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1 15: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人物聚焦
張旭,中細胞生物學學會黨委書記、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院長,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上海腦科學和類腦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研究方向聚焦於腦科學與神經科學、腦相關疾病以及類腦人工智慧。
1994年,張旭獲得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博士學位後歸國從事神經領域的研究工作。2014年,中科院上海分院牽頭髮起了上海腦-智工程,張旭成為項目負責人。
作為人類,我們能感知、學習、思考、言語……所有這一切,全是因為我們有一個無與倫比的大腦。它重約1.36千克,卻如無垠的宇宙一般複雜、神秘。在這個展開只有兩張報紙大的辦公區裡,140多億個「小職員」——即神經細胞,努力工作,生生不息。而今,中國的科學家們刨根究底,正全力去探究每個「小職員」的作息起居,運動軌跡。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院長張旭就是其中的一員。
創新策源,醞釀1+1>N的奇蹟
1994年,張旭獲得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博士學位後歸國從事神經領域的研究工作。2014年,中科院上海分院牽頭髮起了上海腦-智工程,張旭成為項目負責人。
在張旭看來,腦科學既是科學上的皇冠,又對社會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把腦科學的研究結果和人工智慧相結合,這是上海原創的項目,它體現了理論研究到應用領域的實現」。上海腦-智工程落地6年間,對國家的創新項目起到協同作用,更形成了對醫療健康、新興技術發展的助推力。張旭說:「實際上現在腦科學已經能夠滲透到其他行業,進行更廣闊、更有深度、更有前景的交叉融合,這在以前是沒有的。」
2017年9月,張江實驗室揭牌,重點攻關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兩大領域,而類腦智能研究是兩者間的橋梁。實驗室內部建立了共享機制,各研究機構的科研人員能夠共享實驗設備,尤其是大科學裝置。實驗室建立了統一的資料庫,收集研究和臨床試驗的相關信息,打通了原有的數據孤島。
這讓張旭倍感興奮,他認為浦東,尤其張江,已代表了國際水平,已建成或在建的大科學設施,對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微電子等研究將發揮出重要作用。「腦科學本身就是生命科學的一部分,沒有這樣的大型裝備支撐是做不到微觀研究的。深入探索神經遞質受體等,不僅僅對藥學有作用,對未來智能分子、分子機器人的設計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張旭說。
國家蛋白質中心(上海)
去年年底,上海科技大學-上海光源-蛋白質設施,三地互聯的高速區域科研數據專網建設完成並投入運行……更多科學家、更多思想的交融將激發更多創新,越來越多的科學要素正在張江醞釀著1+1>N的奇蹟。
浦東的腦科學前景,一望無際
「浦東作為區域性高科技發展的龍頭,最好的是創造環境,讓優秀人才聚集到這裡,形成真正科技創造力的內動力。浦東未來會有很大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具有全球的影響力和引領力。這一點,在類腦的科學和技術研究以及應用的開發上,階段性成果已在浦東顯現。」張旭表示,「我們的前景和前途,就像站在浦東最高的塔樓上,一望無際。」
2017年9月,張旭從寒武紀創始人陳天石手中接過「院士工作站專家」聘書。從此,上海腦科學的前沿探索力量與計算科學及人工智慧晶片產業化的力量深度融合,基礎研究科學家與計算信息技術專家共同開啟了世界類腦智能研究前沿和高科技產業大門。
「要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張旭表示。目前,他正全力以赴與各界一起推進上海正在實施的腦圖譜大科學項目。腦圖譜大科學計劃是全球性的腦科學合作項目,按照規劃,力爭在2025年完成小鼠、2035年完成獼猴的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繪製。未來15年內,我國的腦認知基礎研究、類腦研究和腦重大疾病研究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在部分領域起到引領作用。未來,上海腦-智工程將形成三大集群——國際知名度的人腦認知研究機構集群、國際引領性的腦智技術研發中心集群、全球競爭力的腦智科技創新企業集群。上海將藉此打造以人腦數據、影像、感認知技術為基礎的智能服務體系,逐步形成具有人類智慧並能提供全球服務能力的「上海大腦」。
本文來源:浦東時報
1980-2020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人物聚焦】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院長張旭:探究「盜夢空間」 構建「上海智腦」》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