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特刊|致敬最可愛的人:系統盤點神經(腦)科學的院士

2020-12-05 腦科學君

2019年9月10日,是我國第35個教師節。

教師是一個民族的希望,致敬教師!祝福教師!

BrainNews編輯部盤點了目前國內的神經科學(腦科學)相關的院士為代表,向全部的教師致以衷心的問候!

圖源:sciencemag.org

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霖

陳霖(1945.11.06- ),男,生於四川成都,原籍福建福州,認知科學和實驗心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70年陳霖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助教、講師、教授;1980年至1983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習與工作;1988年至1993年在德國雷根斯堡大學、慕尼黑大學做訪問教授;1996年獲得「國際人類前沿科學計劃」研究獎金資助;2002年至2004年擔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兼任研究員;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至2011年擔任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8年當選國際認知科學聯合會主席;2009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11年當選中國認知科學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2012年擔任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現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和生物物理研究所認知科學重點實驗室教授、主任,中國科學院-北京醫院腦認知成象研究中心主任。

陳霖院士主要從事認知科學和實驗心理學,視覺認知和腦成像等方面的研究。1982年陳霖在Science上提出視知覺拓撲結構和功能層次的理論,二十年來進行了知覺組織的大量實驗研究,系統地發展了拓撲知覺理論。2003年又在Science發表了支持這個理論的生物學證據。

拓撲知覺理論在知覺基本表達的根本問題上,向近代佔統治地位的「由局部性質到大範圍性質」的理論提出挑戰,認為知覺過程是「由大範圍性質到局部性質」,以大範圍拓撲不變性質為基礎的各級幾何不變性質是圖形知覺的基本表達,從而為知覺組織研究提供了一個既有科學準確描述、又有生物學約束的不變性知覺的系統理論。

陳宜張

陳宜張(1927.09- ),男,浙江慈谿(原餘姚)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神經生理學家。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醫學院。現任第二軍醫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全軍第九屆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委員,兼任浙江大學腦與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浙大醫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Neuroscience Bulletin》名譽顧問。歷任中國生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神經科學會副理事長、全軍醫科會生理病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生理學報》副主編、《中國神經科學雜誌》主編;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軍隊科技進步獎,上海醫學科技獎等多項獎勵,被總後授予「科學技術一代名師」榮譽稱號。

陳宜張院士主要從事神經生理及神經內分泌領域的研究工作。20世紀50年代主要從事中樞神經生理研究;60年代發現單個電刺激可使幼兔大腦皮層樹突電位長時間易化;70-80年代以來,提出了下丘腦及邊緣系統參與針刺鎮痛的設想並闡明了下丘腦-中腦連接的意義;闡明了下丘腦室旁核在損傷性應激反應中的作用以及腦內胺基酸和下丘腦神經肽與心理應激的關係。

80年代迄今,首先在國際上提出了糖皮質激素作用於神經元的非基因組機制或膜受體假說,提供了甾體激素以非基因組機制方式分別抑制、促進神經細胞的興奮性、分泌和重攝取胺基酸的一系列實驗資料;並闡明其部分細胞內信號轉導過程,有關工作已被國際著名內分泌學教科書所引用。主編有《神經系統電生理學》、《分子神經生物學》等6冊專著。有2篇論文發表後被國際文獻引用近百次,成為這一研究領域的重要文獻之一。

段樹民

段樹民(1957.10- ),男,安徽省蒙城人。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獲得者。

1982年段樹民畢業於蚌埠醫學院;1985年獲得南通醫學院(今南通大學)碩士學位;1991年獲得日本九州大學博士學位;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8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突觸發育和可塑性實驗室主任、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Glia》、《Hippocampus》、《Neurobiology Disease》國際雜誌編委。

段樹民院士長期從事神經生物學研究。在神經元-膠質細胞相互作用、突觸發育和功能等研究領域做出系統的創新工作,尤其在膠質細胞信號分子釋放機制、膠質細胞對神經環路和突觸可塑性的調控、沉默突觸活化機制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 Cell Biology,Neuron等國際著名雜誌發表系列研究論文,受到國際同行重視,促進了神經膠質細胞研究領域的發展。推動建立中國人腦庫,擔任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理事長多年,籌建的腦與腦機融合前沿科學中心成功獲批,為我國腦科學的快速發展,融入國際主流做出重要貢獻。帶領國內同行推動國家實施大型腦科學研究計劃。擔任第十一、十二屆、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期間,通過提案、媒體訪談等形式,積極參政議政,向國家獻言獻策,為國家在科技發展和人才的政策的制定和改善產生一定的影響。通過媒體進行腦科學的科普工作,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

郭愛克

郭愛克(1940.2- ),男,遼寧瀋陽人,神經科學和生物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65年郭愛克畢業於前蘇聯莫斯科大學;1979年獲得德國慕尼黑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學位;1982年至1984年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論研究所做訪問學者;1984年從德國回國後,擔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視覺信息加工研究室主任;1988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至1995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所神經生物學室主任;

1993年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以果蠅為模式生物的學習與記憶實驗室;1999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學習記憶實驗室高級研究員;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2005年擔任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2006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現任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高級研究員、學習與記憶研究組組長。曾任「973計劃」前沿領域項目「腦發育和可塑性基礎研究」首席科學家(2000-2005)。

