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12月25日從上海科技、智慧財產權工作情況通報會上獲悉,我國首個國家實驗室花落合肥、上海、北京三地——在合肥啟動建設量子與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總部,在上海、北京兩地啟動建設量子與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分部。此外,張江國家實驗室的建設方案已初步形成,覆蓋光子科技、集成電路、生命科學、類腦智能4個領域,有望成為第二個獲批的國家實驗室。
上海團隊研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
上海市科委主任壽子琪向本市各民主黨派市委、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相關群團組織、部門通報:經中央批准,上海已論證並啟動量子與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分部建設。近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帶領團隊,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和國際先進的成果。中科大上海研究院設在上海浦東。中科大教授陸朝陽等青年科學家正在那裡研發光量子計算機,已實現1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糾纏,並在超導量子處理器上實現了快速求解線性方程組的量子算法。量子與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分部建設,將為這個科研團隊提供更好的體制機制、財力物力保障。
許多人未必了解的是,位於上海的中科院技術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在量子通信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貢獻。前者研製了我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的關鍵載荷,後者則是「墨子號」的總裝單位。可以說,上海科研團隊將潘建偉團隊的科學構想變成了工程現實。
張江國家實驗室初步方案:1+2+1
另一個好消息是,張江國家實驗室的建設方案已初步形成。壽子琪介紹,此前,市科委等部門醞釀形成了「1+6」方案,即依託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多個大科學設施,瞄準6個科技領域。「這個方案,主要對標的是美國綜合性國家實驗室。報給中央後,我們得到的反饋是:要進一步聚焦。」
經過多次探討,張江國家實驗室的建設方案已聚焦為「1+2+1」。第一個「1」指的是大科學設施。目前,超強超短雷射、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活細胞結構和成像、上海光源二期等大科學設施正在加快建設。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已獲批,明年開工建設,計劃總投資高達85億元,是我國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大科學設施。「這個項目是超常規速度獲批的,可見國家和上海的全力推動。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建成後,張江的光子科學設施集聚度將達到世界之最。」壽子琪說。據了解,歐洲、美國的一些科學家聽到這個消息後很羨慕,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但歐洲、美國當下的財政科研經費都比較有限,無法建設這種大科學設施。
「2」指的是集成電路和生命科學。張江的集成電路技術和產業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而且集成電路是國家戰略性產業,故這一領域被納入張江國家實驗室範疇。生命科學也是上海的強項,張江的光子科學設施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利器。
第二個「1」指的是類腦智能,這是一個信息技術與腦科學交叉的科研領域,與集成電路也密切相關。據悉,上海已將腦科學和類腦智能列為市科技重大專項,人工智慧晶片是研發的重中之重。
(原題:首個國家實驗室花落合肥、上海、北京,張江國家實驗室方案初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