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中國工作組成立

2020-10-03 brainnews


9月27日下午,「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啟動前期工作座談會在上海市召開,本次會議明確了該計劃的推進路徑,宣布了中國工作組的成立,並就該計劃的具體實施思路和舉措進行研討。

座談會上,科技部黃衛副部長充分肯定了前期推進工作的成效,並表示,科技部高度重視「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這一倡議,認為其符合國際大科學計劃的基本原則,同意並支持由科學界先行發起「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黃衛副部長表示,十分高興看到該計劃中國工作組正式成立,希望國內相關團隊在蒲慕明院士的統籌部署下緊密合作,逐步推進計劃實施。


中科院李樹深副院長表示,中科院對「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的發起進行了長期的布局與醞釀,中科院將時刻不忘新時代新擔當,增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原始創新策源能力,進一步支撐大科學計劃的實施。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吳清指出,多年來,上海在腦科學和類腦研究領域開展了一系列戰略部署,組建上海市腦科學和類腦研究中心,布局市級科技重大專項等計劃,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初步形成了腦科學領域國際合作網絡體系。上海將在科技部的統一部署與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戰略任務,全力以赴推進腦圖譜大科學計劃以及腦科學領域相關工作,積極探索開拓新形勢下國際科技合作的新局面。


「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由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院士和海南大學校長駱清銘院士共同發起,將使用最接近人類的非人靈長類等動物模型,在單細胞解析度上繪製具有神經元類型特異性的全腦聯結圖譜。

本計劃面向世界科學前沿,為解析高級認知功能的神經環路原理提供必要的支撐;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為重大腦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精確的神經環路靶點;面向經濟主戰場,為類腦計算和腦機智能技術提供創新架構和模擬的基礎。


腦圖譜大科學計劃將結合「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的任務布局,依託上海市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和松江G60腦智科創基地,採取聯合攻關、逐步推進的方式實施,積極吸引國際團隊、開展國際合作,力爭在2025完成小鼠、2035年完成獼猴的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繪製。

