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教育本質上是對大腦的塑造,每個教室都是一個腦科學實驗室

2020-11-22 芥末堆

吳華:教育本質上是對大腦的塑造,每個教室都是一個腦科學實驗室

作者:吳華 發布時間:

吳華:教育本質上是對大腦的塑造,每個教室都是一個腦科學實驗室

作者:吳華 發布時間:

圖片來源:攝圖網

為什麼有的老師上課效果比較好?

孩子應該什麼時候開始學外語?

學音樂對孩子的智力發展到底有沒有好處?

閱讀障礙、自閉症等是否可以通過腦科學的技術手段加以改善?

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到底會給教育帶來哪些啟示?

論壇現場

5月12日,「腦科學與教育創新」大型公益論壇在華東師範大學中山北路校區舉行。包括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等在內的國內外專家跨界研討腦科學知識和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與發展。

教育就是對大腦的塑造

在整個論壇中,一個被反覆提及的觀點是:教育的本質就是對人腦的塑造,尊重教育規律在很大意義上就是尊重腦的發育發展規律。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楊雄裡教授在發言一開始就提出:教育從本質上是對大腦的塑造。

而北京師範大學校長、國家腦科學與認知科學創新引智基地負責人董奇教授則表示:「每個老師都是腦科學家,每個教室都是腦科學實驗室,老師在用自己的大腦塑造每個學生的大腦。」

正因如此,華東師大黨委書記童世駿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腦科學的研究與教育的研究是相輔相成的。對人類腦發育的研究,對學習的腦機制的研究,研究社會互動對腦的影響和對學習的輔助,這些科學成果都能夠為改進和完善教育方式和教育體制提供有力依據。

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朱永新也表示,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尊重教育規律,而尊重教育規律在很大意義上就要尊重人腦的發育發展規律。

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朱永新致辭

腦科學研究對教育的啟示

那麼,腦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能夠給我們的教育哪些啟示呢?每位專家的發言中都涉及到很多非常專業的分析。有專家認為,對認知和學習腦基礎科學探究和實際應用之間還存在相當的距離,有關研究證據有重要啟示,但並不能直接解決學習和教育的實際問題。

雖然如此,但一些關鍵觀點小編還是幫大家進行了一些梳理,僅供參考。

北京師範大學校長、國家腦科學與認知科學創新引智基地負責人董奇發言

關於家庭教育

董奇教授表示,研究證明新的語言學習經驗可增進大腦結構發展,第二語言的熟練程度越高,獲得年齡越早,則大腦的灰質密度越大。

另外,音樂經驗可以促進腦結構發育。經過35個小時的鍵盤樂器訓練後,5-6歲的孩子大腦右側中央前回、胼胝體、右側初級聽覺皮層灰質等體積增加。與對照組相比,接受兩年音樂訓練的孩子,左右顳上回後部皮層發育速度加快,連接額上回、感覺和運動區域的胼胝體纖維整合度增加。

這一規律給我們的啟示是:腦發育具有多層面的可塑性,豐富的活動與認知經驗可能是促進腦發育的重要精神「營養劑」。

董奇教授還介紹說,研究顯示,獲得母親支持程度越高則兒童腦部海馬體的體積增長越快;早期親子關係缺失的孩子,雙側前額葉與顳葉的發育和活動都會顯著異常,前額葉與人的理性思考、自我意識等重要功能緊密相關;而母愛剝奪經歷則可能導致兒童杏仁核發育提前,杏仁核與焦慮、恐懼等情緒緊密相關。

此外,一項25年的追蹤研究表明,貧困影響兒童腦發育,但良好的親子交往、較少的應激性生活事件可以起到保護作用。

這一規律給我們的啟示是:孩子早期生活中,母親的情感支持、良好的親子關係等都會有利於孩子大腦的發展,反之則對孩子的大腦可能造成傷害。

著名的恆河猴心理實驗證明情感需求的重要性

腦科學研究表明,網路遊戲成癮的生物學標記是前額葉-紋狀體/前扣帶連接異常,這與物質成癮的結果類似。此外,網路遊戲成癮的大腦中,獎賞系統過度活躍,執行控制「熱」控制系統活動異常。

