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通訊員 邵文威)為聚焦全球腦科學技術的研究前沿,加速助推腦科學領域的繁榮發展,近日,由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和天津大學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腦科技創新發展論壇在雲端隆重召開。
本屆論壇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醫學部主任顧曉松教授擔任大會主席,以「聚焦腦科技研究最新進展,探討腦科技研究前進方向」為主旨,邀請到海內外眾多知名專家和學者,圍繞腦功能基礎、腦成像技術、腦疾病診療技術、腦機交互、類腦與類生命系統等專題,共同探討腦科學技術領域在基礎研究、科技創新和臨床應用方面的新成果、新思路。論壇涵蓋主論壇特邀報告、分論壇專題交流和研究生學術研討等三大版塊。
本屆論壇執行主席、天津大學科研院常務副院長、天津腦科學中心主任明東教授在致辭中指出,研究腦認知原理、意識與智能本質與規律的腦科學被譽為科研領域「皇冠上的明珠」,當前以人工智慧、腦科學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加大對腦科學技術的研究將大幅提升腦疾病的診療水平,加速推動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促進相關技術領域交叉學科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隨後,中國工程院院士、海南大學校長駱清銘教授以《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為題做主題報告。他表示,腦功能的研究依賴於細胞水平的聯接,腦聯接網絡及腦聯接圖譜的研究是研究腦功能和腦疾病的重要依據,並詳細介紹了微米級別小鼠大腦的神經網絡圖譜研究成果和相關研究技術的發展歷程。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紐約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György Buzsáki教授帶來主題報告《對話大腦環路》。他指出,神經活動的閉環控制理論是開發腦-機接口技術的基石,對腦電波的讀取和分析在神經活動閉環控制中起著關鍵作用。
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賓夕法尼亞大學明國莉教授就《工程化類器官模型在人類神經發育和神經系統疾病中的應用》做了精彩的報告。她總結了經典3D培養類腦器官的諸多缺點,並詳細介紹其團隊開發的全新單片層類腦器官如何實現在精細的解析度下觀察神經細胞的發育過程。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範德比爾特大學John Gore教授以《腦白質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為題,深入闡述了腦白質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具有的無介入、實時觀察人腦、高解析度的特點,以及如何用於實時追蹤病人的大腦病變過程。
IEEE Fellow,美國先進神經工程中心主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Tzyy-Ping Jung教授在《人的個體差異在腦機接口中的研究》的主題報告中指出,通過腦機接口捕獲的人腦電波差異是開發腦機接口技術的重要障礙,並介紹了解決人個體差異的解決方案。
在主論壇之後,平行開展了五個分論壇的學術報告,囊括腦機交互、腦功能基礎、腦成像技術、腦疾病診療技術、類腦與類生命系統等五個專題,多維度探討腦科學創新研究與融合發展之路。在研究生學術研討版塊如期結束後,整場論壇圓滿落下帷幕。
本屆論壇名家雲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深入淺出、各抒己見,充分分享和交流了腦科學領域研究前沿的新理論及新技術。論壇通過網絡平臺向全國免費直播,累計觀看人數約2.4萬人次,為與會人員帶來了一場腦科學領域的學術盛宴。
(編輯 劉延俊 陳錚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