科技部、上海市及中科院相關領導,以及蒲慕明院士、賀林院士、蔣華良院士、強伯勤院士、樊嘉院士等近30位來自全國的專家出席了本次會議。

來源:上海科技

相關焦點

  • 「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將啟動
    力爭2025年完成小鼠、2035年完成獼猴「圖譜」繪製本報訊(記者黃辛、卜葉)9月27日,「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啟動前期工作座談會在上海召開。本次會議明確了該計劃的推進路徑,宣布了中國工作組的成立,並就該計劃的具體實施思路和舉措進行研討。
  • 2018上海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招聘...
    人類大腦是自然界最複雜的系統,闡明人腦認知功能的神經基礎是人類認識自然與自身的挑戰。人類大腦有數百種以上不同類型、總數達1011的神經細胞(即神經元),神經信息是通過神經元之間的神經纖維聯接所形成的神經環路進行傳遞和處理。大腦功能,諸如感覺加工、學習、記憶、情感等,都涉及大腦不同腦區、不同核團和不同類型神經元的協作。
  • 2019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招聘公告...
    >2019全國事業單位輔導課程人類大腦是自然界最複雜的系統,闡明人腦認知功能的神經基礎是人類認識自然與自身的挑戰人類大腦有數百種以上不同類型、總數達1011的神經細胞(即神經元),神經信息是通過神經元之間的神經纖維聯接所形成的神經環路進行傳遞和處理。大腦功能,諸如感覺加工、學習、記憶、情感等,都涉及大腦不同腦區、不同核團和不同類型神經元的協作。因此,在全腦尺度上解析結構和功能神經聯接圖譜是揭示腦工作原理的關鍵,同時也是突破現行智能技術瓶頸、構建非馮·諾依曼系統構架和計算模型的關鍵。
  • 科學家解析本能恐懼的腦功能聯接圖譜
    4月9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發表了來自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包括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王立平課題組、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徐富強課題組、生物物理研究所陳霖團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國強課題組、昆明動物研究所徐林課題組和胡新天課題組聯合合作的研究論文
  • 中國學者構建高精度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
    2017年12月18日,《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和基底前腦膽鹼能神經元介觀投射組」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由華中科技大學駱清銘團隊,與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團隊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仇子龍、華中科技大學龔輝合作完成。
  • 中國腦健康日關注「頭」等大事,中國腦科技的未來是什麼?
    三個層面的神經聯接圖譜目前,神經科學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從已知的宏觀層面進入介觀層面,進而理解大腦網絡結構的形成與功能。中國的腦計劃籌劃了4年,很可能在2019年啟動。該計劃是中國腦科技的未來。那麼,它要做什麼呢?就像上面講的三個方向,中國的腦計劃具有一體兩翼的結構。主體結構是前面介紹的腦認知功能的神經基礎,也就是網絡基礎,我們必須知道它的圖譜結構,弄清楚聯接圖譜,結構圖譜。在此基礎上,搭建各種平臺,幫助解析上述圖譜的功能。
  • 蒲慕明:中國有望引領全球腦科學合作大科學項目
    「從果蠅,到斑馬魚,老鼠再到獼猴,中國已經在全腦介觀圖譜的繪製方面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果蒲慕明說道,「老鼠的腦圖譜會在接下來十年完成,猴子的腦圖譜繪製工作可能還要花上10-15年時間。」「但是繪製靈長類動物的介觀圖譜,這需要在全球合作的基礎上。」蒲慕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還說道,繪製獼猴的神經連接圖譜將有助於人類腦圖譜的繪製,因為兩者非常相似;另一方面,通過疾病模型的克隆獼猴,將對人類的腦疾病研究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 前沿:中國學者構建高精度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
    2017年12月18日,《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和基底前腦膽鹼能神經元介觀投射組」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由華中科技大學駱清銘團隊,與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團隊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仇子龍、華中科技大學龔輝合作完成。
  • 中國啟動腦成像工廠:工業化方式繪製腦圖譜數據
    「它能夠全自動地獲取螢光標記、高爾基和尼氏染色的嚙齒類全腦神經網絡和血管數據集」,李鵬程說,「正因為有了MOST技術,我們才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多尺度全腦神經環路的精準自動成像,能夠對同一哺乳動物腦以體素1微米解析度,全自動地採集包括軸突、樹突、胞體、環路和全腦等多尺度信息,並同步獲取細胞構築解剖坐標信息,這是目前國際上唯一能實現連續、精細、準確地獲取哺乳動物全腦內神經網絡圖譜的技術。」
  • 「名家雲集,聚焦前沿」——中國腦科技創新發展論壇2020「雲上」召開