郭愛克研究員多年從事視覺信息加工、學習記憶認知和計算神經科學研究。他目前的研究興趣是從基因-腦-行為的結合上, 從分子、細胞、迴路、網絡直到行為多層次研究果蠅的學習、記憶、注意和抉擇機制,開創了果蠅的兩難抉擇的研究, 發現了果蠅在視覺和嗅覺之間跨模態的記憶協同和傳遞。

除此之外,他還從事果蠅的熱傷害性感受、時鐘節律、雄-雄求偶、運動知覺、藥物成癮以及神經退行性機制等課題研究。他的長遠目標是以多巴胺系統介導的強化學習機制為主線,從神經迴路層面上揭示果蠅的基於「價值」的抉擇,藥物成癮及雄-雄求偶行為是否採用共同的或相似的神經迴路網絡和工作原理,以期對腦的高級功能和認知研究有所提示。

韓濟生

韓濟生(1928.7.17- ),男,浙江蕭山人。神經生理學家、疼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神經生物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世界衛生組織顧問,瑞典隆德皇家科學院國際院士。1953年,韓濟生畢業於上海醫學院醫學系生理和藥理專業。先後在哈爾濱醫科大學、北京衛生幹部進修學院、北京中醫學院、北京醫學院等單位生理系任教。1979年4月,由講師直接晉升為教授。1984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1990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81年6月,被聘為博士研究生導師。1993年10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韓濟生在針刺鎮痛的神經化學機理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中樞阿片肽與抗片肽相互作用機理方面處於國際前沿,神經刺激療法用於治療海洛因成癮開創出新領域。他自1965年起從事針刺鎮痛原理研究。首先闡明針刺人體一個穴位引起鎮痛的時間空間分布規律,進而證明針刺可促進神經系統中分泌出5-羥色胺、內啡肽等具有鎮痛作用的化學物質。發現改變穴位上電刺激的頻率可引起腦中釋放出特定的神經肽。若刺激時間超過2小時又可促使腦中產生出CCK等對抗鎮痛的物質。每個人針刺治療效果的優劣取決於鎮痛和抗鎮痛兩類物質的多寡和相對平衡。據此原理設計製造出神經刺激儀,可收到鎮痛、解痙等效果,還可用於海洛因成癮的治療。

鞠躬

鞠躬(1929.11- ),男,生於上海市,原籍安徽績溪。神經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四軍醫大學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我國現代神經解剖學奠基人之一。先後擔任過國家自然科學獎評審委員會委員;「973」(籌備)15人專家組成員;何梁何利基金專業評審組成員;陳嘉庚科學獎醫學組評獎委員會委員。共發表國際論文117篇,其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論文截止2007年底被他引3500次,自1987年起任《Neuroscience》編委,目前是唯一中國編委。2002年應邀赴瑞典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2019年4月10日,鞠躬舉辦退休儀式。

鞠躬教授多年來主要從事束路追蹤、神經內分泌學、大腦邊緣系統及化學神經解剖學的研究。在脊髓與腦幹的聯繫、終紋床核以及腦下垂體前葉、後葉的神經支配等方面研究中有許多重要發現,尤其是發現哺乳動物可受神經直接調節,從而提出垂體前葉受神經-體液雙重調節的學說,具有突破性意義,打破了垂體前葉不受神經直接調節的半個世紀的定論。此學說可能將對內分泌的正常及病理功能,內分泌疾病的病因及治療等方面的研究開闢新的研究方向。此學說已逐漸受到國際上的重視,曾應邀赴多個國家(地區)31所院校作多次報告。

同時.鞠躬領導了腦對免疫系統調節的研究,其主要成果之一是證明了催產素是一種免疫激素。他先後在國內、外雜誌發表論文200餘篇,參加專著編寫了3部。1995年獲「八五」全軍後勤重大科技成果獎;1996年獲解放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同年獲9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蘇國輝

蘇國輝(1948.1- ),男,出生於香港,原籍廣東順德。中國科學院院士,神經解剖學家。1973年畢業於美國東北大學生物系。1977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香港大學醫學院教授、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蘇國輝院士20餘年來一直從事哺乳動物視覺系的發育、可塑性及再生研究。發現了雙眼視網膜在其靶區(上丘及外側膝狀體)投射的一些重要規律。開展實驗發育學研究,從破壞視覺正常投射後出現的異常投射或代償投射來研究視覺傳導路的可塑性。從可塑性研究發展到視網膜再生研究,是這領域的先驅者。

創建了外周神經視網膜移植模型,首次證明成年鼠視網膜節細胞受損軸突可在外周神經中長距離再生。近年來,研究各種細胞成分眼內移植或神經生長因子球內注射對視網膜節細胞再生的影響,在 6 種神經營養因子中,發現只有 CNTF (睫狀神經營養因子)能促進視網膜節細胞軸突再生。

唐孝威

唐孝威(1931.10- ),男,江蘇無錫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子核物理及高能物理學家。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北京二機部原子能研究所、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青海核工業部九院、北京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德國漢堡電子同步加速器中心、瑞士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等單位工作。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其主要從事原子核物理、高能實驗物理、生物物理學、醫學物理學、核醫學、腦科學等方面的研究。

唐孝威院士60年代直接參加中國原子彈、氫彈研究設計與試驗,和同志們在中子點火和核測試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70年代末領導中國向西方派出的第一個高能物理科學實驗組進行國際合作研究,合作組在實驗中發現膠子。

80 年代以來領導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實驗組參加 L3 實驗及 AMS 實驗等國際科技合作,並在生物物理、核醫學、腦科學等交叉學科研究方面取得有創見的成果。90年代初轉到醫學領域,開展物理學與醫學的交叉研究,主要進行醫學影像技術的研究,並應用於心臟疾病與腦疾病的診斷。