這一規律給我們的啟示是:對於網路遊戲成癮可能給大腦造成的危害要有充分的認識。

關於學校教育

董奇教授表示,大腦有效學習要求神經活動具有一致性。研究表明,老師和學生特定區域腦活動的同步性與教學效果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學習過程中,老師和學生神經活動的一致性越高,學習效果就越好。

這一規律給我們的啟示是:課堂上師生、生生腦活動同步性越強,學生在課堂參與度越高,師生關係越好,學生的學習效果越好。

研究表明,小學時期學習經驗不同,成年時期腦相應認知加工的模式也會有所不同。

董奇教授舉了一個例子。在中國大陸地區,孩子們在小學時候背誦的「乘法口訣表」都是按照「小數在前」的規則,比如「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總是小的那個數字在前面;但是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孩子們則需要背誦「小數在前」和「大數在前」兩種版本。而研究者僅憑大腦的認知加工模式就可以判斷出這個成年人在兒時背誦的是哪種乘法口訣表。

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學習方式、學習途徑、學習內容都可能影響腦的活動與發育。要有意識的關注孩子們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等。

論壇現場

科學家發現與自閉症有關基因

董奇教授表示,腦發育滯後或偏離正常軌道會造成各類學習障礙。比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存在腦功能連接發育延遲,而腦結構早期發育過度、過早、軌跡異常則是自閉症的重要生物學標記。

與對照組相比,高風險陽性(發展為自閉症)幼兒腦體積和表面積存在過度增長,且與後期自閉症發生和嚴重性相關;採用6個月和12個月幼兒腦表面積可以預測24個月高風險自閉症的發生,敏感性超過80%。

這意味著與腦發育相關的一些學習障礙可以通過相應手段提前發現並及早介入。

電影《星星的孩子》海報

麻省理工學院大腦與認知科學系McGovern大腦研究所Poitras教授、兼職華東師範大學特聘(國家千人計劃引進)教授馮國平則介紹了一種叫做CRISPR/Cas9系統的技術,通過這種技術可以人為的對基因進行修飾,並且在很多動物模型上都取得了成功。

雖然現在在人類身上進行基因修飾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是面臨諸多倫理問題,因此目前僅在疾病治療領域有一定發展,例如自閉症兒童。

在動物模型上這種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例如和自閉症有密切關聯的嚴重神經發育疾病Phelan-McDermid綜合症就是因為22號染色體的一部分基因缺失引起的,通過基因修飾,這種疾病的主要症狀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因此腦科學的前言技術可以很好的為特殊兒童服務,讓他們也擁有同樣的受教育機會和教育質量。

那些被腦科學證明的教育規律

華東師大教育學部主任袁振國在「教育規律的腦基礎」演講裡提出,人的發展是腦不斷構建的過程,教育就是在塑造學生的腦,所以腦的發展發育規律,也就是教育最大的和最根本的規律。

在腦科學之前,一代代教育人就在不斷努力研究教育規律。隨著腦科學的發展,很多之前被總結出來的教育規律找到了科學依據。

這些教育規律包括: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把握關鍵期、激發潛能、學思結合、手腦並用、最近發展區、合作學習等,都可以從腦發育上找到證據。

但是腦科學與教育的結合研究還是一個相對比較新的領域,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論證,而如何用腦科學原理來指導教育更需要大量和長期的實踐。

本次論壇由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美國密涅瓦大學聯合舉辦。除主會場外,另設視頻分會場,直播在線人數達萬餘人。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第一教育」(ID:diyijiaoyu),作者吳華。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轉載文章,原文:

第一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第一教育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成都探索腦科學從實驗室走進教室,老師根據不同孩子的腦區發育來設計課程
    從來不可低估,成都去探索新事物的魄力與力度——為什麼不能在國家把「腦科學」發展作為重要戰略的時刻去探索,更科學的認識到每個孩子因為大腦構造不同,而有不同的學習接受度,再從源頭去幫孩子減負呢?現在,或許還達不到真正的用腦科學去指導教學,但現在,成都已有20所學校作為「腦·育」實驗學校,走在了探索的路上。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 好未來成立腦科學實驗室,與史丹福大學合作研究「AI+教育」
    2017年12月,好未來董事長兼CEO張邦鑫在GES大會上就曾談到,「如果我們能夠全面地把學習過程和內容數據,在將來還能匹配上腦科學知識的話,那麼我們能夠更全面地了解一個人的學習過程。」據了解,好未來腦科學實驗室將重點從三方面進行研究:利用腦功能的客觀監測,加強課堂診斷、觀察,為追蹤長期有效的人腦「學習歷程」打下基礎;研究更有針對性、更準確的學習能力評價系統;同時在科學指導下,設計出相應的產品,激發大腦的最好學習狀態。
  • 教育對腦科學的期待 腦科學對教育的影響
    「腦科學與兒童教育的關係」主題發言,指出在腦科學和教育的關係中:首先要尊重腦科學、遵循腦科學、腦活動的基本規律;其次要對腦活動的規律不斷探索,找出哪些是真正規律性的東西;最後,在現實社會裡,教育作為塑造人身心的一種社會活動,教育必須遵循其自身的規律。
  • 【腦科學與教育】看「腦科學」引發的課堂與學習模式改變
    腦科學的研究最為關鍵的領域還在於塑造人腦本身,而教育的實質其實就是在發展和建構我們的大腦。今天,現代化的教育已經無法脫離對腦科學的研究。任何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品質的提升;任何一項知識的獲取、合作的建立、行為的變化、情緒的調節;以及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反應力和自控力的養成都與腦科學密不可分,其背後都是對大腦的深層認識與科學塑造。
  • 【腦科學與教育】你可能誤會「熊孩子」了
    不僅如此,ADHD的孩子還有多動的特點:坐立不安,一會兒玩這個,一會兒玩那個,還在教室裡面走來走去,比較衝動,不能等待等等。人的注意力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這當然與大腦的發育有關。研究表明在每個年齡段,我們能夠集中注意的時間和內容都是不一樣的。
  • 腦科學揭秘:動機的本質
    王珏,1995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後留校,在教育部全國計算機教研中心從事教育技術研究工作王珏老師不僅深入研究了微課、慕課、翻轉課堂、教學PPT、知識可視化等教育技術領域的新興方向,還精研學習科學和腦科學,用最新的腦科學研究成果來闡釋「教」和「學」的本質,並提出一整套簡明、易懂、易實施的教學方法,被一線教師譽為教學的「九陽真經」!
  • 大腦可塑性 腦學派參與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研討
    2019年5月11日-12日,「大城市教科院聯盟全國二次學術年會暨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隆重開幕。腦學派課程創始人錢陽秀女士作為與會嘉賓分享了「0-6歲兒童腦發育與科學養育」主題分享。本次論壇為期兩天,主題為「共建更好的全球教育未來」。
  • 當教育遇上腦科學,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8月27日,由探客柏瑞主辦、湛廬文化協辦的「腦科學與教育的融合創新」2020主題論壇暨探客柏瑞新品發布會在北京舉行。來自腦科學及教育領域的產學研專家圍繞腦科學賦能教育產品、腦科學與家庭教育的結合等熱點話題,一同迸發思想火花,洞悉前沿趨勢。
  • 中國腦計劃:探秘大腦「意念」實驗室
    原標題:探秘大腦「意念」實驗室   ■史俊庭 潘志強   不用連線,只要戴上一個特製的頭套,就能遙控無人機和機器人,儘管這些看來猶如科幻,但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腦機協同信息處理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副主任童莉帶著本科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將它們變成了現實。
  • 浙大首開"腦科學"本科專業:"全腦教育"是誤解
    「腦科學是最具挑戰性的前沿學科,也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最快的學科。」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藥學部主任、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段樹民表示,我國普通高校提供的本科生教育的專業有四百多種,卻沒有一個是神經科學(腦科學與神經科學兩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重疊的)的專業。為填補空白,不久前,浙江大學醫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宣布成立。
