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0月24日電(記者 龔雯、張泉、何曦悅)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加速演進,數字世界、智能社會、智慧生活加速到來。正在上海舉行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拉開了一場思想盛宴,科學家與企業家在此同頻共振,從探索前沿技術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共謀科技合作與創新共治,共創美好生活和無限未來。
瞄準前沿技術,中國創新不斷增色
論壇上發布的《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中國共發表人工智慧論文2.87萬篇,比上年增長12.4%,在人工智慧領域各頂級國際會議上的活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同期,中國人工智慧專利申請量超過3萬件,比上年增長52.4%。
隨著人工智慧不斷發展,未來5年或10年的突破口在哪?圖靈獎首位亞裔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認為,強化學習將帶來驚人的變化,這也是AI基礎研究的關鍵前沿問題。「它和人臉識別精度提升1%至2%不一樣,這是0和1的較量。」姚期智說,此外,結合MPC(多方計算),使多個資料庫聯手做計算,以實現高質量學習,卻又不透露各自的數據和隱私,可用於智能製藥等領域。
除了人工智慧,論壇上公布的一份面向2035年的全球科技創新城市調查報告也令人矚目。根據全球700多名科學家對未來15年內最有可能率先湧現重大創新突破的城市預測結果,中國城市的科技創新前景受到全球科學家普遍看好,其中北京、上海和深圳排名全球城市科技創新突破未來期望值前三位。
「2019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總量首次突破2萬億元,即便是基礎研究經費也超過1200億元。」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表示,無論從教育還是科技、人才來看,中國從大國向強國的轉變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
聆聽未來之聲,中國將更積極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在推動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中,哪些科學領域會是重要的創新源泉?論壇上發布了科學家們預測的全球科技創新十大突破熱點,既有貫穿未來15年的重要科技,如人工智慧、量子科技、創新藥物等,也有隨著時間推進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出現顛覆性變革的科技領域。
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曼青看來,科技合作與創新共治的根本力量,是創新的方向、連接的力量、技術路線的明晰。「世界科技前沿、國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是我們創新要努力的方向。」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未來中國將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打造全方位、深層次、廣領域的科技開放合作格局,推動中國科技界與世界各國科學家在基礎研究、全球性問題等多個領域開展科技交流合作,建設一批科技創新國際合作平臺,鼓勵支持各國科學家共同開展研究。
本屆論壇期間將首次舉辦全球技術轉移大會(展會)。這是國內首個以「創新需求」為主題的科技展覽,沒有太多樣品,卻匯聚了中國1萬多項技術創新需求、500餘項國際國內待轉化成果等。這一誕生於中國的開創性展會,將成為全球前沿創新成果轉化的橋梁。
聚焦全球抗疫,中國創造貢獻力量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健康體系建設與共治成為全球矚目話題。
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執行長理察·哈切特表示,作為聯盟會員之一,中國的生物醫藥行業非常活躍,有很強大的製造能力和疫苗研發能力,將對全球新冠疫苗分配、疫情控制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表示,面對新的病毒、疾病,大家都沒有現成的經驗,加強國際合作很重要。
在2020浦江創新論壇「特別對話」環節中,6位中外醫學專家展開了一場關於科技創新與全球健康共治的探討。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認為,全球需要加強合作,促進藥物和疫苗研發,打破疫情控制不平衡的局面。「藥物能夠有效治療的藥物,可以使得重症的病人病死率下降;有效的疫苗可以使得非常脆弱的人群得到保護,也可以使得病死率下降。做到這兩點,世界才能夠真正到達一個重新開啟的時機。」他說,「我們現在大家都在等待,等待科技創新的曙光露出地平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