90年代中開始進行腦科學的研究,包括:人的工作記憶的心理學實驗以及認知和腦疾病的腦功能成像研究等。他和合作者在實驗上測量雙任務短時記憶的混合廣度,並提出短時記憶的生物物理學模型。他參加了973項目「腦功能和腦重大疾病的基礎研究」中「腦高級功能的機制」課題的研究。他積極推動中國腦功能成像的工作,1999年出版了他主編的《腦功能成像》一書。2002年他發表了《腦功能原理》一書,提出腦內信息加工過程的量子化假說,並在腦的系統水平上探討腦區激活與相互作用的定律。2000年起他和國內神經科學家一起,推動和組織中國「人類腦計劃」和神經信息學的工作,並在2001年10月代表中國參加全球「人類腦計劃」研究。2001年協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建立神經信息中心。還在浙江大學和同事們建立神經信息學中心,開展神經信息學研究。

楊雄裡

楊雄裡(1941.10- ),男,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鎮海,神經生物學家、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腦科學計劃的籌建者和推動者。復旦大學教授、腦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神經生物學研究所名譽所長,長春理工大學雙聘院士、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名譽院長,鄭州大學神經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1963年7月楊雄裡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1980至1982年在日本國立生理研究所進修;1988至1999年任中科院生理所所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0年加入九三學社;2001年創建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研究所並任首任所長;2006年出任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首任院長。

楊雄裡長期從事神經科學研究,專注於視網膜神經機制的研究。應用微電極細胞內記錄、染色技術,並與藥理、計算機技術相結合,從不同側面對視網膜中信息傳遞的調控在幾個層次上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在水平細胞所接收的光感受器信號及其相互作用方面作出了新發現,修正了傳統的觀點;和合作者首先報導視杆-視錐間電耦合因背景光而增強,在國際上被列為80年代視網膜研究中的突出成果;率先發現了視錐信號在暗中受到壓抑的新現象,並對網間細胞及幾種神經調質的參與機制進行了系統的分析。

葉玉如

葉玉如(1955.7- ),女,出生於香港,原籍廣東臺山。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晨興生命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

1977年葉玉如從美國波士頓市西蒙斯學院畢業後進入哈佛大學醫學院,攻讀神經藥理學科;1983年獲得哈佛大學醫學院藥理學博士學位,並開始博士後研究;1993年進入香港科技大學任教,先後擔任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理學院副院長、生物化學系系主任、理學院院長、生命科學學部講座教授;1998年獲香港裘槎基金會優秀學者獎;1999年創立分子神經科學中心;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4年獲頒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同年獲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08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2010年擔任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1年獲頒法國國家榮譽騎士勳章;2015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同年當選為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2016年11月出任為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

葉玉如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以及阿爾茨海默氏症、帕金遜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藥物研發。她在研究促進和維持神經細胞存活與發育的神經營養因子方面有卓越成就,在探索腦部發育和突觸可塑性的分子機制、以及相關的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等領域也做出了重要貢獻。她運用現代分子與細胞生物學方法,探討神經營養因子與神經元發育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用於治療神經性病患的可能性。

首先或參與發現了 NT3 , NT4 和 NT7 三個新的神經營養素,研究了它們的作用特點和部分作用機制;發現 CNTF 受體為三元聚合物,其受體機制與白血病抑制因子有相同之處,並研究了 CNTF 的作用特點;發現各神經營養素的作用可以相互協同。闡明神經肌肉突觸形成的調節機制,發現 Cdk-5 存在於神經肌肉接頭,直接影響突觸的形成及其功能發展。研究結果有助於闡明神經突觸形成的機理及突觸的功能,對了解由此衍生的學習及記憶的機理有很大幫助。

趙繼宗

趙繼宗(1945.10- ),男,出生於北京市,籍貫北京。神經外科醫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

1969年畢業於第四軍醫大學。1990年被派往美國休斯頓醫療中心進修神經外科1年,次年轉到美國Henry Ford醫院神經外科,進修腦血管病的手術治療以及顯微神經外科。現任天壇醫院神經外科教授、神經外科主任、副院長,國務院學位評審組成員、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主任委員、中國神經科學會神經外科分會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理事、中華神經外科雜誌副主編、臨床神經外科醫學副總編、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中華創傷雜誌英文版、中國臨床神經外科等雜誌編委、美國Surgical Neurology編委、德國Neurosurgical Review編委。

趙繼宗院士主要從事神經外科疾病的臨床和科研、教學工作,擔任國家「九五」至「十一五」「腦卒中規範化外科治療的研究」的課題。首次發現切除巨大動靜脈畸形(AVM)發生正常灌注壓突破時間窗,並成功切除巨大AVM。攻克複雜動脈瘤手術關鍵技術,採用動脈瘤標本研究其形成與破裂機制。在國內推廣規範化的腦出血外科技術,降低死亡率,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首次經腦出血手術標本證實澱粉樣變發生率,為腦出血早期鑑別診斷治療提供依據。國內率先建立微創神經外科技術平臺,完成了神經外科手術從腦解剖保護向腦功能保護重大轉接。

強伯勤

強伯勤(1939.09.11- ),男,浙江上虞人,分子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62年強伯勤從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畢業後一直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室工作;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至1999年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副校長;1996年至2000年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主任。

