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與教育】看「腦科學」引發的課堂與學習模式改變

2020-11-30 芥末堆

這是一個腦科學的時代。

隨著信息技術、尤其是人工智慧的發展,人類對大腦的研究開始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並取得了一系列意義非凡的成果。

腦科學的研究最為關鍵的領域還在於塑造人腦本身,而教育的實質其實就是在發展和建構我們的大腦。

今天,現代化的教育已經無法脫離對腦科學的研究。任何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品質的提升;任何一項知識的獲取、合作的建立、行為的變化、情緒的調節;以及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反應力和自控力的養成都與腦科學密不可分,其背後都是對大腦的深層認識與科學塑造。

愉快又高效的學習能否實現?學習的設計如何遵循大腦發育規律,不超前也不延遲?學習環境和心理情緒會對大腦的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如何基於科學的大腦分工規律實現在創新性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培養上的突破?腦科學如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如何帶動學習方式的變革?它又將給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帶來怎樣的影響?

隨著這一個個問題被重視、被探索、被逐步破解,教育的內涵、學習的意義、潛能的發掘、課堂的改變⋯⋯都變得更為科學、充滿可能又能量無窮。

腦科學在課堂一:如何通過情緒的調節促進學生快樂的學習

情緒和情感在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快樂是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它有利於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腦科學研究表明,杏仁核控制和調節著人的情緒,情緒和情感在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於大腦本能地偏好於快樂的記憶,所以追求快樂是人的天性。如果學生長期處於焦慮和壓力之中,腎上腺就會分泌出一種壓力激素——皮質醇,皮質醇長期停留在體內,會降低人的免疫功能,並且影響到記憶和思維的能力,對身體和學習都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興趣的導向作用就顯得十分重要。

教師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更要培養學生自我生成興趣的能力,也就是要讓學生學會根據學習任務的要求和自己的實際情況尋找興趣的生長點,使之沒有教師的指導,也能憑藉自身努力,去形成和發展新的學習興趣,感受學習的快樂。

腦科學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這一理論:「個體努力追求自己真正快樂的狀態,而它並不需要明確的外部獎勵。許多因素都能激發人的學習動機,如渴望讚揚和認同等,但其中最有力的一種是理解時的喜悅感。腦對這種感覺有著明確的反應。

例如,在人們突然有一種『我明白了』的感覺時,腦會突然產生一些神經聯結,並察覺到所有信息之間的內部聯繫。這是一種最快樂的腦體驗,至少在學習情境中如此,真可謂是一種『心智的極度快感』。人一旦有這種體驗,就會再想擁有。」

將間接興趣轉換為直接興趣,就是自我生成興趣的一種能力。直接興趣是指向活動本身的內容,如求知的欲望,對探索過程的享受,對認識客體的某種特殊愛好,樂此不疲的鑽研精神等。

學生自主的探究行為是促進直接興趣生成的源泉。

教師應該誘發學生對所學知識和各種現象產生探究的欲望,在質疑和探究中感受知識的魅力,體驗成長的快樂。

腦科學研究帶給教育的啟示

真正的學習是對未知的探究。

探究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需求,這種需求一旦得到滿足,就會充滿愉悅和激情,獲得感和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

它是直接被告知現成答案的學生無法體驗到的,就如同登山者背包攀登險峰時產生的樂趣是坐索道者無法享受到的一樣。這種學習興趣是濃厚而持久的,它不需要外部的獎勵來維持和加固。

因為大腦是一種喜動厭靜的器官,新鮮、刺激的信息是促使大腦成長的營養素,對未知的探究會讓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於是,快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培養學生的直接興趣是課堂教學的歸旨。

學生產生直接興趣的源泉是什麼呢?那就是在探究未知世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主體意識,點燃自己的求知慾望,獲得自己的獨特體驗。

「生疑提問」正是感受知識魅力、對學習產生直接興趣的一種方式。教師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讓學生的思維呈現開放狀態。

熱烈的討論和爭辯,構成了生命相通的靈動課堂,使學生產生了學習的心向,準備迎接新的挑戰。

而解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正是大腦能夠形成新的樹突聯結,促進發育的最好時機。

腦科學在課堂二:如何通過促進大腦活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對學習活動的自我評價、自我調控是腦的重要功能。

一個人在自我審思和自我調控中的所思所想,如分析、判斷、選擇、監測、評價、調節等,基本上都是新信息的處理,因而更能刺激大腦神經元持續放電並生出新的樹突,使大腦活動更為靈敏與高效。