    本站訊(通訊員 邵文威)為聚焦全球腦科學技術的研究前沿,加速助推腦科學領域的繁榮發展,近日,由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和天津大學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腦科技創新發展論壇在雲端隆重召開。本屆論壇執行主席、天津大學科研院常務副院長、天津腦科學中心主任明東教授在致辭中指出,研究腦認知原理、意識與智能本質與規律的腦科學被譽為科研領域「皇冠上的明珠」,當前以人工智慧、腦科學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
  • 小科學?滴水湖畔看神仙打架
    圖說:未來國際大科學論壇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過去一個世紀,大家耳熟能詳的生物進展:X射線、抗生素、無創影像、基因工程等,並不是來自所謂的大科學計劃,而是個人的努力。」他呼籲大家能更多關注「小科學」。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戴維·格羅斯在圓桌對話環節亮明觀點:「當然,最初的想法一定是一兩個人碰撞出的。但我們所說的『大科學計劃』,更多是指的大工具、大設備。例如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項目,擁有十億美元規模的投入。它能帶我們了解空間與時間的關係,也為天文學帶來了變革。這是個人乃至單個實驗室無法完成的。」
  • 打造頂尖腦科學技術交流與融合平臺!「南京腦觀象臺」揭牌
    目前,南京腦觀象臺已匯集我國科學家原創獨有的三大高精尖成像裝備,將「立足江北,面向國內,服務全球」,為腦科學研究者們提供技術交流與融合平臺,為南京江北新區生命健康產業發展提供腦科學領域的尖端創新支撐。南京腦觀象臺將圍繞全球腦科學計劃的重大需求,打造「自由行為動物腦成像」的核心能力,大規模獲取腦動態圖譜數據,推動重大原創發現,助力腦疾病臨床新藥創製,並啟迪類腦與人工智慧研究。
  • 江蘇「大腦計劃」呼之欲出 搶佔人類腦科學研究制高點
    本報訊   「發達國家競相投巨資探究人類大腦,江蘇作為發達省份,應儘快啟動大腦計劃,搶佔人類腦科學研究制高點。」這是參加9日在南京郵電大學舉行的江蘇大腦計劃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們達成的共識。  此次江蘇大腦計劃研討會,吸引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和南京市腦科醫院等高校和醫療單位參與。
  • 【人物聚焦】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江實驗室腦...
    ,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上海腦科學和類腦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研究方向聚焦於腦科學與神經科學、腦相關疾病以及類腦人工智慧。 1994年,張旭獲得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博士學位後歸國從事神經領域的研究工作。2014年,中科院上海分院牽頭髮起了上海腦-智工程,張旭成為項目負責人。
  • 華中科技大學蘇州腦空間信息研究院: 立足前沿,探秘人類「神經密碼...
    「這一領域的研究,對人類認識腦、保護腦和模擬腦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深遠的經濟社會影響。」研究院副院長李安安說,人腦由數百種以上不同類型、總數達千億級的神經細胞組成,每個神經元與數千個其他神經元聯接形成「神經環路」,特定神經環路傳遞和處理神經電信號的過程形成特定腦功能。
  • 重磅!世界首個克隆猴在位於上海的這個研究所誕生!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以封面文章今天(1月25日)在線發表此項成果。
  • 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勢力"概覽2020版發布
    2016年11月,蒲慕明院士等科學家遞交報告,闡述中國腦計劃主要有三大支柱:基於認知方面的神經機制的基礎研究;神經性疾病早期診斷和介入的研究成果轉化;用於發展人工智慧以及機器人的類腦研究。2018-2019年,「中國腦計劃」已經啟航。那麼未來,它的「戰場」會在哪裡?
  • 【論文故事】我們做的腦研究,介乎宏觀與微觀之間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腦科學在宏觀尺度和微觀尺度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在宏觀尺度上,研究者主要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為核心,集中研究特定腦功能在某些腦區的定位;而在微觀尺度上,研究者主要在單細胞、基因和分子水平上研究腦的功能。然而,在宏觀和微觀這兩個層次之間,即介觀尺度,我們仍然知之甚少——而那裡可能正是大腦奧秘所在。
  • 蒲慕明:《大腦之美》序言,腦探索的起點
    一百多年來,神經科學界一直公認卡哈爾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神經解剖學家。他的偉大之處不僅是他遺留給神經科學大量至今仍有參考價值的神經解剖學資料,還有他對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開創性概念。他繪製的神經網絡圖譜,在今天仍經常被神經科學教科書引用。《大腦之美》一書精選了一些他所繪製的大腦神經網絡圖譜,給廣大的讀者展示了大腦複雜而神秘誘人的世界。
  • 各國紛紛搶佔「大腦制高點」,我國如何發展特色腦科學?
    ,是為了了解神經系統內分子水平、細胞水平、細胞間的變化過程,以及這些過程在中樞功能控制系統內的整合作用而進行的研究;(美國神經科學學會)從廣義上講是研究腦的結構與功能的科學,包括認知神經科學等等。因此,近年來,美國、歐盟和日本相繼啟動了腦科學研究計劃。在中國,腦科學研究已被列為事關我國未來發展的重大科技項目之一。但是目前腦科學領域還面臨著諸多難以克服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