強伯勤先後開展了核酸及其工具酶研究,工具酶、細胞因子和瘧疾亞單位疫苗等基因工程研究,人類基因組研究,神經細胞發育相關基因功能及其調控研究等。他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八核苷酸限制酶SfiⅠ,合作鑑定出第二種八核苷酸限制酶NotⅠ的識別特異性還發現了新酶NalⅢ,NlaⅣ和MslⅠ構成了基因工程高產菌株,提高限制酶或甲基化酶產量10—100倍以上開展過創新黴素產生菌質粒的基因克隆1993年起從事人類基因組研究,主要領域是腦發育以及神經系統疾病相關基因的結構與功能。

張旭

張旭(1961.8- ),男,江蘇宜興人。神經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85年畢業於第四軍醫大學;1994年7月在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神經科學系獲醫學和哲學博士學位。1985年9月-1990年9月在第四軍醫大學神經生物學教研室任助教;1994年8月-1999年11月先後在第四軍醫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任講師、研究員和博士生導師、副所長。1999年12月至今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任研究員、課題組長。2008年4月-2010年8月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2010年9月至今,任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中科院上海臨床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主任。

張旭研究員主要從事神經系統疾病的分子細胞生物學機理研究,在感覺與認知功能障礙研究中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對慢性痛的背根節和脊髓基因表達譜等系列研究為臨床鎮痛和痛機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對阿片受體不同亞型間相互作用及其與嗎啡鎮痛耐受相關性的系列研究成果,形成了受體複合體功能及其藥物研究的新方向。在尋找新的痛覺調控分子的研究中,發現從背根節神經元釋放的鈉鉀泵激動劑,能夠抑制興奮性神經遞質釋放和痛覺信息傳遞。在認知功能障礙研究中發現了大腦發育期表達的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13(FGF13)是微管穩定蛋白,它通過聚合和穩定微管調控神經元和大腦的發育,並且闡明了FGF13基因缺陷造成智力障礙的機理。

張旭研究員已發表論文110篇,論文被他人引用5千多次,參編疼痛學經典教科書《Textbook of Pain》等專著。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科技獎勵。兼任《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Brain Research》、《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等期刊的編委。

蒲慕明

蒲慕明,1948年10月生,博士,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臺灣「中研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1970年畢業於臺灣清華大學物理系,1974年於美國Johns Hopkins大學獲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1974-1976年在美國普度大學生命科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1976-1985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艾文分校生物物理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85-1988年任耶魯大學醫學院分子神經生物學系教授,1988-1995年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1995-2000年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Stephen Kuffler講座教授,2001-2006年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講座教授和神經生物學部主任,2006-2013年任該校Paul Licht生物學傑出講座教授。

1999年起任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首任及現任所長、神經可塑性研究組組長、高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獲得獎項及榮譽稱號包括:美國AAAS Fellow(2001)、美國Ameritec 獎、吳瑞學會獎、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和香港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中科院傑出科技成就獎(集體)等。2011年起任科技部重大科學問題導向973計劃「人類智力的神經基礎」首席科學家,2012年起任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腦功能聯結圖譜」首席科學顧問。

陸林

陸林,1966年9月生,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長,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負責人,科技部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同時,陸林院士還擔任美國神經免疫藥理學會Councelor、中國藥物依賴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藥物依賴性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神經科學會精神病專業委員會常委和中國藥理學會神經藥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院管理學會精神病院專業委員會委員和中國衛生經濟學會醫院經濟專業委員會委員等。

陸林院士長期從事精神疾病的臨床治療和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睡眠障礙、抑鬱症和藥物依賴等),在Science、Nat Neurosci、Nat Commun、Am J Psychiatry和Biol Psychiatry等著名國際期刊上發表SCI論文180餘篇,SCI總引用率6000餘次,其中15篇論文的單篇引用率超過100次。

陸林院士主編(譯)或參編論著20餘部,其中英文論著3部。研究成果曾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陸林院士同時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973課題、863計劃項目和重大科學計劃項目等多項課題。

此外,陸林院士擔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與愛國衛生專家委員會精神衛生分會主任委員、中國睡眠研究會睡眠與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合成毒品濫用防治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精神心理學組組長、美國神經免疫藥理學會Councillor等。擔任國際SCI雜誌Drug Alcohol Depend副主編,《中國藥物依賴性雜誌》主編,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和Addiction編輯,Int J Ment Health Addiction和Am J Drug Alcohol Abuse編委以及Nature、Science、Biol Psychiatry、Neuropsychopharmacology等40餘種國際雜誌審稿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

池志強

池志強(1924.11.16- ),男,浙江省黃巖縣(今台州市黃巖區)人,藥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

1949年畢業於浙江大學藥學系。1959年獲前蘇聯列寧格拉兒科醫學院副博士學位(PHD)。畢業初期曾擔任浙江大學藥學系助教;1978年,任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副所長;1983年,任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1953年起,在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在上海藥物研究所從事藥理學研究。

池志強早期研究抗血吸蟲藥物銻劑的毒理及解毒劑。六十年代從事防治電離輻射損傷的藥物研究。七十年代以來,主要研究鎮痛劑,他領導的研究組發現羥甲芬太尼(Ohmefentanyl),為一高強效的鎮痛劑。八十年代開展阿片受體的選擇性配體及阿片受體結構功能研究。證明羥甲芬太尼是一高親和力,高選擇性u阿片受體激動劑,得到國際承認。這一研究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91)。對阿片受體結構功能研究在系統進行中。

李春巖

李春巖(1938.9.15- ),男,河北省大城縣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內科學家。1962年畢業於河北醫學院。現任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河北省心腦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河北省神經病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委員會常委,河北省學位委員會委員。