一個善於不斷接受新的信息和刺激的人,一個喜歡提出自我挑戰的人,其大腦突觸的聯結較之其他人更多,腦神經網絡之間的聯繫也更加複雜。

因為審思注重反饋,反饋減少不確定性,增強了自我體驗,同時也降低了腎上腺的緊張反應,加速了快樂的神經遞質的分泌,這就為腦的發展提供了營養。

我國古代的孔子和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就都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並身體力行。

之後的中外教育家、心理學家也都相繼提出了諸如自然教育、兒童中心主義、人本主義、人文主義、建構主義等各種體現主體教育思想的理論和流派。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人性觀和關於「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的論斷更是為主體性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特別是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人的問題已越來越成為教育的核心問題,人的主體性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凸顯。

教育既不是盲目追隨兒童的自身發展,也不僅僅是讓學生適應和依附社會,其根本要旨在於培育富有主體性的人。

學生能否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標準。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應該是貫穿於教育始終的一根主線。

腦科學研究帶給教育的啟示

將培養學生求悟反思的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貫穿於教學始終,並採用相應的手段使之實現。這體現了研究者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本質的準確把握。

對學習活動的自我評價、自我調控是腦的重要功能,也是促進大腦發展的有效手段。「結合認知心理學和兒童發展研究,腦科學確定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腦區,它的活動和發展與自我控制能力的水平和發展有關。自我控制也是最重要的行為與情緒技能之一。」

"為了建立和鞏固正確反應的記憶模式,修正持有不完整或是錯誤信息的神經網絡,學生需要通過或正確或錯誤的預測參與活動。頻繁的形成性評價和矯正性反饋都是促進長時記憶、發展推理和分析執行功能的有力手段。"

大腦正是通過自我調控,來自覺地修正載有錯誤信息的神經網絡,便之準確地反映和處理外界信息,進一步增強腦對於正確反應的感受性,使學習者在大腦多巴胺愉悅水平的波動中獲益,確保其在快樂狀態下學習效率的提高。

同時,自我調控又是促進大腦神經元新陳代謝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大腦修剪一部分神經元,強化另一部分神經元,催生出新的神經元,使腦自身的「戰鬥力」得到提高。

腦科學在課堂三:如何讓學生掌握腦的運作規律實現高效學習

要讓學生知道「人的一生腦都具有可塑性」。

腦是學習的器官,認識和遵循人腦的運作規律,是教與學順利進行並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性條件。

因此,了解和應用腦科學中與學習有關的成果,是教師應該具備的理論知識和能力要求。

如腦科學研究表明,在學習新知識後,要安排一定的時間給學生進行反思,這對於形成長時記憶十分重要。

因為當大腦短暫休息時,它無需對其他與之競爭的刺激做出反應,就有時間來加強神經細胞的聯繫,加快大腦的蛋白質交替,使神經元的突觸得到鞏固強化,這是大腦關於注意的規律。

腦科學研究帶給教育的啟示

怎樣才能擁有一個記憶力強的大腦?

「多通道信息輸入能提高認知加工效率」,這是被多項研究成果證實的理論,它要求教師注意調動學生多個感覺通道參與認知活動,並指導學生在學習中主動創造動眼、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此外,大腦是以知識的合理性和意義作為主要標準來決定將什麼信息編碼到長時記憶中去,即獲取的知識要有足夠的意義或與生活相關聯。

教師可以有意識地介紹一些大腦有效記憶的方法如聯想、歸納、複述、討論、首因-近因、多通道等,並在課堂上通過活動場景的設計,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通過相互間的討論,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通過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教師不僅自己要了解和應用腦科學有關成果,還要向學生宣傳這方面的知識,使學習更加科學、有效。

例如,教師要讓學生知道「人的一生腦都具有可塑性」,而新奇性和挑戰性是促使其生長的營養素,因為新的學習經驗和挑戰比簡單重複的、已知的內容產生更強的電能,正是這種電能實現了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活動,促進了腦細胞的成長,形成新的樹突聯結。

「學習與經驗可以改變腦皮層的厚度與樹突的結構」。

相反,簡單乏味的學習內容,不求甚解的懶漢思維,會使大腦消極怠工並發生退化,「這是可塑性大腦的抗議,因為我們停止學新的東西,它就沒有辦法再去執行它最重要的東西——改變大腦了。」

學生一旦了解了腦科學的有關知識,他就會為了讓自己的大腦更聰明,去自覺地摸索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有效性。(本文選自《上海教育》雜誌4A刊。)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第一教育」,作者計琳、徐崇文、魏耀發。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轉載文章,原文:

第一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第一教育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教育成關注重點 引發人們對學習產生全新認知
    為此,當代教育的前驅踐行者們已經踏上了這一試點教育模式的研發及應用,即教育腦科學的普及和推廣,並取得了不俗的戰績。陝西大千教育連續舉辦四屆的「全腦教育成果大賽」中,小選手們不俗的表現引起了教育界和科學界的廣泛關注。跟蹤、走訪中發現,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早在各國的「腦科學計劃」領域將成果轉化為教育實踐經驗。
  • 教育對腦科學的期待 腦科學對教育的影響
    本次大會首次設立了「教育腦科學專題研討會」,主題研討教育對腦科學的期待,腦科學對教育的影響,以此來推動我國「科教興國」戰略計劃的實施。出席本次研討會的演講專家有:中國腦科學計劃的籌建者和推動者楊雄裡院士,南昌大學李葆明教授、大千教育吳恆莉董事長、華東師範大學周永迪教授、蔡清教授、浙江大學陳飛燕教授等。
  • 【腦科學與教育】如何告別蠻學苦學,實現高效學習?揭秘小學語文...
    【腦科學與教育】如何告別蠻學苦學,實現高效學習?,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嘗試對教育過程背後的認知神經機制進行探索,腦科學的研究成果正在逐漸滲透、指導和改變學校的課程教學。這種變化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大腦對語言的習得和運用始終是腦科學中最為普遍關注的研究領域。那麼,腦科學研究對小學的語文教學具有怎樣的啟示?在當下的語文課堂上,老師們又基於腦科學形成了哪些教學策略呢?今天,小編為您推薦這篇乾貨滿滿的文章。
  • 腦立方被授權為全腦科學、國學教育指導師認證培訓單位
    全腦科學教育指導師、全腦國學教育指導師認證培訓的目的與意義在於積極響應國家有關腦科學研究的政策,提升我國全腦指導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規範全腦系統培訓認證,完成我國青少年兒童全腦應用訓練的中長期目標,為祖國培養更多優秀人才。讓創新改變世界,用智慧引領人生。
  • 陳世文:從腦科學開發解讀資優教育精髓
    30年來,幾乎是兩代媽媽從他面對面親授課程以及文章著作中學習到許多嬰幼兒腦科學訓練方法和技巧,引導超過20000個寶寶更健康地成長。他師從Renzulli的親授弟子臺灣資優教育大師蔡典謨博士,在導師以「協助孩子出類拔萃」為核心,以資優教育、創造思考教學、親職教育為理論框架的基礎上,發展出圍繞腦神經優化、腦神經統整、腦神經進化的超優腦開發體系(Top And Total),大膽進行「神經性統整訓練方案對小學資優生感覺統合、多元智能與生活適應的影響」的教學實驗研究,建構了「腦科學與資優教育的融合模式」,這期間陳世文出任世界資優兒童協會會長
  • 大腦可塑性 腦學派參與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研討
    2019年5月11日-12日,「大城市教科院聯盟全國二次學術年會暨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隆重開幕。腦學派課程創始人錢陽秀女士作為與會嘉賓分享了「0-6歲兒童腦發育與科學養育」主題分享。本次論壇為期兩天,主題為「共建更好的全球教育未來」。
  • 好未來成立腦科學實驗室,與史丹福大學合作研究「AI+教育」
    ,並與史丹福大學達成人工智慧戰略合作,未來將通過人工智慧與腦科學,推動「AI+教育」的學術研究和產品落地。2017年12月,好未來董事長兼CEO張邦鑫在GES大會上就曾談到,「如果我們能夠全面地把學習過程和內容數據,在將來還能匹配上腦科學知識的話,那麼我們能夠更全面地了解一個人的學習過程。」
  • 浙大首開"腦科學"本科專業:"全腦教育"是誤解
    浙江大學成為國內首個開設「腦科學」本科專業的高校。重視腦科學研究,除了腦科學本身具有重要價值,還在於釋清社會對腦科學、全腦教育的誤解。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在回答澎湃新聞提問時表示,當前市面上以腦科學為名的培訓可能「噱頭大於實際」,而所謂「全腦教育」可能很多時候就是一個錯誤的說法。
  • 當教育遇上腦科學,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8月27日,由探客柏瑞主辦、湛廬文化協辦的「腦科學與教育的融合創新」2020主題論壇暨探客柏瑞新品發布會在北京舉行。來自腦科學及教育領域的產學研專家圍繞腦科學賦能教育產品、腦科學與家庭教育的結合等熱點話題,一同迸發思想火花,洞悉前沿趨勢。
  • 吳華:教育本質上是對大腦的塑造,每個教室都是一個腦科學實驗室
    對人類腦發育的研究,對學習的腦機制的研究,研究社會互動對腦的影響和對學習的輔助,這些科學成果都能夠為改進和完善教育方式和教育體制提供有力依據。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朱永新也表示,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尊重教育規律,而尊重教育規律在很大意義上就要尊重人腦的發育發展規律。
