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據新華社報導,我國首個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13日在合肥成立,將借鑑人腦機制攻關人工智慧技術,推進類腦神經晶片、類腦智慧機器人等新興產業發展。
據央廣網報導,5月13日上午,「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成立大會暨首屆中國(合肥)類腦智能高峰論壇在合肥舉辦。據了解,這是我國類腦智能領域唯一一家國家級工程實驗室,居於全國領先地位。
類腦國家實驗室揭牌儀式
本次大會分為實驗室成立大會與類腦智能高峰論壇兩個部分 ,以「類腦智能、駕馭未來」為主題,為人工智慧領域的科研機構、業內企業和亟待轉型的傳統行業搭建起全方位的交流平臺。參會的各界嘉賓約有1000人,包括兩院院士、知名學者、政府領導、行業組織領導以及百度、微軟、科大訊飛、數據堂、江淮、榮電、惠而浦等企業負責人。
類腦國家實驗室授牌儀式
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實驗室理事會理事長萬立駿表示,人工智慧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目標,實驗室將通過建立腦認知和腦模擬技術研究與實驗平臺,主動承擔國家和行業重大科研項目,取得一批關鍵技術並成功轉化,構建類腦智能技術與應用領域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標準體系,形成可持續的產學研系統創新機制,為推動類腦智能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類腦是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發展類腦智能可以揭示人腦信息處理的途徑,有利於完備智能技術體系,推動我國智能產業發展。」類腦實驗室理事會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萬立駿說。
大會現場
據了解,當前我國在人工智慧研究領域,存在腦認知和類腦信息處理能力較為薄弱等問題。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批覆中國科技大學牽頭承建「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共建單位包括復旦大學、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中科院微電子所和百度公司,共同建設類腦智能技術應用研究平臺,支撐開展類腦認知與神經計算、類腦晶片與系統、類腦智慧機器人等技術的研發與工程化。
該實驗室主要針對我國腦認知和類腦信息處理力較為薄弱的問題,圍繞提升我國信息處理技術的類腦程度與智能水平的迫切需求,建設類腦智能技術應用研究平臺,支撐開展類腦認知與神經計算機、類腦多模態感知與信息處理、類腦晶片與系統、智慧機器人等技術的研發與工程化。
據悉,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填補了中國類腦智能領域創新能力工程實驗室的空白,對顯著提升人工智慧技術的科研水平和核心競爭力,促進中國智能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人腦是自然界幾億年進化的高級智能產物,人工智慧下一階段的發展必須要借鑑人腦。」類腦實驗室主任、中國科技大學信息學院執行院長吳楓介紹,目前類腦智能的發展面臨三大瓶頸,即腦機理認知不清楚、類腦計算模型和算法不精確、計算架構和能力受制約,類腦實驗室將圍繞這三大瓶頸展開攻關。
據介紹,類腦實驗室的另一方面重要任務是推進產業化,研發麵向類腦智能的核心晶片和作業系統、基於神經網絡的類腦機器人等,推進類腦視頻監控、語音交互、無人駕駛等產業發展。
據中新網報導,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周明表示,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成熟並普及,生產力和傳統的業務流程將會被重塑。未來5年到10年,智能產業將走進越來越多人的生活。
據悉,作為國家唯一的智能語音與人工智慧產業基地,合肥在智能產業上已經初具規模。截至2016年,科大訊飛智能語音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終端累計9億臺,日均使用次數35億次;安徽華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智能終端年銷售額15億元人民幣,是全球第二大智能可穿戴設備;合肥智能產業總產值達到327億元。
合肥市委書記宋國權介紹,未來,合肥將依託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打造國內智能產業核心基地,預計到2020年,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