通過對300餘例格林-巴利症候群(GBS)患者神經電生理學及20餘例屍體解剖資料進行研究,李春巖發現GBS不僅存在著急性炎症性脫髓鞘性病變,尚有以急性原發性運動神經軸索變性為特徵的病理改變,命名為急性運動性軸索型神經病(AMAN),是GBS的一種新的亞型。採取700餘份標本,經過千餘次的培養,從病人糞便中培養出空腸彎曲菌,並利用該菌及菌體成份脂多糖誘發出AMAN的動物模型。上述研究於1994和2004年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國內、外專業期刊發表有關論文100餘篇。

秦伯益

秦伯益(1932.11.06- ),江蘇省無錫市人,藥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55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1959年獲蘇聯醫學副博士學位。曾任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領少將軍銜、研究員,兼任中國藥理學會副理事長。

秦伯益曾參加火箭推進劑和除莠劑等毒性的研究,主持研究成功神經性毒劑預防片(85號),獲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主持研製的鹽酸二氫埃託啡,是我國研製成功並獲批准生產的第一個麻醉性鎮痛藥,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進行了華南馬尾杉活性單體新藥福定鹼的藥理研究,發現其選擇性真性膽鹼酯酶抑制作用,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主持「八五」國家科技攻關專題阿片類戒毒藥物的研究,研製成防復吸藥國產納曲酮。2000年獲軍隊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主編《新藥評價概論》,著《漫說科教》。

沈漁邨

沈漁邨(1924.1- ),女,浙江杭州人,精神病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名譽所長。

195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院醫學系,1955年在蘇聯第一醫學院獲得醫學副博士學位,1986年被挪威科學文學院聘為國外院士。曾任北京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精神科主任、副院長。現任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名譽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導師,WHO/北京精神衛生研究與培訓合作中心主任,衛生部精神衛生學重點實驗室主任。沈漁邨是我國現代精神病學的奠基人,開拓者之一。2013年,沈漁邨榮獲北大教師最高獎和最高榮譽——北京大學蔡元培獎和國華傑出學者獎。

20世紀50年代沈漁邨率先創立人工冬眠新療法,為控制病人興奮,實行開放管理創造條件。70年代首創在農村建立精神病家庭社會防治康復新模式,獲得成功。80年代引進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的先進方法,組織全國首次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使得我國精神疾病流行病學研究水平迅速與國際接軌,並於1985年獲衛生部乙級科技成果獎,1995年WHO將全部資料用英文出版。在此期間還率先對老年期痴呆篩查和診斷工具、發病率、患病率及發病危險因素進行研究,以及開展抑鬱症病人的生化基礎與藥物治療機理研究。

上述課題在1993年分別獲得衛生部與國家教委科技進步3等獎。為我國精神病學專業培養出第一名博士研究生和第一名博士後研究人員,主編大型參考書《精神病學》,衛生部規劃教材《精神病學》第二版、第三版。主編的《精神病防冶與康復》,榮獲中宣部頒發的全國首屆奮發文明進步圖書2等獎。發表論文達150餘篇,80年以後發表文章被 SCI收錄11篇,被引176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50餘次。1986年被挪威科學文學院聘為國外院士。1990年12月被美國精神病學協會聘為國外通訊研究員。

目前在國內外兼職有:WHO總部精神衛生專家組成員(已連任4屆),世界心理康復協會亞太區地區副主席,衛生部精神衛生諮詢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醫學科學評議組成員,中華精神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中華精神科雜誌》總編輯,《中國心理衛生雜誌》副主編。1959 年被北京市授予文教衛生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王永炎

王永炎(1938.9.29- ),男,天津市人。中醫內科學專家,教授,主任醫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醫內科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重點學科《中醫內科學》腦病研究學術帶頭人。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所長,兼任北京中醫藥大學腦病研究室主任,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資源學院教學質量與學位委員會名譽主任、資源藥物與中藥資源研究所所長,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藥資源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醫學、中藥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衛生部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藥典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主編,《中醫急症醫學》副主編。

王永炎從事中醫內科教學、醫療、科研工作 30 餘年,主要研究方向為中風病與腦病的臨床研究,他通過對缺血性中風與血管性痴呆等病進行系統的臨床研究觀察,總結了證候演變、辨證治療、調攝護理的規律。主持與承擔部局級以上科研課題 4 項。先後獲得國家級、部級科技進步獎8項,是全國急症科室必備用藥「清開靈注射液」的主要研製者之一,並率先應用其滴劑治療缺血性與出血性中風,在中醫治療腦血管病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起草並主持制訂的中風病診療規範已在全國推廣應用。主編與參與編撰專著 15 部,在國內外雜誌發表論文 30 餘篇。

盧世璧

盧世璧(1930.07.08- ),男,湖北省宜昌市人,骨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56年畢業於中國協和醫學院。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骨科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主任醫師、南開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擔任國際外科學會會員、全軍骨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骨科學會人工關節學組組長、內固定學組副組長、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委員及北京生物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華骨科雜誌及解放軍醫學雜誌常務編委、「中國創傷骨科雜誌」編輯部顧問、「中國矯形外科雜誌」編輯委員會名譽總編輯、中國康復醫學會修復重建外科專業委員會組織工程學組委員等職。

