。但我們所說的『大科學計劃』,更多是指的大工具、大設備。例如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項目,擁有十億美元規模的投入。它能帶我們了解空間與時間的關係,也為天文學帶來了變革。這是個人乃至單個實驗室無法完成的。」
  • 「名家雲集,聚焦前沿」——中國腦科技創新發展論壇2020「雲上」召開
    本屆論壇執行主席、天津大學科研院常務副院長、天津腦科學中心主任明東教授在致辭中指出,研究腦認知原理、意識與智能本質與規律的腦科學被譽為科研領域「皇冠上的明珠」,當前以人工智慧、腦科學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
  • 各國紛紛搶佔「大腦制高點」,我國如何發展特色腦科學?
    因此,近年來,美國、歐盟和日本相繼啟動了腦科學研究計劃。在中國,腦科學研究已被列為事關我國未來發展的重大科技項目之一。但是目前腦科學領域還面臨著諸多難以克服的困難。首先,在介於微觀與宏觀的介觀層面,目前對於各種神經元的活動如何動態地組合、編碼、加工,最終完成其使命的過程的了解還非常有限;其次,對於神經活動是如何產生感知、情緒、思維、抉擇、意識、語言等各種腦認知高級功能的理解更是淺薄;再次,科學界對三類重大腦疾病(幼年期自閉症和智障、中年期抑鬱症和成癮、老年期的退行性腦疾病)的病因仍不了解,治療的措施也十分缺乏。
  • 北京啟動「腦科學研究」科技專項計劃
    9月1日,饒毅、王擁軍、王曉民等20餘位腦科學研究專家齊聚在北京市科委,一項以「腦科學研究」的專項計劃正式啟動。會上發布了《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腦科學研究」專項實施方案》。  該計劃提出未來兩個五年發展目標:到2020年,北京市科委將推動腦科學重大共性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形成跨部門、跨學科的「腦認知與腦醫學」研究支撐平臺,建成支撐「腦認知與類腦計算」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的公共平臺。同時,著力突破腦疾病領域關鍵技術,儘快實現成果轉化惠及於民,提升人民腦健康水平。
  • 上海腦科學研究計劃啟動
    上海腦功能研究計劃經過一年左右的討論,將由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紐約大學四所大學牽頭,聯合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企業從四個方面開展。該計劃將對接中國腦計劃,並培養一批優秀的年輕科學家。  上海的腦科學研究計劃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 華中科技大學蘇州腦空間信息研究院: 立足前沿,探秘人類「神經密碼...
    「這一領域的研究,對人類認識腦、保護腦和模擬腦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深遠的經濟社會影響。」研究院副院長李安安說,人腦由數百種以上不同類型、總數達千億級的神經細胞組成,每個神經元與數千個其他神經元聯接形成「神經環路」,特定神經環路傳遞和處理神經電信號的過程形成特定腦功能。
  • 蒲慕明:《大腦之美》序言,腦探索的起點
    他提出樹突是接收其他神經元輸入信息的結構,而軸突則是神經元將信息傳向遠方的輸出結構,神經信息在神經元內是單向地從樹突流向軸突。他在繪製的一些網絡圖譜中,加上了許多小的箭頭,指出想像中信息傳導的方向,給靜態的網絡填上了動態的信息。 第三,在發育組織的切片中,他發現了生長期的軸突前端有一種「生長椎」(growth c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