  • 堅信兒童可以更聰明,他們吹響了腦科學的口號
    另一方面,在腦科學重要應用領域之一的兒童教育領域,很多家長正在被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折磨得焦頭爛額。根據研究和臨床的證實,人的大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受損的大腦功能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修復。大腦的訓練在醫療和教育領域應用更多,前者讓「衰老」「受傷」的大腦儘可能地恢復原狀,在教育領域主要的應用是兒童大腦開發。
  • 意義非凡的腦科學
    蒲慕明《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07日第08 版)腦科學是一門極富魅力的生命科學,它充滿神秘,又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意識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人各有志?為什麼有些人更聰明、記憶力好?為什麼有些兒童有自閉傾向?
  • 神經科學+心理學+教育=?
    大腦是宇宙中最複雜的系統之一,腦科學是研究腦認知、意識與智能的本質與規律的科學,被稱為人類理解自然和人類本身的隨著腦成像、生物傳感、人機互動以及大數據等新技術不斷湧現,腦科學正成為多學科交叉的重要前沿科學領域,也成為發達國家的科技戰略重點,全球科研界下一個必爭之地。自2013年起,美國、歐洲各國、日本等相繼啟動大型腦科學項目。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今年出版的《腦科學與課堂: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為我們展示了美國最新的腦科學研究如何運用於學校和教室,如何與教學實踐緊密相連。
  • 腦科學認知史|所有的心裡都發源於大腦,但大腦是探究人性的禁區
    另一位來自「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的醫生弗朗茨·約瑟夫·加爾(Franz Joseph Gall)在巴黎出版了一本《關於一般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的解剖學和生理學,根據顱骨構成的觀察,了解人與動物的若干智力稟賦與道德傾向的可能性》。正式為積攢了10年內功的「顱相學」奠基,奏響了19世紀最激進的腦科學狂想曲。
  • 蒲慕明:意義非凡的腦科學
    腦科學是一門極富魅力的生命科學,它充滿神秘,又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意識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人各有志?為什麼有些人更聰明、記憶力好?為什麼有些兒童有自閉傾向?為什麼有些人患抑鬱症?機器人怎樣才能擁有人類的智慧和能力?人類社會未來如何與智慧機器人共存?這些問題可以說與腦科學密切相關。
  • 每個人都有一個潛力無限的最強大腦
    愛因斯坦對於我們而言,每個人都有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大腦空間有待開發利用。大腦功能區因此,根據大腦的功能我們可以將大腦細分為六個區大腦:記憶腦,想像腦,邏輯腦,集中腦,靈感腦以及感覺運動腦他們都可以稱之為天才,都有著發達的大腦。劉翔能跑,那是感覺運動腦發達,從而帶動身體的協調。
  • 【腦科學與教育】如何告別蠻學苦學,實現高效學習?揭秘小學語文...
    這種變化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大腦對語言的習得和運用始終是腦科學中最為普遍關注的研究領域。那麼,腦科學研究對小學的語文教學具有怎樣的啟示?在當下的語文課堂上,老師們又基於腦科學形成了哪些教學策略呢?今天,小編為您推薦這篇乾貨滿滿的文章。
  • 北師大:助力中學生探秘腦科學
    研究人員將測試工具貼在學生的腦袋上,讓孩子觀察顯示器上「鮮花」的「閉合與開放」的變化過程,通過認知能力增強系統觀察注意力的控制、持續和放鬆等腦狀態影射到物理或虛擬系統的變化。  在北京師範大學腦成像中心,一位學生應邀進行了腦部核磁共振。在採集該學生腦成像數據過程中,研究人員向師生解釋了大腦結構、大腦活動等相關知識。
  • 破解人類大腦的奧秘,紀錄片《打開思想的大門》普及腦科學
    破解人類大腦的奧秘,紀錄片《打開思想的大門》普及腦科學 新民網9月12日消息,今日(9月12日),一部展示腦科學領域令人驚嘆的發展進步和潛力誘人的機遇的紀錄片——《打開思想的大門》向全球發布,陳天橋雒芊芊研究院
  • 如何學習更有效:「學習科學」讓人們認識學習與大腦的關係
    人類對自己的身體、大腦神經也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和利用,這就催生了由生物科學和教育科學交叉而成的前沿學科——學習科學。自問世以來,學習科學備受全球教育界關注,引領著世界教學模式的變革方向。  我們從小就開始在學校學習,學習可以說是每個孩子長大成人、進入社會的必經階段。然而,到底什麼是學習,應該學習什麼,人的大腦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如何學習才會更有效果?