盧世璧在國內首先開展了人工關節的系列研究和臨床應用、開展了周圍神經傷系列研究。國內首先開展了火器性周圍神經傷的自體神經移植並取得良好療效。首先應用矽膠管套接的方法,證明運動及感覺神經、同名神經、神經與靶器官之間存在明顯的趨化現象。首創脊髓後根切斷對不同方法修復神經後,神經錯接率的定量觀察。首先開展了脫細胞異體神經移植的實驗研究並應用於臨床取得良好效果,首創形狀記憶合金棒治療脊柱側彎;第一個研製成功國產CPM機。首先採用微波熱療治療骨腫瘤。首先提出並實驗證明鋼板內固定時骨內預應力是早期引起鋼板內固定後的骨質疏鬆的重要原因。首先利用引導性組織再生概念進行長骨再生實驗研究;國內最先建立冷凍乾燥骨庫。在再生醫學方面國內外首先研製成功軟骨ECM為材料的成分及結構仿生的支架,複合種子細胞修復軟骨已成功應用給臨床效果滿意。

先後獲得國家、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上獎勵21項。2008年被評為一代名師,全國抗震救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抗震救災模範,2010年1月被中央軍委授予模範醫學專家榮譽稱號。發表論文350餘篇,編著專著17部。

唐希燦

唐希燦(1932.12.29-),男,廣東省潮陽縣人,神經藥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57年7月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人體及動物生理專業,同年9月進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藥理室工作至今。1984年5月入選中國外經貿考察代表團成員,訪問考察匈牙利的藥物研發。1987至1991年作為訪問學者,應邀分別在法國國家健康及醫學研究院(INSERM U。288,巴黎),美國Southern Illinois Univ ,School of Medicine(springfield city)以及Loyola Univ of Chicago醫學中心開展合作研究。

1985至1989年入選第一屆中國藥理學會理事。1988年獲上海市僑界優秀知識分子稱號。從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突出貢獻專家津貼。2000年度上海市勞動模範。現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原研究所研究生學位委員會主任,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現任阿爾茨海默病防治協會高級顧問,中國新藥與臨床雜誌名譽主編。

從20世紀60年代起,唐希燦主要從事中草藥內作用於神經系統有效成份的開發及作用機理研究。以主要藥理研究參與者完成的研究項目共獲國家級科技獎7項。始於1982年主持研究成功的治療早老性痴呆新藥石杉鹼甲(huperzine A),是迄今從植物內發現的最獨特的高效新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優於國際上目前正在開發的同類藥。通過結構改造與活性關係研究,發現新化合物"ZT-1",已在歐洲完成及國內進入Ⅱ期臨床驗證。對石杉鹼甲的作用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首先發現它有保護神經細胞新作用靶點,闡明它的保護神經細胞作用是通過調控凋亡基因表達。有關石杉鹼甲的研究已在國內及國際SCI收錄的學術期刊上系列地發表了62篇論文。5次受特邀在國際學術大會分會上作石杉鹼甲及植物內有效成分研究專題報告。應四家國際著名期刊主編特邀,撰寫了4篇石杉鹼甲的研究綜述。

1987至1991年,作為訪問學者,先後在法國國家健康及醫學研究院、美國南伊利諾以斯大學醫學院及芝加哥洛約勒大學醫學院開展合作研究。參與編寫初版及修訂版研究生教材"基礎神經藥理學"。已在國際及國內著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38篇。研究成果已獲國內專利三項,美國專利二項,歐共體專利一項。

周良輔

周良輔(1941.7.27- ),男,福建省古田縣人。神經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醫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65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前身)。1985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神經外科任Fellow。現任復旦大學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上海神經外科臨床醫學中心和上海神經外科急救中心主任、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和上海中華神經外科學會榮譽主任委員、世界神經外科學院院士。我國顯微神經外科、顱底外科和微侵襲神經外科主要開拓者之一。

周良輔專長神經外科,包括腦和脊髓腫瘤、顱腦損傷、腦血管病、先天性病變等。近來主要從事微侵襲神經外科如顯微外科、顱底外科、神經導航外科、內鏡外科、以及立體定向放射外科和腫瘤幹細胞的研究。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990、1995、2009、2014),省部級一等獎五次,光華醫學獎(1997);上海市醫學榮譽獎(1997),上海市科技功臣(2011),華夏醫學獎(2013)等獎。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88),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96),全國先進工作者(2010)等榮譽稱號。曾擔任全國政協委員(九、十、十一屆)。世界神經外科聯盟官方雜誌2011年度人物。獲2015世界神經外科聯盟榮譽獎章和獎狀。

任美國《NEUROSURGERY》、歐洲《NEUROSURGICAL REVIEW》和日本《NEUROLGIA MEDICO-CHIRURGICA》雜誌國際編委。國外多本雜誌審稿專家。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論文240篇,SCI收錄50篇。

顧曉松

顧曉松(1953.12- ),男,江蘇南通人,醫學博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共黨員。1980年1月參加工作,先後擔任南通醫學院人體解剖學助教、講師、副教授、基礎部主任。1992年6月、1993年7月,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先後赴德國慕尼黑科技大學、馬普研究院和英國倫敦大學訪問研修。現任南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神經再生重點實驗室主任,天津大學醫學部主任,九屆、十屆和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首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全國高等學校優秀骨幹教師、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江蘇省優秀學科帶頭人。

顧曉松教授多年來主要從事神經損傷與修複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組織工程與神經再生的研究方面,構建的人工組織神經移植物,成功修復大鼠、犬坐骨神經缺損,相關產品已進入臨床試用,用於修復周圍神經缺損,使患者損傷肢體功能恢復療效優良,克服了周圍神經缺損修復自體神經移植供體來源受限的世界難題。