  • 腦科學轉化應用入歧途 教育神經科學鬚髮力
    由於它注重學與教的腦生理機制,強調教育的實證研究範式,明確指向教育決策與實踐的科學化,近年來已成為許多國家教育發展戰略的基礎,其發展對國民素質的提升與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然而,如今除了讓人觸目驚心的「全腦教育」亂象外,還有很多腦科學轉化與應用的亂象遍及出版業、培訓市場、學校、兒童玩具市場等。
  • 國內外學術大咖聚青島,聚焦腦科學和教育的關係
    院士、國內外腦科學、神經科學家聚青島,就腦科學和教育的關係、閱讀與腦發展等10個議題做主旨演講,為教育與腦科學的未來發展提供啟示借鑑和價值引領。日前,「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在青島舉行。5月11日,由青島市教科院承辦的「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開幕,來自國內外的腦科學、教育、醫學領域專家以及學校一線教師圍繞腦科學原理如何指導教育實踐展開交流研討。
  • 全腦開發教育解決孩子教育的學習難題
    以「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育人、發展人、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全人教育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樹立教育是為了「整體的人」的發展的教學觀念,將德、智、體、美、勞、心統一在教育教學活動之中,統一在學科教育之中,教單科育全人。 全腦教育的概念不僅僅是指全腦功能開發更包含全人教育教學。
  • 腦科學揭秘:動機的本質
    王珏,1995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後留校,在教育部全國計算機教研中心從事教育技術研究工作王珏老師不僅深入研究了微課、慕課、翻轉課堂、教學PPT、知識可視化等教育技術領域的新興方向,還精研學習科學和腦科學,用最新的腦科學研究成果來闡釋「教」和「學」的本質,並提出一整套簡明、易懂、易實施的教學方法,被一線教師譽為教學的「九陽真經」!
  • 新見解:通過認知和腦科學了解學習
    神經科學對很多問題的結論建立在已有知識和日常觀察之上,但其重要的貢獻在於,它實現了問題從相關關係到因果關係的轉化,即在理解熟悉模式的背後機制之後,據此找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在其他問題上,神經科學正在產生新知識,從而開闢新途徑。腦研究為終身學習的整體目標提供了重要的神經科學證據支持,即教育沒有年齡歧視,更不是只針對年輕人。
  • 意義非凡的腦科學
    這些問題可以說與腦科學密切相關。腦科學研究不僅可以使我們理解認知、思維、意識和語言等腦功能原理,對人類認識自身有重大科學意義,還能夠對各種腦功能神經基礎進行解析,對有效診斷和治療腦疾病有重要臨床意義,腦科學所啟發的類腦研究也可以推動新一代人工智慧和新型信息產業的發展。
  • 腦科學究竟研究什麼 賦思頭環演示給你看
    腦科學究竟研究什麼 賦思頭環演示給你看 來源:財訊網 • 2020-10-15 10:56:53 人類大腦一直是一項神秘的存在
  • 【腦科學與教育】你可能誤會「熊孩子」了
    【腦科學與教育】你可能誤會「熊孩子」了 作者:何清華 發布時間:
  • CCAI 演講回顧|蒲慕明:腦科學與類腦機器學習
    CCAI 2018《腦科學與類腦機器學習》主題演講實錄摘編蒲慕明 中科院神經科學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的關係歷史上人工智慧出現了三次浪潮最近的深度網絡學習,它包括多個層次,每個層次具有不同的功能,這也是從視覺系統得到的啟發。2018年3月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掛牌成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等8家研究單位共同籤署了《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建設合作框架協議》。
  • 蒲慕明:意義非凡的腦科學
    腦科學是一門極富魅力的生命科學,它充滿神秘,又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意識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人各有志?為什麼有些人更聰明、記憶力好?為什麼有些兒童有自閉傾向?為什麼有些人患抑鬱症?機器人怎樣才能擁有人類的智慧和能力?人類社會未來如何與智慧機器人共存?這些問題可以說與腦科學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