基礎研究工作的相關論文已在國際臨床神經科學的權威雜誌《Brain》(影響因子8.201)上發表。在中藥促神經生長的研究過程中,研製開發的中藥合劑—神經生長液,已獲中國發明專利,並成功的進行了技術轉讓,正在進入臨床試用。

顧曉松教授系列研究工作為我國組織工程神經研究與轉化走在國際前沿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提出「生物可降解組織工程神經構建」的學術觀點,被作為新的理念載入英國劍橋大學新版教科書。發明了生物可降解人工神經移植物,在國際上率先將殼聚糖人工神經移植物應用於臨床,受試患者操作肢體功能明顯恢復。研製了生物力學性好、降解可調控、低免疫原性、有利於血管生長和神經導向生長的組織工程神經,發明了構建組織工程神經的新技術和新工藝。

顧曉松教授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等雜誌共發表論著30多篇。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95中國高科技產品博覽會金獎,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被批准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全國交通系統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江蘇省普通高校跨世紀學科帶頭人。1997年5月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4年榮獲何梁何利獎。現任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榮譽會員,中國解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解剖學會再生醫學分會主任、江蘇省解剖學會理事長。《解剖學報》、《解剖學雜誌》、《解剖學研究》副主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

小編後記:

由於小編能力有限,可能有一些疏漏,請批評指正。本文只統計了國內兩院的院士,未統計國外的院士。

主要參考資料:

1. 中國神經科學會官網介紹

2. 各位院士單位的官網介紹

作者信息

整理作者:Lisario(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Simon(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教師節特刊| 致敬最可愛的人:系統盤點神經(腦)科學的院士
    2019年9月10日,是我國第35個教師節。教師是一個民族的希望,致敬教師!祝福教師!BrainNews編輯部盤點了目前國內的神經科學(腦科學)相關的院士為代表,向全部的教師致以衷心的問候!陳霖院士主要從事認知科學和實驗心理學,視覺認知和腦成像等方面的研究。1982年陳霖在Science上提出視知覺拓撲結構和功能層次的理論,二十年來進行了知覺組織的大量實驗研究,系統地發展了拓撲知覺理論。2003年又在Science發表了支持這個理論的生物學證據。
  • ...節特刊:中科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餘國琮:破解新中國重水生產難題
    《中國教育報》(2019年9月10日 教師節特刊·榮耀師者 頭條)深耕專業 痴心講臺育桃李>餘國琮70年的發展,廣大教師為之傾注了無數心血和汗水。一代代教師,他們的身上有著不同時代的印記。相同的是,他們初心如一,默默奉獻、潛心育人,與共和國共成長。本報尋找到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年代的6位優秀教師代表,請他們講述自己當年在教師崗位上的專業成長故事。
  • 腦科學日報|Cell:恢復免疫系統可以支持腦損傷後的修復
    為了減輕這一負擔,東京大學Kazunori Kataoka(片岡一則)院士和Kanjiro Miyata等人報導了通過使用血糖控制作為外部觸發,跨越血腦屏障,向大腦系統性輸送ASO。美國舊金山英特爾神經形態計算實驗室的Nabil Imam和美國康奈爾大學心理學系計算生理學實驗室的Thomas Cleland描述了一種基於哺乳動物嗅覺系統的神經算法,可以學習並鑑別氣味樣本。之後,在一個神經形態系統中實現該神經算法,並利用甲苯、氨、丙酮、一氧化碳和甲烷等,對其進行氣味訓練,最後在風洞中通過傳感器的數據進行測試。
  • 院士說丨戴瓊海院士:搭建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橋梁
    來源:探臻科技評論人工智慧作為21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技術,正在包括諸如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諸多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腦科學被譽為「人類科學最後的前沿」,認識腦的奧秘是對人類的終極挑戰。
  • 「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將啟動
    力爭2025年完成小鼠、2035年完成獼猴「圖譜」繪製本報訊(記者黃辛、卜葉)9月27日,「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啟動前期工作座談會在上海召開。本次會議明確了該計劃的推進路徑,宣布了中國工作組的成立,並就該計劃的具體實施思路和舉措進行研討。
  • 半月談|腦科學專業:我的未來不是夢
    為什麼要專門設立腦科學學院和本科專業?這個專業要培養什麼樣的人?腦科學的發展又將給未來的科學研究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浙江大學團隊完成國內第一例植入式腦機接口臨床研究,圖為志願者控制機械臂喝可樂最複雜的器官,最前沿的專業「腦科學是最具挑戰性的前沿學科,也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最快的學科。」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段樹民說。
  • 戴瓊海院士:腦科學研究是諾貝爾獎「富礦」
    本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國務院參事戴瓊海在杭州舉行的2020生命健康未來峰會上介紹,自1906年西班牙神經組織學家拉蒙·卡哈爾獲諾貝爾獎以來,100多年中有120多項獲諾貝爾獎的研究與腦科學有關,說明全球科學界對腦科學研究特別青睞
  • 腦科學如何支持人工智慧的發展?院士和大牛們這麼說
    本次論壇由中國科學院學部主辦,旨在進一步加強腦科學和人工智慧兩個學科的交叉力度和思想碰撞,更好推動這兩個領域的相互融合與共同發展。論壇以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為主題,從腦科學如何支持人工智慧的發展和類腦智能的態勢與發展研討兩個議題入手,邀請到多位相關領域的院士、專家做了主題報告和深度討論。雷鋒網編輯也在現場聽講,並將論壇概況和看點做了整理。
  • 「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中國工作組成立
    」這一倡議,認為其符合國際大科學計劃的基本原則,同意並支持由科學界先行發起「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和類腦研究領域開展了一系列戰略部署,組建上海市腦科學和類腦研究中心,布局市級科技重大專項等計劃,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初步形成了腦科學領域國際合作網絡體系。
  • 國內首個「腦科學」專業浙大怎麼建? 院士專家來上課
    ,擬設神經科學和神經精神醫學兩個本科方向,這是國內高校首次在「腦科學」領域展開本科生教育。腦科學研究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戰略重點。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國外高校均開展了神經科學的本科專業。中國首個腦科學和腦醫學領域教學、科研、臨床有機結合的新興學科如何打造?浙大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中科院院士段樹民等專家學者日前做了詳細介紹。
  • 浙江大學設國內首個「腦科學」本科專業
    院士任院長,將「全力以赴為本科生上課」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由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段樹民擔任。「腦科學是最具挑戰性的前沿學科,也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最快的學科。」段樹民說,在美國神經科學年度交流大會參會人員有3-4萬,已經成為最大的學科。
  • 浙大設立國內首個「腦科學」本科專業
    作為全國首個腦科學和腦醫學領域教學、科研、臨床有機結合的新興學科,該學院擬設神經科學和神經精神醫學兩個本科方向。 「腦科學是最具挑戰性的前沿學科,也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最快的學科。」學院院長段樹民說,腦科學研究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戰略重點。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世界知名高校均開設了神經科學的本科專業。
  • 國內首個「腦科學」本科專業浙大怎麼建? 院士專家為本科生上課
    浙江大學近日成立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擬設神經科學和神經精神醫學兩個本科方向,這是國內高校首次在「腦科學」領域展開本科生教育。腦科學研究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戰略重點。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國外高校均開展了神經科學的本科專業。中國首個腦科學和腦醫學領域教學、科研、臨床有機結合的新興學科如何打造?
  • 多位院士雲集南京,呼籲通過腦科學教育提高兒童心智
    成立大會上,專家們分別以人的智能發展評測、兒童早期發展、語言認知、前額葉功能、思維型教學理論、腦科學與教育以及創新人才培養等為主題作了學術報告。中國認知科學學會是一個比較新的學會,但它在全國200多個學會當中是比較活躍的學會,這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跨學科、跨領域的專業協會。
  • 《新民晚報》: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 解人腦之謎 攻克神經疾病
    此時,一側的電腦記錄下小鼠在實施不同行為時腦電波的波形……這裡是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張嘉漪解釋道,應用這套國際先進的虛擬實境實驗系統,通過對小鼠實驗,有可能最終解開人腦活動的諸多謎團。這裡聚集了國內腦科學高端人才,來自生物學、基礎醫學、藥學、臨床醫學、中西醫結合等一級學科,有中科院院士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9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8人。研究院有29個研究組,其主要研究方向是:腦發育及其機制神經活動基本過程、腦的高級認知功能、神經系統重要疾病機制和防治等。研究院院長馬蘭教授介紹說:「我們要發揮綜合優勢、組織跨學科的力量,強強聯合,衝擊全球腦科學研究的前沿。」
  • 「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舉辦
    本報青島5月12日訊(記者 孫軍)歷時兩天的「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今天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落幕。會議期間,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會見與會專家學者。青島市副市長朱培吉出席會議並致辭。
  • 浙大首開"腦科學"本科專業:"全腦教育"是誤解
    「腦科學是最具挑戰性的前沿學科,也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最快的學科。」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藥學部主任、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段樹民表示,我國普通高校提供的本科生教育的專業有四百多種,卻沒有一個是神經科學(腦科學與神經科學兩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重疊的)的專業。為填補空白,不久前,浙江大學醫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宣布成立。
  • 國內外學術大咖聚青島,聚焦腦科學和教育的關係
    院士、國內外腦科學、神經科學家聚青島,就腦科學和教育的關係、閱讀與腦發展等10個議題做主旨演講,為教育與腦科學的未來發展提供啟示借鑑和價值引領。日前,「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在青島舉行。5月11日,由青島市教科院承辦的「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開幕,來自國內外的腦科學、教育、醫學領域專家以及學校一線教師圍繞腦科學原理如何指導教育實踐展開交流研討。
  • 【腦科學與教育】看「腦科學」引發的課堂與學習模式改變
    腦科學在課堂一:如何通過情緒的調節促進學生快樂的學習情緒和情感在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快樂是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它有利於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腦科學研究表明,杏仁核控制和調節著人的情緒,情緒和情感在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大腦本能地偏好於快樂的記憶,所以追求快樂是人的天性。
  • 程和平院士:2.2克微型雙光子顯微鏡及其在腦科學中的應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北京大學教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實驗室管理工作分會理事長程和平  會上,程和平院士做了題為《2.2克微型雙光子顯微鏡及其在腦科學中的應用》專題演講。  21世紀的生命科學是什麼樣的?它已經從「還原論」上升到了「整體論」,即在正常的生命條件下,能夠實現在活的動物體內看到細胞和分子活動的過程,這就需要新的成像技術來完成這項工作。  進入新千年,腦科學研究成為熱點,因為腦是世界上最複雜,最神秘的物質。人類1400克的大腦,其實也如同一個小小的宇宙,它包含百億數量級的神經元和百萬億數量級的神經突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